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话题:爱疯只在iPhone里

美国一家图片社近日宣布他们推出一个新的图片系列——专业摄影师的iPhone作品。花花绿绿的颜色是这些照片的共同特征。 博客 A Photo Editor在谈到这个“新事物”的时候表示强烈的反对,他提到:“这些iPhone照片完全没有价值,任何人手里都有一堆,和摄影师用什么设备拍照没有关系,在我看来,用手机拍摄的人人都有的照片,实在没有什么价值。” 这位blogger认为iPhone拍摄的照片对于突发事件报道,或者是经过特别策划目的是让人们理解照片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在这些情形中使用才有价值。 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 昨天的博客讲述了一位艺术家把比特世界的摄影行为翻译到现实生活的故事,这个试图用传统图片社平台经营iPhone照片的行为,似乎也是一种转译,但它却显得有些笨拙。iPhone照片的价值并非在于照片——这个拍照的结果——而是拍照的这个过程,以及照片在网络世界各个友人之中游荡的那些奇遇。非要挑出一些所谓的iPhone作品,还试图将之卖给别人,则破坏了iPhone照片那股疯疯癫癫地可爱劲儿,爱疯只在iPhone里。 最近还发现一个现象,让学生交了几次需要打印出来的作业,发现他们对如何把数字影像变成实体,对其中的要求完全不知晓,印出来的东西全都是糊的。想了想,这还真难为了他们,在他们相互交流的世界里,已经不存在印刷的需要。这大概就是一个即将到来的新世界的逻辑。 P.S.  别忘记明天的讲座,如果遭到主楼门卫阻拦——暗号是——407听讲座。

一百万张照片

一百万!这是24小时内图片分享网站flickr上新增的照片的数量——把它们变成物理空间里的实体照片,该是怎样的情景? 艺术家Erik Kessels将这个实验搬进了荷兰的foam博物馆,他的作品名叫沉溺在他人的经验里(drowning in pictures of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s),把一整天人们传到flickr上的照片打印并倾倒在foam博物馆的展厅里,这一行为——将人们在网络上传照片的情形转译到现实世界——也让我们再次思考当代社会照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图片来自CRblog) Erik Kessels是个怪才,KesselsKramer出版公司的创意总监,对“拾得影像”向来充满兴趣。在他看来,一些被扔掉的照片,往往蕴涵着照片的本真。我们今天不缺少照片,缺少的是对观看方式的理解。 这个堆积满照片的房间也把foam博物馆策划的“摄影的未来”(The Future of the Photography)系列研讨活动推向了高潮。今年是foam摄影博物馆成立的第十个年头,他们带动策展人,观众一起讨论摄影的发展。本月他们邀请了四个策展人,就四个话题对摄影的未来予以阐释,Erik Kessels便是其中一位,他的主题是“富庶的摄影”(Photography in abundance),其他几位策展人的主题如下: 纽约新博物馆Lauren Cornell (New Museum, NY) | 主题:“摄影和多媒体:(Photography and multimedia) (…) Read more

Photo Camp16 在线展厅(3)

