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要一台照相机

只需两个按钮:一个用来拍照,另一个上传照片分享——这就是现代人需要的相机。TheQ,正如它的名字,唯一的特点就是Q,它是一个玩具,一种饰物,不怕水,可以泡在泳池甚至是可乐里。到了晚上,闪光灯亮起,竟然是装在镜头上的环形闪光灯 Read more

我的Instagram友邻:Koci的眼镜儿

instagram上有17万粉丝的Koci最近中了奖:一副谷歌眼镜,他专门设立账号koci_glass分享眼镜里的视界——“我终于体验到了,我的眼睛就是照相机”,这位先生的重口味街头手机摄影照片还被一家叫做“手机之外”( outofthephone)的公司印成画册。让感知到的变为可触摸的,是这家公司的目标。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很快,你可以免费下载GettyMuseum的四千多张高精度图片了;凑够500人,你爱的书就可以出版了。本周消息树关于一个新世界,在这里,你应有更大胆的想象:照片可以刊登在广告牌上?为什么不呢?纽约有个摄影师做到了,他说:干嘛要把自己供在冷冰冰的殿堂里…… Read more

请Steidl做一本书

“他就像一个裁缝,看一个人的草稿十分钟就能知道怎样做一本书。他喜欢打扮这些照片,选择开本、纸张以及封面。他知道怎样缝纫一本书,因为他理解这本书内容。”Gerhard Steidl,这位摄影书出版界的大师究竟怎样做一本书?Steidl印刷庄园里有怎样的故事? Read more

留影者专栏/属于我们的故乡,属于我们的展览

“故乡是一段隐而不宣的秘密感情,说出来似乎就会烟消云散” @刘张-留影者 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故乡书观展手记:“故乡永远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可能引起我们回忆起它的只是某种食物的气味,只是每天早晨起来听到的鸡鸣声。我们回去,再把它们带回来,带到这个展览里……” Read more

拯救记忆

假如你不知道来处,就无法了解去往。两位加拿大摄影师循着父亲的旧照探访利比里亚寻找自己的童年,却发现这个国家的记忆已经被破坏殆尽,人们不允许保留照片,过去无迹可寻。他们建立网站利比里亚77征集旧照,希望这些照片能够拯救记忆,让年轻一代了解过去的时光。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摄影师Zack Arias最近出了一本名叫摄影真问真答的书,可谓摄影版我要问连岳。内容来自他的一个问答博客,从技术到商业经营,甚至我为何就是要找摄影师做另一半这样的问题他都有问必答,对于一个从来都搅不清专业与业余,艺术与技术的摄影圈儿,这位先生真是勇气可嘉。更多请见周一消息树: Read more

还乡第二季:《故乡书》展览

事件:OFPiX还乡第二季展览《故乡书》 地点:目的地艺术空间 (工体西路七号,走近院内三楼) 时间:8月10日4点开幕(展期至9月10日,周一休息,每日两点至九点展厅开放) 故乡是这个展览的唯一主题,摄影师的名字后面都有他们故乡所在地——我们用这个信息标注每个人独有的气息,愿此刻我们不再是大城市里一个孤独的游魂。    

啊,故乡

晚十二点,《故乡书》展览一点点布置起来的时候,沿展厅走过来,心情却变得失落。我最恨自己这样。 这篇文章本应写得非常官方,但我总在最后那本该华丽出场的时候,突然失去准星。 脑子里回旋着最近看到的波德莱尔的一段诗句:“这城市啊,比人心还变得快。”这是一个关于故乡的展览,但我们这些城里人还能找到故乡么? 波德莱尔的诗句是在本雅明的《巴黎,19世纪的首都》里读到的,作者在这里对19世纪的城市文化展开研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谈到城里人对家居装饰的热爱,其时,生活居所与工作场所第一次产生对立,私人在办公室里不得不面对现实,于是便在居室里通过制造幻觉来获得滋养。“ 对于私人来说,居室的幻境就是整个世界。在居室里,他把遥远的和久远的东西聚合在一起。他的起居室就是世界大剧院的一个包厢。” 这种感觉就是我穿梭在《故乡书》的展厅里所感受到的。故乡已经远离,我们拼命装修的这个家,此种行为变得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甚至是逃离。 做了两年的还乡活动,得到的结论却是如此悲观。这种不知来由的疲惫与失望,并非仅仅由于这一段时间密集的布展工作。 夜半坐在出租车的副驾驶上,疯颠颠的出租车司机和其他车互相晃着大灯;小破车在城市的环路上狂奔,你蜷缩在汽车里的小格子里——谈论故乡,此时是不是显得太矫情? OFPiX其实做了一个公共文化机构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咬着牙——情感上的,经济上的难堪——做了这个展览,这不是一个你在市面上经常能够看到的展览,它不为某个摄影师的功名,也并非某个策展人炫耀他的语法修辞。这个展览要回到展览的话题本身,就是想说些人话。故乡,它还在么?我们想启发人们去思考一个暂时没有答案的问题,并用视觉,一种更为感性的方式将之表达。 @一万个人,获得一万个转发,世界太喧嚣了,看不到太多好作品,只看到太多的自我陶醉。这样一个展览,最终,我想,还是用一个怀疑的态度呈现它吧。你在包厢里给自己装修出一个舒适的地带,却有可能会发现,它只不过是一个破烂世界里的一间飘摇的起居室。 你是要继续装修自己的房间,还是去改造这个破烂世界?    

