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amp15在线展厅(1)

1.  樊竟成     《我们》 摄影师对中国几座城市年轻人生存状态的视觉观察。地点涉及西安,深圳,长沙,珠海,厦门,郴州,祁阳。 2. 闵志念《night,my friends》 这些片可以是以前自己生活的一些记忆,全是小DC拍摄,整理出来献给我那些黑夜当作白天的朋友们。谢谢!谢谢他们允许我在他们面前胡乱地按快门并毫无厌言。 深圳,这是一座缺睡的城市 这也是这座年轻城市的普通生活 呈现,我逼视本质性的存在去寻找感性与理性 物理与意念、情欲与精神 我要做的就是在触动我想要拍的那刻,按下我的快门 不是质疑,也不是探讨,更不是答案,而是现状 3. 吴凌锋  《温州。104国道》 国道在90年代给沿线经济带来了很大的促进,现在它是怎样的呢? 104国道始于北京,止于福州,其中温州境内215公里。它的建成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途径的几个城镇包括现在已经成为县级市的乐清、瑞安等已经成了全国知名的经济强镇。但这段国道现在的状况是,经济模式还停留在市集阶段,一些上了规模的企业已经开始搬离,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我希望通过对国道的拍摄,用一个典型案例探讨国道线交通、经济、人居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这个拍摄才刚刚开始。 4. 周仰 《Grandparents》 2009年夏,出国前闲在家里的时光,对我外公外婆的观察让我萌生了拍摄的念头。经过一年的分离,当我再次回到他们身边,却发现一些让我措手不及的变化:外婆的思维正在离开她,她常常把我拉到一边,却又忘记了要说什么。为此我颇为沮丧,感觉语言上很难与他们沟通,只能镜头对准他们,日复一日。这似乎是奏效的一招,并不需要说什么,他们自然而然,除了有些时候外公会特意停顿下来,笑着说“你又拍啊”。我曾经迫切地想把他们过去的荣光记录在案,现在却发现,更应该珍视的其实是每天的团聚。 5. 张乐怡《重复的片刻》 我还是喜欢人。 喜欢看不同的人, 认识的,不认识的。 独处的时刻孤寂吗? 置身于喧闹吵杂的聚会时孤寂吗? (…) Read more

