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计划:十个摄影师和他们的故乡

鲍煜宇   《相见不如怀念》 Photocamp8放映作品 我们想找十位摄影师,在春节回家期间,为自己的故乡——一个可以骑着自行车丈量的三线小城,建立一份视觉档案。 尤金阿杰(Eugene Atget)在19世纪末纪录消失的巴黎老城,心无旁骛地把镜头对准黄昏后空无一人的街道,他称自己的作品为“档案”,并希望将这份档案提供给博物馆,或者供画家去临摹创作。他的创作动机就这么简单。 还乡计划的目标也是档案,它看似有些“无情”,但既然选择了视觉这一手段,其实也就无法消除摄影师回到故乡,“看到”自己眼前这个已经难以辨认(这样的结论是否有些武断?我猜想中国速度应该已经横扫大多数小城)的故乡时,惊讶乃至失望的情绪。我的意思是,当我们试图将这个项目拉向客观的时候,并不能消除其中所必然蕴涵的乡愁思绪。 这里所说的客观,是指我们找到的十个摄影师,都会在一份提纲之下共同展开拍摄工作,比如:街头,公园,学校,一位老人,一位年轻人,一个小摊贩,政府大楼,全家福,年夜饭……。我们假设在三线城市里仍然有熟人社会所应具有的那些关系和脉络,那么这些人和场所自然也都是摄影师生活之中,他熟悉的,当下正在改变的现实。 一个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是,我们能否把这个视觉档案一年一年做下去?我想,因为无论怎样忙碌,人们每年都要在春节的时候归乡,应该不会太难。其实这个项目本身就不难,我们能做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理由,添加一些动力罢了。 关于这个项目的展示方式,一方面它会在春节过后的Photo Camp18上公开放映,另一方面,我们会把照片都制作整理成册,以档案的方式留存。 我原本只是在为新一期的camp寻找选题,计划通过博客留一个“作业”,但正好手头刚买了一本阿杰的巴黎,那天坐在出租车上,看到匆忙回家的人们,想到他们回家的终点,想象他们所去的那个城市的样子,突然有了这个计划。它也许有些冒失,让我们一起来把它完善。 『ofpix』还乡计划:十位摄影师和他们的故乡  招募摄影师 1. 摄影师要求 春节期间回家 故乡所在地是一座三线小城 愿意接受一个提纲式的拍摄任务,并有意将之长期拍下去 有一台能留影的相机 2. 项目操作过程 摄影师入选之后,我们将发给TA工作提纲,并做简单培训。 十个摄影师将互相认识,一起展开对这个项目拍摄的研讨。 拍摄过程中,ofpix北京工作室将是项目的大本营,摄影师可以不断把他们的工作情况反馈回来,获得必要的支持。 拍摄结束之后,北京的摄影师可以在ofpix工作室一起做图片编辑工作,外地的学员则通过网络对后期编辑做一定的指导。 2012还乡计划完成之后,在photocamp18上公开展示。 3.项目申请 请发以下信息到我们的邮箱ofpixcamp@gmail.com,或者私信至ofpix微博 一份简单的个人介绍(任何帮助我们了解你的信息,最好有一些你拍的照片的网络链接) (…) Read more

Hello!BOOK!

朴日权的手工书 《祥物》 上周六,印刷帮们又在印社折腾了一把,连男人们也拿起了针线,好在最终“缝纫”的结果还算令人满意。 这个以书为名义的聚会其实在上周三晚上就开始了。每一次工作坊做下来,我都惊叹,高密度的工作总能在短时间内激发众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每个人的解决方案都会让你出乎意料。这就是我喜欢工作坊的地方,充满智慧和灵光。 两次摄影书工作坊做下来,愈发觉得书是照片最好的归宿。现今,高科技让影像的摄取都趋于动态,在我看来,书却也是影像的一种“动态”展示,一页一页翻阅下来,照片切换,时间流动。 不多说啦。今天是workcamp5 微型印社的成果展示,book!这就来了: 印前决策环节,正在讨论用纸和装订 如果要给图片编辑工作规定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它是一万年 还是图片编辑 第二天转战到ofpix工作室做进一步的图片编辑工作 进入排版环节 手工线装是大家普遍选择的装订方式——其实就是为了享受手工的乐趣 封面照片是粘上去的,某人下不了手,但旁边有个厉害的(不是自己的不心疼啊,就要这么心狠手辣) 宾冰的书是当天的最后一本 周满  《是时候了》 朴日权  《祥物》 司徒素俭 《suisse》 缪立鹤  《幸福多多》 程新皓  《滇池东岸》 侯俊丽 《对眼》 最后,还有三个男青年……

