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拍照的麻烦事

摄影师Martin Fuchs在他的博客上讲述了自己在街头拍照时被阻挠的经历,他是一个很能说会道的人,我很少能够看到一个摄影师可以写这么长的文章,也因此他的博客很火。 Martin Fuchs Martin Fuchs在游乐园拍摄的时候,一位妇女声称他拍到了自己的孩子而要求他删掉照片,双方争执不休,这是一个公共场合,是摄影师为数不多可以尽情拍摄的地方,难怪Martin Fuchs感觉很无奈,他很是细心,为我们找到了其他一些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的摄影师的文章,还奉献了两个链接——我今天寻到的宝藏——两位律师撰写的美国摄影师和英国摄影师的法律指南,这两个pdf版本的手册绝对值得下载。 以下,我就把其中的一些要点翻译出来,可以给大家在街头工作提供一个法律参考 1,美国摄影师拍摄法律指南 一般法则:除非有特别的法律规定,在公共场合摄影师可以拍摄,比如街道、公园。 一般法则的特例:即使在公共场合,军队警察可以因为保卫国家安全禁止摄影师拍摄,美国能源部门也有权禁止摄影师拍摄核电站设备, 即使其处于公共视野范围。公共人物处于公共视野的时候,其隐私权并不得以强调,普通人物不是处于其私人空间的时候都可以拍摄 可以拍摄的主题:下面这些主体如果处于公共场合,除非特殊情况都是法律允许拍摄的。 车祸和火灾 孩子 名人 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 工厂和公共机构 交通设施(比如机场) 犯罪现场 执法人员 谁会禁止你拍照:保安和一些职员常常会阻止你拍照,他们的理由是为了安全,但是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因为拍照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恐怖分子,或者会窃取他们的商业机密。执法人员也会拒绝你拍照,但是上面也提到处于公共场合他们是被允许拍摄的,不过他们有权利让你远离现场,因为处于保护现场或者安全考虑,而他们却并没有权利禁止你站在其他位置上拍摄。 阻挠、质问或者妨碍拍摄:当你在公共场合拍照的时候,其他人没有权利让你解释拍摄的理由,要求你出示自己的身份(执法人员除外),任何人不能因为摄影师在拍照而恐吓你,或者抢夺你的财产。任何私人组织都不能对摄影师采取强制拘禁措施,这都是违法的。 美国摄影师法律指南(二) 英国摄影师法律指南(一) 英国摄影师法律指南(二) 英国摄影师法律指南(三)

未来也许是这样的(结论)

作者:brian storm 也许未来会有一天,摄影记者将会花更多时间进行照片的后期制作,并且同时注重前期原始材料的采集,这个工作可能是个人的,也可能是团体的,最后的作品将提供给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体发表。 当然获得最杰出的影像仍然是最关键的,同时最理想的状态是这些图片故事作品将会同时在平面媒体、广播媒体和新媒体上出现。这样的全方位出击不仅从新闻学的概念上将可以影响更多的受众,同时也为摄影记者进行深度报道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使用录音设备、话筒,这可能是一个摄影记者能够进入新媒体领域可能采用的最直接、最重要也是最可行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跟进媒体发展的步伐。这些技术要花时间去学习,但是绝对值的。 今天我们都面临一个转弯,媒体的变革突飞猛进,一方面,大的传媒集团对于利益的重视使他们精简开支,节约成本,希望进行流水线化的大规模操作。另一方面个人媒体空间活跃,它们观点新鲜并因此得以迅速传播。 无论对于传统媒体的节约成本提高传播效率的需要来说,还是个人媒体的独立于个性来说,将图片故事制作成有声有色,都将帮你叩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门,而门外的观众将是我们下一代的读者。

为什么不干脆直接拍视频

作者:brian storm 如果你已然是一位摄影师,那么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否定自己,要发挥你的优势,在你原有技能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事业。 我相信动态的影像有其魅力,但是我也坚信静态影像有其存在的理由,而把声音和影像结合起来将会使其更加有力量。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假如你从拍摄静态的图片转到视频报道,那么你可能把整个平面媒体市场全部都丢掉了,因为视频报道不能满足平面媒体的印刷要求,这对大多数摄影记者来说都是非常可惜的。 我还相信,如果使用录音采访的方法和被摄对象聊天,就可以与他们直接用眼睛交流,因此将在双方之间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但是如果躲在摄像机后面和他们谈话,无法亲近你的被摄对象。 (未完待续,周末博客休息)

