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游记:我发呆的地方——公交车上

作者:徐阳 邮件:kino_x@163.com 公交车除了用来仰面睡觉流口水之外,就是我许多奇怪念头的出生地,虽然大多数并没有被记录下来,但我坐在车上的主要内容是胡思乱想。 过去的一年是自我总结的一年,坐公交车的大量时间被用来分析或是自责。 头发油的时候,在玻璃上留下印记,我觉得不好意思。 发呆的入神,会坐过站。 2010·11·11 北京 光棍节 他活在你的梦里 谁睡在他的心里

这就出发吧,从马格南开始!

点开这里,一幅展开的世界地图上有红点在闪烁,仿佛是警醒,又仿佛是召唤,这是马格南基金会的一个新项目:Emergency。 Emergency试图为从事长期深度调查性报道的摄影师提供作品发布平台,并帮助他们获得资金上的支持。目前上线的有三个项目,都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摄影师王轶庶的西部代课教师也在地图上闪烁,不久之后即将上线。 项目摄影师的遴选是通过专家推选的方式,每年产生一百个,然后再由基金会的编辑团队从中选出十到二十个。依赖其良好的人脉,马格南努力把这些作品推荐给媒体和NGO组织去发表和传播,增加项目的影响力,引起公众对摄影师所调查的话题的关注。 发表在时代周刊上的emergency摄影师作品 另一方面,Emergency还和教室之前曾经介绍过的kickstarter合作,在Kickstarter这个平台上为摄影师的项目募捐。现在正在募捐的是摄影师Krisanne Johnson,她的作品关注南非斯威士兰女性艾滋病患者,已经拍摄了四年。这次她需要筹集7500美元的旅费住宿等费用,从而得以再次返回斯威士兰,继续完成报道。尽管距离募捐结束还有十天,摄影师已经获得了将近9000美元的帮助,而她的捐助者也会根据其出资的多少获得不同的回报,比如,一个感谢,或者一张签名照片。但是,相信每一个支持者都并非为了感谢而慷慨解囊,在这个平台上,所有人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摄影师Krisanne在自己的项目宣言中所提到的:这些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借着这个消息,我也趁机预告一下,1416教室下个月即开始做“第二届让影像发声活动”,与去年一样,我们还会有沙龙和工作坊活动,我会陆续发布活动的细节,请关注!

访谈:凝视中国的眼睛——Go Takayama(2)

能否给我们看一些照片,是你认为的那些要了解中国“普通青年”必须要看的照片。也请你给我们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我能想到的能够定义“普通青年”的照片有一些,先分享下面这两张: 第一张照片是在徐州拍摄的,我和这个年轻人一起在当地一个滑板商店闲逛,我们一起边走边聊。不过,其实我更宁愿走在他后面,躲在角落观察他。我们一起等他的朋友回来,店里没有什么可娱乐的,他显得有些烦躁无聊。此时,他无声无息地站起来,躺在了地板上。我抓了两张照片。 让我感触深刻的是从他的肢体语言上表露出来的一种脆弱感。我和他在一起两天,聆听他的故事,我开始理解他身上的压力,困惑,以及绝望,这都让他身负重担。我在这里所看到的一幅更大的图景是,当下的社会系统和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所造成的连锁反应,给年轻人的成长造成了各种障碍,带来了困惑。 画面里这个年轻人,从设计学校毕业之后,没那么幸运能找到一份工作。在我访问他的过程中,他没有明确的对未来的规划,但也没有任何渴望,缺乏对生活的激情。我遇到很多年轻人都有着同样的挣扎。对于年轻群体,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同样也意味着越来越激烈地就业竞争。毫无疑问那些如同我的被摄对象一样的年轻人会更多地涌现。 另外一张照片的内容表达可能比较微妙,但是对我来说,这也是一张关于中国年轻人的视觉表征。 照片是在吉林的拍摄的,一个餐馆正在庆祝开业。我当时正在宾馆下载当天拍的照片,听到焰火的声音,就跑了出来。我随意拍了几张好奇的路人,此时一个司机从他的车窗里面探出头来,这一下子吸引了我的视线。 在我采访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写下和听到是年轻人的三个愿望:“一部好车”,“一个好房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这个司机,他也许已经实现了一个愿望,伴随着漫天散开的烟火照亮夜空,他似乎在憧憬着另外两个愿望。 你的这些照片最后参加了一个展览,能不能谈谈展览的情况。 这个是北京一个叫做Tianamen Square 23的艺术中心举办的一个群展。我所拍摄的年轻人的肖像和一些抓拍的照片和青年志的Jay Caplan拍摄的纪录片一同展出。 我们的展览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系列肖像,每张照片下面都有问题,以及当事人手写的回答。另一部分就是录像。在录像部分还有一张很大的环境照片(长边一米八)。 开幕式当天,我得了很多积极的反馈,我也在展览中看到了其他一些颇给我启发的作品。 你在做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另外,你如何养活自己呢? 我目前遇到的两个最大的困难,一个是经济上如何支持自己,另一个就是如何克服交流的障碍。 关于前一个问题,我通过一些和摄影无关的工作养活自己,这可能和我们的理想生活相差很远,但是目前我没有其他选择。 后面一个问题对我来说更急切需要解决,Antonie D’Agata曾经说过:“一个摄影师如何看世界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这个世界的亲密关系。”我相信,照片是映照我们自己的一个镜子,它反映出了摄影师和他(她)的被摄对象的关系。我将纪实摄影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而不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观察,对被摄对象的理解就显得非常必须了,语言就是实现这个交流的路径,目前我只能通过翻译或者通过英语和当地年轻人交流。我已经开始学汉语,每天都去语言学校,已经有一些进步了。 不过,不管我到哪里或者住在哪里,面前总会有困难,至少现在我面对的这些困难是我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其他人强加给我的。 能否给我们推荐一些你喜欢的摄影书 第一次看到Nan Goldin的画册“The Beautiful Smile”,它令我吃惊,那么的新鲜,却又同时让我有一点点害怕,这本书让我崇敬的是那些强有力的瞬间,以及摄影师和她的被摄对象形成的亲密关系。 惭愧的是,我从来没有拥有这本书,但我无法忘记,那个时候,每当我在书店附近做兼职结束之后,都会径直到跑那个二手书店里,只是为了去看看那本书。 除了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我马上就要参加柬埔寨的“Angkor Photo (…) Read more

