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摄影师

这次说的不是詹姆斯纳赫特威,是西蒙诺夫科(Simon Norfolk)一个英国人。 你可以将他称之为战地摄影师,因为他会同你谈论在卢旺达见到成千上万的死 尸的时候,那种恐怖到极点的经历,以及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工作的心理状态。 但是,更多时候他被视为一个艺术家,或者确切的说,是一个“研究”战争的人。 在他的网站里,如果可能,你一定要认真读一读他的文字,平静却有力量。这 个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家伙,让我如此羡慕——他轻而易举地跳出了摄影的 圈套,他让我坚信,先于视觉存在的一些东西是更加重要的。 西蒙诺夫科的拍摄主题是“战场”,但是他的出发点不是仅仅告诉我们发生了 什么(what)而是试图研究这一切为什么发生(how)。比如,他研究战争、 土地、军事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一场即包括高科技武器同时也有砍刀等 原始武器的战争如何发生。抱着这个目的,西蒙的拍摄以“战场”这个留存的 物理空间为核心,探讨围绕这个物理空间产生的自然景观、社会景观以及心理 层面产生的诸多变化。这样,在他的影像里就注入了多层含义。 在对西蒙的访谈里,他解释了“战场”的含义,从远古时代的争斗,到近代 冒着硝烟的战争,以及在21世纪超级电脑精密制作出来的杀人武器,这些都是他 试图研究的战场。继续这样研究下去是一个什么形式的结果?是一本大书、一个 展览、一个网站、一部影片。。。西蒙也拿不准。 摄影师网站;http://simonnorfolk.com/ 这篇文章可以配合两篇文章看,文章一曾璜老师的《风光地观看和风景的可能研 讨会上的发言》,http://blog.daqi.com/article/51607.html里面提到了西蒙。 文章二是1416教室里的《三峡七日二——Edward Burtynsky》 http://clickart.yculblog.com/post.4107511232.html,这篇文章里的摄影师和西蒙是同一类型的。 写这篇文章让我想到另一个话题,关于个人化的报道摄影,最近似乎讨论的很热闹,我 突然发现,所谓的个人化,实际上不能说是表现形式的个人化,这是表面的东西,而真正 的变化是:从前的摄影师只是用影像表现“是什么”,把“为什么”这样的话题交给图片说明 来解答,但是今天的摄影师则从一开始就试图用影像本身来解答“为什么”,影像本身 富含多重信息。这个话题,也许可以明天继续说。

顶尖摄影记者David Leeson是怎样一个牛人

接着昨天的话题,昨天提到一个美国牛人David Leeson,就是那个把视频 玩得很是精彩的美国摄影记者,目前供职于达拉斯晨报,曾经获得过普利 策奖,被称作美国顶尖的摄影记者。 我找到一个链接:http://homepage.mac.com/davidjleeson/iMovieTheater78.html 这个是David Leeson的作品链接,打开这个页面你看到的就是他拍摄并制作的 一个卡迪娜飓风过后的视频文件。我觉得这是一件标准的新闻产品,有信息量、 有画面感,还有故事情节,很有意思。 看一看David Leeson这个网页上面的菜单,还有一些值得注意,比如他拍摄了 一个电影短片叫做“dust to dust”2004年入选美国电影节最佳短篇单元。这部 纪录片主要讲述作者本人作为入侵伊拉克的随军记者的感受。 此外,这个小小的主页还有很多摄影师本人的新闻摄影作品。除了有他的战地摄 影作品还有肖像、以及日常生活类的照片。 事实上,这个主页其实也算不上什么顶尖,甚至有些简单和粗糙,但是David Leeson的 这个地盘儿是个挺不错的窗口,中国报社的摄影师们可以瞅瞅美国顶尖摄影记者都 在忙活什么。在我看来,这更加证明了以前的印象,摄影记者是杂家,拍摄战地、 也拍摄突发,拍摄特写也要拍摄肖像,现在又多了一样工作叫做拍摄video,呵呵, 这可真够人忙活的。

两位“女性“摄影师(二)

