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学员作品:女兵

作者:李宇宁 lynwj08@yahoo.com.cn 《袍泽之女兵》 99年从军校毕业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拍摄军营和身边战友的生活,到今天已经10 年了。开始的几年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和漫无目的的拍摄,真正开始思路清晰是在03年以后。之前我过分关注事件的表象,而很少向内寻找自己的内心。不过,我 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解决还是需要时间和不断的摸索。 《袍泽》是我的长期项目,我计划五年来完成,这部作品由一部纪录片和一组纪实摄影作品共同构成。纪录片由三部分 组成,按士兵在军营的时间顺序,分别是《新兵连》、《老营盘》和《伤离别》,摄影作品则侧重于我的内心和士兵的精神世界。前期的两年,我计划把重点放在纪 录片的拍摄上,同时摸索摄影专题的拍摄。后期的两年将重点拍摄摄影专题。最后的一年时间用来编辑。07和08年,我已经开始做了一些常识,积累了一部分纪 录片的素材。 《女兵》的拍摄时间不长。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放下相机的交流,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当我终于下定决心暂时集中力量拍摄女兵连 队,并且放下相机走进她们的时候,才发现,我原来了解到的她们的生活仅仅是一个表面,现实远远比想象中精彩的多。我也从中找到了切入点。  对我来讲,拍摄才真正的开始。还要解决更多的问题。

工作坊学员作品:无所事·事

作者:李乐方 我拍摄的是我家乡小城的青年,我的朋友的生活。 每年都会有这样的几天。喝的酩酊大醉,笑的不知天高地厚。那时候我从不把我当成一个摄影师,我也没有办法把我当成一个摄影师,因为我也会喝醉。也许会有那么多精 彩的瞬间,在兄弟们都喝醉了的时候,笑的时候,哭的时候。但到了那个时候,我觉得端不端起相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也已经失去了这样的生活很长时间了,我 只想享受。

工作坊学员作品:形迹

窦英新 照片里是我家乡的采石场。我试图用摄影的方式描述人类文明在自然界留下的“痕“与”迹”。是文明对自然或多或少的参与、伤害和驯化。采石场便是其中一个更偏重于伤害的例子。但伤害并不 是表述的主题——我们伤害别人是为了保护自己,虽然这种保护欲常常演化为贪婪——我们称之为文明的东西实际上是人类发明并拥有版权的一个依附于自然的新秩 序。生命就是一场最原始的秩序,这秩序的核心就是让秩序本身延续下去。后来这秩序不断进化最后开始有能力了解这自己称之为奥妙的东西,并欲掌控它,文明就 此诞生。自然界,在现代人看来只是显得脆弱,荒蛮和不时尚,在视觉上这叫做——欠改造。美国“新地志摄影”表现的也许就是这份“欠改造”。而我则想从中立的角度出发再去临摹一遍这个不知所终的文明在自 然界崛起的痕迹。 作者个人网站:这里

工作坊学员作品:夹缝里的青春

马天天: 夹缝里的青春”, 他们没有被现实驯化,也没有在乌托邦里沉醉。他们的青春在这两种生活的落差中是尴尬的、孤独的、矛盾的、无能为力的,也是快乐的、充实的、赋于激情的——我很想用镜头记录这群人的生活 作者网站:这里

工作坊学员作品:《城》

从今天起,我将陆续刊登1416工作坊学员的作品,这也是camp9的放映作品。仍然非常怀念工作坊成员在北京聚会的日子,当时在一种繁忙的状态中未能来得及细细品味,现在倒是时常闪回过去的一些片断。 这些作品不是学员的最终作品,有的仍旧是一个开始。在公开放映的时候,我们接受了现场观众各种不同角度的批评。有的时候,我觉得批评的频道无法对接让人抓狂,而转念一想,这些毫无功利之心的批评其实挺珍贵的。所以,我怀念这个工作坊的大部分原因也即是在此,每日热闹地讨论想什么,拍什么,怎么拍,那个时候我们都很纯粹。 好了,我不啰嗦了,作品在此: 1,陈文俊  《城》 我在寻找和记录,大家发生在广州的故事,对广州的感觉,以及在广州生活的状态和方式、方法。并希望通过这个摄影项目,把“味道”找出来,因为我是一个对广州失去了“味觉”的人。 I try to find out and record people’s stories in Guangzhou, their feelings and the ways for living in the city. I feel hard (…) Read more