敲开多媒体报道的市场

作者 brian storm 把音频和照片结合在一起的工具很简单,但是这类作品的市场前景在哪里?它们的发行渠道是什么呢? 问题的关键不是摒弃原有的印刷媒体市场,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关注互联网。 在制作的后期,你需要建立一个多媒体文件包,里面包括详细的文字说明,音频、视频以及图片,这些东西除了是你制作多媒体文件的基本素材,还会会给传统媒体的编辑有关你的专题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增加在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发表机会——它们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品发行渠道。 除了传统媒体的需要,声音给静止的画面一个明确的叙事线索,因此在以下几个方面也可以得以传播: 互联网 电视 广播 同时以下一些传播渠道也非常需要这种有声有画的传播方式: 博客,独立的个人媒体开始发展,有很多新的广告形式可以支持他们的发展 DVD光盘,比如教育类的光盘 展览:互动式的多媒体影展 播客:个人电台可以播放音频(很快就可以发布视频),博客上可以撰写文字 无线设备:3G手机将会提供大的市场 个人移动电子媒体:ipad,ipod和Psp这类移动多媒体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需求市场 电影,把纪实摄影的范畴扩展到有情节的电影也存在可能,而且独立的电影市场正在扩大

为什么图片需要声音

这篇文章是四年前翻译的,这种在当时显得非常“激进”的想法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甚至摄影记者的步子迈得更大,很多人已经成为音频,视频,全能的专家。但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在当下似乎更为需要回顾这篇文章:究竟为什么要给图片加上声音,在作品中放置视频呢?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下一代的摄影记者一定会增添一些新的工具,需要一些新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收集声音。把声音和静态的画面结合起来,制作类似电影一样的文件,会成为一种趋势。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或者必须这样做,但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将无论是在报道摄影领域或者从财富的角度来讲都会有所收获。 所有我认识的视觉工作者都渴望更加深入的报道他眼前发生的故事,资金的匮乏却是最大的困难,利用音频辅助报道也许会解决这个问题。 音频报道的优势 声音将会使被摄对象得到更加立体的展现 进行深入的音频采访,可以让摄影师更接近被摄对象、了解他,并且激发新的画面 无论这些声音是否有用,他们都会帮助你写出更详细的文字说明,丰富你的总说明, 从而获得更多的发表机会。 声音可以传达不少照片无法传达的信息,比如人们的谈话反映出的他们的个性,音乐带来的感人力量,现场声音将读者带到现场。 广播和互联网上的线性传播方式需要声音给图片提供一个主要的叙事线索,便于读者理解。 照片+声音所产生的“第四种效应” 静态的照片打破了语言的障碍,但是却会因为阅读者的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理解的歧义,过去,文字说明起了消除歧义的作用,因此文字说明和图片一起产生了第三种效应,也就说图片+文字说明=第三种效应(即产生不同于以上两种单一对信息认知的新的理解) 现在声音的加入将把对照片的认知带到更高一层次的理解,我称其为第四种效应,也就是说当图片、声音以及文字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给读者带来的阅读体验,是以上几种传播方式在单一存在的状况下无法产生的。 音频将拓展你作品的发行渠道 因为以上所提到的音频报道的优势,它无疑会增加你作品发表的机会。深度报道对于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非常重要,最好的摄影师应该在长期的,个人化的深度报道上投以精力,摄影师面对的问题是这些个人的项目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支持,此时,获得更多的发行途径则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可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由此可以看到,质量上乘的音频介入,对于摄影师作品的传播将会起到一个促使其产生良性循环的正效应。 收集现场的声音以及被采访人的声音对于纪实摄影来说是锦上添花。当你在编辑一些照片的时候一定会回想起当时拍摄照片的时候你的被摄者给你讲的故事吧,为什么不把这一切拿来和读者一起分享呢? (作者 Brian Storm)

