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个摄影那个摄影,只有摄影!

为摄影重新分类 oliviero最为出位的做法是他竟然打破了摄影领域内界限分明的“Editorial”(报道)和“creative”商业广告摄影之间的界限。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他把摄影中假的和真的之间的界限打破了。比如贝纳通有一则非常有名的广告,新闻摄影师拍摄的艾滋病患者最后的弥留时刻被用在这个品牌的广告宣传招贴上.而Oliviero本人虽然不是一个报道摄影工作者,但是却也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对时下政局和新闻事件的看法。比如在Stern杂志上,他曾发表了一篇长达10页的关于意大利前总统Berlusconi报道,报道的题目叫做“说谎的人”。 而为什么一个所谓的时尚摄影师要跨越边界来做这些事情,他有自己的理由,第一,作为一个摄影师是幸运的,你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去看世界,发现世界,因此你必须对你的工作负责。第二,为什么有些人要将自己称作“关心人的摄影师”(concerned photographyer)难道我们都不应该是这样的摄影师吗? 在oliviero的观点里我抓住了这样的核心,他对摄影分类的挑衅,来源于他对“传播”这个词的认知。传播是必要的,但是在流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信息和符号,而不是所谓的观点。他是这样说的:“我们都有责任把历史告诉我们的后代,我们需要让未来考古学家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并不是在研究这一切,因为我们有能力做吗?如果摄影能够提到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也许就没有贞德、拿破仑,甚至耶稣。” oliviero还说了这样一些话:“至于观点的表达,绝对不是以交流为核心的,因为交流意味着一种力量对另外一种力量的屈服,如果需要合作一定会失去激情,最后将导致一种中庸的结果。担心失败一定会导致中庸,因为你寻求的解决之道一定是最不具风险的,人总是希望避免现实而生活在过去的经验里,因为那样是没有风险非常舒服的。在今天的传播语境中,人们互相给予的只是彼此现在需要的,是单一的,而且这种现象被到处复制,衍生,最终让我们经历的一切都非常痛苦、肮脏和糟糕。” 我很艰难地弄懂了oliviero说的一切,也明白了为什么艺术家都是一些偏执狂。而把这篇文章跟在对大师班学员的研究之后,我可能想说的是前面的很多所谓研究大概都是白费,这些年轻人没有循着法则“安全”的办事才是最重要的精神,因此总结出来的所谓一、二、三,能够大家一些灵光就好,千万别当规律与结论。 更多信息可以参考http://cn.cphoto.net/overseas/tskn/index.htm 顾铮   托斯卡尼:“出售苦难”的广告摄影师 预告:明天俺将给大家介绍俺超级喜欢的“colors”杂志,今天你们就可以到它的网站上去看,绝对超值保证你不后悔。http://www.colorsmagazine.com/index.php

关于语言体系的总结——没有这个摄影那个摄影,只有摄影!