(二)“当我在镜头面前的时候,我会努力成为我希望成为的样子” Elinor Carucci的自拍系列作品,与其他一些女性摄影师比如南格丁不同,她的 作品强调美感,精致细腻,以一种唯美的方式构图、用光,这些自拍照中的摄影师仿佛 沉浸在一种深深的自我的迷恋中,但是又不仅仅如此。 此次开幕的展览将婚姻危机和背部疾病两个主题混杂在一起,画廊的策展人没有按 照内容将这两个主题的相关照片完全分开。他们希望带给观众整体的感受,体现摄影师 的创作理念而不只是具体的细节。 Elinor Carucci的作品无论在生理上还是情感上都毫无界限,摄影师本人的裸体照片 不断出现在画面中,一方面摄影师看上去如同一个旁观者一样迷恋自己的身体,另一方 面,她又为我们展示了自己背部疾病带来的无限痛楚,而这种病痛又同时暗示着自己和 丈夫的婚姻危机。 在问及怎样维系一段时时刻刻暴露在镜头前的婚姻这个问题的时候,摄影师Elinor Carucci 作出了这样的回答:“相机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调节工具,因为你会在意镜 头前的样子,这不是意味着虚伪,而是说你可以成为一个你希望成为的一个更好的人。” 那些优雅美丽的照片最终成为涂抹在我们看到的累累伤痕之上的止痛的药膏,Elinor Carucci的自拍照不仅仅有自我的迷恋,更多的是一种自省,这种自我审视与校正带着强大 的意志贯穿在她整个作品中。 全文见: http://www.popphoto.com/photographynewswire/3171/elinor-carucci-revealed.html

两位“女性”摄影师(一)

早晨,打开美国摄影网站就看到连续两条关于女性摄影师的消息,仔细看下去,觉得更加有趣,因为这两个人分别是纪实摄影领域和艺术摄影领域,女性摄影师成功的“经典案例”。 摄影师Jessica Dimmock 在获得马格南的Inge Morath基金以后,最近又赢得了一笔两万欧元的奖金,她的作品记录了生活在曼哈顿繁华都市阴影里的吸毒者,从跟踪毒品贩子到接触吸毒者,这样一个边缘题材,这个女子怎样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另一位女摄影师Elinor Carucci的展览刚刚在Edwynn Houk画廊开幕。几年前Carucci就因为出版了反映自己私密生活的摄影作品集Closer,名噪一时,因为她的摄影作品以一种极近距离的拍摄方法展示了她和她的家庭生活。而这次影展则是两个主题——背部疾病和她与丈夫的感情生活。似乎女人总是和自拍联系在一起 ,这一个又有什么不同? (一)“我没有带相机,而是把照片送给他们” Jessica Dimmock的成功历史值得研究。美国摄影的作者有这样的话——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优秀摄影师的标志之一就是,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回答:“我愿意”。 2004年,Dimmock遇到了一个海洛因贩子,那个人问她,你是不是愿意和我一起去见各种各样的瘾君子?Dimmock回答:“我愿意”。 随后Dimmock带着自己的第一批照片去见美国ICP摄影中心的老师,老师鼓励她一定要跟着毒品贩子继续拍。在她连续跟踪这个人两个晚上之后,她发现了一个公寓——肮脏、混乱、聚集了很多瘾君子,这个公寓就成为了她随后持续拍摄的据点。 2005年Dimmock的部分作品刚出现在媒体就引起了关注,她因此受邀加入了Redux Pictures图片社,开始为著名媒体完成拍摄任务。2006年她获得了马格南女摄影师基金,然后成为冉冉升起的报道摄影明星。她的这个拍摄项目也因为得到资金支持继续下去。 Dimmock和被摄对象能够融洽相处来自于这样一个细节——在和毒品贩子拍摄过一次照片后,第二次进入公寓之,她没有带相机,而是把上次的照片送给他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照片被贴到四处。随后她被接纳,可以毫无障碍的拍摄,她不断把作品给他们看,并且确认他们认同这些照片并且愿意发表,这些瘾君子这样认知这些图片,因为他们认为照片告诉别人他们是谁,照片成为其和社会的桥梁。 这样一个看似矛盾重重的选题,就这样被化解了,你是否感到吃惊呢?性别的力量决定了拍摄方式和表达方式,Dimmock的女性身份无疑是帮助她进入这个拍摄领域的护照,这样说,一部分男人可能觉得很不份儿,但是在我看来,决定她成功的不是她的外在性别特点,而是内在的性别气质,女人的天性让相机没有成为武器而是成为了彼此亲近的桥梁。

