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周一消息树是一周摄影资讯集纳,本周的关键词是“insta”,内容关于一个想要速成变成战地记者但遭遇失败的小青年的故事,关于instagram视频那些滤镜名称的来历,以及关于一个真正的战地摄影师如何抵抗insta文化。 Read more

我的Instagram友邻:video来了!

几个小时前,instagram的创始人Kevin宣布——instagram video诞生。15秒时长,13种滤镜,能挑选视频封面照片,以及针对iphone还有防抖拍摄功能。这就意味着,你可以看一个微笑在你面前绽放,看海水没过脚背,看云彩翻卷天空;意味着,我们家的嘟大帅将从一张照片变成活的了…… Read more

《罕·见的世界》 公益摄影师招募

这则招募昨天已经在OFPiX的微博上发出,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在这里专门面向1416教室的读者再发一遍。 做“让影像发声”活动已经将近四年,从最初的公益工作坊到后来专注和一家公益组织深度合作,其中有诸多波折;我那种天真的勇猛,时常会有所退缩,但却也常常被鼓励。就比如这次和罕见病发展中心的合作,整个过程太舒服了,在各个环节,我们的理念都出奇得一致,这反倒让我压力重重,担心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一些失误破坏了这样美好的合作。 让影像发声这个活动,其根本是希望公益组织和报道摄影师连结起来,用影像改变现实。这个目标看起来似乎有些理想主义,先驱者路易斯海因,从最初的激进的改革派,晚年也变成一个改良分子——从试图改变劳工制度变成用影像塑造劳动者正面形象。与此同时,如何让摄影成为写实的,而不是滥情的,其实也相当困难,事实上,如果照片被割裂语境仅仅被公益组织用作宣传,也并非这个活动的本质。 几句话难以说清,我想说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影像公益没有那么简单,在你参与之前,先把自己那些雄心放空。用获得的心态去做,而并非来给予别人什么。让影像发声——这个命题面临重重困难,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罕·见的世界》公益摄影师招募:这是罕见病发展中心联合OFPiX共同发起的纪实摄影项目。我们将邀请10位摄影师,进入20个罕见病家庭展开拍摄,希 望透过摄影师的镜头,让不见成为可见,呈现罕见病患者的真实境遇和困难。这也是OFPiX让影像发声活动的一部分——联合公益组织让影像成为有用之物。具 体如下: 苯丙酮尿症,黏多糖贮积症,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尼曼匹克病。。。看到这些有些陌生的字眼,也许,你只会反问我一句,它们是什么?是的,做为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疾病,不为人所知是一件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你有没有想到过,对于患有这种类型疾病的他或者她来说,这种万分之一成了百分之百,而这些百分之百的她或者他就真实地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他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路人,也可能是你的朋友的朋友,还可能就是你的一个未曾谋面的邻居,虽然你“不见”他,他却就在那里,只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罢了。 面对这种境遇,罕见病发展中心联合OFPiX共同发起《罕·见的世界:罕见病家庭纪实摄影项目》,将邀请10位摄影师,走入20个罕见病家庭,我们希望透过摄影师的镜头,不见成为可见,让公众了解罕见病患者的生活现状,关注他们的真实境遇和困难,并最终提高公众对罕见病及其群体的重视。 罕见病发展中心成立于2013年6月,是一家专注于罕见病领域的非营利性组织,由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发起成立。本中心致力于增进罕见病患者群体、罕见病组织、医学专业人员、医药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各相关方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社会公众对罕见病的了解,提高患者的罕见病药物的可及性,推动罕见病相关政策出台,开展罕见病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中国罕见病事业发展。 《罕·见的世界》同时也是OFPiX的让影像发声系列活动的一部分。让影像发声的理念是让影像成为有用之物,社会纪实摄影师的作品并非仅是一种被观赏之物,摄影师也不应只是一个旁观者;照片、摄影师都应该参与到其报道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释之中,照片成为档案以及证据,摄影师利用其促进被报道问题的解决。让影像发声鼓励纪实摄影师和公益组织等民间团体合作,这样才能使得从拍摄理念的确定到最终作品的传播,都有的放矢,始终以影响社会现实为宗旨。 《罕·见的世界》在最终完成20组罕见病家庭日常生活的图片拍摄后,将在全国巡回展出,同时结合媒体的报道推广,帮助社会公众了解-认知-重视罕见病。活动将于今年8月正式展开拍摄,摄影师的拍摄时间是2013年8月-10月,11月进入图片编辑阶段,12月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首展。 你愿意成为我们的一员么?我们的活动开始征募摄影师,摄影师将在我们的协助下进入罕见病家庭拍摄。如果你愿意探索影像助力公益活动这个话题,我们等待你的加入。 我们对摄影师的要求如下: 1,你最好在北京工作学习——我们需要和摄影师展开很多面对面的交流,也有相关的工作坊以及讨论需要摄影师参与 2,你对拍摄一个图片故事已经非常熟悉,并愿意探索图片叙事的更多可能 3,关于社会纪实摄影,你应该知道路易斯海因 4,热心公益,对影像发声这个理念有你自己的看法 5,能够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出差 申请方法: 1. 一份您的简历 2. 作品集(其中必须包括一组图片故事,10张左右),照片是小格式文件(长边800)放在一个文件夹里,用压缩打包的格式发送。如果您有个人网站,可以直接发链接,不用再发照片。 3. 请将以上文件发送至 ofpixcamp@gmail.com,如有需要可以私信咨询 @ofpix 4. 申请截止时间7月10日。 (…) Read more