了不起的brian storm

Brian Storm这个在密苏里新闻学院拿到硕士学位的家伙果然不同凡响。 你的链接里有没有MSNBC的每周图片?这个栏目囊括了每周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图片,更加有意思的是,最终会让读者选出他们最喜欢的一张当周最佳图片,这个结果常常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这个栏目是Brian创造的。 你的链接里有没有MSNBC的图片故事?它最早运用了幻灯片演示的方法(slide show)讲述故事,也许是第一次,你在这里看照片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声音,来自现场,来自摄影师。——这个栏目是Brian创造的。 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Brian被挖到了corbis做副总裁,自从被盖茨收购以后,这个图片社江河日下,收购sygma带来的罢工风波,底片丢失危机让这个图片社狼狈不堪。两年后Brian也很无奈的辞职。 大家都认为Brian的职业生涯已经跌到了低谷,他还能去做什么工作呢?2005年一个网站成立了,这就是Mediastorm 这个网站由华盛顿邮报支持的网站,展示了大量精彩的幻灯片演示作品,另一方面,网站的一个重要业务是向各大媒体提供制作多媒体故事的咨询,Brian组织了一支专家队伍并且结合自己的多年工作经验,风风火火地开展起多媒体业务的拓展工作。 我说Brian了不起,因为他的职业生涯给我们诸多启示,或许依照传统经验,他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摄影记者抑或是图片编辑,但是Brian走了另外一条道路——在今天这个时代,创新变得尤为重要,在新闻摄影领域也有诸多创新机会——影像不仅仅是力量,它也可能成为财富。

视觉文化与新技术

Dennis Dunleavy是一个我在互联网上不期而遇的家伙,他的博客的名字叫“存于心中的真实——影像并非如此伟大”,个人介绍是这样说的:关注视觉文化、报道摄影以及新技术。如果说视觉文化和报道摄影还算颇有关联的话,又和新技术能扯上什么关系呢? Dennis dunleavy 刚刚结束一个采访,他把照片压缩之后使用一种叫做“live show”的软件进行编辑,这样可以获得用静止照片制作的视频文件,之后他把一些已经混录好的声音文件添加进来,最终完成了展示。 这个作品被他上传到一个叫做我们的媒体网站,此地有大量读者上传来的视频、音频以及文本文件,网站鼓励读者分享他们的信息,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公民媒体,从而使这里成为一个独立的全球化的信息中转。 一方面是先进并且易于操作的软件使个人具备了生产“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提供了平台可以发布并且共享这些“故事”,基于这些新技术大众的变成了小众,而小众的又成为了大众,一个真正的大众时代到来了,所谓大众不再莽撞无知,游离散漫,而是鲜活的存在于你身边。 而视觉文化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如dennis所言,视觉文化通过视频文件得以更充分的传播,而这两者则在互联网这个媒体上以完美的方式结合。而各种不同的传播形式——静态的、文本的、动态的、音频文件——他们的混杂将会成为非常有力的传播媒体。 dennis的确没错,在这个时代,谁还敢说自己不懂技术?

庆祝五四青年节

这是应中国摄影报的要求给学生的照片写的评论 寻找一种安静的表达方式 在一次业内同行的聚会上,一位摄影师问我:“你的学生都在拍什么?”我还没有来得及回答,他又补上了一句:“有没有片子拍得非常安静的?”这个问题让我一惊。 或许这就是梁辰的照片吸引我的理由吧,她的专题摄影作品《墙》,给我很深的印象,而事实上她没有使用任何炫技,她的被摄对象也并非一些极端分子,但是这些影像却很耐读,因为她拍得放松,照片的主角也很放松,而我们这些读照片的人,便看到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真实状态。 把注意力从对摄影形态的注意转移到对拍摄内容的关注,看起来并不难做到,但是对于处于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年代的年轻人来说,却非常困难,因为复杂多元的咨讯让学习的过程从循序渐近变成了跳跃,甚至飞奔——所谓的摄影大师、流派等等,一切都近在眼前,又似乎唾手可得,那还有什么可以等待的呢?于是你更容易看到的是一些多变的、夸张的以及浮躁的摄影语言。 的确,对于我的学生来说,安静正在成为一种稀缺的素质。而梁辰的墙的作品正是找到了一种安静的表达方式,看似不经意的拍摄,恰恰让她更加关注自己的拍摄对象,而最终的结果也正如她自己所阐述的:“当这些曾经击中我的时光碎片叠加在一起时,就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了凡俗琐碎生活中的隐喻与见证。”

