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我不是副教授

最近又发现了一些文章,以及我不知道的比赛列我为评委,并且将我称为副教授,觉得有必要出来澄清一下。 感谢这些称我为副教授的朋友将我高看,但是实在抱歉,俺2001年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熟悉体制内这种职称与年头要求的人应该知道,俺还没有到升副教授的时日,目前仍然是讲师一个。 从讲师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到教授,这每一个变化对我而言都不仅仅是一个职称上的变化,同时也是学问与修养的变化,俺也希望并且期待进步,到我真的成为副教授的那天,一定在这里发布公告。

十年前的课堂笔记(三)

困境三,从布列松到弗兰克摄影语言的变化。 布列松是一个行者、隐者,他不愿把自己的目光从镜头后移到镜头前, 他让人们看到人世百态而不是看到摄影者自己。他无功利的工作,将 许多事情做到了极致,从而达到超然于世的境界。而到了弗兰克,他 拍摄作品时只相信自己的直觉,不相信光影、焦点、构图,老一辈 建筑的摄影理念被打破了,在老一辈眼里,他们的作品简直是垃圾。 但是弗兰克却成功了,语言体系的变化是不是意味着对旧有语言的否定呢? 二,美国摄影理念的变迁。 摄影语言的体系的变革是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的,弗兰克的成功源于 他在二战后人们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后,他恰到好处的把握了当时人们的 状态和时代脉搏。下面关于摄影理念的变化也说明了这点。 1, 1955年斯泰钦组织了轰动一时的人类大家庭展览,当时人们相信世界 是美好的,人类在进步。 2, 60年代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们重新评价美丑,看到了 现代工业对人性的扭曲。阿勃斯的摄影就体现了这种思潮,她的作品视 美丑如一,关注弱势群体,拍摄对象只是拍摄对象而已,对他们不抱任何 感情,而许多观众看过展览之后发现他们从中间看到了自己的状态。 3, 80年代,彼得威金(Witkian)拍尸体,扭曲的尸体,在相片上划道, 把现代人的精神表现为极致,而摄影师本人在商业市场上他也颇有收益。 这些人为什么能够成功?还是摸到了社会理性的脉搏,理念的转换,并且以完美的 影像表达出来。 三,记录与表现 纪录的目的源于历史情结,而表现的原因是摄影师的个体情结,也就是主体意识。 两者之间应该如何把握?今天的摄影师应该将历史行为缩小,突出主体意识。有两个 原因,一是现在的影像已经太多了,以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太少,也许一张即是 精品,现在则不然。二是纪录的手段也太多了,可以从多种途径入手。 因此,如果你仅仅因为历史情结纯粹的纪录,这样产生的只是产品而不具灵性。主体 意识是你成为你的前提,是靠个体苦苦追求才能得到的。不要用你的照片讲故事,传达你的感受。 四,东西方交叉视野中我们的位置 在做摄影时直面人,直面人性,这是东西方视野的交叉点,最终达到 (…) Read more

十年前的课堂笔记(二)

我们面临的三个困境 困境一,我们仍然沉浸在传统的人道主义情感中。 1, 过去我们试图从混乱中寻找秩序,但是现在世界本来就是混乱的人心,理念变了, 价值观变了,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以什么样的根基展开对世界的观看? 这种问题在西方摄影界已经存在20年了。70年代美国一位摄影理论家苏珊桑塔格横 空出世,第一次对摄影伦理作基本反思,她认为时间是无情的,一切都是易逝的, 而摄影就像挽歌。 2, 我们所处的混乱秩序还有来自观念摄影艺术家的影响,比如李晓镜的众生相(对照片 进行的数字处理,变形,异型)在众多观念摄影艺术家的手中“Images”这个摄影的 根本发生了变化。 3, 在这种状况下,仍然处在传统的人道主义情感中的摄影家似乎遭遇困境,但是在我看来, 无论观念摄影的影响如何之大,坚守传统仍然是我们的信念,在下面一小节的介绍中会 有进一步阐释。 任悦添加的背景:摄影如何进军美国艺术领域——1960年代观念艺术家开始使用摄影作为呈现 自己作品的载体,1980年代红极一时的后现代艺术家的作品摄影化的现象非常突出。后现代艺术 家们对摄影的接纳是在挑战传统艺术,颠覆传统艺术的构成。接下来的事实是,籍着这些后现代 艺术家之手,摄影作品在艺术市场的地位被逐步奠定。因为虽然收藏家们还非常小心的把纯摄影师 的作品与使用摄影作为媒介的艺术家的作品小心地区分开,但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对摄影媒介的运用, 同时也激起了收藏家对摄影作品的极大兴趣,随后90年代摄影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热潮也就此拉开了 序幕。此段文字编译自:Over Exposed的前言,这段文字中可以印证晋老师的讲座观点,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当下也在中国发生。 困境二,在西方经历很长时间发展起来的流派在今天三五天很快就可能被演绎一遍,在摄影领域内 也有表现。艺术创作更多变为一种行为,一种表态。那么在这种变化之中,摄影师应该如何应对这种 碰撞。日本摄影师土门拳,早期的作品关于关广岛受难者,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一致。但是当1953年 日本经济开始腾飞,日本新艺术开始兴起,个性化得到极大的张扬,土门拳却开始拍摄寺庙里的佛像, 开始认认真真做文化。中国摄影师也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口上,我们采取怎样的态度也十分重要, (…) Read more

