周一消息树

作为内容的照片 在照片生产力旺盛发展的当下,照片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究竟是怎样一幅图景?以下研究说明,我们将越来越多地“使用”照片,而不是浏览照片,它们更多作为一种内容被需要而不是形式和装饰。 1,给照片加标签( Photo tagging) 社交网络中,类似flickr这样的照片网站会给读者提供一个给照片加标签的功能,可以圈选出人脸来作注释。近日,在一些网站中,这一功能得到了创造性使用。 根据10000words报道,MlB.com使用这一功能让球迷在最近一场棒球比赛的现场照片中圈选出他们自己,使得读者热情高涨。另外,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也鼓励读者使用flickr标注旁听参议院会议的听众。 而另一张音乐节的高精度照片则破纪录地得到了7000个标注,受众乐于在一片小黑点中寻找自己,“找自己”成为网站和读者一种有趣的互动游戏。 这个行为可以进一步商业化,有一家名叫 thinklink的公司专门帮助网站在其照片上嵌入这个“加标签”功能,这不仅使得照片能够和读者互动,它还意味着,你可以把广告“植入”在照片里。我曾经看到一个报道,在一些网站的新闻照片中,被摄对象的穿戴什么的都暗含着其相关产品的链接,它使得新闻照片变成了广告照片,而这必定也会引起争议。 2,什么样的照片会吸引眼球 互联网设计和互动研究咨询师Jakob Nielsen近日用眼动仪做了一个研究,发现了这样一些事实: 读者喜欢看“真人”照片,在阅读一个网站时,观看人像照片(作者个人照片)的时长超过阅读内容(作者简历)的十倍。 但是,如果照片不是真人而是图片库的模特照片,即使照片变得巨大无比,读者也会将之忽视。 调查的总的结论是——读者关注的是具有信息含量的照片,会忽视那些仅仅具有装饰意味的照片——它们个再大读者也会视而不见。 3,纽约时报的调查 上面这个研究报告《纽约时报》也有所介绍,关注这个研究,不知道是否因为时报的网站也正在处于改版阶段,他们放出一个调查,在A,B两个版面设计方案中让读者选择。 方案A 方案B 结果会怎样呢?看了上面的研究报告,答案还用说么? 4,开法拉利的感受 商业摄影师 Clint Clemens最近接受了a photo editor的访谈,Clint提到,商业摄影领域的确遇到了一些挑战,因为由于摄影的门槛变低,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影像,这使得商业摄影师不得不再次提高他们影像质量的门槛,在他看来,下一个热点将是在照片中嵌入更多的互动和CGI,而这种现象已经在一些汽车拍摄领域中出现了。 不过,这篇访谈最有意思的是双方聊到Clint最近一次来中国的经历,粗粗看下来,怎么都是觉得他们谈话的中心是“人傻,钱多,快来”,比如这段: 问:那么,这就是说,假如你在西方世界已经特别出名,到了中国就会成为超级明星。 答:绝对是这样。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钱买相机。在我去的艺术设计学校里有大约五万个学生,是一所大学城,我在这里转悠,所有人都看着我,我开始觉得是因为我个子高,长头发,后来我问我的翻译,她说那是因为我有一个非常贵的相机。所以,对于大众来说,这里很多人仍然没有高端相机。 (…) Read more

图游记:我发呆的地方——失落中的享受

作者:李乐方 毕业前,忙着毕业展览的事情就一直呆着这一栋教学楼中,位于重庆川美的新校区。荒郊野地,这是我们经常形容新校区的词语。我们的展览场地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教学楼顶楼的最里面的两间教室。按照常理说,爬到5楼之后,还要再走100米来看我们展览的人,已经没有多大精力了。客流量稀少,同学们轮流看场子。无聊中看看对面的风景,发发呆,抽抽烟,清风还不时的袭来。回想起来,还是相当惬意。 失落有时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爱疯爱摄影