欢迎加入印刷帮——WorkCamp5招募营员

Work Camp5工作营目标:了解个人摄影书设计和印刷的整个流程,掌握摄影书印刷的基本知识,并借机梳理自己的作品集。工作坊结束时可以捧得一本自己的摄影书回家。 你的照片是否还一直在比特世界流浪?每次都被你一股脑被扔进电脑的“格子间”里的那些照片,其实还有很多秘密有待发掘。有否想过它们出现在纸面的样子——颜色和纸张结合之后可能会有新的感觉,大小尺寸的变化也会带来不同感受——与照片的“真身”接触,可能会是一个惊喜。 夏天的时候,我们在奇遇花园咖啡馆开办了微型印社第一期,社员们忙碌了四天,期间各种纠结,最后,当刚出炉的香喷喷的小书捧到手里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兴奋之情难以言表——有图为证。 我们的印社将再度开放,如果你想和自己的照片来一次奇遇,欢迎加入印刷帮。奇遇花园咖啡馆会变成一个微型印社,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做一本书的全部过程。 工作坊将带领大家从照片的图片编辑开始,一直到纸张的选用,并共同做图书的版面的设计,最终印刷成书。 因为时间很短,也因为人力和物力的限制,可能无法做出最符合你理想的高品质摄影书,这个工作坊更注重让营员体验制作一本手工书的过程以及讨论做一本摄影书的多种可能。 我们会特别强调图片编辑环节,指导老师会帮你跳出自我的语境来看照片,点评你的作品,梳理照片的语言逻辑,选择那些能够在一起工作的照片,使得其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表述,而不是简单地扔一堆照片到纸面上。 将做书的照片全部打印出来,点评,挑选,排序是工作坊的一个重要环节 装订也是一个细活儿,尤其是选择手工线装。 你的“力作”在哪里? 『Work Camp5 微型印社』招募公告 WorkCamp是一个收费活动, 这个工作坊每人收费800元,工作坊结束时,可以获得一本自己的摄影书(收录50张照片)。 WorkCamp5 11月2日开营,地点在北京,一共四天,计划招募10名营员。 申请方式: 1,请将您的个人作品集和简历发送至 ofpixcamp@gmail.com,截止时间 :10月26日。 2,作品集就是要放在书里的照片,请一定发小图。照片也可以是“无主题变奏”,来自日常生活随手拍下的东西。这些充满感性,没有理性逻辑的照片也可以展开一番编辑,使得你能够从零星看自己生活的样貌。 3,WorkCamp只面对北京的学员 (收费价格略有调整是因为上次的工作坊结束,除去材料费用(照片小样,特种纸,出片打样,正式书的印刷)以及场地费之后,一直帮助工作坊忙前忙后的五位设计师,胡伟老师最后都变成了义工……请体谅我们,我们会为营员提供更好的体验。) WorkCamp4 工作计划表如下: 第一次集合  11月2日晚六点半 讲座:《印刷帮的故事》,讲座人 (…) Read more

让影像发声工作营海报展

让影像发声工作营,是将摄影师和公益组织以1+1的方式联系起来的活动,现在已经做了三期。 深入报道一个公益组织的话题,需要时间的投入,尽管每次工作营结束,都有一两个摄影师可以和公益组织达成深度合作,但在工作营开展活动的一个月时间内,可能并不会有厚重的作品能够拍出来。从这期工作营开始,我们也开始尝试让摄影师做一些短期的作品,这些阶段性的成果,可以帮助他们推进项目的继续。海报展就是基于这样一些想法之下的产物。 现在,你到奇遇花园咖啡馆,你会看到这样一些海报: 1. 廖璐璐+木兰社区活动中心 2. 张帆+同志文化活动中心 下面的小展览是彩虹村民摄影工作坊学员的作业:我的身体。(我和张帆都是这个工作坊的讲师)。 3. 陈天驰+乐龄合作社 4.  张星海+打工子弟爱心会 刘飞越+新公民计划 5.  邢江+花旦工作坊 6. 李英武+快乐小陶子 7. 吴育琛+同心希望家园