美国国会图书馆里的宝藏

感谢佬关,这下又有福了 根据线人佬关的举报,说美国国会图书馆有大量照片可以欣赏,今天早上紧急研究了一下,终于有所突破。 可以浏览并下载美国国会图书馆照片的网址在这里 Lee, Russell, 1903-1986, photographer 如若欣赏经典的美国老照片,这里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去处。图书馆馆藏照片近百万张,大部分都已经数字化,可以检索。不过因为照片繁多,必须知道确切的人名和事件才能够顺利进行浏览。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可以在它的推荐照片中浏览观看 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少在摄影史上鼎鼎大名的照片,比如农场安全管委会纪实摄影收集了16万张黑白负片,10万张黑白照片以及1600张彩色照片,其中多罗西兰格的《移民母亲》被当作经典范例,关于这张照片的来龙去脉有详细解释。 馆藏图片有插图,新闻照片,纪实摄影,广告宣传照片,艺术摄影、商业摄影,艺术设计图片以及家庭相册,在馆藏介绍里你可以看到这些分类图片库的介绍。 虽然提供高精度照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照片国会图书馆都拥有版权,部分照片属于公权(public right)照片,可以使用于媒体,但是必须在署名中注明照片的出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 多罗西 兰格 FSA摄影

如此狗仔队

近日,北大一女生在云南旅游不幸遇车祸身亡,在其同学尚未知情的情况下,她们接待了一位特殊来客: 昨天下午有一个高高瘦瘦黑黑的女生来到我们楼,自称是小y的同学,从哈尔滨坐了九个小时的车,说是跟小y说好来玩的。当时我们觉得有点突然,所以跟她说小y不在。她说她是提前来的,想给小y一个惊喜。当时我们觉得不好办,她说她跟小y联系不上,要是能联系到小y男友的电话也好。见她很无助的样子,我们就给她在网上找到了房子。她说时间还早,很无聊,我们好心就让她上来先在寝室呆一会儿。 她上来之后说了几句话就拿出相机来拍,我们觉得不好,可是鉴于是小y的同学就没拒绝她。 后来她就开始跟我们聊关于小y的话题,问的问题都很隐私,后来见我们不太喜欢她,她就下去买了水果上来又跟我们聊,之后不久就走了。走了以后发了个短信说她很感动,是流着眼泪给我们发短信的,我们觉得莫名其妙。 今天早晨我们才知道小y的噩耗,上网搜关于事故的消息,竟然发现新浪、华夏网上面写了关于小y的事情,我们都出离愤怒了!!!这种欺骗我们,出卖我们感情换取吸引眼球事件的行径令人发指,我们要求公开道歉!逝者已矣,希望生者能够让她安静地离开。不要再追问了。 这群愤怒的女孩也很无助,一位显然是业内人士在跟贴中说:“如果这个记者所写的东西没有失实,那就很无奈了,或许她还可能因为这次采访,获得报社的额外奖金。”

还想“看”超女

这是一个主意,看超女海选的时候冒出来的。 电视太快了,我还想看照片 ,如果有摄影师能够为这些女孩子每个人拍一张肖像,不要别的就要她们唱歌时候的哪些装扮,哪些身姿,不要摄影师做任何评论,大概就可以成为一种反映当下生活很好的记录。

到底叫什么好

在nppa论坛上看到的,挺有意思的。 一个哥们在一家小型日报里工作,搞摄影的就他一个人,以前12年来这个职位一直叫做“chief photographer”(类似于主任摄影记者),有那么一天他的老板突发奇想,既然摄影部只有一个人,还搞什么“主任“,他希望换个称呼,于是在互联网上展开征名启示,应征者提出如下意见: 1楼——Senior Photographer 高级摄影记者 2楼——如果报社还雇佣其他自由摄影师,那么叫主任记者还是最合适的,如果从头至尾只有你一个人,那么主任记者就是空头的。 3楼——称呼是不重要的关键是干什么,如果你的职责涉及到与他人沟通并作出决定,那么这个称呼还是合适的。如果换称呼是你老板为了削减工资的诡计,那么战斗到底。我报社的所谓“主编 出版人”从来就没有来过编辑部,看过任何报样,做过任何编辑工作。 4楼——从语言学上应该叫 唯一的摄影记者(sole photographer),这当然比较好笑。 如果你承担任何管理工作,应该叫图片编(photo editor)假如你是唯一的全职影师,那就应该叫 staff photographer(类似于媒体摄影职员) 5楼——senior staff photogralpher高级摄影职员,即满足了老板的意见,也体现了你的重要性 6楼——只有一个人,并不意味着工作就变得简单,你老板太小看这份工作了。我觉得如果对于你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来说,你需要保住这个称呼,因为这样你的简历可以让你将来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