Photo Camp15关键词

camp15结束之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发个帖子,唧唧歪歪地再说些感动。 当然,都camp15了,做这个活动也应该越来越趋于理性,但camp15让我特别晕——很吃力,因为现场发言不是很积极,大家的评价似乎无从下手,总之,场面有些冷。我忽然发现,群众的眼光都变高了,但摄影者还处于一个中间水平。 在贴出photocamp15参与放映的全部照片之前,我先以关键词的方法梳理一下camp现场观众对这些照片的反馈。 1.中间派 摄影师的拍摄立场暧昧不清,骑在墙上,左顾右盼。照片仿佛温吞水一样,看起来很不过瘾。一组照片似乎不是拍给自己的,但也不是拍给别人的。 这种中间派的感觉不仅体现在照片的拍摄立场上,比如,对所面对的人或者事没有清晰的观点,也体现在拍摄的情感上,比如拍自己家人,摄影师却没有任何情感,但又身处其中。 2.一日游 仅凭感性去捏照片,这样的拍摄兴许会是死路一条,所拍摄的结果只能是一日游式样的照片。在感性的触发下,选题拍到一定程度,如果要深入下去,就需要一定的理性指导,这种指引包括对选题的研究,到被摄事物内部去看看(对人物的访谈),以及视觉语言的再度提炼——现场有技术派一直在观看照片的技术细节,并认为技术也是内容的一个层面。 3 .时间定律 对于业余摄影师,我指的是那些喜欢摄影,但又不可能拿出专门的时间来拍照,拍摄方式都是平日里随身携带相机,有感觉就拍,所涉及的拍摄题目主要集中于地铁,抓拍上下班途中的生活;对于这类摄影师,大家的选题没有太多稀缺性,甚至是重复度很高,这样的题目要拍出深度来,可能只能遵循时间定律—— 年龄: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摄影者看到的现实会出现更多的层面,并非只是年轻人眼中的荒诞和视觉构成上的戏剧性。现场做了一个测试,仅仅凭借照片判断两位摄影师的年龄,大家都能准确读出哪个是年龄大的摄影师的照片。 历史感:照片如同一坛酒,时间会让它的价值升值,这大概也是最笨的拍摄方法,对你的生活环境拍摄十年,随着时间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照片的历史感会弥补照片表现力的不足。但这些都不是摄影者在当下能够看到的,这个漫长的等待可能不是任何人都能忍耐的。 我最近听到的——不要期待35岁以下的男性摄影师拍出好照片,他们有太多的野心,开拓世界的愿望不可能让他们安定和安静下来去观察和思考。这个有道理么?现场观众都很认同,这恐怕和酿酒也是一样。 4. 报告文学体 现场有观众对一些作品提出的观后感是,感觉似乎在读报告文学。 这个感受还挺有意思,报告文学应该是上世纪国内比较流行的文学体例,虽然是纪实文学,但非常注重修辞,如果讲述的是人,其修辞的方法总是以一种“仰视”和“赞美”的态度,这种刻意的赞美,会让所表述的现实脱离实际,造成一种滥情的感觉。 在Stephen Shore谈拍摄感受的时候,提到自己喜欢Walker Evans,其原因是面对拍摄主题,他们都试图“保持一定的情感上的距离”。 情感距离不是无情,我认为它是在摄影者具有一个独立的个体感之后,对自我和世界关系的一种处理方式,距离感是一种平等个体彼此的尊重,这种尊重包括对对方缺点,不完美,甚至是痛苦的尊重,而不是把对方奉若神灵。 4.学院派 大家的整体感受是觉得我放照片太多了,题材都比较单一,表现方法没有新鲜感。我觉得这也和camp来稿的主体是业余摄影师有一定关系。这并非是贬低业余摄影师的能力以及试图把摄影变得复杂,主要是因为在camp这样一个大家渴望观片和研讨照片的语境中,业余摄影师没有传播目的的照片,使得其难以有太多讨论的可能。自我的东西是没有标准的,有公共目的的照片才有可能被讨论。在这方面,又能看出国内职业摄影发展的尴尬,因为专业摄影师在做职业化系统化表达方面,似乎拿不出太多东西。 好了,闲话少说,下面就放片,我会把照片分成四个帖子。其中袁洁的《克拉美丽》和刘磊的《我的村子》都是现场讨论比较多的,下周我会单独拿出来供网络读者讨论。今天回放其他的所有照片。 另外,感谢所有到场的观众,你们很多人的观点都让我很受用,也对摄影师有帮助;说实话,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耐下心来看一组照片呢?感谢所有参与放映的摄影师,我认为你们每个人的照片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或许依然不完美,但里面都有一些我欣赏的气质,这也是我选择你们参与放映的原因。感谢所有投稿的摄影师,我没能一一回复你们,这很失礼,落选并非是对你们作品的否定,在其他维度上它们也自有其意义。如果你们愿意和我进一步交流,请再写信给我。

让影像发声工作营海报展

让影像发声工作营,是将摄影师和公益组织以1+1的方式联系起来的活动,现在已经做了三期。 深入报道一个公益组织的话题,需要时间的投入,尽管每次工作营结束,都有一两个摄影师可以和公益组织达成深度合作,但在工作营开展活动的一个月时间内,可能并不会有厚重的作品能够拍出来。从这期工作营开始,我们也开始尝试让摄影师做一些短期的作品,这些阶段性的成果,可以帮助他们推进项目的继续。海报展就是基于这样一些想法之下的产物。 现在,你到奇遇花园咖啡馆,你会看到这样一些海报: 1. 廖璐璐+木兰社区活动中心 2. 张帆+同志文化活动中心 下面的小展览是彩虹村民摄影工作坊学员的作业:我的身体。(我和张帆都是这个工作坊的讲师)。 3. 陈天驰+乐龄合作社 4.  张星海+打工子弟爱心会 刘飞越+新公民计划 5.  邢江+花旦工作坊 6. 李英武+快乐小陶子 7. 吴育琛+同心希望家园

