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学员作品:女兵

作者:李宇宁 lynwj08@yahoo.com.cn 《袍泽之女兵》 99年从军校毕业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拍摄军营和身边战友的生活,到今天已经10 年了。开始的几年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和漫无目的的拍摄,真正开始思路清晰是在03年以后。之前我过分关注事件的表象,而很少向内寻找自己的内心。不过,我 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解决还是需要时间和不断的摸索。 《袍泽》是我的长期项目,我计划五年来完成,这部作品由一部纪录片和一组纪实摄影作品共同构成。纪录片由三部分 组成,按士兵在军营的时间顺序,分别是《新兵连》、《老营盘》和《伤离别》,摄影作品则侧重于我的内心和士兵的精神世界。前期的两年,我计划把重点放在纪 录片的拍摄上,同时摸索摄影专题的拍摄。后期的两年将重点拍摄摄影专题。最后的一年时间用来编辑。07和08年,我已经开始做了一些常识,积累了一部分纪 录片的素材。 《女兵》的拍摄时间不长。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放下相机的交流,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当我终于下定决心暂时集中力量拍摄女兵连 队,并且放下相机走进她们的时候,才发现,我原来了解到的她们的生活仅仅是一个表面,现实远远比想象中精彩的多。我也从中找到了切入点。  对我来讲,拍摄才真正的开始。还要解决更多的问题。

工作坊学员作品:无所事·事

作者:李乐方 我拍摄的是我家乡小城的青年,我的朋友的生活。 每年都会有这样的几天。喝的酩酊大醉,笑的不知天高地厚。那时候我从不把我当成一个摄影师,我也没有办法把我当成一个摄影师,因为我也会喝醉。也许会有那么多精 彩的瞬间,在兄弟们都喝醉了的时候,笑的时候,哭的时候。但到了那个时候,我觉得端不端起相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也已经失去了这样的生活很长时间了,我 只想享受。

工作坊学员作品:形迹

窦英新 照片里是我家乡的采石场。我试图用摄影的方式描述人类文明在自然界留下的“痕“与”迹”。是文明对自然或多或少的参与、伤害和驯化。采石场便是其中一个更偏重于伤害的例子。但伤害并不 是表述的主题——我们伤害别人是为了保护自己,虽然这种保护欲常常演化为贪婪——我们称之为文明的东西实际上是人类发明并拥有版权的一个依附于自然的新秩 序。生命就是一场最原始的秩序,这秩序的核心就是让秩序本身延续下去。后来这秩序不断进化最后开始有能力了解这自己称之为奥妙的东西,并欲掌控它,文明就 此诞生。自然界,在现代人看来只是显得脆弱,荒蛮和不时尚,在视觉上这叫做——欠改造。美国“新地志摄影”表现的也许就是这份“欠改造”。而我则想从中立的角度出发再去临摹一遍这个不知所终的文明在自 然界崛起的痕迹。 作者个人网站:这里

工作坊学员作品:夹缝里的青春

马天天: 夹缝里的青春”, 他们没有被现实驯化,也没有在乌托邦里沉醉。他们的青春在这两种生活的落差中是尴尬的、孤独的、矛盾的、无能为力的,也是快乐的、充实的、赋于激情的——我很想用镜头记录这群人的生活 作者网站:这里

工作坊学员作品:《城》

从今天起,我将陆续刊登1416工作坊学员的作品,这也是camp9的放映作品。仍然非常怀念工作坊成员在北京聚会的日子,当时在一种繁忙的状态中未能来得及细细品味,现在倒是时常闪回过去的一些片断。 这些作品不是学员的最终作品,有的仍旧是一个开始。在公开放映的时候,我们接受了现场观众各种不同角度的批评。有的时候,我觉得批评的频道无法对接让人抓狂,而转念一想,这些毫无功利之心的批评其实挺珍贵的。所以,我怀念这个工作坊的大部分原因也即是在此,每日热闹地讨论想什么,拍什么,怎么拍,那个时候我们都很纯粹。 好了,我不啰嗦了,作品在此: 1,陈文俊  《城》 我在寻找和记录,大家发生在广州的故事,对广州的感觉,以及在广州生活的状态和方式、方法。并希望通过这个摄影项目,把“味道”找出来,因为我是一个对广州失去了“味觉”的人。 I try to find out and record people’s stories in Guangzhou, their feelings and the ways for living in the city. I feel hard (…) Read more