最近又说了太多,我觉得几乎不能再说下去了。在每天清晨蹦出来的这些话,敲击键盘的时候,我都在想,不能说了,这样下去我就没有办法拍照片了。 依照我惯有的严密逻辑,今天应该总结。我决定翻译一个惊世骇俗的人的一番惊世骇俗的话,他将打乱我们在摄影领域建立起来的所谓秩序,我觉得这样好,这样我就又有办法拍照片了。 2006年,荷赛颁奖典礼上,惯常应该有一个大讲座,今年请来的这位是Oliviero Toscani,他问台下的观众:”时尚摄影师请举起手来!”,但是无人回应,他大声地喊叫:“不!你们都是!我用同样的相机既拍摄高级时装的酒会,也拍摄索马里的难民。”——没有这个摄影那个摄影,只有摄影——这就是这个家伙讲座的主题。 google一下这个人,生于意大利米兰,父亲是个摄影记者,大学里学习的是摄影和设计。创造了无数优秀的广告摄影作品,为世界著名品牌拍照,作品刊登在世界著名的时尚杂志。1982年开始为贝纳通(‘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 )工作,他的广告创意,比如修女和传教士接吻,黑人和白人在一起的形象等使贝纳通成为备受争议而又颇为瞩目的品牌,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随后他创建了“colour”杂志,以一种纯粹的心态拍摄报道世界各地与我们生存息息相关的话题,照片拍摄和图片运用大胆富有创意,我手头有一本主题是“能源”。接着他又创建了‘fabrica’中心,研究当代艺术。 让我们回到Oliviero的讲座中来,荷赛的册子为我们还原了他的讲话,仅仅阅读文字你都能感到他带来的硝烟的味道 艺术和商业摄影 Oliviero认为他的确是在为一个以市场为中心的媒介拍照,但是什么是市场?市场就是人们聚集交换意见的场所,而艺术难道就远离市场吗?实际上,艺术家感受到的市场的压力比商业摄影更大,这并不奇怪,在文艺复兴时期那些画家,他们的生计来源就是当时的教皇。 作为一个摄影记者的儿子,Oliviero理应对于媒介的重要性有着更深的认知,但是他的观点却是非常反传统的,他认为自己不是影室摄影师也不是创意摄影师,他更看重照片在媒介中呈现的重要性,他认为照片如果没有发表就好像一个孩子被剥夺了出生的权利。 oliviero成长在六十年代,一个时尚摄影的黄金时代,那个时代的连时尚也是以社会政治为中心的,他说,当我奉命去拍梦露的短裙的时候,我也在想如何表达我的观点,让我沉迷于时尚摄影的根本原因就是,他能够让我做出我自己的选择。 最近Oliviero拍摄了“童年记忆”的专题,表现一些老人当他们还是孩童时经历的二战的记忆。他看来摄影的描述是线性的,这也许是它的缺点,但是摄影师的艺术表现能够弥补这种不足,有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是关于摄影的客观性,但是没有人是客观的,甚至没有一台相机是客观的。我们或许都在高深莫测和世俗的观点风格之间转换,但是有一点是绝对的,我们都是完全自由的可以尽情创造的。 贝纳通的系列广告引发了各个层面的争议 (未完待续)

荷赛大师班研究之三——肖像

完全使用人物肖像的方式来结构自己的故事,是大师班学员一种常见的叙事方式,当然,这也是在做专题摄影和纪实摄影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将故事的线索变成肖像纪录的方式,将会省去很多麻烦。最直接的效果是,摄影师完全掌控了局势——从技术操作层面上来讲,他可以更多的参与到拍摄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设置过程中,拍摄的过程变得十分便捷;从表意的层面上来看,摄影师一方面通过对被摄对象的选择与控制表达自己的主观看法,另一方面他又可以把被摄人物从其生活环境中孤立出来,得到一种档案式的纪录,又给人一种客观表达的印象。 实际上这种表达方式的魅力,也可以仍然套用我们以前谈到的“第三种效应”,我认为其呈现了一种标签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单独的肖像就好像货架上的产品,只有外貌上的差别,而就好像产品的标签对其性质进行定义,肖像的文字说明、摄影师的解释让我们有些恍然大悟,原来这并不是一些普通的人物,于是,对肖像的认知达到飞跃。比如1997年大师班的题目是“友谊”,一位学员的作品是一些非常普通的男女,非常普通的肖像,但是阅读文字说明后,你发现这些人都是“登征婚启示的男女”,这时候你会再度审视这些肖像,并且对肖像的内容产生另外一种认知。 说起来简单! 肖像故事并不是一种很简单的表达方法,如果在肖像和标签之间没有能够产生认知上的飞跃,或者飞跃不够大,这种表达方式也存在很多危险,可能反而会变得僵硬乏味。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肖像的拍摄手法和肖像标签的属性,或者说作者尝试表现的观点要和谐。西班牙学员在表现精神病患者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肖像用了很硬的闪光灯,他要表现在这种极端状态下的不寻常友谊。 2,肖像的拍摄方法必须完全以被摄对象的精神状态为本的,肖像不是简单的对外貌的纪录,而要抓住被摄对象的内心世界。有几种肖像的拍摄方法,一种是让被摄对象脱离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影室中进行控制,另外一种则是在其生活环境,或者与其相关的环境中摆拍控制,还有就是在被摄对象的生存环境中抓拍。而在大师班学员中,可以看到另外一种趋势,就是把这几种不同的肖像拍摄方法混合表现。比如Gillian Laub对以色列战争受害者的报道,其中既有直视镜头的环境肖像,也有被摄对象在痛苦之中挣扎的抓拍照片。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并不遵循一定之规。 3, 肖像故事的结构方法在大师班学员的作品中,也发生了改变,在单一肖像的叙述节奏中,有人加入了其他一些元素。比如在一组对抑郁症患者的报道中,每一幅肖像都有一个与这个肖像有关的空镜头,比如诊疗室的门口。 但是将叙述结构极大地进行改造的还是学员Peter Granser 对老年痴呆症的报道,这组作品后来获得了荷赛的金奖。其中混合了抓拍、环境肖像,纯粹的影室拍摄,报道性质照片等多种方法,但他却让这些手段和谐的组成在一起,作者实在是一个高超的“导演”。