低成本时代的新闻摄影

这两天,法国小城佩皮尼昂(Perpignan),Visa新闻摄影节正在热闹举行(8月27-9月11日),这恐怕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以新闻摄影为主旨的摄影节。 法国摄影博客La Lettre连续几日也对这个摄影节予以直播,并辅以各种访问。最新一篇博客的标题吸引了我的关注:“低成本时代的新闻摄影”(The age of “low cost” photojournalism)。 文章作者Michel Puech在开篇就指出: 传统新闻摄影图片社已经逝去了,这个年代是在线图库掌控一切的时代,而它们的基本模式是以经济为先: 外包生产,减少公共价值,阻止竞争。 Michel Puech采访了Sipa,Sygma,一些赫赫有名的新闻图片社的经营者,每个人都在慨叹。那些热情讨论事业的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们已经消失,过去,他们曾经在夜晚,在烟雾缭绕的红灯区的小酒馆里讨论选题和照片的拍摄,而现在,每到一家所谓的图片社,你看到的是一间间的网络公司,被报社股东掌控,每个人都埋在电脑屏幕后,信息被紧密控制,能够生成更多利润。 在新闻摄影行业出现了corbis和getty这样的巨鳄,它们把新闻照片图片库化,新闻报道配方化,可以复制且易于管理,他们不断吞噬各种小型图片库,却并不在乎它们的个性——对于它们,这种吞并就好像大的航空公司增加一条新的航线,生成利润是第一的。 在这种局势下,和VII这样的图片社告别,就是迟早的事情了——如果它不转变,不变得更大,更有规模化。 低成本,这是这个时代信息生产的核心。 至于独立的摄影记者,他们的前景如何,Michel Puech指出 “对这些人来说,唯一的解决方案是,让政府的公共服务部门买单,或者是寻找NGO和其他慈善组织的支持。” NGO能够帮助新闻摄影么?我们正在勤劳地做“让影像发声工作营”,新的一期正在筹备,但愿这是一个答案。 延伸阅读:去年的visa摄影节的报道,《法国小城观摄影记》

“众帮摄影”完全指南

最近,不断看到西方摄影师通过众帮(crowdfounding)的方法为自己的项目筹款。 募捐除了拍摄计划甚至还有研究计划,比如撰写Prison Photography博客的Pete Brook,他通过kickstarter发起了一个筹款活动《在路上: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帮助他筹集旅费,去访问那些拍摄监狱题材的美国摄影师,受访者名单上有四十个人,Pete会将这些访问以音频的方式记录和传播。这个项目所需要的七千五百美金,现在已经募得了两千多美金。 这个涉及到美国二十多个州,横跨东西部的大项目,如果不是因为Kickstarter的帮助,真难以想象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如何去执行。 面向摄影师服务的Photoshelter针对摄影领域日益热闹的众帮风潮,适时地推出了一个全面的报告:众帮摄影完全指南。 这份指南里详尽介绍了现在比较热闹的三家与摄影有关的众帮网站的使用方法,因为没有时间翻译,我将之列在下面,并辅以1416过往介绍的链接: 1. Kickstarer “众帮做个人项目”最为出名的网站,支持各种项目。 (1416的介绍:kickstarter,马格南与之合作的项目Emergency项目) 2. Emphas.is 焦点放在报道摄影上的众帮网站,专注摄影项目。 (1416教室的介绍:Emphas.is) 3  indiegogo 众帮概念的始创网站之一,支持各种项目 Photoshelter的这份指南值得下载的另一个原因是,除了有众帮网站介绍,它还辅以摄影师案例和个人项目如何获得支持的分析,非常实用。 之前介绍kickstarter的时候,就有不少朋友慨叹,希望国内也有一个这样的网站。前两天有个朋友发给我链接,说你看还真有一个——点名时间。 看了一下点名时间首页的几个项目,都很新鲜有趣,但觉得这个网站还需要成长,因为一些项目和豆瓣小组的活动很像,其实如果只需要一两千块的支持,还需要众帮么?而借助众帮卖东西,恐怕就更不是这个活动的味道了。 (嗯,我注册了一个帐号,是不是可以做一个项目试试……哈哈。) 又,刚才琢磨了一下,觉得自己那个趣味性和金钱的评价未免有些势利,这里诚挚地更正一下。其实我想说的是,既然要众帮,这个项目必须是在个体和公众之间有所联系,否则也无法激起公众帮忙的兴趣,但它同时又不能失去个体的独特性——包含个人的勇气和盼望。总之,这该多不容易呢!