做一个摄影工作坊

和沈玮合作的工作坊已经结束了,张大师的工作坊招生也告一段落,这个时候再把这篇文章放送出来,以免有“促销”的嫌疑。 之所以要把这篇文章发出来,也是和一些摄影师聊天有感而发。我发现,国内摄影师在作品创作中最缺乏的一个环节是对作品的“批判”,同道人聚在一起往 往只是侃大山,缺乏对作品的严肃批评,甚至“批评”总是在背后进行的。事实上,针对一部作品的专业化讨论,可以帮助摄影者跳出自我的语境看到一些被自己忽 视的问题,对于作品的良性生长非常重要。学院派可以在课堂讨论会上解决这些问题,走出校园之后,工作坊也这样的一种平台—— 做一个摄影工作坊 和沈玮在纽约的一个咖啡馆谈起我们应该做一个摄影工作坊的主意之 后,我们都很兴奋。 ofpix工作坊结束后,这个神秘的本子将在学员之间漂 流…… 在我离开纽约之前,又遇到了张乾琦,他刚刚从玛格南的 在西班牙的一个摄影工作坊教课回来。张大师提起,班里有个学生竟然是拉大提琴的,工作坊激发了大家的潜能,有的学生似乎才刚刚发现自己的摄影天赋,他们甚 至陷入一个新的困惑:是否应该义无反顾地投身摄影。这更让我对我和沈玮的工作坊充满期待,那个时候我刚刚在网上发布了招生的信息,我的信箱不断接到申请, 同时也有一些争议出现——你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工作坊?为什么不能直接把知识放在网上和更多人共享? 一,克里夫的工作坊 克里夫·埃德姆(Cliff Edom)是报道摄影专业教育领域的先驱,他是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授,有的文章也把他看作“报道摄影”(photojournalism)这个名词的发明者。而说到“photojournalism”这个 词的诞生,正是对照片叙事的能力展开专业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只有“newsphotograhy”一词来描述在新闻媒体中出现的照片,但是这个词语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照片在叙事过程中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当photo+journalism(摄影+报道)这两个单词被合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新词的时候,视觉传播领 域的学者保罗·马丁·赖斯特(Paul Martin Lester)认为,“它的诞生意味着从此 开始,有一个单独的学术分支来专门研究新闻摄影,而也从此开始,新闻摄影被看作是和文字一样重要的传播介质。” 可以说,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发生的这个新闻摄影领域的学 术变革,把过去仅仅靠“冲锋陷阵“通过拼抢完成的新闻摄影任务规范化,将之变成了一门有章可循的学问。 1946年,克里夫·埃德姆举办了历史上第一个报道摄 影工作坊——密苏里报道摄影工作坊(the Missouri Photo Workshop),这个工作坊时至今日已经整60岁了。工作坊开创以来,克里夫不断告诫学生,报道摄影不是简单的拍摄照片,而是要拍那些能够传递信息的照片。六十周年的工作坊 规模非常庞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40名摄影师参与,11位来自业界和学界的教师担当授课教师,此外还有17名在校生参与进来。 他们分成五组在一个小城展开一周的工作,每人都完成了一组图片故事。谈到参与工作坊的目的,一名学员谈到:“有那么多的信息充斥眼前,但如何才能用照片来 (…) Read more

通告:张乾琦北京工作坊招生

在纽约认识了很厉害的张乾琦,一来二去聊着便拖他下水,在北京办这个工作坊。 需要说明的是,正如标题所示,这是马格南摄影师张乾琦个人的工作坊,ofpix主要负责发布公告,组织工作坊,协助其顺利进行。 张先生在纽约一个摄影工作室里查看他即将要参加台北双年展的作品印制情况 张乾琦工作坊 马格南摄影师张乾琦将在北京举办面向中国纪实摄影师和新闻摄影记者的工作坊。他将不但和学员分享个人的专业经历,同时还会和学员一起工作,展开现场点评。工作坊的目标是帮助国内的新闻和纪实摄影师建立专业的工作法则。 工作坊为期五天,地点在北京,中文授课。开课时间是7月14日到18日。 本次工作坊将招收12名学员,收费是3500元/人。工作坊提供两个奖学金名额,给予经济条件有困难的同学免费的课程学习。 工作坊课程安排包括,讲座,实地拍摄,图片编辑,多媒体,在工作坊的最后一天将公开展示工作坊学员的作品。 Ofpix负责本次工作坊学员的招募和活动的组织。 报名要求: 1,自由摄影师以及媒体摄影师,以及有多年专业工作经历的摄影师将是工作坊优先考虑的招生对象。 2,需要提交一组不少于15张的个人作品。(单张或者组照皆可以) 3,需要提交摄影师的个人简历 4,需要提交摄影师的一个专题拍摄计划 5,以上资料请发送到2010beijingworkshop@gmail.com 这个邮箱,申请奖学金的请在邮件的主题中注明“奖学金申请” 6,报名截止日期: 2010年5月30日。 7,如有问题也可以写信到以上邮箱咨询 相关链接: 张乾琦与威尼斯双年展:这里 张乾琦相关介绍:这里