印刷帮的故事:微型印社,一人一本书(2)

自己做一本书的好处就是,书的读者可以只有一个——我自己。 但或许只有让自己感到愉快,获得满足,这种感觉才会继而传递给观者。 以下就是本次workcamp4微型印社所出版的书: 1.  樊文军 《看. 故乡》 这本小书是作者对自己的故乡灵寿持续几年的观察,时代轰轰烈烈朝前走,它逐渐变得陌生。 2. Fanlong  《时间的灰烬》 fanlong的照片是他对周遭世界不动声色的观看,那些场景貌似平凡,实则荒谬。略微有些遗憾的是,照片的色调因为印刷的限制无法得到最佳的呈现。 3. 王昊宸  《使劲》 这本书里有作者各式各样的照片,是昊宸同学使劲看的结果。书的第一页是“谁看过这本书”,我们都签上了大名,不知道现在这本书已经有多少人看过。 4. 黎佳能  《cross》 虽然开本不大,但是翻开后里面的照片味道浓烈。 5. 金巍娜   《蜜》 蜜有两个封面,一面是她,一面是他,从他的故事和她的故事开始,翻到中间,两个人相遇了。 6. 彭锐    《1325 I》 1325——这是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彭锐和她的朋友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将一只胶卷拍两次,重复曝光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效果。为了让设计为全部出血的页面充分展开,彭锐选择了手工线装的装订方式,所以一个下午的大部分时间,她都在穿针引线。 7. (…) Read more

印刷帮的故事:微型印社,一人一本书(1)

workcamp4摄影书工作坊结束的那天,我特地观察了一下每个人的神色,尤其是他们捧到自己的书的那一刻。 很久没有见到周围人有那样开心的表情了。 尽管这依然是一个简陋的印社,但想必这个纯手工的过程,让可见却不可触摸的影像逐渐显现到纸面上的这个过程,应该让每位营员都有独特体验吧。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做书的过程以及最终的成果。因为印刷条件和时间的限制,这本书可能还很粗糙,但我们努力把书做得有趣,并期待经过这次梳理,这些小书能够成为每个人下一本书的开始。 印社第一天,对摄影书发展进行梳理。 图片编辑是做书的第一个重要环节。面对成堆的照片进行筛选,大家的脑袋都快不够用了。 所有的书都要自己设计,排版,还要督印——打样观看效果。 这是营员在拼版,我们联系的图文输出中心有几位师傅不太给力,耽误了制作进度。喂!要使劲~使劲哇。 这个瞬间应该很美妙。印出来喽。 单张的页面变成集子还要经过装订,裁切等琐碎的过程。(你问我那个擀面棍儿是干嘛的?嘿嘿,不告诉你) 第一本书出炉了!瞧瞧这些表情。(不过,这照片有些会让人误会,因为作者其实不是右边的姑娘,而是左边憨笑的那位。) 手工作坊的忙碌场面随着一本本小书的出炉渐渐归于平静。何时再有这种做针线活的机会? 关于大家书都长什么样?别着急,且听俺下个帖子分解……