7.  陈晓峰  《八百米下的呼吸》 照片的拍摄对象叫岳建波,1980年生人。山西省阳泉市人氏。 小岳是中国百万矿工中的一员,也是中国地下摇滚青年中的一份子。同时他还是一名马拉松跑爱好者。  不过我绝非是要专程拍煤矿和矿工,那种脸孔墨黑只白色留眼睛牙齿的矿工片子不是不好,而实在是太泛滥让人着实有点疲劳。岳建波只不过恰好是个矿工而已,让 我不远千里来阳泉找他并且冒险跟他在井下一起上班的最主要原因是他的矿工+音乐人+长跑者这集合一体的三重身份。我喜欢像他这样有“开关”的人,可以切换 自己,在另一种状态下完全可以忘记前一种状态的身份,爆发出不同寻常的能量,就像两驱挂到四驱。你可以用“怪人”称呼他,也可以用“执着”来定位他。但他 就是一个这么有“范儿”的人,时间永远宝贵,生活永远充实,简单但又不简单。  他的那些工友们经常嘲笑他,因为他绝非一个“典型”的矿工,甚至有些“奇怪”,他们觉得人生享乐的东西烟酒扑克麻将混ktv小岳都不喜欢,而他更不会为了 争取上地面的工作机会而向领导“行好处”,在他们眼里,他是个只知道听“那些闹哄哄的东西”和跑步的“傻瓜”。 今年3月19日到22日,我来到阳泉拍摄岳建波。和他一起度过了4天3夜的后,我得到了这组图片。  回到上海两周不到,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漏水事故,153人被困井下。看着新闻里站在地上领导们“焦急”的脸孔,回想起两周前在井下度过的分秒,想像着地下 的生命正在进行何等恐怖的挣扎,这是在茶余饭后对着电视机唏嘘感叹的观众几乎不可能体会得到的。我绝非为了拍煤矿而下井,只是这样的井下体验却是早已超出 了摄影的范畴,丰富了我人生的经历和感悟,这比能在井下拍上几张照片更显珍贵。 8.  占有兵 《爱在工业区》 我长期在工业区打工,从2006年起开始记录工业区内工友们的打工生活。 工业区是年青人的天下,以30岁以下的青年为主力。过了35岁,各家工厂招工时都不愿录用。30岁之前,年青人都要面对婚恋问题,工厂长年累月的加班、不同的工厂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如电子厂以女工为主,五金厂是工厂中的“和尚庙”,青年打工者的婚恋显得匆忙而慌乱。下班后,相恋中的青年男女在工业区的林荫道相会,席地而坐开始了无他的卿卿我我,来来往往的行人对他们来说视而不见,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加班的时间到了,又急急忙忙地赶赴车间,恋爱也需要生存呀。 周末,工厂仍旧加班。赶上发工资的日子,工厂会开恩放假;国家法定假,也会象征性的放假。如果放假时间长了,工友们不愿意,因为少了加班费,当月的收入会锐减。但加班不放假,年青人又没有时间恋爱拍拖,生活就这么矛盾着,但还必须继续。 这组图片,是扫街所得,是工友们在工业区的爱情生活。就象那些写在公园凉亭墙壁上的宣言,爱是这样艰辛与痛苦! 刻在墙上的文字图片摄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其他图片摄于广东省东莞市。 9.  张星海 《20年后的相聚》 2011年10月5日是中国人民大学八七级同学20年后回校相聚的日子。这一天,校园里到处都是从四面八方归来校友。由于机缘巧合,我有幸跟拍了八七级的 工经班、投资班相聚的两天。这两个班是人大八七级再普通不过的两个班,他们中有人已定居国外,为了这次相聚从国外赶来;有的如今已是老板,拥有好多家店 铺;有人在大学当了老师,也有的则和你我一样默默无闻。他们1987年正式进入人大,4年后各奔东西。这次聚首,对许多人来说,其实就是20年后的第一次 相见。20年,实在是一个不短的数字。时间不仅在他们的脸上和身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让他们身份角色各异,但同学毕竟还是同学,当他们坐在一起回首往 (…) Read more

Photo Camp16 在线展厅(2)

4.  庄周杨 《平常的景观》 平常的景观之物理人情,试图用最简单甚至是错误的方法把合于物理人情的意思照原样拍出来。很平常,能达到无声无色,那就最好了,也是我最终的追求。 5.   马天天 《夏寂》 中国文化有显性的一面也有隐形的一面,隐形的一面在自然中间,它不断给显性文化提供着一种安宁的哲学观照,使人能够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而从容不迫,但是,在当代中国,隐形文化的一面随着快速的城市发展也在快速的消失。人们渐渐离开了他的传统生活和自然情味,中国文化也在渐渐失去寂静的核心。 这组照片记录的就是在这个迅速发展的北京,仅存的一些局部自然环境,与人,与这个城市之间的关系。 6.  乔建东 《方圆十里》 这些照片,试图去回忆自己的童年,作为一个过去的追寻。 更多作者信息: 庄周杨:博客这里 马天天:个人网站这里 乔建东:网名烟丝,邮箱:1386754@qq.com

Photo Camp16在线展厅(1)