Ofpix workshop问答

最近有一些朋友写信询问工作坊的情况,加之以前的帖子下也有一些问答,我把问题做了个汇总,如下: 1,为什么你和沈玮要举办这个工作坊 工作坊在国外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举办工作坊的有艺术家,也有图片编辑甚至策展人。他们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和学员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我和沈玮也出于这个目的,我们希望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带到国内来,与中国的年轻摄影师一起成长。 另外,国外工作坊一般都在一周左右,主要针对学员作品进行点评分析。但我们将之延长到五个月,因为我发现国内摄影师缺乏作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很多人没有自己的长期项目。我在博客上传播的信息都非常发散,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工作坊把知识系统化,并促成摄影师开始完成自己的长期作品。 2,这个工作坊给每位学员提供80个胶卷,学员必须要用所提供的胶卷拍摄么? 柯达公司是本次workshop的赞助方,胶卷是对方无偿提供的,因此我们也无偿提供给学员。但学员不一定要用这些胶卷完成自己的项目,可以根据自己的拍摄内容选择介质。不过,如果采用数码拍摄,希望要保留原始拍摄数据,如果用胶片,要提供拍摄小样。 3,工作坊如何挑选学员 最重要的一点是,学员和导师对摄影的理解都在同一个层面上——将摄影当作一种叙事抒情的语言,而不是仅仅关注摄影本身。我们会根据学员的提交的自己的作品和未来的项目拍摄设想来选择学员。 不过,个人作品和未来拍摄计划并不一定要重合。 4,学员的拍摄计划是否有规定 拍摄设想没有任何限制,可以在任何领域,针对任何主题展开拍摄,但主题应该具有延展性,可以深入持续拍摄。课程开始之后,导师还会和学员就拍摄主题进一步研讨。 5,长达五个月的拍摄学员如何和导师沟通 首先我们会把学员分成两组,每组五人,分别由沈玮和我带领。我们将根据课程进度,先确定选题,然后逐步督促学员展开拍摄。 学员和老师之间可以通过邮件交流,上传作业。 全班同学也会建立一个互相可以沟通意见的网络学习小组,相互促进。 学期中的时候两位老师将有一次和学员一对一的进行网络视频点评。 6,面授的地点是否确定 为了让学员更为方便地参加面授,我们将努力把面授地点定在学员比较集中的城市。不过,如果大家都比较分散,我们还是倾向于北京或者上海,因为这两个地方我们可以更容易找到场地。 7,作业是否会举办展览出版,导师是否会推荐学员作品 我们希望把工作坊的重点放到学习和交流。如果学员作品优秀,我们会尽自己的努力向媒体和画廊推荐他们的作品,但这并不是工作坊的目的。不过,我们会考虑举办网络展览。 8,年龄是否有限制 年轻摄影师只是针对职业生涯的年轻所说的,因此没有年龄限制。

Ofpix Workshop

五个月,八十个胶卷,十个摄影师,每人一个拍摄项目,两位导师——这是ofpix将要举办的第一个工作坊的关键词。 继camp聚会,ofpix基金之后,这将是ofpix第一个工作坊。 一,工作坊背景 摄影师沈玮在上海举办工作坊获得成功,他最近又获得了柯达公司(Kodak)的支持,可以为面向中国年轻摄影师的工作坊提供胶卷帮助。 此次,沈玮和ofpix将合作举办工作坊。 二,工作坊培训步骤 1,工作坊招收十名学员,需要提交个人作品集和拍摄方案进行遴选。 2,ofpix将给每位学员免费发放80个 kodak Portra 160 NC 或者Portra 400 NC 35毫米专业胶片,学员可以利用这些胶卷展开拍摄工作。 3,在为期五个月的拍摄过程中,导师将和学员进行一对一的网络交流,期间还将安排一次期中作品点评。 4,五个月拍摄结束之后,会选择学员相对集中的城市进行三天的授课,学员把拍摄到的照片和小样带到现场和老师一同进行最后的作品的编辑。 三,工作坊导师 此次工作坊的两位导师是任悦和沈玮。 四,工作坊授课计划 工作坊将从2010年一月开始,集中授课大致定在2010年五月,在为期三天的集中授课中,授课的初步安排如下: 第一天: 上午:摄影史:脉络与潮流 下午: 话题:摄影何以成为艺术 点评并编辑学员作品 第二天: 上午: 技术与艺术(着重探讨作品的扫描输出等技术细节) (…) Read more

新城档案:回龙观摄影项目招募(已经截止)