剪辑、拼贴、影像的第三种效果理论

对于个性化的专题摄影表现方式,我想插一个话题,影像传播的第三种效果。 美国的威尔逊•希克斯在他的著作《文字和图片》中提出了“第三种效果”。含义是,当两张有关联的图片被放到一起的时候,读者不但会分别观看这两张图片,而且还会把他们联系起来阅读。这样除了图片各自本身的含义以外,读者还会在这两张图片之间读出第三种意义出来。这就是这两张图片的“第三种效果”。(此段话引自福利的论文,原出处不详) 实际上,第三种效果,不仅仅发生在两张图片之间,在单一作品中也出现。美国农场安全委员会摄影师Artelia Bendolph 有一张自己非常喜爱的照片《亚特利亚 班朵夫》,画面中显示一个女孩身后木头窗户上贴着一张报纸,报上广告版照片中有一个养尊处优的中产阶级女人捧着一大盘食物,广告的文字是“你的面包师提供你诱人的各式面包!”摄影师这样剖析这幅影像:“这张照片的特别之处是它结合了两个图像的象征——就像这张广告——与照片中其他组成要素,而创造出第三效果。你先看到女孩,这是第一层效果,你再看到广告,而有了第二层效果,第三效果则在你同时注意到两个影像,并且体会到其中的反讽意义时出现。”(引自《纪实摄影 摄影大师及其理念》p49) 第三种效果理论的出现,为我们在拍摄多张照片,比如专题摄影的拍摄和在版面上使用多张照片,提供了很有益的启示。 我对于专题摄影中这种第三种效果的体会,来自于做硕士毕业论文时看到的一段话——日本著名的摄影评论家重森弘淹认为“专题摄影的出现打破了过去只能欣赏一张照片的形式,与片断的新闻照片不同,它可以将事实与复杂的侧面联系在一起,赋予一定的深意。” 他还认为专题摄影的编辑手法深受电影中剪辑方法的启发,尤其是无声电影的剪辑手法,电影是在蒙太奇产生之后,才成为具有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专题摄影也是这样把图片“剪辑”到一起,“不仅使静止的照片也能展开故事情节,而且由于画面的相互冲突,产生了不断飞跃的印象和观念”。(引自西方摄影艺术流派及其大师们一书,p88) 回到我们谈的个性化专题摄影表达方式的话题上来,经典的专题摄影,非常注重叙事结构的内在联系,在照片的剪辑上,是按照一种非常规矩的叙事方法,比如从全景、中景到近景,其间穿插细节,这样线索比较鲜明,但是因此或多或少忽视了照片与照片之间在感性上给读者带来的冲突与对照。或者说经典的专题摄影太像电视了,也许会给读者带来视觉疲惫——我们为什么要观看静止的照片组合叙事?为什么不看电视好了? 静态的照片除了有瞬间的魅力,在操作上还有一个优势,可以在组合的时候非常自由的跳跃、切换,产生的第三种效果也更加强烈,但是电视却很难做到。一些使用个性化表达方式的摄影师,则很好的利用了影像的这个特长,他们在注重个体感受的时候更加自由。可以参照刚刚获得马格南女摄影师基金的jessica dimmock的作品“吸毒的人”,她的作品有南格丁的风格,房间中的景色,让我觉得似乎在跟随她的视线静静的观看  http://www.lightstalkers.org/jessicadimmock

荷赛大师班研究之二——变化2005 ( 总结)