1. 杨文洁 《一间她自己的房间》 “一 间她自己的房间”这个主题脱胎于伍尔夫的同名著作。在书中,伍尔夫表示:如果一个女人想创作小说,那她必须要有钱和一间属于她的房间。在该书创作的年代, 女性生活维系在与之共同生活的男性身上。女人能拥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取决于她的丈夫或父亲“赐予”她怎样的生活。在这之后,女人们在争取掌握自己的生活以 及塑造理想生活的道路上,一路跋涉。我的摄影主题以各种方式展现了这些女性们凭一己之力为自己创造的这种生活,或者说:这样的一间房间。 小 时候,我家三代人在同一间陋室中生活,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房间,对我来说简直如同天方夜谭。直到我二十三岁那年,才有了真正为我所有的房间。然而,尽管 缺乏隐私,但在成长的那些岁月中,我依旧拥有过“独处”的时光。我记得,自己曾在内心创造出一方天地,我可以隐遁在那里,思绪万千。我意识到,如今拥有的 这间具象的房间, 正脱胎于自己多年前那间建造于内心的房间。 “一 间她自己的房间”意在表现一位独立女性所拥有的复杂生活:她生命中的那些时刻:沉思、快乐、悲伤、满足、愤怒,以及在自己空间内的自由自在。拥有自己的房 间,就如同是拥有了自己的天地,在那里一切各就各位,有条不紊。这个项目就是想探索这种生活方式的深度,并去探求个体身份的意义。 为了完成这个专题,我拍摄了单身女性在她们寓所中的肖像,旨在表现女性在属于她们的空间中的生活状态,同时也邀请每一位被拍摄的对象写下她们独居时的感受,我 在拍摄中记录下她们的居住环境,她们在独处时的穿着打扮以及肌肤的裸露。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这样的相逢,无形之间也发达了我自身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空间的探索。 2.  刘张铂泷 《我的同学》 最开始我只是想给我们班的同学每人拍一张,目的很简单,做个留影,毕业的时候有个纪念。开始的原因也很偶然,去重庆玩的时候把相机落在出租车上丢在了那里,回到学校没有相机使,借了一个朋友的海鸥,看看视角刚刚好,于是就这样开始了。 拍了一年多了,拍了不下100个人,每个人的地方都有自己的样子,堆得乱七八糟的书,摆的整整齐齐的化妆品,一架子的鞋,一桌子的零食,女朋友 的照片,自 己的相框,足球,吉他,手风琴,毛绒玩具。有的人大笑,有的人迷茫,有的人自信,有的人羞怯。情,写在脸上,欲,摆在桌上。自己不善于和陌生的人打交道拍 照片,于是就转向身边的朋友。其实拍了这么多,目的也还是像当初那样,做个留影,尤其是在电脑被偷,丢了很多照片后,越发觉得拍些底片能让我更好的保存下 想留下的东西。 3.   朱岚清 《关于信任的肖像实验》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今天是几则特别实用,看得见,摸得着的通知: 1. Susan Meiselas 前两天组了一个团去三影堂看了《冰与煤》这个展览,接下来的好消息是,展览的策展人,马格南摄影师Susan Meiselas将要来人大做演讲。 关于Susan,大家可以去这个帖子去做更多的了解——“历史之中”这个展览是我真正了解Susan以及对她充满敬意的开始。 以下便是具体的信息,讲座对外开放,请不要迟到。 时间:2011年11月19日星期六,两点至三点半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407教室 2. Condition One 被称作战争的浸入式摄影报道的condition one,最近已经进入app商店,下载是免费的。 在之前的博客里介绍过这则app程序,现场拍摄使用多台相机,使得观者可以180度全方位观看拍摄现场,选择任意角度了解具体细节。目前读者能够借助这个app看到三个故事,分别是利比亚革命,美国枪支犯罪和泰国政变,都是由摄影记者Patrick Chauvel拍摄的。 3. wired.com 近日,Wired(连线)杂志宣布,其网站里的部分图片将以CC共享(The Creative Commons )的方式与读者共享版权,这是这家科技杂志为明年CC共享协议诞生10周年献出的一份好礼。 Wired已经建了一个flickr,里面有50张高精度的大图,内容涵盖名人肖像和科技活动现场,都是为wired供稿的摄影师所拍摄,照片读者可以任意下载,像我这样的博客用户可以毫无顾忌地使用这些照片,媒体报道也能够使用它们。需要注意的是要正确署名,并且标注图片来源链接:比如  摄影师XX/wired.com