周末读报,以及奉献一个超级大礼包

我昨天很幸运有三个小时时间自己打发,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很无聊地把一份《周末画报》 翻了一个底朝天,非常惊奇地发现,里面提到了无数关于摄影的事情。 第一, 我买这份画报是因为封面故事,讲的是美国超著名的人像摄影师安妮莱伯维茨 (annie leibovitz),我怀疑这篇文章就是编译自前不久我们提到过的newsweek 的封面故事。(http://clickart.yculblog.com/post.4107505623.html)从这篇文章 里获得了以下一些信息 1, 她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A Photographer’s Life: 1990-2005》将镜头调转对准自己, 常常劝说被摄对象脱衣服的这个女人,在画册里展示了她的私人生活,包括著名评论家 苏珊桑塔格患癌症之后最后的日子。这两个女人惺惺相惜,并且产生过恋情。两个人 曾经合作撰写过一本书叫做《women》莱伯维茨负责照片,苏珊桑塔格页文字。 2, 莱伯维茨目前是全球5位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年收入达200万美元到300万美元 3, 莱伯维茨有着出色的经营头脑,“她象管理企业一样管理自己的才华。她除了为高端 时尚杂志拍摄名人肖像以外,她也拍摄战争题材,比如萨拉热窝和卢旺达等地的军事冲突, 很好地平衡了作品中商业与艺术的分量。她的大部分媒体照片由美国高级时尚杂志《名利场》 制作发表。她的作品使用权由著名的图片代理公司负责,通常使用费用比别的摄影师高出许多。 还有一间公司专门负责她为企业拍摄的广告作品。在艺术与商业之间,一切泾渭分明” 详情见《周末画报》2006年10月14日《安妮莱伯维茨:好莱坞封面摄影女王》撰文edho/syivia 所谓超级礼包是提供一个供大家收藏的资料,赶快下载——美国杂志编辑协会评选的过去40年40个 最重要的封面,其中排第一和第二的都是安妮莱伯维茨拍摄的 http://www.magazine.org/Editorial/Top_40_Covers/ (未完待续)

我家也上照片儿了

Zy69问的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人了,我还算是比较熟悉这组作品的前因后果。因为照片 的作者Patrick Zachmann来北京的时候我曾经陪同他拍过一天照片。 之前的邮件联系中,Patrick请我帮助他在北京寻找Crazy Building(疯狂的建筑), 以及建筑物外围树立起来的实景图广告牌。这些场景是他对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的印象。他还有 另外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操作的选题:Night(夜)。因此来中国也要拍摄一些各个城市的夜生活。 由于Partick来北京后找到了自己一位多年未见的好友,因此我只是陪同他拍摄了一天的照片。 我没有带他到别处去,我带他来了我家,我觉得我居住的小区就是最好的拍摄对象,非常疯狂, 一个个疯狂的豆绿色小窗户。Partick果然被我家的景色震惊了。下面就是他的作品, 我很高兴能够在著名的马格南网站上看到我家的居住场景,这件事不能被我们物业知道, 他们最近正在发动群众参与短信选举北京居住环境最佳的社区,原本我们这里排名第一,现在已经落后, 他们一定会抓住这个案例加强宣传攻势。 我觉得小荷同志说的最好的照片就在你身边,就是你看不到,是完全正确的。这非常气人。 当我向Patrick描述我家楼下的钉子户是怎样被赶走的时候,他问我为什么不拍?哦,是啊为什么不拍呢? Patrick打着飞机来中国,他跟踪一个四合院面临拆迁的一家人,拍摄他们的生活,他还有计划跟踪民工 乘过车过年回家。我非常诧异,这些非常本地的题材,怎么都是外国人在拍。我觉得一定是他比我们有 钱的原因,所以不计成本。我问了这个问题,你这些照片是否能够给你带来利润,他摇了摇头,他要拍 一些自己很不喜欢的题材才能够获得资金支持来做这些选题。 Patrick的确没有多少钱,他斤斤计较着自己在中国的每一点儿花费,在马格南网站上的这组上海的 照片, http://www.magnumphotos.com/cf/htm/FramerT.aspx?V=CDocT&E=2TYRYDMSME0N&DT=ALB应该是他夜和疯狂的建筑两个专题的组合,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一个专题,更多可能是为了 销售的需要而组合的照片,是网站的作品,而不是摄影师的个人作品,我觉得这也无可厚非。 我家也上照片儿了,我家为什么不能上照片呢?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上来看中国,站在一个 外星人的角度看世界,或者说站在十年以后看今天,这是Patrick带给我的启示。