在北京旅行

刘湘 秦志豪  孙瑞卿   木兰花开社区文化中心 夏令营 营员 有的时候,我也怀疑自己这样做是否有意义,尤其是拎着几本明信片,小册子,之前工作坊的照片,访问不同的公益组织,一遍遍和他们讲活动的目的,展示可能的结果,这个时候,我总是觉得自己像一个不太高明的推销员。 这是我的暑假,不少人都问我,为何不出去旅行?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我可能无法解释自己不喜欢旅行的原因。我想,这充分暴露了我对周围环境的失望,因为每一次外出,就好像站在苏州桥底下,看右转车道上却是一辆辆疾驰的左转车,它们对规则的无视,急躁,坦然地为自己寻找便利,暴露了太多人的生活心态。经过嘈杂的旅途,你还能欣赏目的地的美景? 我实在缺乏出门的勇气,我希望和世界的距离能缩短到从家门到教室。而这个夏天,因为工作坊的缘故,我却不得不在北京四处行走。 我用了“旅行”这个词来形容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在北京的经历,这似乎有些夸张,但北京的庞大远非你想象,我从这个城市的南城边缘跑到北城边缘,无论是苹果园还是北七家,它们都如同一个自己的城,与周围世界完全不相称地繁衍着,且热闹无比。 其实我更想用“旅行”来形容我见到的那些人,他们都是不期而遇的旅伴。在做过两次“让影像发声工作坊”之后,我有些受挫,让摄影师和公益组织接驳,阻力重重。这一次,我想和合作的公益组织聊一聊,看他们究竟有怎样的需求——这就是文章开始的那一幕。在我敲开他们的房门之前,我有一点点沮丧,缺乏自信。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你必须熟悉一种眼神,是从权力、地位和交往的目的出发的一种打量。但在几家公益组织,他们却都只是以看一个“人”的目光来看你。这种注视之平淡兴许能够激怒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不过,对我来说,却一下子让我找到了交流的频道。 我做这个事情,让摄影师和公益组织合作,并非是要去实践某种“人文关怀”,我真不喜欢这个说法,因为并不存在一个理应被关怀的人群。浑身都是缺陷的我们,在生活中同样处处碰壁的我们,如何能够确定自己不是那个应该被人文关怀的对象? 我喜欢这些公益组织的原因就是在于,他们都在推翻我们对所谓被关怀对象的假想,我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儿就是:自我认同。 在我们的时间里,拥塞着太多的事情,它们被遗弃的速度也飞快。有很长一段时间,恶行和丑事,让我愤怒,而它们一次又一次被纵容让我感到的绝望。但是,你的叫喊却总是如同和一整片黑夜去搏击,甚至找不到一个有形的敌人。 后来,我发现最能直接找到的一个“敌人”就是我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也被这个黑暗的世界吞噬,自大,骄傲,忽视自己的家人,朋友,谎话连篇,在叫嚷着这世界需要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们也在在失去关怀的能力。 我真感激这次在北京的旅行。关于这些公益组织,在我敲开他们的门之后,他们其实都有些诧异,但他们认真平和的倾听,让我们最终还是找到很多一起可以做的事情。 参加这次活动的九位营员,他们各个不同,每一位都让我尊敬——这可能和昨天晚上聚会的时候他们所接受的批评并不一致。其实我是不想告诉他们,能和他们一起工作,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机缘。(我总觉得,当面说这些话,实在太煽情。) 工作营的授课已经告一段落,我们还会再工作两个星期,完成各自的一些阶段性拍摄,并准备给大家做一个汇报,那也将是我们的期终作业。 这个夏天在北京,我遇到的这些人,尊重我的人,帮助我的人,站在村口望我很久的人,工作营下课对我说谢谢的人,一起争论拍照工作的人……他们让我的旅行不那么提心吊胆,让我对面对黑暗有了些希望。我兴许会爱上旅行,这也说不定。

workcamp3与公益组织1+1:营员亮相

昨天晚上,workcamp3开营。从六点半到十点半,我们一起讨论了四个小时。结束的时候,外面是电闪雷鸣——我权当将之当作老天爷的贺礼收下。 我们要做什么呢?开营的时候有一句话,也分享给大家: ¨以想要获得的心态去做公益,而不是给予 ¨ 这个工作坊名为“让影像发声”,但其目的却不是为了生产一组有影响力的照片,两周的时间也太短。对于摄影师而言,他们能够在这个活动中结识同道,更为深刻地认识一个社会问题,这就很好了。若喊着“拯救别人”的口号出现,则很可能在行动中造成对被摄对象的压迫,关怀首先应该是平等的,我们自己的内心也需要被关怀,我们也渴望被认可。 其实,在我看来,如果摄影师的照片能够刊登在公益组织自己印制的宣传册子上,哪怕是一张小配图,这也是影像在发声。 摄影师都和公益组织结成了对子,以下就是他们,呱唧呱唧,来他们鼓舞一下士气: 1. 邢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合作公益组织: 花旦工作室 “照片的声音能有多大?” 2. 吴育琛(自由职业摄影师) 合作公益组织:同心希望家园 “与公益组织的合作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在短时间内能达到目的的工作,所以要做到与公益组织有效的沟通、尊重公益组织的意愿、尊重拍摄对象、有耐心的,做好长时间奋斗的准备,合理安排工作(谋生)与项目(让影像发声)的时间。” 3 李英武(自由职业摄影师) 合作公益组织:快乐小陶子,一公斤捐书网 “幸福了,可以做这种事情。” 4. 徐阳(腾讯网图片编辑) 合作公益组织:北京同志文化活动中心 “想了解有效的与各类NGO的沟通手段。特别是当找到那些没有与摄影师合作经验的组织后,如何让他们理解并同意展开合作。” 5. 廖璐璐(自由摄影师) 合作公益组织:木兰花开, 红枫妇女心理咨询中心 “参与其中,体会过程。我想工作营应该只是个开始,给自己以后参与公益摄影有益的启发。” (…) Read more