以上对参加大师班学员专题摄影作品风格的分类,显然很粗糙,并且带有一些我自己比较主观的观点。但是我认为从中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虽然不能完全参考我的统计数字,但是可以看出,脱离传统的叙事方法,使用较个人化的风格进行叙述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姑且算做我们的一个结论,当然这也绝对不是对专题摄影传统套路的颠覆,只能说,我们能够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工具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 这种从传统到个人的变化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案例看出。 案例一2000年来自英国的大师班学员gary calton,在诠释当年的主题work的时候,拍摄了救护中心抢救一个烫伤女孩的故事。 他的作品为传统的叙事方式——1,选择一个典型的主要人物。2,围绕这个人物的方方面面展开报道,比如刚刚进入医院,治疗,康复。3,影像尽量包含多种信息,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使用广角镜头,重视前景和背景 2003年丹麦摄影师peter funch也拍摄了一个紧急救护队,当年的主题是enough 他的作品却并不遵循传统的表现手法——1,故事并没有主角 2,故事的叙事结构是散落的,逻辑主线是摄影师个人的感情,并且通过影像的整体风格(快照)的方法予以控制,从而使之不见松散 3,作者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他并没有表现救护队如何抢救车祸(一般的传统叙事都是如此思路),而是将血淋淋的死亡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案例二是对厌食症的报道,2001年英国的felicia webb选择了一个厌食症妇女作为他的报道主题,照片也遵循了传统专题摄影的表现方式,比如暗合了生活画报的八股——特写照片、肖像照片,人物关系照片等等。2003年,德国摄影师sibylle fendt 的摄影主题同样是厌食症,但是他的作品完全脱离了叙事的功能,他使用120相机(这也是很多个人化表现方法常用的画幅),他的照片以多人的肖像为主,这些肖像中却并没有着意刻画厌食症的症状,肉体痛苦,等等,却着力表现这些女孩犹豫、孤独的内心状态,或者说是摄影者本人对她们的印象 经典的表达方法 个人化的表达方法 也许可以这样总结: 传统经典的专题摄影表现方式,重逻辑,重照片的叙事功能,强调叙事时的客观。尤金史密斯等人提炼出来的表达方式,确实是经典语言,至今并没有过时。这套语言系统易于掌握,易于同读者交流,可以成为一种共通的语言。但是缺点在于摄影师必须达到一定的功力,超脱形式的束缚,以求影像的精致经典,否则可能会被套路束缚过于平庸。 个人化的表现方式,重感情,重照片的表情功能,没有固定的套路,摄影师完全根据自己的感受表达,并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展开拍摄。作品带有很强的感染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发挥了静态照片之间由于情景切换而产生的“第三种效果”,这种蒙太奇效果体现了专题摄影的优势。但是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可能不能得到所有读者的共鸣,同时拍摄因为没有模式可循,难度更高,稍有不慎整个专题会很散乱。 注:关于“第三种效果”的理论我打算明天详细写写,这个最近有一些想法。 又注:上周五,当时飘着一点小雨,老孙千里迢迢把大师班的一本画册送到我手中。非常感动。

荷赛大师班研究(二)——变化2005 (续)

2002年,主题 ——faith 经典(6) 修女的生活 早产儿 教会 同性恋 hiv感染者 练习跆拳道的孩子 修女的生活 个人化(4) 一个叫做faith的小镇(大量空镜头的运用) 导盲犬 (街头拍摄,独特的个人表达方式——大面积黑,逆光,高反差) 塞拉利昂的盲童学校(作品用了很多虚焦的表现方法) 布拉赛的街景(距离感 疏离) faith 小镇 导盲犬 盲童 布拉塞 街景 2003年,主题——enough 经典(6) 8国高峰论坛的反对者 精神抑郁的患者 刚果共和国国内的战争 巴以冲突 居住在西玛拉雅山脉的少数民族(近些年来非常少见的国家地理风格) (…) Read more

荷赛大师班研究之二——变化2005

(这两天每天回家的时候,都发现狗把家里所有的通讯设施全部破坏,有线电视,电话,网络,所以连着休息了两天,呵呵) 新千年的的大师班学员作品,是否有一些新变化?在下面的研究中,我们对2000年以来的作品进行分析。比对的主要指标是作品表现风格。我将之分为经典的的和个人化的两种。 所谓经典,是指作品的拍摄思路与表现方法沿袭尤金史密斯时代的专题摄影风格,作者力图站在客观的角度,对主题进行以叙事为主的解剖和分析,整个专题讲究逻辑性,画面结构注重景别上的差异,叙事照片和抒情照片之间的搭配。 所谓个人化,作品在叙事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人化的感受,话语方式从经典作品中的“你看,这是。。。”而转到为“我看,这是。。。”摄影者主体的感受被强调,因此专题的结构也更加多样,富于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种类别的区分很粗糙,之间存在很多交叉,但是在表现样式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是我采取这种分类的一个原因,可能比较主观,但是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存在高下之分,只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表达方式而已。 下面,就是我们的一些统计结果 1995年,主题——patriotism 除了德国摄影师的作品“德国影像”全部可以归类为经典专题 2000年,主题——work 经典  (8) 拳击手的生活 非法移民 矿场主 两家日报的日常工作 紧急救护中心 岛上监狱 拾垃圾的人 尼加拉瓜少数民族 拳击手 非法移民 个人化(3) 婴儿的诞生(自拍) 铀污染(大量使用空镜头,非叙事性的表现手法) 两个农场的比较(原始农庄和工业化农庄,摄影师用两种画幅的相机,两种不同的光线(自然、人造))记叙自己对两个农庄的感受) 匆忙的纽约(全部是晃动的影像,体现纽约的繁忙时刻) 两个农庄 繁忙的纽约 2001年, 主题——indentify (…) Read more