James Nachtwey离开VII图片社

正好是整整十年。 “冷酷无情”的战地摄影师James Nachtwey选择在自己亲手创办的图片社十岁生日的时候离开。 在这个时间点告别,是不舍?还是一个情绪化的暗示?但这些猜测,你可能无法从他始终如一的镇定的面部表情中解读。 Mark Wallace摄影 2001年9月,James Nachtwey伙同其他几位摄影师一起创办了VII图片社,紧接着就是911事件,图片社成员的出色报道,使得其名声大震。 VII图片社摄影师合影 VII继承了马格南图片社的理念,希望做一个由摄影师自治的图片社。于是,“第二个马格南”在21世纪诞生了,一伙儿摄影师帅帅地走到一起,他们是图片社的创始人,供稿人,也是拥有者。创始人一共有7个,都专注报道冲突和灾难,Alexandra Boulat, Ron Haviv, Christopher Morris, Gary Knight, Antonin Kratochvil, John Stanmeyer,再加上James Nachtwey,七剑客给自己的图片社起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名字——VII(罗马数字七) 很快,VII就成为业内的焦点。与马格南不同的是,VII更侧重时事新闻的报道。 但是,在当下这个年景,经营一个以新闻摄影为主的图片社并非易事。VII经历了女摄影师Alexandra Boulat因为患脑瘤突发疾病去世的悲痛(2007年),Lauren Greenfield的单飞(2009年)Eugene Richards的加入和离开(2006—2008年)。为了解决图片社的经营问题,VII雇佣了职业经理人Stephen Mayes,另外还增加了VII网络(VII network)和VII导师(VII mentor)两种制度,试图吸引更多年轻人。但在经济危机的年代,新闻摄影的转型时期,VII图片社的发展形势仍然很不明朗。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昨晚结束了夏天的最后一个工作坊。开始准备开学的一系列工作,这个繁忙的夏季就这样过去了。 关于camp15的情况,还要让我的脑子停下来想想。这次有些不一样,比如,在开始之前,我发现自己忽然缺乏对这些照片再看一遍的耐心和兴趣,与此同时,观看照片的人也开始不再满足摄影师那种“摄影式样”、语焉不详的表达。 这些都可以说很多话,留待这周慢慢说吧。 今天的树种出来的时间晚了一些,有一些疲惫,不过,还好,我仍然对新知充满兴趣。今天要说的,都是一些关于“业余摄影师”的事儿。 1. 一百个陌生人 Flickr上出现了一个跨国界学习小组100个陌生人计划,东边的西边儿的,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拍摄陌生人,练习拍摄人像的技巧,拓展人际交往能力。 加入这个小组的规则如下: 一,要拍一百个你不认识的陌生人。不许抓拍,不许偷拍,不许拿以前的旧照片。 二,不能是搭个影棚,一天就拍一百个。 三,每个你的被摄对象都要有采访,他们是谁?他们的生活怎样? Flckr的博客也报道了这群勤奋的摄影师的肖像计划,并且采访了其中的几位摄影师。 关于和陌生人交流,有位摄影师提到: “是啊,我很紧张,甚至也想着干脆放弃。但我总结出的经验是:大胆开始,走上去,张嘴就说,别管说什么。只要有了第一步,其他的一切都是连锁反应。” 不过,大多数人拍的照片,依然只是把对方当模特,并非是对陌生人的探寻。 摄影师drmaccon的100个陌生人flickr网页 2. 业余势力 Corbis向来都输在Getty后面,这个当年由比尔盖茨投资的图片代理公司,虽然盖茨对数字化图片的市场前景判断准确,但图片社发展却一直不温不火。 近来,corbis似乎开始有一些新动作,先是和美联社合作代理其照片,最近则注资草根图片社Demotix。 后面这个消息很有意味。因为Demotix是在近几年图片社发展不是特别激动人心的时期,突然冒出来的新兴图片代理机构。Demotix抓住了公民记者的潮流,专注于为普通市民摄影师拍摄的突发新闻图片和新闻机构之间架起销售平台,现在已经聚拢了一万名摄影师。 浏览Demotix的主页,就会发现其以普通市民拍摄的突发新闻为主打 Corbis注资Demotix,将会帮助其加紧开放更便捷的图片上传网络,优化网站。另外,Corbis也会代理Demotix的九万张图片。 3. 让伊拉克摄影师自己说话 对于西方媒体来说,他们的图片来源大多数都是西方摄影师,当地摄影师似乎永远只是“业余摄影师”。 这种状况——同一的,甚至带有刻板印象的视角,似乎正在发生改变。 Metrography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伊拉克图片社,最近他们专门对图片社代理的22名摄影师集中做了一个工作坊。为什么要为伊拉克摄影记者做这样一个培训,美国摄影界新闻(PDN)对此专门做了访问。 图片社的创始人是Kamaran Najm,他曾供职于一家NGO媒体做图片编辑,其任务就是寻找伊拉克的照片,但是他发现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图片社提供来自伊拉克的照片。Metrography就这样建立了。 (…) Read more