今天北京阴风大作,貌似在为光棍节造势,我决定在教室弄些热闹喜庆的气氛。 黄强同学前几日给我晒了晒了他的iphone(不是4)的摄影装备,都是些热闹的小玩意儿,蛮不错的生活加餐,下面就是他的文章,也欢迎各位分享自己的手机摄影心得,推荐App,请在此文章下面跟帖。 爱疯爱摄影 其实早在iPhone问世之前手机照相就已经开始展现他的独特之处了,记得几年前我还在犹豫是买台DC还是买台索爱的拍照手机了。 我的iPhone是老款,不能视频,不能手动对焦,没有闪光灯,更不能HDR,但他的魅力就是拿起便拍。在iPhone4诞生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专门针对iPhone摄影的网站,奖项甚至出版物了。Chase Jarvis的The Best Camera第一天的销售量更是创造了的美国Amazon摄影类书籍的销售记录。 iPhone的拍照效果绝对不是手机中最好的,像素也不是最高的,更是没有太多的手动功能,但他的App做的绝对是最好了,这大大增加了使用者的创作乐趣。 下面就介绍一下我的爱疯装备,(CameraBag还是一不小心点错了买的) 它们来到生活中是这个样子的: Yes  We Can(free) MobileMonet($0.99) TiltShift ($2.99) photo wall($1.99) polarize(free) 最后,最后,奉献一张我的iphone照片: 恭喜发财!

有我。无他。。。

把这几天看到的一些言论整合一下,觉得挺有意思: 博客里曾经提到的上海街头摄影师Sue Anne Tay(郑素韵),后来我们互通邮件几个来回,她很希望能够深入探讨街头摄影,比如,在中国不同的城市街拍究竟有什么不同。 武汉街头  摄影 蜕    (via 在街头网站) 不过,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当下,有谁在街拍?她最新的一篇博客《关于中国的街头摄影》便提出了这个问题。 “无论从哪个角度,稠密的中国城市到处都给街头摄影师留下空白。(为何街头摄影并不流行呢?)是这种方式不吸引中国摄影师,抑或是通过取景框观察人类的行为与互动会被中国庞大拥挤的城市人流瞬间淹没?” 她的读者Jonah Kessel是这么说的: “尽管我在北京没有看到太多的街头摄影师,但是我却看到了很多相机。而且,我还发现中国人非常令人吃惊地对这一媒介呈欢迎态度,我去过很多国家,中国的确是最开放的。在阿根廷,人们会朝我喊叫,新西兰,他们不愿意被拍到,在北美,更是一种恐惧态度。尽管中国的街头摄影比不上纽约,旧金山,或者巴黎,但摄影文化在这里发展迅猛,当“街”的改变如此迅速,真希望有更多的摄影师走出去,记录当下正在发生的变革。” 如此之好的土壤上为何没有滋生出繁盛的街头摄影呢? 原因也许很复杂,比如,博客“Prison Photography”的文章《通过摄影,我们过去曾经相互认知》( [Through Photography] We Used To Know Each Other ),可以说从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沉迷在制造和传播照片(通常通过社交网络),这些行为使得照片中的意义和摄影本身的意义下降,在这些照片中,更多是“我们自己”,我们还能够借摄影发现彼此吗?摄影(特指生活中的摄影)越来越少有关“他们”和“我们”而只剩下“我”了。” 骑自行车的人  刘淼 摄  (…) Read more

ipad,快点出来接招!