WorkCamp4招募营员:10×50微型印社,一起来做摄影书吧

纽约摄影书展上展出的图书 工作营目标:完成一本个人摄影书的印刷制作,工作坊结束时可以捧得一本自己的摄影书回家。 当一些当代艺术家把自己的照片制作得无比巨大,甚至要用整个房子才能装得下,意图将摄影变成一种适合画廊和博物馆展出的“墙面艺术”的时候,仍然有一些人背道而驰,他们只爱照片捧在手里的样子,这些人就是热爱摄影书的印刷帮。 并不需要投资一个印刷工厂,你可以加入我们这个微型印社,一起来把自己的照片印成书,把照片变成实体,享受一种捧在手里的感觉。 工作坊将带领大家从照片的图片编辑开始,一直到纸张的选用,并共同做图书的版面的设计,最终印刷成书。 因为时间有限,可能无法做出最符合你理想的高品质摄影书,这个工作坊更注重让营员体验制作一本手工书的过程以及讨论做一本摄影书可能的选择。 WorkCamp是一个收费活动, 这个工作坊每人收费600元,工作坊结束时,可以获得一本自己的摄影书(收录50张照片)。除去做书的成本、场地费以及工作人员的费用之外,剩余资金将放到ofpix基金里。 WorkCamp4   8月3日开营,地点在北京,计划招募 10名营员。 申请方式: 1,请将您的个人作品集和简历发送至 ofpixcamp@gmail.com,截止时间 :7月20日。 2,不少于20张照片的作品集——是要放在书里的照片。(请一定发小图) 3,WorkCamp只面对北京的学员 纽约摄影书展上展出的图书 WorkCamp4 工作计划表如下: 第一次集合  8月3日晚六点半 讲座:《印刷帮的故事》,讲座人 任悦 讲座内容:摄影书印刷帮的由来和发展,印刷帮资源库:出版社介绍,图书介绍。 讨论:现场展示一些摄影书,讨论摄影书的装帧设计的特点 工作:对摄影师的照片进行编辑思路的梳理 第二次集合,8月4日晚六点半 讲座:《纸之美学》,讲座人 (…) Read more

WorkCamp3招募营员:让影像发声,与公益组织1+1

workcamp2工作营现场  公益摄影师刘浚讲座 工作营目标:将拍摄自社会现实的照片还给社会。 这个工作坊着重探索摄影师和公益组织合作的路径和方法。我们提倡这个理念,因为和NGO组织,公益组织,以及其他一些慈善组织合作,摄影师能够更为快速地切入自己的拍摄主题,理解拍摄项目的内涵,并借助公益组织的传播平台让照片传播至特定受众,使得其发出更大的声音,最终使被摄对象受益。 在这个工作营里,摄影师会和公益组织结成对子,并做初步接触,一起确定拍摄主题和报道方式。 工作营的另一个目标是一起推进之前已经发生的和公益组织合作的项目,将分组合作,寻找把之前的作品制作成印刷品,小册子和做影展的可能,并将这些方案实现,使得这些照片落到实处。 让影像发声工作营是免费的,不收取任何费用。摄影师志在帮助社会,我们也愿意为这些做公益活动的摄影师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WorkCamp3   7月14日开营,地点在北京,计划招募 5名营员,并呼唤老营员归队,形成一个十人左右的团队。 申请方式: 1,请将您的个人作品集和简历发送至 ofpixcamp@gmail.com,截止时间 :7月10日。 2,作品集不少于20张。如果您是空白的,没有作品,就谈谈您参加活动的动机吧。 3,WorkCamp只面对北京的学员 workcamp2工作营现场,与公益组织面对面 WorkCamp3 工作计划: 第一次集合:时间:7月14日,晚六点半 讲座:《什么是社会纪实摄影》,讲座人 任悦 讲座内容:社会纪实摄影的发展历史,脉络,拍摄方法,与NGO组织的合作,基金申请 讨论:摄影师将获得本次合作的NGO组织的相关介绍,讨论可能的拍摄方案。 摄影师一起观看之前让影像发声工作营的作品,讨论可能的作品推广方案 第二次集合:时间,7月21日,晚六点半 讲座:《我和公益组织的合作》,讲座人 待定 讲座内容:一位和公益组织合作过的摄影师现身说法,谈自己和公益组织合作的经验和感受 讨论:和公益组织初步接触之后的感受,讨论可能的拍摄方案,讨论如何推广过往工作营的作品。 (…) Read more