访谈:凝视中国的眼睛——Go Takayama(1)

博客里有个栏目,叫做English,一直没有动静…… 这个“English”不是为了把博客的文章都翻译成英文,我最初雄心勃勃,要把它变成一个栏目,名字都起好了,叫做“Eyes on China”,我希望在这里介绍一些摄影师,国内的,国外的,介绍他们对中国的观看,以及观看背后的故事。 将这样一个栏目变成英文,在观看中国的这个问题上,我希望这里面的文章能在影像和语言两个方面超越隔阂,产生更多的交流。 普通青年  摄影 Go Takayama 拖延许久,今天,“凝视中国的眼睛”这个栏目,终于迎来第一期,访谈对象是刚刚从Ohio大学毕业的年轻摄影师Go Takayama。 年初,我们第一次见面,另一个朋友把他介绍给我,说这个小伙子想拍摄中国的青年文化,当时他刚刚从美国飞到北京。令人吃惊的是,在探讨中国青年的状况时,他给我摆出了很多名词,“啃老族”,“宅男”等等,而我每说的一条线索,他都会认真记下。 我对他的选题很感兴趣,但我并不认为像他这样一个语言不通的外国人,能够在短时间获得什么突破。 前两个月,我买到本《城市画报》,是一本特刊,用了大量的篇幅刊登了青年志的一个研究专题,这个历时两个月的研究项目,意图描述中国三四线城市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我吃惊地发现,里面所有的照片都是Go拍摄的。 这就是我这篇访谈的由头,后来他按期给我交来了回答,竟然翻译出五千字,他其实已经提醒我别被这篇答问的超长字数吓倒,因为这是他接受的第一个访谈。 “青年志是如何找到你的?” “不是他们找到我,而是我找到他们……在北京站附近的青年旅舍,语言不通,我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网上不停检索,‘中国’,‘青年’,‘文化’,然后我找到了双语网页的青年志……” 在阅读他的回答时候,我心情很不平静,似乎能看到很多我认识的中国年轻摄影师的样子。 我们都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吗? Go Takayama: 出生于日本,在美国求学,Ohio大学新闻摄影和政治学本科毕业,目前在中国拍摄自己的项目《亚洲青年文化》 为什么选择摄影这一媒介作为你的语言,你在Ohio大学视觉传播系学习,你认为“职业的讲故事的人”意味着什么? 我第一台相机是一台35毫米胶片单反相机(在沃尔玛超市花200美元买来的),当时我还在宾州的Philadelphia社区学院学习,上黑白摄影课程。 那个时候,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艺术媒介,通过这个神秘的小黑匣子,我探讨自己纯粹的好奇心,拍摄那些打动我的新鲜的冲动的感觉。初次走入暗房,冲洗照片的过程充满乐趣。而最后,当我手中捧着我的照片,它就好像一份珍贵的礼物,那种感觉是摄影师使用photoshop剪裁和编辑照片所不能感受的。 实习期间的新闻摄影作品   庆祝学校成立80周年吹蜡烛的一年级学生 摄影 Go Takayama (…) Read more