做一个摄影工作坊

和沈玮合作的工作坊已经结束了,张大师的工作坊招生也告一段落,这个时候再把这篇文章放送出来,以免有“促销”的嫌疑。 之所以要把这篇文章发出来,也是和一些摄影师聊天有感而发。我发现,国内摄影师在作品创作中最缺乏的一个环节是对作品的“批判”,同道人聚在一起往 往只是侃大山,缺乏对作品的严肃批评,甚至“批评”总是在背后进行的。事实上,针对一部作品的专业化讨论,可以帮助摄影者跳出自我的语境看到一些被自己忽 视的问题,对于作品的良性生长非常重要。学院派可以在课堂讨论会上解决这些问题,走出校园之后,工作坊也这样的一种平台—— 做一个摄影工作坊 和沈玮在纽约的一个咖啡馆谈起我们应该做一个摄影工作坊的主意之 后,我们都很兴奋。 ofpix工作坊结束后,这个神秘的本子将在学员之间漂 流…… 在我离开纽约之前,又遇到了张乾琦,他刚刚从玛格南的 在西班牙的一个摄影工作坊教课回来。张大师提起,班里有个学生竟然是拉大提琴的,工作坊激发了大家的潜能,有的学生似乎才刚刚发现自己的摄影天赋,他们甚 至陷入一个新的困惑:是否应该义无反顾地投身摄影。这更让我对我和沈玮的工作坊充满期待,那个时候我刚刚在网上发布了招生的信息,我的信箱不断接到申请, 同时也有一些争议出现——你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工作坊?为什么不能直接把知识放在网上和更多人共享? 一,克里夫的工作坊 克里夫·埃德姆(Cliff Edom)是报道摄影专业教育领域的先驱,他是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授,有的文章也把他看作“报道摄影”(photojournalism)这个名词的发明者。而说到“photojournalism”这个 词的诞生,正是对照片叙事的能力展开专业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只有“newsphotograhy”一词来描述在新闻媒体中出现的照片,但是这个词语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照片在叙事过程中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当photo+journalism(摄影+报道)这两个单词被合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新词的时候,视觉传播领 域的学者保罗·马丁·赖斯特(Paul Martin Lester)认为,“它的诞生意味着从此 开始,有一个单独的学术分支来专门研究新闻摄影,而也从此开始,新闻摄影被看作是和文字一样重要的传播介质。” 可以说,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发生的这个新闻摄影领域的学 术变革,把过去仅仅靠“冲锋陷阵“通过拼抢完成的新闻摄影任务规范化,将之变成了一门有章可循的学问。 1946年,克里夫·埃德姆举办了历史上第一个报道摄 影工作坊——密苏里报道摄影工作坊(the Missouri Photo Workshop),这个工作坊时至今日已经整60岁了。工作坊开创以来,克里夫不断告诫学生,报道摄影不是简单的拍摄照片,而是要拍那些能够传递信息的照片。六十周年的工作坊 规模非常庞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40名摄影师参与,11位来自业界和学界的教师担当授课教师,此外还有17名在校生参与进来。 他们分成五组在一个小城展开一周的工作,每人都完成了一组图片故事。谈到参与工作坊的目的,一名学员谈到:“有那么多的信息充斥眼前,但如何才能用照片来 (…) Read more

曾翰+王博

王博  《异质景观》 曾翰  《超真实中国》 时间:6月5日,晚7点 地点:奇遇花园 沙龙主持:王博,曾翰 本次沙龙的两位主持人都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 学习摄影,他们也是1416的常客,摄影师沈玮的校友。两位将给大家放映自 己的作品,讲述作品拍摄的理念。更多则希望能够和到场的朋友展开交流。

通告:张乾琦北京工作坊招生

在纽约认识了很厉害的张乾琦,一来二去聊着便拖他下水,在北京办这个工作坊。 需要说明的是,正如标题所示,这是马格南摄影师张乾琦个人的工作坊,ofpix主要负责发布公告,组织工作坊,协助其顺利进行。 张先生在纽约一个摄影工作室里查看他即将要参加台北双年展的作品印制情况 张乾琦工作坊 马格南摄影师张乾琦将在北京举办面向中国纪实摄影师和新闻摄影记者的工作坊。他将不但和学员分享个人的专业经历,同时还会和学员一起工作,展开现场点评。工作坊的目标是帮助国内的新闻和纪实摄影师建立专业的工作法则。 工作坊为期五天,地点在北京,中文授课。开课时间是7月14日到18日。 本次工作坊将招收12名学员,收费是3500元/人。工作坊提供两个奖学金名额,给予经济条件有困难的同学免费的课程学习。 工作坊课程安排包括,讲座,实地拍摄,图片编辑,多媒体,在工作坊的最后一天将公开展示工作坊学员的作品。 Ofpix负责本次工作坊学员的招募和活动的组织。 报名要求: 1,自由摄影师以及媒体摄影师,以及有多年专业工作经历的摄影师将是工作坊优先考虑的招生对象。 2,需要提交一组不少于15张的个人作品。(单张或者组照皆可以) 3,需要提交摄影师的个人简历 4,需要提交摄影师的一个专题拍摄计划 5,以上资料请发送到2010beijingworkshop@gmail.com 这个邮箱,申请奖学金的请在邮件的主题中注明“奖学金申请” 6,报名截止日期: 2010年5月30日。 7,如有问题也可以写信到以上邮箱咨询 相关链接: 张乾琦与威尼斯双年展:这里 张乾琦相关介绍:这里