Photo Camp15放映名单

公布一下今天的放映名单吧! 温州/104国道    吴凌峰 刘磊              《我的村子》 郑川               《文殊庙》 1. 樊竟成        《我们》 2.闵志念        《night,my friends》 3.吴凌峰     《温州。104国道》 4. 周仰           《Grandparents》 5.leryee           《重复的片刻》 6.夏尊伟          《人间关系》 7.smellysheep  《地铁》 8. 郭锐,石昕航  《城事》 9. 袁洁               《克拉美丽》 (…) Read more

Photo Camp15,明天!

《克拉美丽》袁洁  摄影   photocamp15 Photo Camp15的主题是“日常生活”,但明天要放映的作品,却并非只是琐碎的日常生活的直白记录。 经过再三挑选,我还是留下了16组照片,它们的风格相差很大,将之放在一起并无任何逻辑,但这也许就是我们当下的生活现状。在这些气味不同的摄影师那里,我希望能够让大家看到日常生活的肌理。 带有小情绪的话就不多说了,今天的倒计时要说一些实在的,明天的camp15对诸位有一下一些提醒: 1.  明信片。  从photocamp14开始,我们在camp上“发行”明信片,照片来自放映作品,购买门票的观众都可以获得。此外,在发布每次新的camp明信片的时候,还会陆续补发过往的camp明信片。它应该是一套有趣的卡片。 明信片照片来自photocamp1   《二十一克》梁毅摄影  明信片设计 杨宇辰 明信片照片来自photocamp15   《人间关系》夏尊伟摄影  明信片设计 杨宇辰 2. 无限制畅所欲言。 参加活动没有任何限制,欢迎不请自来。不要害羞,大家都很亲切。虽然评点照片可能语出不敬,但那只针对照片,从不针对作者本人。 3.要交流。 camp15作品比较多,这次不分组讨论,会分成三段,中间有两次休息。希望你不要太安静,千万不要坐在原地不动。如果有自己的名片,不要吝啬,要四处散发;如果没有名片,凡是手写的都是限量版的,更加珍贵。camp不是静态的观片会,是大家结识同好的交流平台。 4. 可以来早一些。下午三点,让影像发声工作营的展览开始,是摄影师和公益组织合作的短期成果——将自己的照片为公益组织制作成宣传海报。 摄影师刘飞越用自己的照片为新公民计划公益组织制作的海报 最后,我们现场还有一个特别的事件要发布,至于它是什么——你来了才会知道! photo camp15  (…) Read more