Eyes On China: An interview with Go Takayama (1)

China Normal                                                                               photo by Go Takayama Go Takayama: Go pursues towards his own ethnic passion and lifetime goal of promot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issues challenging Asian countries, by creating a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1,网络互动测试:你是哪一代人? 主角:《今日美国》 稍微花了一些功夫玩了一下《今日美国》网站的一个测试,给美国青年人玩儿的,所以有些距离,测试结果很不靠谱:据说我是1963年左右出生。 这个测试(游戏?)弄得很精致,它说:你生于哪一年,当然决定了你是哪一代人,但是代际的形成还有你的文化经历所造成的影响,从你出生到你十几岁年纪,那些音乐,电影,电视新闻,时尚,科技和玩具成为塑造你人生经验的重要因素。 美国人是这么分隔他们的几代人的: a,G.I一代:1925年前后出生,经历过二战,人类的科技进步刚刚开始,交交流与传播在发展初期。 B, 沉默的一代(silent):1920-1945年前后出生,经历了战后的经济大萧条,电影默片开始出现 C。婴儿潮一代(boomer):1945-1964年前后出生,是战后美国人开始组建家庭,婴儿出生高潮的时期,这也是在电视的影响下出生的第一代人。 D。X一代:1964-1985年前后出生,高科技潮影响下的孤独的游戏者,娱乐化生活是对这一代最大的影响。 E。新千年一代:1985-2005年前后出生,是美国受教育最高的一代人,基本上衣食无忧,完全在数字化语境中成长。 F。 ???一代,2005年后出生。他们的特征仍然是个未知数,在今日美国的表格里,点击2010年的文化,出来的是:电影阿凡达,体育明星博尔特。 期待一个中国版的测试。 2,ipad的故事:横竖大战 主角:《体育画报》app 《体育画报》的ipad版本一直是个传奇,这家媒体最早开始展开在“触摸屏电脑”上出版它们的电子杂志,一根指头划来划去看体育画报杂志的视频一度风靡一时。 但这本华丽的新式杂志遭遇到的乔布斯的Ipad,其结果并不十分美满。 九月份的时候,体育画报宣称,它们的ipad版本将去掉一个功能——不能竖起来看,只能横着看,其原因是因为——横着看对读者更好,而根本原因是——它们想省钱,背后的原因是——为关于杂志盈利的问题他们和苹果的谈判并不愉快。体育画报其东家时代出版集团试图超越苹果商店单独售卖其电子杂志,这一点被乔布斯所建立的封闭ipad体系所否定。 最近,这个横竖功能又瞧瞧地回来了,不知道是否双方的谈判又有所松动,但是华纳的CEO仍然在一次讲演中提到苹果的不平等条约: “假如有人做了个平板电脑——你知道我说的是谁——他们不接纳我们在自己网站上放的程序,而这一行为肯定会让你买到的手的平板电脑功能下降。“ 他还发出这样的牢骚:“在一个出版公司和读者之间,还有一个科技公司横在那里,这叫什么事儿?” 3,年度回顾第一轮 主角:路透 接近年底,各种评选和相关的影像回顾活动又要开始,从不同角度切入的总结和盘点将会轮番出现。 路透社打响了影像回顾的第一轮,他们在网上挂出了自己的年度精彩瞬间,并且别出心裁地请摄影记者写下照片背后的故事。 有两张照片有关中国,一张来自玉树,一张来自舟曲 很令人不快的是,紧随每张照片摄影师本人颇为人性化的叙述之后的是一连串的技术数字:光圈,快门,感光度,这种表述方法似乎又在证明这照片不是人拍出来的。 另外,时代周刊也在票选其年度人物,以及分门别类地总结年度最佳。可以去这里看看。

图游记:我发呆的地方——静止的时间

作者:拉黑 lahem2010@gmail.com 记得高中复读的那年,我和一个同学每个礼拜六都要去学校附近的那个寺庙 我们静静地坐在那诵经堂前呆上整整一个下午,什么也不干——除了听着钟声发呆 只是,那样的时光好像永远不会回来了 大学之后,工作之后,我住进了上海的一幢六层高的老公寓 在这里,我又发现了一个好地方——房子二楼的那一扇窗 每当回到家时,我总要静静地站在窗口呆上一会儿,除了发呆什么也不干 站在那里发呆的感觉极其奇妙 看着对面的杨柳枯了又绿,绿了又枯 我感觉时间好像从来不会流失,失去的都会再回来