图游记:一个摄影师——头发没了

作者:DEAB 某胖子被抓进去的时候,就暗下决心,他不被放出来我就不理发。结果没想到一关80天。熬过了夏天最炎热的日子,这天,终于,凉快了。 新的”图游记”征稿开始啦,主题是摄影师自拍像,若你“自拍不暇”,就是我们征集的对象,欢迎投稿至ofpixcamp#gmail.com ,别忘记要写吐槽文字。

欠茫症的冬天,小酒,和睦的party

好吧,昨晚是十六个camp以来,结束之后俺最开心的一次。 詹老师的咖啡馆儿越来越暖和了,记得新店还没正式开张的时候,我们第一次在里面camp,冷得跺脚。 “人气”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人的气息可以带来温度,由外及内。昨晚,我们很多人挤在一起,看片,拍摄奇怪的不知道为什么而拍的“陌生人”初见时候的信任,不排除也是为了“脱光”的愿望,气氛一直美好而温暖。 其实照片还是一如往常,背后似乎隐藏着各种流派,但作者同样也在努力发声,试图让其有自己独有的味道。喜欢的,不喜欢的,看片的人都很直接,会说出来,也会包容别人的观点。 我最喜欢的环节是在“难忘今宵”的主旋律中,大家一人一句的发言,真后悔没能录下来。 最后一组照片是非常平凡的纪念照——一群人毕业20年之后的聚会,雷佳同学很俗气地配上了罗大佑的恋曲1980。我知道你们好多人都被感动了,当时我想的是,20年后,我就变成老太婆了,可你们很多人还是那么的青春…… 正因为这样,你们应该有比我更多的选择和尝试。 欠茫症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绽放你的笑容吧! 都是陌生人么? (谢谢你们所有人,特别感谢party背后忙碌的人:雷佳,朱朱,月月,钱莉,奇遇的工作人员,horse,朱岚清,吴育琛,谢谢所有参展的摄影师和到场的摄影师。我记得有个去香山喝茶的邀请,但愿不会作废,据说可以接待六个人,想去的人赶紧来报团。) 对了,欠茫症是怎么回事儿,你有欠茫症么?你需要脱茫么?请联系google诊断。

Magnum+VII

+ Magnum和VII两个图片社的摄影师,他们在一起能攒成怎样一个局? 这个月,我要担任一个特别的班主任——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大师工作坊的主持人。两位讲师分别是来自马格南的张乾琦和VII图片社的托马斯·凡·胡特维Tomas van Houtryve。 本次全国理论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所以工作坊的主题也并非是传统的报道摄影,而是多媒体报道,摄影师会在讲师的带领下,在四天时间内完成一个多媒体作业。除了实地拍摄,现场编辑,两位导师还会分享他们所在机构的多媒体拍摄经验。 工作坊的报名已经到了尾声,负责组织这个活动的吴砚华希望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这个消息,我在这里帮她“宣传”一下。 工作坊是收费的4000元一人,还可以参与摄影研讨会的其他活动。针对优秀学员的作品还有5000元的奖金。 更多详细的工作坊的讯息请点击这里去了解。

Photo Camp 16倒计时:第三回公告

一共11组,呵呵,不是故意的,貌似有不可抗拒的力将之拽向11。 这次开场,我们将特别放映彩虹村民工作坊学员作品,这也是今年暑假的“让影像发声活动”的一个成果。我们和酷儿影像合作,为性少数身份(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或无性恋),以及尊重不同性别、性取向的朋友举办摄影工作坊。活动召集比较匆忙,一共就四位学员参加,张帆,徐阳,我们几个人每周一次给大家授课,还留了两个作业:“身体”和“爱”。 现场将放映学员的作业,正如这个工作坊的题目,我们希望你能看到爱的多种颜色,爱的多种可能;先要懂得爱自己,认同自我,才有能量去爱他人。 释放七情六欲,就在今晚。 photo camp 16 彩虹村民工作坊作品   摄影:sue Photo Camp16 “七情六欲” 放映名单 第一部分 1.     开场:  《爱是什么》                          喜乐 2. 《发现自我: 彩虹村民工作坊作品》  张帆策展 第二部分 1.  《一间她自己的房间》  杨文洁 2.    《我的同学》     (…) Read more