十年前的课堂笔记

土门拳 日本的寺庙 这一堂课的笔记着实发生在10年以前,我刚刚进入新闻摄影方向,晋永权先生刚刚完成他的唐山大地震20年的专题,我们10个新闻摄影方向的学生坐在小板凳上,印象里还有晋先生带来的巨大的萨尔加多的画册。从笔记中依然可以判断我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因为记得非常仔细。不过,这种恨不得把一切都记录下来的心态也许更是因为这些知识对我的冲击很大。而当我现在逐字逐句的将这些文章读完,我惊奇地发现,他所谈论的一切都发生了,在今天仍然有意义。 这几页笔记的题目叫做:晋永权——我们今天如何来做摄影。 提纲是这样的: 第一 ,我们面临的三个困境 困境1 我们仍然沉浸在传统的人道主义情感之中 困境2 在西方经历很长时间发展起来的流派在今天三五天很快可能就被演绎一遍 困境3 从布列松到弗兰克摄影语言的变化 第二,摄影观念的变迁 第三,摄影的纪录与表现 第四,在东西方交叉视野中我们的位置 我们面临的三个困境 困境一,我们仍然沉浸在传统的人道主义情感中。 1, 过去我们试图从混乱中寻找秩序,但是现在世界本来就是混乱的人心,理念变了,价值观变了,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以什么样的根基展开对世界的观看? 这种问题在西方摄影界已经存在20年了。70年代,美国一位摄影理论家苏珊桑塔格横空出世,第一次对摄影伦理作基本反思,她认为时间是无情的,一切都是易逝的,而摄影就像挽歌。 2, 我们所处的混乱秩序还有来自观念摄影艺术家的影响,比如李晓镜的众生相(对照片进行的数字处理,变形,异型)在众多观念摄影艺术家手中,“Images”这个摄影的根本发生了变化。 3, 在这种状况下,仍然处在传统的人道主义情感中的摄影家似乎遭遇困境,但在我看来,无论观念摄影的影响如何之大,坚守传统仍然是我们的信念,在下面一小节的介绍中会有进一步阐释。 任悦添加的背景:摄影如何进军美国艺术领域: 1960年代,观念艺术家开始使用摄影作为呈现自己作品的载体,1980年代,红极一时的后现代艺术家的作品摄影化的现象非常突出。后现代艺术家们对摄影的接纳是在挑战传统艺术,颠覆传统艺术的构成。接下来的事实是,籍着这些后现代艺术家之手,摄影作品在艺术市场的地位被逐步奠定。因为虽然收藏家们还是非常小心的把纯摄影师的作品与使用摄影作为媒介的艺术家的作品小心地区分开,但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对摄影媒介的运用,同时也激起了收藏家对摄影作品的极大兴趣,随后90年代摄影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热潮也就此拉开了序幕。此段文字编译自:Over Exposed的前言,这段文字中可以印证晋老师的讲座观点,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当下也在中国发生。 困境二,在西方经历很长时间发展起来的流派在今天三五天很快就可能被演绎一遍,在摄影领域内也有表现。 艺术创作更多变为一种行为,一种表态。那么在这种变化之中,摄影师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碰撞。日本摄影师土门拳,早期的作品关于关广岛受难者,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一致。但当1953年日本经济开始腾飞,日本新艺术开始兴起,个性化得到极大的张扬,土门拳却开始拍摄寺庙里的佛像,开始认认真真做文化。中国摄影师也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口上,我们采取怎样的态度也十分重要,应在影像泛滥的时代中寻找一种坚持。 (…) Read more