对不起,我不愿给你拍照

这是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间小小的影楼。Jen Mcken刚刚辞去干了十年的全职摄影记者的工作,成为这间影室的主人。她是自己的老板,她觉得这个老板是个很不错的人;但如果这个老板做错了决定,那也是自己做人的失败。有着这样的想法,她最近刚刚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Jen拒绝了几位客人的拍照要求,邮件很直接:“对不起,我不愿意给你拍照。”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晚,Jen在处理自己facebook的跟随者信息的时候,来到几个女生的facebook的主页,发现她们用非常恶毒的语言在攻击自己的同学。随后,她发现这些孩子也是自己的客人,预约来拍肖像照片。Jen当即决定不给她们拍照,并将自己的感受写在了facebook主页上: “我要取消她们的拍照,我不想让她们的形象成为我影室的代表” 就在Jen草拟第二天要发出的邮件的时候,她的facebook已经不断收到留言,其中不乏质疑的声音:“难道你自己过去没有给任何品行不端的人拍照吗?”这些留言让Jen有些犹豫。 我能和自己感到非常厌恶的人相处两个小时吗?我能把她们拍得漂亮吗?看着她们facebook漂亮的头像和旁边难以置信的脏话,Jen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 第二天,四封取消拍摄的邮件分别发给四个女孩以及她们的家长,邮件的附件里还放上了有着女孩言论的facebook页面的截屏。Jen已经做好了准备应对人们对她的攻击,但结果并非这么糟糕,她已经收到了两位家长的致歉。而“我不要给内心丑陋的人拍照”,Jen的这个摄影哲学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发表在自己主页上的讲述事情原委的帖子下面已经有将近500条留言,其中大多数都在挺Jen。 对于新做老板Jen来说,她实在不是一个老道的商人,这个行为似乎有些幼稚和鲁莽,但她自己的结论是:做一个能够主宰自己的小老板,这是多么的幸福。 留言里有个家伙说,噢,这是一个小说的题材。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感想是,大多数情况下,摄影师都由外表窥探内心,而这里却是从内心看向外表,不经意间造成的反向的观看,促成了一个颇为不一样的结果。我很想知道,商业摄影师如何给自己不喜欢的人拍照——或者是,他们的拍摄从来不谈喜欢或者不喜欢——只截取表面,是一个不带任何情感的工作过程。