Photo Camp 16倒计时:第二回公告

photo camp16 庄周杨  《平常的景观》 虽然每次camp都让大家会患上密集信息恐惧症,但这次仍然有四个单元,十一组作品要放映。不过,因为不少作者本人会到场,希望我们的讨论能够更直接一些,更私人一些。 camp不是大片儿放映会,很多照片甚至还有缺陷,看片儿这个事儿,大家自己在家里也能看。一个真实存在的聚会现场,更为珍贵的是人与人之间真切的交流。我知道不少人通过camp以及ofpix的其他活动结识,成了朋友,甚至是情侣,嘿嘿,那感觉真的要多好有多好。 明儿见,没准有奇遇! camp人手册: 1,入场一定记得拿好门票——我们专门为camp制作的明信片,每套两张,一张是对之前camp的回顾。这次是photo camp16 +photo camp2 2,带一张你自己的照片做名片吧,它是最厉害的社交工具。 3,   时间你应该不会记错。地点在奇遇花园咖啡馆(地图这里,电话:88320741) 4,门票30元(可乐,红茶,柠檬水畅饮)(门票费用用来租用场地和投影仪等服务,谢谢各位的支持)

self

我忘记是否在博客上提到过这个段子,歌手Paul Stookey对美国大众媒体的发展有一个评论:“它们先是叫《生活》(就是有关生活的一切),然后叫《人物》(不再是全部生活,而就是人),然后叫《我们》(不再是所有的人,而就是关于我们),而现在它们则叫做《自己》(甚至都与我们无关)。” Paul提到的都是美国报刊史上著名的大众刊物(Life,  People, Us, Self),这是一个媒体发展窄播化的过程——从不确定的大多数逐渐到具体的个人。 不过,大众传媒所定义的“自己”,显然也只是一个大众的自己,每个人内心都有另一个自己,它可能面目清晰,但更多时候不可捉摸。 西班牙摄影师Cristina Nuñez,经历了一段情感复杂的青春期,毒品,混乱的生活让她内心伤痕累累,Cristina Nuñez随即开始用摄影的方式为自己疗伤,她反复拍摄自拍相片,从1988年一直拍到今天。 12岁,父母离婚 曾经梦想成为明星 1988年,开始自拍项目 和父亲如此相像 在父亲去世的那年,也是在那一年离婚 祖父和我 Nuñez在拍摄了六年自拍照片之后,开始拍摄他人,她的第二部作品是《身体和灵魂》 ,随后,这位只是意在用相机进行疗伤的摄影师,正式走上摄影道路,她做过报道摄影——拍摄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也创建过图片社;而Nuñez最终的工作还是回归到自拍,创建了网站:THE SELF-PORTRAIT EXPERIENC,开设工作坊,鼓励人们用自拍的方式去发掘内心的自我,让自我得到觉醒。 但也许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让那个“自我”醒来,自我的释放也并非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又有多少人举起相机就会把“自我”塑造成道德楷模。想起周五的camp——这个七情六欲的主题,这个试图建立在私人情感体验上的放映会,其实是蛮难的。 我要上课去了。很喜欢Cristina Nuñez的照片,你们慢慢看。

Hello!BOOK!