花了一个早晨翻译了Slate上的这篇文章,谈论数字时代你为什么要去看纸质的摄影画册,作者是他们这里专门撰写摄影文章的Jim Lewis。我以前翻译过他写的有关彩色摄影的文章,但是看过这篇,实在没有想到他是一个如此“繁复”的家伙,用“繁复”这个词不知道好不好,我就是想形容一个陷入琐碎细节的人——特指其对摄影阅读体验的追求,这里没有任何贬义,在我们粗糙的生活中,实在缺乏这种精致。 为什么艺术书当下不会很快电子化 iPad, Meet Your Nemesis:Why art books won’t become e-books any time soon Jim Lewis文 “当我几天后再去看,那本书已经没有了,只有一本更新的,要一万美元,都够我买20个ipad了,不过,我还是宁可去买那本书。” Man Ray 和Paul Eluard 合作出版了几本书,这是1937年的 Les Mains Libres 大约就是一两年前,人们似乎还在怀疑未来出版业是否会朝向电子化发展,但形势很快就变得明朗,Kindles,Ipad这样的电子工具将很快成为主导。作为一个小说家,我其实对此毫不在意,尽管我喜欢纸质媒介,我却并不介意其他人如何阅读,只要他们的确在阅读。但并非只有小说和其他非小说类文学作品是用书的方式来展现,除非你是专家并且经常旅行,大多数你看到的艺术作品和摄影作品都是印刷版的。那么这些作品是不是也会逐渐被e-book代替呢?我认为不是,而且我希望不是。若要探寻为何如此,我们需要略微来点形而上学的理论。 一本书——或者更清楚一些,干脆就来说一部文学作品——不受其物理介质的影响和限制,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每一种形式的作品The Lake Isle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三个博客 博客“APhotoEditor”邀请摄影师Jonathan Blaustein撰写了一篇刚刚结束的2010年度PDN Photo Plus 博览会的观后感,这令我有些惊奇,因为在我的印象中,Photo Plus是一个器材博览会,不知道如何会使得jonathan blaustein 这样的艺术家也会欣然前往,混迹其中。 仔细查看了Photo Plus的网站,发现这里是一个杂烩,但有一个共同的气场,这就是“实用”——所有的展出和讲座都围绕着各种有关摄影的实用技巧,比如除了器材还有如何用光,如何获得广告公司的青睐等等各种实用的讲座。 吸引Jonathan关注的两个讲座,一个是如何申请摄影基金,主讲人对摄影师强调的只有一点:请做好家庭作业!因为根据统计,大约有75%的基金申请人其实并不是十分明了基金的情况就贸然申请,有关基金的背景,规定,对方的要求则一无所知。此外,据统计,92%的基金获奖者在申请基金之前就有联系,因此在平日积累关系也很重要。 Jonathan参加的另外一个讲座则有关“杂志的未来”,他说,在这个为期两个小时的论坛上,讲座人至少提到300次“ipad”,似乎乔布斯已经成为这个领域最大的救星。参与研讨的人都认为ipad这个平台可以承载更多的照片,吸引与纸质传媒完全不同的受众(年轻人),因此围绕其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市场产生,使得杂志产业更为多元和丰富。更重要的是,ipad的apps是一个融合的商业平台,因此参会的Hano提到:“现在,我认为我能够尽可能地去考虑把一切东西都给变现(货币化)了。” 提到“货币化”,跑个题,建议去看看Jonathan成名作品——“一美元能够买什么”,几个蓝莓,一个汉堡,一包饼干,一小堆盐,一把米,他探讨一美元的等量食物,好奇于这些价格如何形成,又怎样波动的。 现在到另外一个摄影师 Blake Andrews的博客上去看看,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究竟我们在网络上如何欣赏彩色摄影作品? 这篇名为“Shore Call”的文章,探索著名彩色摄影师Stephen Shore的作品 Merced River在互联网上所呈现的颜色,作者通过检索得到了2600个结果,你会看到它们的色彩不仅是各个不同,甚至是有着天壤之别。 对“真实色彩”的追寻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Blake Andrews的回答是这样的: “真实的颜色?你当然要看原作,我的朋友家里墙上挂着一幅。不过,谁又能保证它没有褪色呢?或者是摄影者本人的制作能够保证每张照片色彩一致?我的天内!原作也不能看成是真实的,书?也是一个样。” “真实的颜色?我认为唯一欣赏Stephen Shore这张拍摄自1979年8月13日约瑟米勒国家公园的照片的真实色彩的方法是和他一起见证这个场景,不过,假如你也在那里,你还拍照片干嘛?你就站在Shore所面对的这么美丽的河流旁边,天很热,何不跳下去畅游一下,然后忘掉这一切。。。” 最后,建议去 bagnewsnotes这个博客瞅瞅,这个博客主要探讨摄影行为的政治学语意,其实可以说是一个“与摄影无关”的讨论摄影的地方。那些关于美国选举的文章并不让我感冒,我比较喜欢最近这篇文章:“Dragline: (…) Read more

图游记:我发呆的地方——奢侈的一小会儿

吴杰 我目前所在的单位是令人抓狂的,没有周末,没有带薪休休假,国庆节只休息2天。平时就是上班,回家做饭,辅导孩子作业,学习。。。发呆?那太奢侈了。。。仔细想了一下,我发呆的地方只有每天接孩子放学的小学门口,在等待的时间里,目光还会有那么一会的呆滞。 作者邮件:wjs20011228@sina.com