逆光的艺术周

这上班的感觉就是糟糕,老天都在闹心。 为了让多姿多彩的生活能够继续持续,逆光为自己筹划了艺术周活动,甭管 真艺术假艺术,都要奋勇去艺术一把。因为今天从下午到晚上都是课,艺术周 从周一开始,诚邀各位亲朋好友一同参加,具体活动日程如下: 第一站:艺术北京2006   全国农业展览馆 http://www.artbeijing.net/index_cn.asp 100多家专业画廊参展 艺术的突变”。林明泓、郑国谷、杨福东、邱黯雄等14位最活跃的国内外艺术家将参展,他们以现实生活的图像为出发点,通过改写、重塑、幻想等方式,实现对于影像改写,作品强调制作上的精致和逼真,体现当代艺术由“观念”向“视觉”的回归; 在农展馆的露天广场,35岁以下的艺术家开展名为“年轻艺术区”的艺术活动,20多位现居北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年轻艺术家将通过Video、音乐、表演等形式表述他们对于北京的不同感受。 第二站:方力钧个展  今日美术馆主馆  朝阳区CBD中心百子湾路苹果社区 http://cul.book.sina.com.cn/o/2006-09-21/1706163285.html 第三站:798创意文化节 第四站:《天地之间》——现实主义的记忆”大型纪实摄影展览, 北京通州宋庄美术馆 另外,我要预告一下,十一整理书橱,我发现了我十年前一堂摄影课的课堂笔记,实在 太牛了,让我目瞪口呆了好一会儿,我决定从明天开始连载。 我还要预告一下,我十一没干别的,我扫描了一本画册,就是先前提到的50位未来 年轻摄影家的作品,稍后的小石板工作坊中将与大家共享。

三峡七日(七)

最后一天要谈的是大名鼎鼎的摄影师James Nachtwey的作品,但是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 关于三峡的选题。他的这几幅作品是2005年为《财富》杂志完成一篇关于“中国的水” 的报道时拍摄的。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虽然我的介绍并没有太强的计划性,但是现在呈现出来的这些作品, 都有不同的状态,从一本关于三峡的画册到一部关于摄影师的DVD,从一个三峡的 网站到一个拍摄三峡一年之久的自由摄影师,从艺术摄影师眼中的三峡到报道摄影师眼 中的三峡。目的不同,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评价这些作品也不能按照同一个标准。 这也许是我们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我们可以说自己不喜欢某个作品,但是 不能妄下结论说它不好,因为你首先要判断应该在怎样的价值体系里衡量 这部作品。就好比今天看到的James Nachtwey,他的作品形式感很强, 强于以上任何一部作品,或许,有人会说,这些照片拍的不好,没有深度,但是 换一个角度来说,这就是典型的摄影记者的作品的风格,他们的作品把鲜为人知 的事实真相告诉我们,并且以一种最直观,最快的方式,少了些婆婆妈妈的 儿女情长,干净利落。

三峡七日(六)

首先祝大家中秋愉快啊!国庆虽然一直也没有闲着,但是一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感觉很好,但是随着三峡游历接近尾声,忙碌的工作又要开始了。 今天做一个对比,两家著名图片社Magnum和VU,他们的摄影师都曾经拍摄过三峡。 这个对比比较极端,因为马格南拍三峡的摄影师是Ian Berry,马格南的老牌摄影师, 而Vu拍摄三峡的是Ian Teh,一个刚刚加入的年轻摄影师,我忘记是否在以前介绍过 这个摄影师,他也曾经是荷赛大师班的学员。本来两个图片社的风格就相差甚大, 马格南严谨,VU感性,再加上“代沟”,这感觉就更明显了。另外一个有趣的巧合 是,这俩人竟然都叫”ian” Ian Berry的照片,照片原本为彩色,然后转成黑白 Ian Teh的照片——请各位留意到他的网站看这组照片的编排 Ian Teh 的网站www.ianteh.com/index.html Ian Berry的照片 http://www.magnumphotos.com/c/htm/FramerT_MAG.aspx?Stat=SearchImages_SearchThumb&V=CSearchT&SID=JMGEJNT7OOMMU&E=S_2V6DH6V0YCQPS vu的网站 http://www.agencevu.com/