千万不要去798

最近很郁闷的一件事是去798凑了一回热闹,大山子艺术节开幕的那天我在798。每当你举起相机打算拍些什么的时候,就会发现身边有一群比肩战斗的人,然后会更加郁闷的发现这些拿着相机积极拍照的人都是“艺术家”。 798不仅“艺术家”熙熙攘攘,还有众多的外国人,这些老外对于798的生存看样子举足轻重,因为你可以从展出的作品中看出端倪,艺术家没有办法对政治作过多的品头论足,于是草根阶级成为了他们戏谑的对象——大众在他们的作品里往往是低智商的,符号化的。而作品的最终目的很明确的指向了这些外国人。 让我对这件事情恍然大悟的还是前年平遥的策展人学院,我充当的是一个速记员的角色,我的成果诸位可以在《图片编辑手册》中看到,当我记下了下面这一段话的时候,我为我在798看到的一切找到了答案: “筹划前苏联观念作品展的时候,我只是想告诉大家苏联有这些团体存在。展览结束后,很多策展人开始到前苏联旅行。这些西方的艺术商人进入以后,他们到处寻找观念艺术,他们声称这是伟大的作品。从那时开始,前苏联的艺术家开始创作各种观念艺术作品,开始做一些庸俗的,为取悦那些西方的艺术商人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或伪制或仿制,但都是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作品。” ——约翰雅克布《策展人的困境》

尤金理查兹,我为什么要加入VII

VII图片社的摄影师从七个变成了十个,最新加入的就是著名的报道摄影师尤金理查兹(Eugene Richards) 在接受《美国摄影杂志》访问的时候,尤金这样介绍他加入的理由: “Vii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团队的视野非常宽广,触角涉及到了其他媒介,比如纪录片,文本的写作等等。” 而尤金本人则正在给“The Nation”杂志写一个叫做“战争是个人的”的专栏(war is personal)

当播客遇上“拍“客

摄影一直试图摆平自己和文字的关系,却在这个新技术时代和声音不期而遇。我的电脑里正在播放来自《美国摄影》杂志播客频道的音频,摄影师Chris Hondros在介绍他在伊拉克采访的经历。而昨天提到的动感马格南网站也提供这样的音频下载。葵葵啊,你要是想练习听力,这又是一个好去处。 被称作硅谷教父的约翰杜尔,他以网景拉开了互联网时代的序幕,而对google的投资让他赚进了44亿美元,这家伙看准的新的投资项目中,其中有一项就是声音。 声音也可以用来赚钱?播客——这个名字来自英文podcast,而pod一词源于苹果公司生产的ipod,就是这个小家伙让苹果公司起死回生。ipod不是一个简单的mp3,它倡导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伴随着配套软件itunes,一个可以购买音乐下载声音的软件,个人电台同时应运而生。而个人又变成了大众的,一些媒体的网络版把自己记者的采访录音也搬了上来,你要是没有时间看,或者你觉得看得不过瘾,看得太遥远,那么就听吧。《美国摄影》杂志的播客就是因此产生。 如果说《美国摄影》的播客与摄影的关系还仅仅是播放的题材是与摄影有关,动感马格南的播客则让声音和影像完美联姻,与一般的动态视频不一样,它仍然具有静态影像的一切优势,比如瞬间的魅力,光影的魅力,以及能够让人静心思考,同时自述者的声音,现场的声音,更使人身临其境。 带声音的照片播放?一定有人认为这并不新鲜,但是与前两年不同,传播渠道正在发生变化,读者可以订阅这些视频播客,然后在自己的诸如mp4一类的便携式播放器上观看,也可以在手机上观看。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正在形成。动感马格南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 各位摄影师们,是时候买一只录音笔了,而哪一天我们还可以闻到来自现场的气味呢?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