第三届ofpix基金评委亮相

ofpix基金只有5000块,我们希望它对摄影师是一种精神鼓励,或者是其申请下一个基金的路演。从最初的“一时兴起”,到第二届的目标明确:社会纪实摄影,第三届基金将继续沿着社会纪实的路径评选,我们希望把奖金发给一个用摄影的方法记录社会问题,并最终目的是让自己的照片回归社会的摄影师,也许他的摄影作品并非是传统经典纪实样式的,但他的作品却应该是驻扎在现实之中的。 感谢所有申请基金的摄影师,感谢他们对我们的信任。评选已经开始,本届评委依然力求多元,有来自公益组织,也有专业摄影师,还有摄影媒体的主编,我要感谢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我们的评选: 詹膑,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教师,ofpix发起人 高天,70后,乐施会项目官员,伪极客,攝影,行山,听音乐百搭,宮崎駿粉,悲觀主義的樂觀主義者。 匡铟,在绿色和平负责图像工作,长期关注纪实摄影,期待能用影像的力量带来环境的改善。尊重独立思考的、踏实的摄影师。做过摄影师、图像编辑、策展人、编导。 周伟,曾为节目主持人、记者、编辑,现为自由摄影师,居江苏常州。专注于个人项目的拍摄,也和NGO组织和杂志合作。 吴笛 《摄影世界》杂志副总编,策划了杂志今年9月号的“社会纪实摄影”专题,开篇的卷首语是“我也要站在社会纪实摄影这一边”

多多不宜

一年一度的百科全书式样的比赛“国际摄影大赛”(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ward)揭晓了,一不小心点进去,头昏脑胀地钻出来。 要了解整个摄影工业的面貌,这个类别涵盖一切你能想得出名号的比赛,也许是个不错的去处(具体比赛介绍参见《摄影大全》这篇文章) 但兴许你会和我一样,得到另外一种印象——较为悲观一些的…… 我最近喜欢起了文字,比如,这是最近在flipboard看到的不知道是谁分享的一篇文章: “风自海上吹来,湿润中带着一丝十一月的微凉,云朵憨厚而懒散。码头上,缠绕在旗杆上的破布被鼓荡得大腹便便,一如海上的风帆。这里是地中海的南岸,亚力山大港。一位老人伫立岸边,小鱼竿钓尽波涛。 直到坐在蓝天碧海的岸边,我才稍稍褪去一点旅行的倦意和悔意。”(Varro 我的国家是一座陵墓) 这段文字分明就是一张照片,但是,如果真的换成一张照片呢?比如这个“国际摄影大赛”里的自然类、日落主题的一等奖,或者,人物类地方风情的一等奖,结果会怎样?我想,你一定会大失所望,因为它们无非是你头脑里已有画面的重复罢了。 Guido Torres, Mexico JASON FLORIO, United States 这个比赛看得我头昏脑胀的原因就在这里,我怀揣满腔热情,试图在这个超级得奖作品图库里翻检出一些金子,却没有得到任何意外和惊喜。 我并非是在说摄影师的问题,获奖者里有很多我喜欢的人。我的悲观来自对摄影语言的些许失望,相比文字语言的修辞术,摄影语言的修辞方法似乎显得过于刚性,而且很容易被模式化,这就导致一种新的修辞方法出现,立刻会被人一窝蜂地追随模仿,比如,最近一个时期摄影师对宽幅画面的钟爱。 另一方面,脑子里的世界是无限的,而眼睛看到的世界却是有限的;思考存在差异,而观看却容易同质,随着技术的平民化,大批持相机的专业工作者冲出来,他们对有限的可见事物的挖掘,再加上刻板的摄影修辞方法,结果必定是灾难性的。一切你看到的东西都会出现在照片里,它们不断堆积,让照片变得要多乏味就有多乏味。 不过,这篇言语中充满了抱怨的文章,其目标却并不是反摄影,希望这个你也要明白。站在一个具体的传播语境中,这些照片的意思可能就不会这么单调了,而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摄影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因为对摄影者来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这个公式的成立变得越来越难了。 最后请欣赏,建筑类,大桥主题,获奖作: Johannes Frank摄影 Joern Sackermann摄影 Steffen Schrägle摄影