三峡七日(五)

“我拍摄了很多风景,但是对隐藏在风景背后的这个国家的文化更加感兴趣,对于我 来说,中国,即是神秘的同时也是真实的。”这是摄影师Lois Conner在一次名为“中国五 十年”的展览上的作品阐释。(全部展览照片 http://www.asiasociety.org/arts/chinaphotos/photographers.html) 这又是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的摄影师,不过Lois Conner在这里获得了艺术硕士的学位, 目前重返耶鲁教书。1984年她获得古根海姆奖金的支持摄影师来到中国,并由此开始了 在中国断断续续将近15年的旅行,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的画册。 Lois Conner所有关于中国的摄影作品都采用宽幅摄影的手法,我时常觉得奇怪,这些 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精髓竟然比中国摄影师还拿捏的恰到好处,她的作品莲花系列, 以及中国的河流风光,都好似中国传统的绘画。不过这也难怪,摄影师本人曾经在耶鲁 学习过中国绘画艺术。 Lois Conner并没有将三峡作为她自己的一个特别的专题,她对三峡的纪录是零星的, 主要源于八十年代开始完成的一个专题“通往天堂的河流”,其中部分与三峡有关作品与前面 提到的加拿大摄影师Edward Burtynsky一起出现在一个名为“上涨的河流”的展览中。 链接:http://apps.carleton.edu/campus/gallery/risingwaters/ 这个展览的策展人很棒,两个摄影师关于三峡的作品,似乎是一种强烈的冲突,因为他们 的风格完全不同,Edward Burtynsky以无比精确的拍摄方法客观冷静地记录人类对自然的破 坏,而Lois Conner的作品赞美自然,充满乡愁别绪,细腻而敏感。但却正是在这种冲突形 成的万千思绪中,我们对展览的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无忌论坛上也有网友介绍Conner,作为背景资料提供给大家:开始使用8*10英寸相机,后来 改用7*17大型坐机,这可是100多年前的德国Schwinn机器。她拍照根本不用测光表,完全根据 经验曝光。她的片子清晰、细腻、影调丰富。据说她的照片每张的成本为几百美圆,但Conner说 她拍片子脑子里不考虑成本,否则会干扰她的思路,从而摄影也就失去了意义。 (…) Read more

三峡七日(四)

Peter J. van Agtmael是一个自由摄影师,也许他不应该来干这个, 因为他在大名鼎鼎的耶鲁学习的是历史,如果放到国内,这大概 可能会是业内又一个津津乐道的案例,以此证明摄影也是一名学问, 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从事。但是不管怎么说Peter是一个很不错 的摄影师,他的职业生涯刚刚开始,2003年9月到2004年9月, 一年的时间他都在中国拍摄三峡,不能肯定这就是Peter职业摄影 生涯的开始,但是这之后他就成为Polaris图片社的摄影师,开始 了周游世界的生涯。 Peter拍摄三峡使用彩色胶片,他将照片拼贴成长卷的模样,你可 以从作品中读出三峡原本的缠绵悱恻以及建造大坝带来的混乱。 作品网站:http://www.v8xphoto.com

三峡七日(三)

Holding Ground Under the Water,(留住淹没的土地)看到这个网站, 看到首页的那几行字,不禁悲从心来。 “所有的眼睛都如此专心地望着这条河流。。。。望它最后一眼留住记忆, 望它最后一瞥为了不能忘记,最后一次机会还能有一个可以讲给子孙后代 的故事。。。然后呢?你们又会在哪里?什么时间还能够重逢?。。。最 后一个机会了,我们还能赞美这条孕育了无数生命的河流。。。所有的眼睛都 专注于这一刻,历史的一刻。。。。。” 这段文字,出自一个外国人之手。 Ben Sandler建设了这个专门的网站,用来纪念三峡,里面是图片、录像和 作者的手记。图片被仔细地进行了分类,比如面孔、移民、生活、符号、 城市、大坝,等等。这已经并非是简单的一个摄影师的一部作品, 而是一个资料丰富,充满感情的记忆档案馆。 摄影师的图片与前两日的照片风格完全不同,失真而又夸张的色彩,整体 泛黄的调子,非常情绪化,而他的用意并不在摄影,虽然图片是网站的重要 内容,但是他却自始至终都并未提及自己的摄影方式与摄影理念,我想,他 看重的是自己通过摄影中记载的这段历史。 http://www.holdingground.com/