创新视觉实验室初体验

早几个月发布了一个“创新视觉实验室计划”,这个计划一方面是对教室以前做的专题“杂志摄影双周记”的呼应,希望能够和摄影师一起共同探讨杂志摄影的发展,另一方面,正如当时的招募启事所提到的,希望能够借助《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平台,帮助青年摄影师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记录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们的计划究竟执行得怎样?现在就和大家汇报一下。 首先,因为报名的学员大都同时选择了“肖像”和“图片故事”两个项目,所以我们将其合并变成一个综合的孵化期,为期为六个月: 1,针对学员现有作品逐一点评 实验室学员 李英武作品 点评: 用我和一个年轻摄影师聊天时,他提到的一个词儿来形容李英武非常合适:野蛮生长。 我所理解的“野蛮生长”是对在一种混乱的没有法则的现实中,年轻人仍然迸发自己一切创造力去工作的精神状态的描述。 看得出,李英武很少对自己的拍摄任务妥协,每一张照片都和上一张有所不同。摄影师控场能力很强,这对拍摄人像是一种重要的天赋。 不过,英武颇有些85后的“自恋”心态,所有的照片都要打上自己的logo,而且有的很夸张的放在照片正中,嘿嘿,这正如作者的照片风格一样,照片非常张扬,每一张都在跳跃。我是很喜欢,但也有些怀疑,这些用画面的特殊技巧制造的“视觉冲击力”,会不会有一天被用尽了呢?也许我是多虑的,因为到了形式用尽的时候,年龄和阅历带来的沉稳自然也会体现在摄影师的照片中。 2,指定阅读: 请顾问老师提供图书,画册,摄影师作品的阅读清单,请大家阅读。 作业: 摄影师要完成指定阅读清单中的十项。 提供一份阅读报告。 (因为我们的实验室还处于初期实验性运作阶段,目前我们动用的导师资源还主要是《中国企业家》杂志内部的力量) 书单之一: 直接看各种摄影集是最直接的吧。看多了好片子,嗅觉与品味格调就会自我建立。 一系列大师访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背后的观念,寻求理性共鸣、观念建立。 多读人文历史书。可以建立对人类的常识与视野。 ——《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主编 李岷 3,顾问出题 帮助摄影师建立经济视角,同时提高摄影表达能力。 作业: 1,尝试经济话题的视觉化:用报选题的方式,寻找经济话题,制定拍摄计划。 2,人像:更广义地理解人物肖像。 3,小型图片故事,学习视觉语言的组织结构方法。 题目之一: (…) Read more

学院派贴士(二)

摄影记者William Snyder的个人作品集,涵盖多个领域 7)学习谈话 除了学习写作,你还应该学习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这听起来简单,但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是通过短信和电话facebook和twitter交流,人际交往对他们反而是陌生的。 在人际交往中,你要保持一个良好的个性。摄影通常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工作,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小团队合作,比如和创意人员的合作,没有人愿意和一个怪人一同工作。记住,现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你需要利用一切机会创造优势。做一个友好而风趣的人则很有帮助。 你的优秀的照片只能赶在图片编辑因为你恼人的个性而四处寻找另一个摄影师之前让他们看到才有用。 8)了解一些除摄影以外的世界 我听到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曾经提到过,他们不会雇佣那种仅仅只是摄影师的摄影师工作,因为这些人只会思考和谈论摄影。 你的很多想法都来自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不妨去了解一下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和语言。参加一些海外的培训班,学习一下其他国家的文化。 9) 实践,实践,实践! 并不是说你要每天都要拍照,我的意思是,你要不断练习你的摄影技巧。音乐家在正式上台之前都要做很多的练习,他们练习自己的指法,节奏,不断重复练习,还要保持精力集中,才会在正式表演的时候达到较高的水平,完成复杂的摄影任务也是一样。 你要充分了解你的器材,不断练习,这样你在真正拍摄的时候就不会再去考虑这些技术性的东西。 10) 做一个杂家,同时又要是一个领域的专家 要知道很多,从视频,到音频,从体育到突发新闻,但是你要有一样让你与众不同的技能。 非常令人吃惊的是,仍有不少年轻摄影学生,他们只想做自己的事情,而不会关心市场。但是,在由资本决定的市场上,预算在不断缩减,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多才多艺的人,他们要有除了摄影以外的其他能力,比如录音,此时,因为你需要的后期编辑时间变长了,这就意味着你要多工作几天,多拿几天的薪水。 11) 商业。知道一些基本的商业知识 如何给你的作品定价,如何推广你自己,如何和客户谈判,你需要怎样的保险,以上这份清单还可以拉得更长。 12)讲故事!!! 这一条本来应该放在第一条,但是我我想要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城市的每一个地方,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讲故事是他们能够做的最为重要的事情”,你不但是一个摄影者,还是编辑者甚至用更时髦的语言来说是“制作人”,必须知道如何讲故事。今天,仅仅知道拍好一张照片已经不够了。那些照片——静态的,或者运动的,单张的或者多幅的,在网页上或者在印刷媒体的版面上——必须能够给他们的读者讲故事。