朴日权的手工书 《祥物》 上周六,印刷帮们又在印社折腾了一把,连男人们也拿起了针线,好在最终“缝纫”的结果还算令人满意。 这个以书为名义的聚会其实在上周三晚上就开始了。每一次工作坊做下来,我都惊叹,高密度的工作总能在短时间内激发众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每个人的解决方案都会让你出乎意料。这就是我喜欢工作坊的地方,充满智慧和灵光。 两次摄影书工作坊做下来,愈发觉得书是照片最好的归宿。现今,高科技让影像的摄取都趋于动态,在我看来,书却也是影像的一种“动态”展示,一页一页翻阅下来,照片切换,时间流动。 不多说啦。今天是workcamp5 微型印社的成果展示,book!这就来了: 印前决策环节,正在讨论用纸和装订 如果要给图片编辑工作规定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它是一万年 还是图片编辑 第二天转战到ofpix工作室做进一步的图片编辑工作 进入排版环节 手工线装是大家普遍选择的装订方式——其实就是为了享受手工的乐趣 封面照片是粘上去的,某人下不了手,但旁边有个厉害的(不是自己的不心疼啊,就要这么心狠手辣) 宾冰的书是当天的最后一本 周满  《是时候了》 朴日权  《祥物》 司徒素俭 《suisse》 缪立鹤  《幸福多多》 程新皓  《滇池东岸》 侯俊丽 《对眼》 最后,还有三个男青年……

Photo Camp 16倒计时:11.11.11见

Photo Camp 16 朱岚清 《关于信任的肖像试验》 Photo Camp16倒计时1号公告 时间:2011年11月11日,晚6:11分开始,11.11分正式结束 注意:照片放映结束的时间会比这个早,随后是恳谈会时间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活动日程: 1.   Photo Camp16的放映作品已经整理完毕(噢耶!),将分成四部分,有十一组照片展示。 2. 互动环节——信任肖像试验,摄影师朱岚清将为随机抽取的两位观众拍摄信任肖像(双方的信任尺度将由模特自己把握) 3.  更多活动内容将在之后的公告中陆续发布。

周一消息树

高科技 1. 一大早起来,就看了奇幻相机——lytro的视频,现场试拍时候的欢乐场面让我也很想拥有一个。 几个月之前,Lytro似乎还只是一个概念,但2012年第一季度,这款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新式相机就要正式上市了。最近召开的AsiaD会议上,Lytro的CEO和摄影总监现场展示了这些神奇的盒子。 神奇的盒子只有两个按键,开关和快门,变焦是触控的。 CEO,Charles Chi(左)在现场演示Lytro的使用。 Lytro被翻译为“光场相机”,它收录的是相机镜头所框取画面中,前后左右所有的光线数据——整个像场的光,这使得后期你可以通过电脑重新计算和设置焦点位置,以及将其转换为3D影像。相机拍摄下的都是RAW格式的照片,经过软件处理之后,不但可以转换为人们常见的Jpg格式,还有HTML / Flash格式的文件,可以分享至 Facebook、Twitter,观看者点击照片随即会改变对焦位置,一片欢乐。 Lytro是一体机,不能更换镜头,八倍光学变焦,8G容量的售价399美元,16G则是499美元。 2. 佳能在推出EOS C300之后,又宣布将很快推出另一款新概念的EOS单反相机,全画幅,高清摄像,似乎这才是无敌兔的升级版。 EOSC300带来的热度仍未散去。大家可以去欣赏佳能动态影像的超级试机员Vincent Laforet用EOS C300拍摄的短片Mobius 3. 高科技世界,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穿梭越来越复杂,尤其是两个世界要用一套法则去规范,那就更乱了。 美联社最近对其记者发布了一条新规定,规范大家的Retweet行为,其核心就是在Retweet的时候也要加几句话,不能让follwer认为这是记者自己的观点。 有人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因为只要跟随记者的发言,就很容易理解他的上下文发言和转发的意思。纽约时报的媒介批评家认为:美联的这规定就相当于告诉记者——不要retweet任何带有观点的言论。但同样还有很多人认为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始终要植入语境,这是记者保持自己言论可靠性的一个要点。 4. 新媒体发展迅速,印刷媒体王国却正逐步走向坍塌,救命稻草也似乎不管用,最近,由Pew Research Center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ipad等平板电脑上销售媒体的app其效果非常有限。这项调查跟踪了大约1200名平板电脑使用者,其中只有14%的人购买了付费的新闻媒体app。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