三峡七日(二)

加拿大摄影师Edward Burtynsky,他有着非常明确的拍摄主题——工业景观——所有作品都 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主题,摄影师怎样入手 拍摄的呢?下面是他的作品阐释: “我感兴趣的是工业社会对自然面貌的改观,从采石到煤矿开采,从石油到交通 枢纽,等等这些都是我细心观察的对象,这是我们如今这个伟大时代的独有现象, 自然界在今天这个高速运转的工业社会,悄无声息地发生改变。为了让我的想法 更加视觉化,我拍摄的主题都有着巨大的外观丰富的细节,同时有着深刻的内涵。 垃圾场、尾矿、采石场以及炼油厂,这些地方都并不为我们所熟知,但是却是我们 的日常生活的来源。” 这个摄影师如同一个外星人,站在超然于外的角度上,记录我们 所处的这个忙碌的星球,不动声色,目标明确。 他对中国情有独钟,原因也很简单,在中国这个“日新月异”的国家,他上面提到的 那些变化,以一种非常极端的状态在每个角落爆发。他在中国拍摄的专题包括:老工厂, 中国制造 废物回收 造船厂 煤矿和钢铁 城市景观以及三峡。而Edward Burtynsky拍摄三 峡的故事刚刚被制作成一个纪录片——《人造景观》(MANUFACTURED LANDSCAPES) 按照Edward Burtynsky的拍摄计划,三峡无疑是能够 阐释他的创作理念的一个绝好范例,在表现手法上,与其它摄影师不同,他延续了自己一贯 的风格,“就是《百年孤独》那种“宏大叙事”:他永远使用大片幅相机,采取直接、正面的角 度,拍摄的是矿山、油田、工业垃圾、工地等工业积累所形成的壮丽景观。由于积累这一形象 的是工业对地球的侵损,他的作品往往由宽宏达到悲伤,有一种悖论般的抒情过程。”(此段落引自三联生活周刊) 摄影师作品网站:http://www.edwardburtynsky.com/ 三联生活文章 (…) Read more

三峡七日(一)

前段时间就曾经有一个念头,平日网上乱窜的时候,发现不少国外摄影师都拍过 中国的三峡,很想把这些基于同一体裁,但是视角和表现手法不同的报道, 都收集到一起。借着国庆七天假期,我尝试来干这件事情。 今天介绍的第一位摄影师是Linda Butler,作为一位艺术摄影师,Linda的作品 被包括波士顿艺术馆在内的多家博物馆收藏。她对三峡的关注始于1992年, 当听说要建造三峡大坝的消息之后她决定要来这个可能要消失的地方来看一下。 第一次的三峡之旅让她一发而不可收拾,三峡两岸一种过去与现代杂糅的景象让 她震惊,传统的渔民、煤城、纺织工业。Linda因此往来三峡七次之多,2005年 出版了画册《印象长江》记载了三峡大坝建成前后两岸的景象。

人人动手,拍摄照片(二)

接着昨天的旅行,我们的第二站是文件仓库(http://filemagazine.com/),和昨天 的欢乐气氛不同,文件仓库从照片带给我们的回忆以及社会文献的角度探讨照片的 意义。让我们看看仓库里都有什么:无人的风景,摄影师为我们带来一系列安静的 空间,但是似乎曾经发生过什么。游泳池,新西兰的这位商业摄影师纪录了各种各 样的游泳池的照片,她说,游泳池总是能够带给她关于童年关于夏天的回忆,遗弃, 各种各样的购物推车是遗弃的主题,曾经满载的推车,在到达终点以后就被其 “驾驶者”毫不留情地遗弃了,似乎暗合着我们繁忙都市生活中的诸多情境。此外 还有小教堂系列以及空中的风景。还推荐各位去看玩具相机比赛作品展, http://www.filemagazine.org/projects/toy/。很多照片大大超出想象 玩具相机比赛一等奖 玩具相机比赛三等奖 第三站想带大家去一个并非摄影的网站,你想也想不到,是做CD盒子的, 叫做宝盒(http://www.jewelboxing.com/)因为我们拍摄的照片往往需要刻录成光盘, 这么有创意的东西在外表装潢上也要有创意,所以这个网站就是解决摄影师DV爱好者 等人作品的外部装修的,你可以购买它的产品,从而完成盒套封面设计的一系列问题。 最后,在国庆节带来之前,很多朋友都回家了,回家——也是对童年对 过去时光的一种重温,下面这个网站是看我(http://www.moderna.org/lookatme/), 完全是一个老照片的网站,是开放的,任何读者都可以将自己家里20年前的照片 上传到这里,老样式,老照片,老时光。。。。