OFPiX报道摄影师沙龙第九回:摄影师生存指南

图片来源 这里 报道摄影师的自由职业之路,荆棘多过鲜花,我可不敢斗胆建议你踏上。姑且退一步,先来聊聊在这个丛林中的生存技巧。 OFPiX报道沙龙第九回就要开讲了,这一次我们邀请赵嘉携爱摄影工社新书《通往独立之路》与大家畅谈生存话题。 报道摄影师生存环境向来艰难。但这次沙龙却不是请大家来吐苦水的,我们希望参与者来谈一谈可能,生存的可能,我们可以怎样去拍,怎样去传播,以及怎样去谋生。或许这有些纸上谈兵,但让我们来试一下吧,去寻找光,而不是甘愿呆在黑暗中。 活动对参与者只有一个要求:每个人都要带一个报道摄影师生存点子来参加活动。 下周一晚七点,沙龙在西直门OFPiX工作室开讲,请私信@ofpix报名,我们将回复你进一步的消息。  『关于此次沙龙主讲』 赵嘉,报道摄影师,爱摄影工社发起人。著有《兵书十二卷》、《那时西藏》、《顶级摄影器材》、《一本摄影书》、《上帝之眼》等图书。  『关于OFPiX报道摄影师沙龙』 报道摄影师不是在写抒情散文,他们要用事实说话。而叙事不是直白记录眼睛所见,经过“望闻问切”才能保证报道的准确,写出表象之下被隐藏的情节,通过摄影师的把控,相机才会说话,并且文采飞扬。 今天的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里与陌生人觥筹交错,却无法在现实世界里共处。走近陌生人,把故事讲给另外一群陌生人,这太难了——成本太高,回报太少。 还有谁会去为我们去观看这个现实世界发生的故事?颇有些不切实际地,我们做了这个“报道摄影理想实验室”。也许是你,你,还有你,只要你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套子里的人,想要在有人气的生活里游荡,你就是我们想要一起说话的同行者。OFPiX报道摄影师沙龙不定期举办,务实而不务虚,正视且努力摒除偏见,以温暖的氛围让报道摄影师找到家的感觉。              

摄影:使用与满足

1970年代,摄影师Sheila采访了当时一些著名的摄影师,其中包括布勒松、尤金史密斯等声名显赫的摄影家。访谈原本计划编辑成一个影片,却因这位女性的意外去世而戛然而止,当时她的女儿只有18个月。30年后女儿循着母亲的声音,计划对部分摄影师重做访问,新的影片名叫:一段摄影的记忆 Read more

