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翰+王博

王博  《异质景观》 曾翰  《超真实中国》 时间:6月5日,晚7点 地点:奇遇花园 沙龙主持:王博,曾翰 本次沙龙的两位主持人都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 学习摄影,他们也是1416的常客,摄影师沈玮的校友。两位将给大家放映自 己的作品,讲述作品拍摄的理念。更多则希望能够和到场的朋友展开交流。

如何申请社会纪实摄影讲座链接

昨天讲座里提到的基金网址: OSI:http://www.soros.org/initiatives/photography getty:  http://imagery.gettyimages.com/getty_images_grants Eugene Smith: http://www.smithfund.org All Roads:http://events.nationalgeographic.com/events/all-roads Dorothea Lange–Paul Taylor:http://www-cds.aas.duke.edu/l-t/ Magnum:http://magnumfoundation.org Alexia:http://www.alexiafoundation.org/ 影响报道: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6th/cover.html

让影像发声:第三场论坛

时间:1月18日(周一)晚七点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一,影像背后——NGO如何成为纪实摄影项目的助推器 本次ofpix基金获奖者工人摄影队是乐施会支持的工人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Ofpix请来乐施会城市生计项目官员林虹介绍这个项目的缘起,支持工人摄影队的小小草中心的运作,并和大家分享NGO如何发掘项目,以及如何与NGO合作等话题。 主讲人:林虹 二,如何申请社会纪实摄影基金 纪实摄影基金申请注意事项,国际上各个重要纪实摄影基金简介与申请须知。 主讲人:任悦 更多关于让影像发声活动的背景,点击这里。 这是我们最后一场论坛,欢迎你来,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让我们相互取暖,让我们踏实做事,而不只是叹息天寒。

让影像发声,第二场论坛

时间:12月28日 晚六点半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一,照片说话——影像叙事的技巧和方法 主讲人:赵钢 《新周刊》摄影师 讲座内容: 如何用视觉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二,余音缭绕——组织照片说话的语法规则 主讲人:郑福利 原《体育画报》图片总监 视觉联盟年度最佳图片编辑 讲座内容: 如何编辑一组照片,照片背后图片编辑工作的方法和原则。 同时请关注: 第一场论坛:这里 让影像发声系列活动:这里

讲座预报

时间:12月3日 星期四晚,七点开始 地点:北京,奇遇花园咖啡馆 主讲人:王博搏 讲座背景: 打开王博搏的西部贫困儿童助学行动的网站,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消息栏: 当前尚有 32 名孩子需要您的帮助;当前已有 1597 名孩子得到过和正在得到帮助 请把媒介在报道他的故事的时候,在他名字前面加的“农民摄影师“的噱头去掉。这个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我们这个正规的,职业摄影领域的摄影人利用摄影所做的工作,足以让我们这些专业人士汗颜。当我们在技术上理论上研讨美国农场安全管理委员会的纪实摄影的时候,他做了当下中国更需要的事情。 欢迎来现场和王博分享他的经历! 这次活动也是《让影像发声》活动的一部分,另外,也是我们不定期举办的ofpix摄影沙龙的开始。

系列活动预告:《让影像发声》

尽管博客不更新,但是1416的线下活动不会停。 纪实摄影照片的力量究竟何在?近来我最感兴趣的是它作为一种“实用之物”的存在。我说的实用,是指它应该成为证据,引起共鸣,发出呼喊,并引发行动。 在当下这个时代——网络的现实和中国的现实中,它依旧可以承担这种功能么?——姑且把新纪实,新新纪实,纪实的艺术化先放到一边,我们也许可以展开这样一个探讨:路易斯海因的工作方式,社工+摄影的方式,影像介入社会问题,甚至改变现状的功能,如何继续发展? 我和詹膑,利用他的奇遇花园咖啡馆,决定在年末做一个名为《让影像发声》的活动。 《让影像发声》活动试图把纪实摄影工作者,草根摄影师和公益组织置于同一个平台上,打破所谓“专业摄影”的界限,把摄影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探讨这个工具的力量所在。 我们的活动将在十二月中旬展开,分成三个部分: 1, 工作坊。我们目前已经联系了花旦工作室/同心希望家园等公益组织,现在开始征募纪实摄影师,请他们记录这些公益组织的项目和相关社会问题。摄影师的工作将全程由专业摄影师和NGO工作人员指导。(愿意参与这个环节的摄影师,要求是在北京,请发邮件给ofpixcamp@gmail.com) 2,三场论坛,这三个论坛会分别从社会选题的拓展,视觉表达和社会效果的产生三个角度出发,举办讲座,同时也邀请在这方面有心得的摄影师现身说法。(每场讲座都会在1416提前通知) 3,作品放映会。 photo camp,借这个活动的机会,我们开始新一轮的camp征稿。但主题限于社会纪实摄影作品(但是表达方式并非一定是黑白的,经典图片故事类型的)。欢迎大家投稿。程序仍然和从前一样。(请发送作品到ofpixcamp@gmail.com) ofpix基金颁奖和作品放映。(基金已经进入评奖阶段) 年度最有力量的摄影作品征集。(请大家推荐你认为本年度最有力量的照片! 我推荐一组,刚刚看到的。这个征集参与的方法是,请把你觉得有力量的作品的照片或者链接发到我们的信箱ofpixcamp@gmail.com,并写上背景介绍和推荐理由。我们会在最后的放映会上播放,也会建立相册让大家都能看到这些照片) 请你们给我们的活动提建议。让影像发声!