人人动手,拍摄照片(一)

我喜欢新鲜玩艺儿,今天早晨搞到几个,迫不及待地来这里和大家分享。分享, 对的,今天的话题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分享。 JPG画报(http://jpgmag.com/)是我们的第一站。这里就好像一个欢乐的摄影Party, JPG不是一个简单的展示分享照片的网站,而是大家一起来动手做杂志的网络。网站的 口号是“我们随心所欲地制造图片”,不需要所谓的专业态度,完全要你体会摄影的乐趣。 你要做的是首先申请成为会员,然后按照主题拍摄,随后上传照片,参加评选,中选的 照片被收录在印刷刊物“JPG画报“中。恩,怎么感觉有些像中国的月赛?嗬嗬, 有两点不同,第一,比赛的主题非常有趣——巨大、自拍照、家乡这几个是正在征集的 照片。以往的主题还有:不经意的瞬间、恋爱中、7号幸运数字等等,五花八门,但是 看着就让你手痒痒。第二,不仅仅比赛主题超级有趣,比赛的方法也是完全民主的,由 参与者自己评选出来的。这里面没有什么权威。 印刷刊物JPG画报不仅仅可以与网站互动,同时还刊登更加深入的摄影评论以及一些 职业摄影师的作品,比如说第一期杂志的主题是“起源”,31位摄影师用影像诠释了他们 对这个词的理解,杂志里对第一个摄影博客的建立者进行采访,同时还刊登了一个职业摄影 师拍摄的“起源”照片。 此外,报告各位,我已经注册成为会员。 (未完,待续)

影响十一期,大家一定要看看

影响十一期已经出来了,虽然拖了很久,但是这期的内容还是比较厚重的, 我推荐大家去看看。 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11th/index.htm 目录: 封面故事: 为杂志编辑照片和为报纸编辑照片有什么不同?在刚刚结束的青海CFP图片编辑高 级培训班上,德国《明星周刊》的图片编辑芭芭拉和《德国国家地理杂志》图片总 监露丝讲解了她们在杂志图片编辑方面的经验。本期封面故事不但与大家分享培训 班的内容。同时还特地组织了“杂志图片编辑”专辑。分为三个版块: 1. 德国制造——杂志图片编辑指南 2. 中国制造:体育大片拍摄的得与失 3. 美国制造——杂志的风格就是我的风格 读书: 有好书,一起读。在这个栏目里,我们将邀请业内人士推荐好书,撰写书评。本期和 大家见面的三本书分别是:《失误与遗憾——邓维新闻摄影的自我批评》, 《getty年度画册》以及《图片编辑与版面设计》 影像背面:体育图片编辑中的乌龙球 魔术是什么?就是在你眼睛睁得大大的时候欺骗你,然后,还会让你信以为真。但是, 从魔术表演开始的那一秒钟开始,你非常明白,这是假的,只是演员的表演,其目的无 非是娱乐观众的同时而混碗饭吃。而图片却不是这样,他一开始传递给你的信息就是 这是真实的,有图为证,而实际却是,事实并不像你看到的那样,其实是另有隐情…… 外面:注意,风向有变 盖蒂图片社在6月戛纳国际广告节上发布了2007年35位值得关注的新锐摄影师名单, 这份名单有两个看点,一是有两位中国女摄影师上榜,二是盖蒂预言这些摄影师将影响 2007年广告摄影的发展趋势。这些新力量是谁?他们究竟拥有怎样的能量? 幕后黑手:影像与结构,《30年后的唐山地震孤儿》专题摄影谈 专题摄影的拍摄似乎已经不是这几年新闻摄影界的热门话题。在90年代中晚期的热潮中,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