如何申请社会纪实摄影讲座链接

昨天讲座里提到的基金网址: OSI:http://www.soros.org/initiatives/photography getty:  http://imagery.gettyimages.com/getty_images_grants Eugene Smith: http://www.smithfund.org All Roads:http://events.nationalgeographic.com/events/all-roads Dorothea Lange–Paul Taylor:http://www-cds.aas.duke.edu/l-t/ Magnum:http://magnumfoundation.org Alexia:http://www.alexiafoundation.org/ 影响报道: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6th/cover.html

让影像发声:第三场论坛

时间:1月18日(周一)晚七点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一,影像背后——NGO如何成为纪实摄影项目的助推器 本次ofpix基金获奖者工人摄影队是乐施会支持的工人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Ofpix请来乐施会城市生计项目官员林虹介绍这个项目的缘起,支持工人摄影队的小小草中心的运作,并和大家分享NGO如何发掘项目,以及如何与NGO合作等话题。 主讲人:林虹 二,如何申请社会纪实摄影基金 纪实摄影基金申请注意事项,国际上各个重要纪实摄影基金简介与申请须知。 主讲人:任悦 更多关于让影像发声活动的背景,点击这里。 这是我们最后一场论坛,欢迎你来,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让我们相互取暖,让我们踏实做事,而不只是叹息天寒。

让影像发声,第二场论坛

时间:12月28日 晚六点半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一,照片说话——影像叙事的技巧和方法 主讲人:赵钢 《新周刊》摄影师 讲座内容: 如何用视觉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二,余音缭绕——组织照片说话的语法规则 主讲人:郑福利 原《体育画报》图片总监 视觉联盟年度最佳图片编辑 讲座内容: 如何编辑一组照片,照片背后图片编辑工作的方法和原则。 同时请关注: 第一场论坛:这里 让影像发声系列活动:这里

第二届ofpix基金评委亮相

在本月12月31日即将举办的camp7活动上,第二届ofpix基金将揭晓,结果现在还不能透露,今天先来让评委亮相一下。由于这次ofpix基金把重点放在了“社会纪实摄影”,希望纪实照片能够发出声音,不仅揭露问题还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我们此次请来的评委则不仅拘泥于摄影,同时还来自公益组织,或者长期从事社会工作,他们是: 丘晴晴,参与了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YouChange)的创立,现任社会创新中心的负责人。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她相信艺术、哲学、科技、经济等领域跨界融合、理解与协作的力量,希望每一个用创新改善世界的人都能实现他们的梦想。   高天,70后,香港乐施会项目官员,负责民间组织发展项目。曾做过编辑、摄影师。 李凡,80后,乐观的理想主义者,关注人性。热爱舞台艺术、电影以及摄影,但均为票友。毕业于纽约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研究生院,职业社会工作者,现居旧金山。 周密,自由摄影师。 现居旧金山,除了个人摄影项目,还以义工身份参与了Fostering Art,为收养机构快满十八岁的青年培训摄影,以及第六街摄影项目,关注无家可归和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人。

让影像发声:第一场论坛

呵呵,最近使劲忙着发通告了。 时间:12月22日 晚六点半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一,绿色声音:寻找绿色摄影师 主讲人:匡铟 绿色和平图片编辑 讲座内容: 绿色和平在中国的摄影项目拍摄,绿色和平如何和摄影师合作,需要怎样的摄影师。 二,声声不同:公益项目与纪实摄影的创新合作 主讲人:任悦 1416教室博主 讲座内容: 摄影师如何从多层面上展开选题的拍摄,国际NGO组织和纪实摄影师合作的新趋势。

讲座预报

时间:12月3日 星期四晚,七点开始 地点:北京,奇遇花园咖啡馆 主讲人:王博搏 讲座背景: 打开王博搏的西部贫困儿童助学行动的网站,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消息栏: 当前尚有 32 名孩子需要您的帮助;当前已有 1597 名孩子得到过和正在得到帮助 请把媒介在报道他的故事的时候,在他名字前面加的“农民摄影师“的噱头去掉。这个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我们这个正规的,职业摄影领域的摄影人利用摄影所做的工作,足以让我们这些专业人士汗颜。当我们在技术上理论上研讨美国农场安全管理委员会的纪实摄影的时候,他做了当下中国更需要的事情。 欢迎来现场和王博分享他的经历! 这次活动也是《让影像发声》活动的一部分,另外,也是我们不定期举办的ofpix摄影沙龙的开始。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