WorkCamp工作营第二期招募

workcamp工作营 观察城市  电车观察法小样 怎样?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给生活添一些温暖。WorkCamp第二期来了,这一期的主题是 社会纪实摄影 这个WorkCamp工作营也是去年“让影像发声”活动的延续。 社会纪实摄影的出发点是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关注,目标是将拍摄自社会现实的照片还给社会。 社会纪实摄影师通常要和NGO组织,公益组织,以及其他一些慈善基金会合作,才能让照片发出更大的声音。去年,我们尝试了摄影师和公益组织合作完成拍摄项目的模式,今年我们仍然会牵线搭桥,促进双方的合作。 与观察城市的工作营一样,我们要学习和拓展的同样不是“摄影”,而是探讨“摄影能做什么”这个问题。 WorkCamp是一个收费活动,这次社会纪实摄影工作坊是免费的。摄影师志在帮助社会,我们也愿意为这些做公益活动的摄影师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WorkCamp工作营计划表如下: 时间:十二月一个月,集合时间将利用三个周末的时间 地点:北京 奇遇花园咖啡馆 WorkCamp工作进度表: • 第一次野营集合 上午:讲座和讨论 讲座主题:《什么是社会纪实摄影》,讲座人 任悦 讲座内容:社会纪实摄影的发展历史,脉络,拍摄方法,与NGO组织的合作,基金申请等相关问题 下午:研究选题 摄影师将获得本次合作的NGO组织的相关介绍,制定初步的拍摄方案 • 第二次野营集合 上午:讲座和讨论 讲座主题:NGO组织和社会纪实摄影师的合作,讲座人 待定 下午:讨论自己的拍摄主题 • (…) Read more

WorkCamp 招募营员

这两天终于把camp10的照片放完了,借着camp10街头摄影的余温,下面要出场的是教室的一个新鲜活动:workcamp PhotoCamp不是一个静止的观片活动,WorkCamp会更热闹。 1416 教室在鼓楼的聚会 Camp这个词在英文里有“野营”的意思,我们一直倡导PhotoCamp的“野性”,希望它要热闹,要嘈杂,要有交流甚至是争论。在PhotoCamp的幻灯播放环节,我们通过交换东西,鼓励大家带自己的名片,邀请图片编辑参与,设置肖像拍摄游戏等各种活动,努力使这里成为一个交流的场所,而不只是观看摄影作品的地方。 现在,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野营”活动再往前推进一步, WorkCamp将是这样一个活动,营员一起学习观看,一起外出拍照,共同参与照片的点评。视觉将是一个纽带,一种观察方式,一种交流的桥梁,并不是目的。 怎样?在这个苍白的冬季里给生活加一些盐。 1416的小石板观片活动 下面就是WorkCamp第一期的主题: 观察城市 本次WorkCamp结合camp10的街头摄影主题,鼓励大家用摄影的方式观察自己生活的城市。倡导大家一起工作,一起思考,多元切入,将摄影看做表达媒介。 这将是一个收费的活动,600元每人,费用会用于租借场地,也将用来支持ofpix的其他公益活动。 WorkCamp的野营计划表如下: 时间:十一月一个月,集合时间将利用三个周末的时间 地点:北京  奇遇花园咖啡馆 WorkCamp工作进度表: 第一次野营集合  上午:讲座和讨论 讲座主题《观察城市的方法》,讲座人 任悦 任悦将根据《诚品》第70期文章《城市方法学》里所提出的6种观察城市的方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更为深入地观看城市,并一起分享摄影师的作品。 下午  集体外出 用“电车观察法”观察城市 第二次野营集合  上午  讲座和讨论 讲座主题《都市报与城市摄影》,邀请都市报摄影师一起分享他们的照片,探讨都市报和城市摄影之间的关系 (…) Read more