寇德卡答问

“你问我从吉普赛人身上学到了什么?你不需要太多东西,就可以活着”在美国LOOK3摄影节上,寇德卡现身演讲大厅,人们起身为他鼓掌,这位很少在公开场面露面的摄影师并不很情愿在这里出现,他说自己不善言辞,然后又说,对今天的访问,他肯定会有问必答。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周一消息树是一周摄影界消息集锦。今天介绍三位摄影师:我的父亲一位陌生人—摄影师Diana用照片记录自己的伤痕,和失散多年的父亲的相逢并不愉快War Primer 2—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探索图和文的复杂关系,将照片叠加在照片上,引发人们对战争影像的思考,The Enclave—Richard Mosse在双年展展览的这部作品用红外摄影拍摄动荡的刚果。 Read more

使劲八卦

这是两个故事,关于Eggleston和布勒松相遇,彩色与黑白言语不合;以及关于芝加哥太阳时报裁员之后,一位摄影记者用手机记录自己新生活的故事。故事之间其实没有啥联系,共同点是都很八卦。 Read more

留影者专栏/一步有多远

『一步有多远』作者 @刘张-留影者 以前常看到摄影语言这个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的理解很直白,语言就是怎么说话。能说的东西一直在这里,总用一种套路去说难免让人厌烦。而我理解的“观念摄影”,实际就是在寻找另一种表达的可能性。 Read more

我的园子

青草刚刚割过一茬,清晨走进颐和园,你首先闻到的就是这股绿色清香。离水岸近一点儿,则是水草的腥味。一个男孩子撑着船准备去打捞昆明湖水面的杂物,旁边船坞的老板娘喊着:“我还以为你今天不开工了呢。” 他只是慵懒地撑着船,缓缓地划向湖心。 有的时候,我真想睡在草地上,管他醒来是什么时候。 只要做一趟公共汽车,就能从我家直达颐和园西门,以前我竟没有发现这个便利。后来,这里就成了我的园子。 西门是那种只有本地人才会来的地方,我办了一张年票,每次进门的时候,滴的一声,机器上就会显示:“退休卡”。爷爷奶奶们成群结队地走着,埋怨着又为孩子们付出了多少,牙口变得越来越不好,他们大多数人都会带着一个能唱歌的机器,邓丽君,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还有民族风,歌声伴着他们的步伐漂荡过来。我偷偷听他们的谈话,并很想和他们一样,站在山顶里的亭子里,朝着那一片巨大的水面大喊:“啊,啊,啊,呀,呀,呀……” 每次来这里,都没有什么准备,突然很想去了,就快步从楼上冲下来,做上一班车,园子很大,总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一个独处的空间。兴许你能感到我那一点点烦躁的情绪,是中年危机?反正不时会有些不知道应该怎么是好的感觉。 夏天,站在湖边儿上,观察水波一点点晕过来;冬天,呼呼的北风刮起冰面的尘埃。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特别想找人倾诉,并不喜欢在社交网站上将自己的行踪事无巨细地汇报,但每次在颐和园,我都不能免俗地想大声地说话。但遗憾的是,在虚拟空间的各种群里,我却时常难以找到回应,时间太早,大家都忙,无论受欢迎的澳门酒店,东京酒店,世界的某个地方,他们还在一段又一段的旅程中。 我喜欢观察园子里的老人,那个时候,我恐怕是借着他们在想象自己老年的模样。我有一位朋友,会努力在他的各种商务时间中挤出时间来感慨人生,上一次,他说:“我老了一定也要充满活力。” 我的心思可能有些懒惰,旅行尽管美妙,但走到哪里都要回来。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座自己的花园,可以随时探访,把自己的各种心思和秘密都种植在这里——还是别轻易把它们说出来。别太急,请细细照料你的园子。总有一天,你会停下来吧,那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竟然拥有一座长满奇花异草的园子,四处飘着草的清香……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