今年初,本来是为一个摄影节做准备,策划了一个“回龙观”摄影项目,几个年轻摄影师在北京超级巨大的回龙观社区展开拍摄,这在1416上已经有过介绍。但是这个摄影节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我们的拍摄工作也似乎暂时搁浅。不过,最近我申请到一笔基金的支持,可以继续把这个项目做完,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摄影师加入进来,如果你感兴趣,就可以从这个选题出发,展开你的个人作品的创作。 1, 拍摄时间 2008年9月到2009年9月一年时间 2, 工作方式 这个项目试图摆脱当代摄影对密集建筑这种“城市奇观”外在形象的迷恋,希望从纪实报道的角度切入,为“新城”做一部档案,需要摄影师深入到社区的内部去调查、采访、探寻现代城市的微观细节,这也是我们第一期拍摄没有达到的目的。 这个项目不仅仅支持摄影师各自展开自己的拍摄工作,同时还形成一个类似“工作坊”的小组,参与成员之间展开交流,从选题的确定、拍摄、编辑我也都会介入和大家一起工作。(我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 3, 多媒体 今年初的项目里没有多媒体的计划,我希望这次有报道摄影师能够参与进来,并且对多媒体报道展开探索,能够利用音频和视频的辅助来讲故事。 4, 资金支持 我得到的这笔基金,钱不是很多,将主要用于耗材开支,也就是胶片、冲洗、DV带的费用,后期影展的费用,等其他一些拍摄过程中的费用支出。不能解决摄影师的生活费,也不能付给摄影师报酬。 5, 申请条件 在北京工作学习——可以利用周末时间拍摄,自由摄影师更好 对回龙观这个选题感兴趣 意图完成一部完整的个人作品——这个项目不是一种闲言碎语的拍摄 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6, 申请方法 请将以下材料发到editor@ ofpix.com 这个邮箱 你的个人简历 个人作品集(可以是网站链接,或者20张左右的小图) 参加这个项目的目的 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最终的成果能够展览、结集出版 摄影/nan (回龙观项目一期作品)

1416肖像工作坊实拍活动总结(概论)

活动的引子是从1416人像工作坊开始的。这个从夏天到冬天的活动,在昨天结束了。有一些朋友已经展开了他们更加深入的肖像专题的拍摄工作,我期待他们的作品。 昨天的工作坊,要感谢福利和小川,他们促成了这次拍摄,感谢陶蕾也加入到领队的行列,他们都将自己的人像拍摄心得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 具体的活动过程请点击这儿,我们在鼓楼地区,分成三个小组,在两个小时之内,互为模特拍摄人物肖像。整个过程非常开心。 两个小时的时间非常短暂,以下你将看到的照片是创作者分别从这样两个目的出发展开拍摄: 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创意作品 如何在室外使用人造光源拍摄肖像 我最近也在思考人像的拍摄,我觉得它太难了,因为你很容易把它拍得很漂亮,但是很难拍出人的七情六欲,真情实感。昨天我斗胆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没有参加拍摄,而是呆在指挥部里)的态度批评了大家,我觉得大家玩得太high了,需要静下心来考虑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像拍摄。 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晚上在一个小咖啡馆里,一行人继续展开形而上的探讨,话题从人像延展开去,不知不觉就聊到半夜。 拍摄归来,对照片进行简单的编辑

1416肖像工作坊实拍活动总结(第一组)

第一组:安静 由三联生活周刊蔡小川带队的这一组人马带回来的照片,很安静。他们的拍摄过程也很安静,没有到处寻找拍摄场地,而是扎根在一个胡同展开拍摄,在简单的学习了室外闪光灯的布光方法之后,这一组放弃了闪光灯带来的强烈的视觉效果,将重点集中在人物本身。 以上同一被摄对象的两种不同视觉表现你喜欢那一个?

1416肖像工作坊实拍活动总结(第二组)

第二组:跳跃 体育画报图片总监郑福利带队的这一组,富于创造力,他们充分利用现场环境,尤其注重灯光的创意,可以想象,他们的整个拍摄活动是彼此之间灵感相互碰撞和激发的过程。 我蛮喜欢这张的。 以上每张照片的灯光使用都挺有想法。 拍摄现场和最后的拍摄成果

1416肖像工作坊实拍活动总结(第三组)

第三组:穿透力 综艺杂志摄影师陶蕾带队的这组,回来的最晚,以至于他们的合影也只是匆忙的背影。他们出发之前开了一个15分钟的小会,计划周密准备充分。我在看他们照片的时候,觉得其中有一些影像具有穿透力,对于环境的控制能力很强,虽然看不出有什么炫技,但是力道十足。不过,这一组最大的问题是,组里两位美女的才华都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反而是几位帅哥控制了整个局势。 最后一张我觉得环境选择的很棒,但是应该再考虑一下光线的运用。 嘎嘎,照片上传到此结束,还有很多好照片没有机会展示,等到photocamp的时候给大家再放一遍。八卦一下,来的帅哥美女真不少,据不完全统计,1416教室的读者以O型血为多,当日20人中起码有12位是O,星座倒是五花八门。。。。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