工作坊学员作品:妈妈

作者:沈伯韩 按照摄影师最初的思路,这组作品的题目或许可能是《孤独症儿童QQ》。但随着对这个家庭了解的深入,摄影师改变了自己从大多数人的立场出发的偏见;从如何拍到让人看后震惊、悲伤、感动的影像, 从试图用这些照片唤起人们对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摄影师发现,最打动他的是QQ的妈妈,她内心的挣扎和蜕变,她的宽容和耐心,她如何艰难地让一个“意外事件”重新纳入正常的轨道。在她写给摄影师的一封长信中,摄影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拍摄思路。 这组照片该如何起题目呢,我想了很久,尽管和李亭葳的作品题目重复了。但是最恰当的还是这两个字吧:“妈妈”——虽然简单,却包含一切。 QQ妈妈写给摄影师的一封信: 也许读者阅读这些图文最初的出发点是对“异常”的猎奇和对这些家庭的困境和苦难的同情,但我十分希望他们读过之后能有些思考,观点会有所改变。希望他们能够更宽容地看待“异己”,更能接受世界的多元。 人类的生命形态本来就是多样化的,什么是“正常”,什么又是“异常”?这只是多数人依仗多数的优势来制定的。所谓的“孤独症”是一种疾病吗?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孩子不是“异常”,而是对世界的感知与我们的不同而已——他们有他们的文化,就像一个世纪前英国人看我们的文化,或更多世纪前哥伦布们看印第安文化一样,他们的已经逝去,而我们的一息尚存…… 作为“正常”人的你我,又有谁敢说自己就是“正常”的呢? 唯一的不同是我们善于隐藏不同,而孩子们纯真地把不同全写在了脸上。 主流看法是,孤独症有三大特征:社交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但更“前卫”的看法、也是我更认可的看法却非常不同:这三个特征,并非孤独者特有的和本质的,而是由于环境(即我们)对他们的反馈和反应逐步将他们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三个特征其实是我们的作品。 总之,给别人贴标签以及非要照着某种标准改造他人实在是种不文明和不人道的行为,也许我们也是迫不得已,我们连自己的不同都接受不了,又谈何接受他人的呢?那就以先爱上自己的与众不同作为一个开始吧。 东拉西扯了一堆,都是自己的偏执想法,见谅。只是希望能够有一些从多元生命形态和文化的角度为出发点的说明文字,也许对读者了解照片的深意能有些帮助。孤独症是旷世的医学难题, 病因病理病程治疗都无人能解, 但也许我们换个角度从社会人文的视野来看,有关他们的一切问题其实本不是问题——问题都只是来自于我们为己和为人设定的框架而已。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其对各种社会存在的宽容程度, 非常希望QQ在你的作品中能够唤起读者在这方面的一点思考。” ——QQ的母亲 (ofpix工作坊学员的作品到今天就全部放送完了,感谢你们对工作坊的关注。)

工作坊学员作品:妈妈

作者:李亭葳 你看到的这组照片并非是亭葳在工作坊期间完成的作品,相反,是她参与工作坊之前递交的申请照片。她也许是一个工作坊的反证(从技术层面上的摄影不可教),我们最终否定了她工作坊期间的照片,依旧选择了这组照片展示。 “那是一段特殊的时期,我在观察我的妈妈,而她自己可能看不到,无法觉察,我希望能够把她的样子记录下来,给她看。” 这就是这组照片诞生的背景。 对于李亭葳来说,她并非对此表示满意,“它们是带有生活记录色彩的照片,隐含了些许感情能触动到大家,却多有讨巧的倾向。拍自己的妈妈只是我感情表达的一种方式,直觉性的也无目的地。直到现在我都还固执地认为带有隐私性的拍摄记录类似把自己当卖点,如果摄影师自己的身份、角色和故事不干涉读图,只是图片以第一人称在说话,会是多大的挑战。大多历史留名的摄影家都是静悄悄的,那种很牛的自我隐藏的境界又是一座珠峰。我仍然还是想拍与自己的生活有距离的人或物,有些执迷不悟。” 我也希望她能够探索下去……这种直觉继续下去,理性化之后又会是怎样…… 对于我而言,每次看到她的这组作品,都仿佛有些东西如鲠在喉,却又难以表达——我们是否也这样仔细观察过母亲,或者说,我们是否胆敢这样近距离地去观察母亲?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