学院派贴士(一)

RIT(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ology)学院负责新闻摄影本科教育的William Snyder,最近接受了Photoshelter的采访,谈论新形势下的新闻摄影学院教育,这篇访谈还挺有料的。 William Snyder是从新闻摄影一线退下来的经验丰富的摄影记者,在达拉斯晨报工作期间,他曾4次获得普利策新闻摄影奖,RIT也是他当年求学的地方。 1991年普利策获奖作品 Snyder在访谈中给了在校学生十二条建议,而这也是对Photoshelter之前一个热贴的呼应,当时来自一线的摄影师就“大学最应该学到的本领是什么”给出了不少建议。(参见《十一项本领走天下》) 以下就是Snyder认为学生在学院里应该解决的问题: 1,扎实的摄影基本技能技巧 很多学生到最后都不能真正熟练地运用摄影技能,瞬间的捕获,光线的理解,景深,快门,以及照片的处理,只有对其熟练使用,才能让专业摄影师和“热情的业余爱好者”区分开来。 2,想法是最为重要的 不是器材,是你的脑袋决定了好照片的诞生 3,音频 学习基础的录音,以及编辑音频的知识,学会用它单独或者和照片配合讲故事。 4,视频 可能不是特别专业,但是你需要了解基础知识。假如你到毕业的时候仍然从来没有碰过摄像机,你就在浪费自己的钱。 5,数字产品的管理(Digital Asset Management,DAM) 这并非有趣,却让你的职业产品变得有效,你的照片不能再像从前放在抽屉里,如果没有加正确的关键字,将之系统化管理,你再去找这些照片就会变得相当痛苦,甚至是丢失。另外,你的上一辈摄影师对此更是手忙脚乱,这就让你们这些年轻人通过帮助其更快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作品变得更为有价值。 6,学习写作 当下,写作变得非常非常重要,特别是如果你是一个自由摄影师,你要些自己的专题计划,编制预算,申请奖学金和基金,同时还要做很多的专业交流(比如,感谢信)。假如你的写作不是准确,生动,很多编辑不会和你再合作第二次。有一个老笑话是这么说的:会写作和不会写作的摄影师的区别在哪里?不会写作的为会写作的工作! (未完,待续)

欢欣愉悦摄影书

谈些俗的。 PDN最近发布了一篇文章,根据 BookScan提供的畅销书榜单分析了一年来(去年十月底至今)市场上畅销摄影书的表现。 进入这个榜单的都是在图书零售市场上杀出重围的摄影书(主要是画册),反映了大众阅读照片的口味和爱好。自然,时尚,人像这几个甜甜的类别无疑是读者的最爱,围绕这些主题展开的画册是人们最乐意摆在咖啡桌上,作为茶余饭后消遣的读物 第一名:National Geographic Image Collection 《美国国家地理图片精选》 500页,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成立以来的图片集纳。没啥好说的,“美图”谁不喜欢呢?(此书的部分图片,请移步这里) 第二名 The Sartorialist The Sartorialist的硬皮精装版本去年在排行榜上列第一,今年出了简装软皮本,销售表现仍然不错。照片皆来自街拍摄影师 Scott Schuman同名博客,罗曼蒂克的色彩和男女们乌托邦式样的穿着和生活,使其成为让生活变得美好的一支上佳麻醉剂。 第三名 Through The Lens: National Geographic Greatest Photographs 《透过国家地理摄影师的镜头》 又是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图书,大众皆知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的传奇故事……,在这个单反流行的时代,送礼就送“美国国家地理”。 第四名 The Love (…) Read more

camp11来了!12月4日六点

作者/吃土豆的人 12月4日,camp11 终于把日子定下来了。。,你们把时间留出来噢。 除了播放三个单元的《青春》系列作品,还要公布第三届ofpix基金的获奖者。 诚征现场肖像摄影师(没有工资,抱歉),现场DJ(没有工资,抱歉),应征请发邮件到ofpixcamp◎gmail.com这个邮箱。应征拍摄肖像请给我们发一个你的拍摄计划。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