摄影师沙龙现场传真

昨天服务器当机了,我以为要休息好几天呢。但是前方同志们昼夜奋战,终于让1416迅速又回到了上课状态。感谢詹老师和以及重新启动1416的技术大仙。同时也要感谢上周北京摄影沙龙的组织者王文章,听说来的人不是很多,但是小范围的交流使得气氛更为温暖,以下就是文章从北京发给我的摄影沙龙现场传真: Back to Basics 或者说“返璞归真”,亦可译成“回到基本问题上来”,但在汉语语境里,我更喜欢前者。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Sean Gallagher在这次摄影沙龙上的发言主题,而是我的个人观感。如果一定要挑出几个关键词,我会选择:故事、关系、多面手。 职业,意味着无数次重复某一件事情。摄影也是如此,你会千万次以不变的手势摁下快门,甚至你半闭眼睛时眉毛的运动轨迹都相同。然而,你的“镜遇”永远不会相同。拍摄对象,——从本质上将就是人以及人的环境,它们构成的生活是延续流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永远不会有“过时”的题材。Sean Gallagher说,当他拍摄时,他会为了保持这种新鲜感而忘记某某杂志,忘记这张照片会被用到那个版面,而专注于每个瞬间。拍完以后,直觉会告诉他哪些是好照片。如果过多地设计、裁剪,将会影响效果。牵强地讲,这有点儿“物我两相忘”的意味。 故事。在开始时,Sean说:“我要讲述三个故事。此外,我的每一幅照片都会讲故事。”当然,两个“故事”的含义不同,前者是叙述,后者是呈现。要不要用照片讲故事一直在摄影界备受争议,而怎样讲故事也是一些摄影师孜孜不倦地探求的课题。Sean以Desertification in Western China组照中的一张照片(如下)为例,展示他的镜头语法:沙漠日渐侵吞草原,即将淹没一片墓地,大地上一片死寂。然而,天空却有两架滑翔机飞过,给人无穷的想象和回味空间。 photo By Sean Gallagher 关系。以China’s Blind Orphans组照为例,Sean Gallagher分享了“怎样与拍摄对象拉关系”的话题。他先从互联网上看到事件线索,再打电话与该孤儿领养机构联系,在获准以后,每周好几趟不停地往那儿跑,逐渐成了大人和孩子的好朋友。在那种没有间隙和隔膜的环境下,就很有可能拍摄到最生活化、最自然的画面。这也许会给回龙观项目组的同学一些启示,如在大街上迎着一个人就劈头盖脸“咔嚓一下”,将不会得到真实的东西。 先前Ofpix讨论中有人提过“要跟拍摄对象交朋友”,肖恩的经历再一次证明了它的正确和可行性,——不仅能让拍摄对象改变对你的态度,还能让摄影者改变对对象的态度,这种作用是双重的。常识告诉我们,在互动中才会擦出火花。如果你想成为成功的摄影师,你必须学会与人沟通。 多面手。Sean对中国同行,特别是那些和他一样刚开始摄影的年轻人建议:学会用文字进行写作,作为照片的重要补充,从照片被杂志或报纸采用的角度看,这也非常必要。不仅如此,在表现方式上,也要尝试视频和音频及其他多媒体形式进行创作,这在国际上几乎是一种趋势。 必问问题:你怎么看待某些外国摄影师对中国负面题材的偏好?这几乎与新闻界关于“妖魔化中国”的论争一样热烈。Sean的答案是:这是一种职业习惯,西方摄影师也会在本国拍摄负面题材,正如他会在中国拍摄正面的事物。——这基本上是标准答案了,下次我们就不要再拿这个问外国摄影师啦。 老生常谈,是不是?是。就算你请教最杰出的摄影师,他也会说出同样的话,——他的杰出在于能够践行上面的话。如果Sean Gallagher坚持他所说的,我们就能坚信他的发展前景。 sean在BBC发表的在蒙古拍摄的一组摄影报道链结。点这里。 现场照片:

周日摄影沙龙预告(北京)

最近一直没有搞活动,那并不是因为我不在北京,而是没有契机。虽然我身在纽约,但是魔爪依然能够伸向奇遇花园。春节前,你们一定都心思不定,但如果有空的话,希望你们能来参加这个摄影师交流活动。 时间:2009 年1月11日(周日) 上午10:30~12:30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活动:摄影师看片、交流沙龙 参与交流摄影师:sean gallaher 我和摄影师Sean Gallagher没有见过面,我曾在教室里介绍过他获得马格南第一届给年轻摄影师的基金,他曾给我写信询问北京在哪里能够教书,我趁机邀请他和北京年轻摄影师交流一下,于是便有了这个活动。 我邀请他来并非因为他是外国人或者是大腕,这点要澄清,其实他拍的东西仍然属于一个年轻摄影师刚刚起步的作品,可能并不比国内年轻摄影师拍得好。 做这个讲座,是希望大家能共同探讨年轻摄影师如何开拓职业道路的问题,分享经验,同时也延续我们之前在举办包子摄影沙龙的那个话题——外国人怎么看中国,他们看到了怎样的中国? 活动日程: 10:30~11:10  Sean Gallagher放照片 11:15~12:00  自由交流 12:00~12:30  回龙观项目讨论时间(请回龙观项目同学准备照片,借这个机会播放给大家,一起讨论) 12:30~        午餐时间(奇遇花园的比萨很赞啊~-注:这里是感叹句,非祈使句) P。S。:参与回龙观项目的同学务必要来。好久不见,大伙儿都想念大伙儿啊~~文章同学会有话给你们说:) 

来和大叔一起聊天吧——patrick zachmann 见面会

应网易新闻中心的邀请,马格南摄影师patrick zachmann 加入了我们的“汶川复活项目”。要不是因为时间紧迫,他用数码拍摄,否则他还是钟爱胶片——这也是为什么他已经使用了两年数码相机,但是自己连一个笔记本都没有,外出拍照也只是随身带着数码伴侣。——这也是为什么马格南技术部的人望见他就会闻风而逃的原因,因为他实在是对电脑一窍不通。 Patrick在北京,我们要用四天的时间完成他此行照片的编辑工作。我原以为这个工作很简单,但是很快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首先要把所有的照片重新编号,这是一个马格南的编号系统,文件名里包括拍摄者的名字,项目编号,时间,以及原始文件名,而且Patrick笨笨地没有把时差在相机上调整过来,因此又多了一道手续。坐在一旁的他手里还拿着一个密密麻麻的本子,上面是他的采访记录,让照片和文字说明对应起来,要有具体的信息,这又是一个必须要做的工作,四川那些寨子的地名很难记,但是patrick不断提起“牛脑”“龙溪”,如数家珍。他说,做一个记者就应该这样工作。 Patrick此行已经有一个新外号“Mr trouble”, 他老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目标就是让自己的照片接近完美。他很得意地向我炫耀,说同行的三个大小伙子最后都累瘫倒在地上,但是他依然精神抖擞。 钢铁战士Partick在北京也瘫倒了,作为摄影记者他年事已高,刚刚在汶川渡过自己的53岁生日。现在,他不但要硬撑着编完自己的照片,同时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任务——和愿意和他聊天的人聊天。已经有不少人和我问过能否来看patrick编照片,他似乎更喜欢清静的环境。不过,他仍然愿意和大家就汶川地震的拍摄情况进行交流,以下是活动的具体信息: 主办:网易新闻中心 时间:2008年8月30日 晚七点半到八点半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地图点这里 主题:1,介绍汶川复活项目,观看项目参与者当地村民拍摄的照片 2,和patrick自由交流,现场提问 活动完全开放,请跟帖报名以便统计人数,活动开始时,现场满六十人之后,迟到者将不能入场,敬请原谅。如有更改请关注这里的通知。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