大师班研究之一:变化1995

我以1995年第二届大师班的学员为样本,通过名字搜索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在干什么,同时比照他们当年的作品。这种分析是非常粗糙的,因为样本有限,同时信息也只能局限在网络报道。不过,结论不是最重要的,我的乐趣是从中获得了很多的线索。 这届大师班的拍摄主题是patriotism爱国,也许是因为题目的限制,这届学员的作品都与战争、政局相关,唯独中国学员黄文,她从“学京剧的孩子”切入表达爱国,可谓是一个亮点。 我们要谈的是变化,但是在我的检索中,却首先发现了这些年青摄影师的坚持,因为除了一个名字无法完成检索,其他所有人都仍然继续从事与摄影相关的工作,此外,有几位摄影师十几年来都持续关注他们当初的选题,这很令人惊讶,对被摄对象,对于所拍摄题材的真情实感是让他们如此执著的根本动因。这给我很多启示,摄影师应该有一个自己长期拍摄的项目,这个长期也许是10年可能会更多,但是这种关注将远比急功近利的为了参赛和影展更有意义许多,你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下面就是我对一部分摄影师的发现: Kai Wiedenhofer,德国摄影师,大师班的作业拍摄加沙地带的战乱与冲突。 十多年以来他一直关注这个题材,对加沙地带的拍摄动因,从他15岁开始,起初是对这一地带的文化以及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才他发现以照相机是一种最佳表达方式,因此他才走上职业摄影的道路。他长年生活在这一地区,并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文字,这使他更加了解自己的拍摄内容,kai出版了画册《完美的和平——从一场暴动到另一场暴动的巴勒斯坦人》,在其中表达了自己的爱以及对战争的失望。 与他报道题材上的不变追求相比,kai的作品风格较之1995年发生了变化,看得出来他更加职业了,影像语言更加丰富,也更加纯熟。   大师班作品                                                                                                     画册封面 更个人化的报道摄影表现形式 nadia benchallal在法国出生的阿尔及利亚人,大师班的作业是战争中的穆斯林妇女,她的作品带着女性的直感去拍摄的,注重被摄人物的状态,但是在视觉表现上则似乎非常漫不经心,但是你读的越久就越有感触。               与Kai 一样Nadia在其后一直继续这个选题,她前往阿尔及利亚,波斯尼亚,伊朗,加沙地带拍摄,同时她也拍摄了一系列在巴黎生活的穆斯林妇女、孩子,以及南非血统的人们。在她的另一个专辑《frome shore to shoure》中记录了她重返阿尔及利亚的寻找自己的过去的故事,她把后来在阿尔及利亚拍到的照片放在自己和父母的照片旁边,以此表达对自我身份的体会。Nadia是联系图片社创始初期的摄影师。www.contactpressimages.com/portfolios/benchallal/benchal_bio.html 在这里可以看到她的作品。 大师班作品 发表的作品 阿尔及利亚妇女儿童     swapan parekh,印度摄影师,曾在美国icp摄影中心学习纪实摄影,后来成为黑星图片社的摄影师,swapan在大师班的作业就显示了其对影像的极佳的控制能力,以及很高的职业素养,这种扎实的影像表现力,使得他在他后来的发展道路上,一方面在报道摄影领域尽显才华,另一方面将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广告摄影身上,并且也十分优秀。事实上,以广告养报道摄影,是不少摄影师的生存方法。       swapan的大师班作品 jerome (…) Read more