周一消息树

一大早出门,半夜给大家奉献上周一消息树。 先说说Alec Soth,没事儿我就要去他博客看看,就是因为——他的工作室和我们的OFPiX一样,也有一张乒乓球台;以及——他也热衷购买无名家庭照片,和我们的傅老师一样。 Soth最近又玩儿了一个新花样,他买了一本影集,已知信息只有:主人公叫做弗兰克,拍摄地点在日本,大概时间是五十年代。 语境缺失,你怎么读这些照片?Soth干脆建了一个网站:The Frank Album,把相册里的照片都贴出来,请读者填上他们的说明,可以是描述自己在照片上的所见,也可以是藉由照片展开的想象。这些文字和照片一起最后将做成一本书。(想着就觉得好玩儿啊)   接下来说个不好玩儿的。美国传媒巨头 Gannett上周突然大裁员,一下子就是226个。大家一定关心是不是有摄影部又被连根端掉,目测这种事儿似乎没有发生。裁员主要针对该传媒集团里的社区报分支,裁掉的人里面有各家报纸里的记者、编辑、图标设计师、评论员,甚至还包括主编。所以,大家别再老是看着太阳报的摄影部觉得可怜,嚷嚷摄影记者无用了,这是整个传媒业的危机。 一个被裁掉的摄影记者写了一篇深情的博客,她说自己最为感激的是那些被摄对象,是他们让自己学会理解生活。 但这种走近他人内心的报道在公民记者那里恐怕不会出现,他们只是忙着到处看新鲜。但有不少人就是看重了这个新鲜,想赶紧趁新鲜将之贩卖。搭建由普通人供稿的影像交易平台,这类实验近来层出不穷,比如这个:ifusss, 口号是:看到了,就分享。针对的主要是新闻机构销售普通人拍得视频,不过,当问及价格问题,该公司的回答是:还未确定,但应该会很低。类似的网站还有之前介绍过的CrowdMedia 不过,针对这样的公民记者入侵专业领域的现实,摄影师们也不用太过惊慌,首先要做的恐怕是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看够不够格。纽约大学的教授Fred Ritchin用一个比喻勾画出了专业工作者的专业之处:当今摄影师应该在更加复杂和有趣的层面上展开工作。这就好比想要用一句话说明整个事实,和用五页纸讲明一件事之间的区别。 最后呢,我最近博客写的懈怠是因为忙着做还乡第二季的展览,今天先把海报贴上,这周还会找个时间仔细说说它:      

自动照相

英国一家公司制造出一款名叫自动者(Autographer)的照相机,不需手来操作,利用“可穿戴技术”,它计算应该拍照的时刻启动快门,跟踪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将行动轨迹视觉化。这台被称作人生黑匣子的科技产品,打开它每日留存的庞大的影像数据库,这些照片能够带你去还原一个人的存在么?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画册出版,被摄对象控告形象被侵犯,摄影师被判罚五千欧元,画册不得出版——你被发现了,你被拍下了,你被更多人看到了……,传播中的摄影,公与私,有时会跨界,甚至带来官司。今天的消息树上,就是这样几个隐私事件 Read more

我的instagram友邻:纽约客

请艺术家记录威尼斯双年展见闻,摇滚摄影师拍音乐节,渔民摄影实录自己的远洋旅程,纽约客的instagram账号即保持传统媒体的优势,信息经过编选,呈现优质报道;又同时不失自媒体的意味,个体化的,亲密的。今日推荐instagram账号:newyorkermag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Crowdmedia是一个图片代理平台,自动分析twitter上有新闻价值的照片,向拍摄者发出邀请,以五五分成的方式向媒体售卖(每张售价20美元),该网站引发又一轮专业VS业余的争论。不过,完全没有专业摄影师的报纸生存可好?有人建立博客每天对比芝加哥时报和论坛报的头版,前者简直惨不忍睹。如果报纸做成这个样子,离全体裁员也不太远了。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