访谈:凝视中国的眼睛——Ian Teh

“凝视中国的眼睛”是个双语访谈栏目,这里第三期的访谈对象是郑永仁(Ian Teh),他是我2008年在平遥策展的《凝视中国》的参展摄影师,这个系列访谈就源于当年做展览的思考,郑也理所当然地被我列入访问名单里。 郑永仁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他试图走入繁华中国的背后观看。从1999年开始拍摄三峡,他在中国断断续续工作了10年,但在2008年中国概念成为全球热点的时候,他却蛰伏了起来,并离开了中国。 郑在英国生活,曾经参加过荷赛大师班,是法国图片社VU的签约摄影师。兴许是这些经历,使得他的照片具有欧洲报道摄影的风范(但愿这不是一种刻板印象),他说自己的照片是用静态照片制作的短片,而谈起作品的拍摄,我看他更像是一个作家在谈论文章的写作,只不过是以照相机为工具罢了。 郑永仁的一系列的中国照片都以《暗流》为主题,他说那是因为,在未来,这些被忽视的都会逐渐显现。 1. 你很早就来中国开始你的拍摄工作,恐怕早于那些在2008年之后大批来中国“淘金”的外国摄影师,但你似乎从来没有被中国现代化的那一面所吸引。为什么? 我其实也关注现代中国,但我更感兴趣去突出让现代中国发生变化的那些背后的事实。我的一些重要的作品都是在观照中国的梦想,而这样的梦想的实现要付出代价。 2. 你在中国长期住了多久?现在是否还驻扎北京?我们几年前曾经见过面。我感觉你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拍摄非常安静的照片。你是否会觉得北京太噪杂了呢? 我在中国呆了两年,2008年离开。我喜欢这里,非常令人兴奋,你会感到你正处在一个国家发生非常重要变化的临界点,而且这个变革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北京有巨大的改变,但有的时候这些变化太快了,似乎让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究竟什么正在逝去。 3. 2003年,你完成三峡项目之后是否还回去看过。这是你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它是怎样开始的。 我从1999年开始,直到到2003年都在做三峡的拍摄。最开始我试图在变化之前纪录这里人的生活方式,但后面几年,我则希望表现这里的变化。我想要捕捉那种人们离去之时的孤独感,并没有足够的钱让他们转移,那是一种对不确定未来的一种真实的恐惧,尤其是当城镇开始摧毁,人被清空的时候尤为强烈。但到了最后,我照片的情绪又变得充满希望,更为梦幻甚至可能是快乐。这样做是为了指出,这里的确有个梦存在,即使这种梦想更多是官方所赋予的。这个故事具有两重性,我试图暗示现实要比其表面所显现的更为复杂,希望强调为了国家的荣耀,背后的凡人的牺牲。 暗流系列之《消逝》 4. 《黑云>这个系列有很多非常亲密的肖像。这种被摄对象直接盯着你的镜头的肖像,似乎并不经常出现在你的作品里。 《黑云》这套作品有两个层面,抓拍的那些照片,目的是表达一种直觉的印象,捕捉生活在这里人们的常态——那仿佛是一个黑色的梦。我希望强调被工业场景环绕的这些匿名者的存在,他们就是英语表达里,存在于在巨大的机器里,被称作制造成本(COGS)的部分。所以,大多数这样的照片都很少能够看到他们的脸庞,他们被隐藏,或者虚化,以及通过他者折射出来,他们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的视觉化的呈现。故事的第二层面就是肖像,这些瞬间都是我让这些人从他们的工作时间中暂时脱离出来,给他们一个空间去表现其个体性的一面。我希望这些照片能够成为一种提醒,在物质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所有的优越性背后,存在着一张张人性的面孔。 暗流系列之《黑云》 5. 《痕迹》是你最近的一个项目。它和其他几个略微有些不同,比较抽象。能否谈谈这个新的专题的一些想法。 痕迹这个章节源自《黑云》这部早期作品,这两个故事同时存在,但又各自独立。对于《痕迹》,我不再关注人们个体的故事,相反我在找寻在人类的雄心壮志之后,还能留下什么人性。这是一个全球的话题,而中国只是处于最前端。我将这些地貌风景看做一种记忆,是证据和证言,让我们意识到为追求物质生活所付出的代价。我看到,中国正在全速超前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没有对于未来足够的计划和思考,我担心这会让普通人和环境付出沉重的代价。(《痕迹》已经出版了画册,希望更多了解这本书,点击这里) 《痕迹》 6. 《痕迹》会成为你对中国观察的最后一章么?你的下一个项目是什么? 我也不是很清楚。我获得了来自马格南Emergency Fund的支持继续做《痕迹》这个项目。2011年春天,我拍摄了这个主题的一些新的照片。但我的关注重点开始放在黄河流域。我想探讨的主题和早先的宽幅全景照片相似,焦点在景观和环境,我要找寻通过这条中国母亲河的物理形态的变化,所透露的关于社会发展的信息。 7. 你拍数码么?你对数字摄影的态度是什么? 我用数码相机拍活儿。对于我的个人作品来说,我仍然倾向于拍摄胶片。因为我更愿意观看胶片介质,并沉浸于蕴涵在其中的摄影表达方式之中。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看着你 有些人和事,没了照片,很难回忆起当时的样子,即使那个事情只是发生在几天之前,也可能会忘记,但看到照片,一切就又都回来了。 1.斯达西们 间谍用的手势暗语 跟踪偷拍 便衣装扮 这些乏善可陈的照片并非乏善可陈。 德国摄影师 Simon Menner在前东德国家安全部( Ministerium fur Staatssicherheit,简称斯达西,stasi)的图片库里找到这些照片。它们有的是为训练间谍而用的照片,比如如何用手势暗语,如何装扮成一个俄罗斯大亨或者一个普通的小青年。还有一些则是间谍跟踪其目标时候的偷拍照片。 下面这些宝丽来照片则另有故事,当国安局的间谍偷偷进入目标对象家里搜查,为了让一切物品回归原样,会先拍一张宝丽来照片纪录现场信息,从而可以再根据照片恢复原状。 你看着这些平常的场景,你想到的是,这些似乎毫无意义的照片,背后隐藏着的是一双间谍的眼睛,以及之后可能带来的对照片里物品主人的控罪。 这个名为《来自斯达西资料库的秘密影像》的展览当下正在德国 morgen画廊展出。 路透社对展览的报道中指出,因为曾经存在的这些为纳粹和斯达西所使用的秘密监视系统,当下德国成了世界上隐私保护最严密的国家。 2 ,亲爱的照片 Dear Photography是一个让你重拾记忆的网站。 照片来源:Dear Photography 网站上的照片都是人们将旧照片“贴回”其所拍摄场景里的照片,相同的是地点,不同的则是时间。这种将过去和现实缝合在一起的做法一度在网络上很时髦, Dear Photography鼓励普通人也参与到这个游戏中。 在新的场景里忆旧并非易事,因为物是人非往往会勾起人们的很多相思之情,网站上很多照片下的文字就是这样的追忆。 卫报在报道这个网站的时候,更是提到:这种“游戏”恐怕是胶片时代所独有的,因为数字时代你会无法找到可以把握的物质实体。摄影师马丁帕尔曾对人们有个建议:打印你的照片,否则我们将面临一个危险,一整代都没有家庭相册,照片被遗弃在电脑里,可能随时会被不小心删除。 3 (…) Read more