小师班课程一,太空飞船计划

这个计划是前马格南的摄影师Charles Harbutt在他的培训班中的一个训练,麻省理工学院的纪实摄影课程中也引用了这个练习。 题目是这样的:假使你将要乘坐太空飞船离开地球,永远不回来了,在飞船上将不会有任何形式的娱乐,也没有装饰品,同时也没有镜子、不能看电影、也没有其他艺术品等。你将以加工好的食品为生,并且只能引用过滤后的尿液。然而,你可以随身携带十张照片。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请你为自己准备你认为最需要的十张照片。 (ps 蓬蒿人是不是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做过这个作业呢?) 注意事项: 1,这个计划试图研讨影像与我们生存的关系,也许我们应该回到摄影术发明最初时的状态,从“鸽子窝”开始观看世界——我们为什么要用相机观看这个世界呢?我们又如何展开对这个世界的观看。 2,我能想到对这个专题有参考意义的书是,本雅明的《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当然,这个专题的完成也不是必须要有任何专业指导,各位只要依着自己的心去拍摄就好了。 3,10张照片可以是以前就拍过的,也可以是新拍摄的,专门为这个题目而拍的。 4,这个题目的完成时间是两周,两周以后没有完成的视为自动放弃。呵呵,要干一件事情不逼是不成的。作业我初步设计大家都上传到雅虎的相册上,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5,根据同学的建议,我们可以用msn进行交流,我申请了一个账号xiaoshiban@hotmail.com各位可以加我,然后我把大家的账号统计过后再告知诸位。可以确定一些交流的时间,具体的我还没有想好,有好主意的也可以提哦。

完全名单

如果有遗漏或者错误请跟贴,周一的时候我们将开始第一阶段的活动,我们的开班目的是以荷兰大师班为契机举办,虽然不完全和他们一样,但是其中必然有大师班的影子,我猜想这里有些朋友不是很了解大师班项目,大概在活动进行中也会感到和自己的愿望不符,可以随时退出。 小荷 E6 Bresson 枯墓隐老 陈娟 梦上天岚 Antonis Stone Susu 夏宇 马飞 蓬蒿人 Muyi 小饭 汗衫 小李 小葵 流浪狗 Lily Xingguangli Antonis sudan 木格 Yuwenhao

小师班名额已满

现在报名已经有20人,本来预计在10人以内,已经大大超额。感谢报名的这些朋友们,出于对我的信任,参与这个似乎有些无厘头的活动。 但是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所谓大师与小师在今天这个平行化发展的世界,也许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或者拉近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我也是小师班的一个学生,也承担组织者的任务,但是我们需要一起学习。 我稍加整理一下再公布名单。

小师班进度

1,the way of seeing 观看的方法 利用Charles Harbutt的太空舱计划研讨影像与我们生存的关系。 2,looking arournd 看世界 观看荷赛大师班学员的作品,看当代青年摄影师的拍摄风格走向。 3,who am i 我是谁 确立拍摄主体的地位,确定拍摄的主题和拍摄具体内容 4,from words to article 从单词到文章 如何从拍摄单张照片到结构一个图片专题 5,multimedia report 多媒体报道 学习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方法 小师班报名已经超过10个人了,形势大好,但是小师班是真正的通过拍摄进行学习的小组,如果不能够跟上进度,拍摄上没有保证,忘三思。 现在所有报名的都已经被收编,我们的目标是最多20个,到达这个数目后将不再增加。

小师班招生

今年的荷赛大师班已经尘埃落定,其中没有中国学员,依然欧美居多。 我昨天突发奇想,想通过网络结交一群朋友,我们一起来弄一个小师班。注意:这不是笑话。 小师班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1,组建人,逆光。逆光将把她本人在北京参加荷赛讲习班以及在荷兰workshop学习的经验,与全体小师班学员分享。 2,学习内容:今年荷赛大师班的作业题目是“risk”,他们的学员已经开始操作这个题目了,我们也用同样的题目展开拍摄,时间从即日起到12月荷赛大师班开幕,与其同步,以期展开对比竞争。 3,特殊要求,这个小师班完全是通过网络展开互动(netgroup),同时对新媒体展开探索,因此要求作品都为带声音的多媒体图片故事,具体样式参看动感马格南的样式。 4,对声音以及音乐的控制,拟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邀请逆光的夫君作为顾问,因为其号称专业音乐制作人。多媒体制作的技术顾问拟邀请段同学和马同学参与。 5,本班没有任何组织的支持,纯属自愿,但是力求专业 6,报名方式——时间在两周之内,请跟贴,或者发邮件至renyue75@263.net ,两周之后如果没有超过五人参加,此帖作废,逆光自己玩儿。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