巴黎味儿

好啦,题目又是一个噱头,也许不应该有什么巴黎味儿,英国味儿,美国味儿,那都来自我们的刻板印象,当然,地域的不同必定带来文化的差异,只是它们应该不是一种模式那样简单。 今天要说的是这个月18号即将开幕的《巴黎摄影》活动(Paris Photo)。 Uroš Abram摄影 《巴黎摄影》是一个摄影画廊展会,主要的活动是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画廊展览,除此之外还有研讨会,图书签售等活动。而我则比较关注三个节目: 中欧摄影特别单元 关于这个单元,网站介绍里提到:20世纪初,中欧国家孕育了摄影领域的先锋视觉,从行为艺术家到纪实摄影工作者,他们都充分利用摄影语言,表达对新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现实的看法。这个特别单元集纳了将近90幅来自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从1920年代,到战后,以及当代,这几个不同时期内中欧艺术家的创作情况。 在此单元里,两位策展人又分别主持了两个展览,一个是录像展,题目为“Transition Times”,关注柏林墙倒塌之后,艺术家如何用动态影像回应这种格局的转换。另一个是几个中欧画廊联合举办的当代艺术展,名为“statement”,展出作品的摄影师都是出生在60,70和80年代的新艺术家 Gábor Ősz摄影 关于这个单元更多的作品,网站没有专门的集锦,恐怕要到这里去寻找(此链接是此次参展的各个画廊提供的参展作品的集纳)。 两个学术文献 为了推广收藏摄影作品的理念,巴黎摄影还专门邀请他们的合作方——来自artnet.fr的专业人士撰写了两篇文章《收藏摄影作品》和《收藏摄影书》,分别对这两个领域进行了概论式样的介绍。文章我还没有时间仔细看,如果信息足够量大,回头有空给大家翻译出来。 四个年轻摄影师 每年巴黎摄影都要推一些新人,专门设置了SFR新人奖,会奖给四个人,其中两个是评委选出来的,另外两个是网上票选出来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大奖。这些摄影师将获得展出自己作品的机会。 今年的主题是“动感”,新人是从1300个参与者中选出来的,分别是Ana Galan, Guillaume Fandel ,Gaëlle Abravanel 和 Cetrobo ,大奖是François-Régis Durand。 Ana Galan Guillaume (…) Read more