Photo Camp 15倒计时(1)

樊竟成  《我们,年轻人的故事之厦门》 樊竟成 《我们,年轻人的故事之深圳》 樊竟成 《我们,年轻人的故事之祁阳》 来喽! Photo Camp15,8月27日(周六),晚七点,北京,奇遇花园。 本次camp的主题是“日常生活”,大概是因为题目亲切,来稿很多,让我很难割舍。 放映名单现在基本已经确定,我还在做一些细节的调整。最终大概会有十二组照片参与放映。 如果你想多一些奇遇,可以早些来。因为从下午三点开始,现场我们还有两个汇报展: 手工印社的摄影书作品展——书不多,但欢迎来和我讨论和分享做书的经验 让影像发声工作坊的海报展——每位参与活动的摄影师都用自己的作品为公益组织制作了一张海报 此外,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特别的活动,我这周的倒计时会陆续介绍。

超过140个字:No.8《路过风景》

这是一位初三学生的文章。也许可以做上周“超过140个字”栏目的续篇。 作者:王立文 摄影王勇 路过是一种遗憾。 我想我有权利这么说,因为我的名字,叫“风景”。 我遇见过很多人,不,准确的说是匆匆的人影。他们走得很快,目不斜视,一味地往前,像是追赶着什么,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好像有多么着急,追赶的东西有多么重要,只要稍稍一停就会落之千里,遗下终生的憾事。 可是你瞧,我有如繁星一般的花儿,有柔软如怀抱的草,有饱满多汁的果,有携带着温暖与微笑的阳光,我还有歌,有笑声,他们都和我在一起,静静的看着那些匆忙的人。为什么人们不觉得不停下来看看我们是一种遗憾?为什么人们觉得停下脚步才是遗憾? 我不知道。 人们就这样路过我们,无视我们。可是花一样会开,草一样会生长,树一样会结果,阳光一样温暖,一样有歌声,有笑。因为我们在等,等一个记得停下来看看我们的人,让阳光透过枝叶变成斑驳的光点洒在他脸上,让温顺的草轻轻抱住他,让花在他脚边唱歌,那歌声和笑萦绕在他耳畔,在他记忆里刻下欢欣的歌。 我不求什么人能在这里留恋长久,只是希望当你们终于记得在路过时停下,不要只看到疯长的杂草,枯败的树和听到呜咽的风,抑或是灰色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代替了树,奔跑的车代替了花和草,四周寂静无声,抬起头只能看到高楼圈起的一方狭窄灰暗的天空。 那是我们逃离了,什么都没留,只留下遗憾,给你们。 不要让路过成为遗憾。 记得停一停,看看我们。 看看这个世界。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