嗨,热图来了……

这个古怪的标题来自美国一个选秀活动:Hey hot shot! 是Jen Bekman女士创办的,05年创办之时一年要搞个三四次,到了08年一年是两次,从今年开始似乎变成一年只有一次了——不知道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还是因为创办者想把比赛做得更精致。 选秀当然是面对新人,他们的作品被形容成热乎乎上场的样子(hot shot),每次评选都有五人中选,他们将获得奖金(不是一笔大钱)以及在Jen Bekman的画廊展出的机会。那个画廊我去过,在Soho的春天街上(spring),虽然场子很小,但地点很好。热图+春天+年轻人,一幅很美好的样子。 2010年获奖者  Laura Bell作品 《风中来客》 目前已经有三位中国摄影师在这个比赛中胜出,正巧还都认识。一个是沈玮(2006年秋),还有一个是廖逸君(网名Pixy,2008年第二季获奖),最后一位则是在前两日刚刚宣布结果的2010年度比赛中胜出的隋志杰(网名Taca,就是“我在国外学摄影”系列里那个退学的家伙)。 比赛就是个比赛,结果并非绝对正确,都带着评委的观点和各式各样的考虑,但Hey Hot shot里的这些热图作品还是挺给劲儿的,内容也很多元,比如2007年获奖的Nina Berman,是个纪实摄影师,她拍摄战争给士兵的生活带来的阴影,作品会专门选择在征兵季节去年轻人中放映。 Homeland ©Nina Berman Hey Hot shot让我有些异议的是,所有的作品似乎都经过了某种抛光工艺,显得非常工整,又因为展示方式都相同,搞得都像是洗干净泥的萝卜,整整齐齐地摆在货架上,却失去了野性。 说到货架,其实Jen Bekman最出名的还是她搞的一个叫做20×200的活动,她曾经提到:“2007年1月的一个晚上,我忽然想到一个公式:限量版本×低价格+互联网=每个人的艺术”。 20×200就是这么诞生了,出售的都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每个作品限量200张(尺幅很小),价格仅仅是20美元。此外,每个作品都又三四个尺寸,大约是这样一个排列:11″x14″寸的500张,每张50美金, 16″x20″ 寸的 20张,每张200美金, 20″x24″寸的50张,每张500美金,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1,八卦,无所不能 关于智利矿难这件事,地域已经不是新闻报道的障碍,在用八卦新闻吸引眼球这件事情上,全球媒体达成了空前的一致。 如果你对英国人有如此刻板印象——传统,守旧,拘谨严肃,恐怕也要更新一下认知:看看英国媒体在此次智利报道中的表现: a,英国BBC广播电台对这个报道的投入高达十万英镑,导致之后的气候会议的报道缺乏经费 b,英国卫报的某特邀记者,在救援结束之后声称自己将就此故事出版一本书,第一章已经完成 c,最新消息,英国图库panos独家发布被困矿工Pena在地下的视觉日记,同时辅以对此矿工女友的文字访问和相关图片故事。据该图片社负责人介绍,目前德国杂志Stern,法国杂志Paris Match都和该图片社签署了独家发布权,美国杂志正在谈判中。当问及他们如何能够拿到此矿工的照片,为何其打破了故事要分享给媒体的规定,该图片社认为,这是此矿工自己的事儿,他们就是个代理。 你肯定要责问我,一个好好的拯救生命的英雄故事,颇有人性,很鼓舞人心,怎么就让你说成八卦新闻了呢?是啊,这个问题我也很好奇。 2,八卦,人民群众很喜欢 《生活画报》图库最近搞了一个《成为名词的人名》这么个图库,介绍了一些英文文化中的从名人轶事中衍生而来的名词,比如“Edsel”它指的是安全系数极低的汽车生产线,后来被人们用来指失败,而Edsel是当时汽车大亨Henry Ford的孩子。 福特和他的儿子Edsel(失败。。) 这可真的是有些悲剧,杯具?——我看咱们也应搞一个成为动词的名词新词集纳。 《生活》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东西,“照片生命线”(timeline),你可以利用《生活》图库里的资料照片梳理一个人的历史,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当然,也可以创建与你有关的时代发展的图片史。 3,八卦,亚当斯也是街头摄影师 这条八卦好辛酸呢。 安赛尔亚当斯,非常风光的风光摄影师,1960年代捐赠给了洛杉矶公共图书馆一批照片,内容是其为财富杂志拍摄的一个活儿,有关洛杉矶的航空事业。 在捐赠的附信里,亚当斯写道: 天气太糟糕了,所以这些照片没有一张好的。。。。他们至少价值100美元吧。。。不过,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想着要回它们的。 照片的被摄对象中,反复出现一个年轻人的身影,这不是别人,正是著名摄影师爱德华韦斯顿的儿子,他当时在一家航空制造公司里当修理工,一天工资是51美分。 航空制造公司的工人,韦斯顿的儿子Cole Weston在上班之前和妻子告别 现在来回答,为什么亚当斯是街头摄影师,在拍摄优美风光的同时,为了谋生,亚当斯同志还拍摄了大量现实生活的照片,他的客户包括: 约瑟米勒环保组织,柯达,蔡司,IBM, AT&T, 一个小型的女子学院,一个脱水水果食品公司,生活画报,财富月刊……总之,他拍摄所有的,从肖像到图录到彩色照片一切普通摄影师都会拍摄的东西。 基于此,尽管不能将亚当斯定义为街头摄影师,但街头摄影同样也是他摄影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 今天的博客够八卦的,但八卦着实是个好东西。我的小朋友和我讨论未来职业生涯的时候,总会说,我要做那谁谁,是个成功者,你看那谁谁,是个失败者。而我却总想说,嗨,麻烦你把那谁谁,和那谁谁,都翻过面来晒晒,看你能看到什么。 有个朋友最近的口头禅是:神马都是浮云。叮咚!八卦到最后就是这个结果,那该怎么办呢?洗洗睡吧,还是做回自己好了。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