马丁帕尔的手表

2004年阿尔勒摄影节,作为受邀策展的客人,马格南的摄影师马丁帕尔送给他的客人 一个金灿灿的大礼包,里面是一本书,名字叫做《Saddam Hussein Watches》(萨达姆手表)。 这是一本并没有标准书号的限量版图书,装订和印刷都非常简单,题材非常有趣,全部都是手表的照片, 手表的共同点则是,表盘上都印着各种萨达姆的肖像。照片风格也极其简单,在微微泛黄的背景下, 是手表的照片,广告摄影的风格手法,咋一看上去,真的好像一本杂志的某页广告。 作者马丁帕尔是这样解说的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摄影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强烈吸引,每天我们在广告、杂志甚至是物件上面看到各种各样 的影像,我一直在收集各种各样对摄影的应用,比如明信片,而最近我开始收集各种物件。” “这些手表大多数来自伊拉克,上面印有萨达姆的肖像,有些是瑞士制造的非常昂贵的手表,而也有的是便宜货。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不仅伊拉克士兵,甚至一些外国人都喜欢这些手表。 最后一个手表则是美国制造,反对萨达姆的。” 通过这本古怪的图书,马丁帕尔揭示了在那些俗气、粗制滥造的物体后面隐藏的人们的思想,揭示了消费 观念背后代表的社会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艺术和“我”

艺术摄影和报道摄影(photojournalism)一个最大的区别是作品中自我的位置,艺术作品是以“我”为中心的,而报道摄影则是以客观 世界为中心。当然,“我”与客观世界息息相关,所以这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比如我们以前曾经提到过报道摄影的艺术化,并且也曾谈到过艺术家和公众的距 离,但是对“我”的态度,还是让它们一出发就成为两种不同的摄影形态。不过,今天的目的不是研究这两者的区别。 艺术作品中对“我”的关注,不是关于小我的无病呻吟。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象征人类最高智慧的阿拉伯神谕:认识你自己。在我看来,那些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其实都是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我是谁”这样一个哲学命题。 之所以想起说这样一番话,因为最近看了几个摄影师的作品,他们虽然并非所谓的知名摄影师,但是他们的作品让我产生了很多对“我”的思考。 1, Ruth Admas的作品,是一个一天一张照片的故事,自从患上了何杰金氏淋巴癌之后,Ruth开始记录自己和疾病斗争的全部过程,她每天都为自己拍摄一张肖像,记录自己的沮丧,记录头发一点一点脱落,也记录自己的康复。她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不确定》“unremarkable”,她说这里记录的是一段在对抗心理和肉体双重压力时,心灵复苏的经历,你会看到起初的照片里是一个将要死的病人,但是随着治疗的进行,在顽强的心灵的支撑下,她奇迹般的恢复健康。 2, Kaylynn Deveney的作品叫做“对话”,他用了四年的时间拍摄一个叫做Albert Hastings的老人,他进入了老人的私人生活,将拍摄的照片贴在一个小的日记本中,然后请老人在旁边撰写图片说明,他希望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仍然充满智 慧和充满希望的老人家,Kaylynn认为自己的作品除了在表现关于老人、家庭生活、孤独这些主题,还在探讨摄影师和被摄者之间的关系,他称自己的作品为 “Albert Hastings的视觉自传”,一个陌生人的观看,以及被摄对象自己对这些照片的经验混杂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对于摄影师来说,他挖掘了 Albert Hastings的“我”的生活。 3, Bill Finger的作品试图重建自己关于童年的印象。他回忆童年的生活点滴,随后绘制成草图,根据这个草图制造各种微缩模型,接着拍下照片,但是一旦照片拍摄完毕之后,模型将被毁掉,剩下的只有照片和回忆。 这些行为注入了作者对于过去的思考,比如失忆——一些曾经令你困惑的情节会莫名的消失,还比如,回忆是不可靠的——在回忆中往往不自觉的装点自己的过去。于是,摄影师根据回忆重建了似乎可以触摸的现实,但却将这一切销毁,在留下的照片中,这些对往事的一瞥,仅仅成为通往过去的一座桥梁。 4, Dinu Li也在通过影像找寻过去,他是生活在英国的华人,作品“探访母亲的旅程”,是作者根据77岁母亲的回忆,逐步走访了母亲过去生活过的地方,比如在中国大陆的学校,中国香港的电影院,以及英国的乡间小道而拍摄完成的,有些地方仍然保留着从前的状态,但是有的地方已经被时间完全改变。对于摄影师本人来说,这些对于过去的访问,也其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找寻,母亲的回忆也是作者的回忆。 5, 最后一个要介绍的是 Siri Sahaj Kaur,她的作品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完成,她的肖像作品中全部被摄对象都是陌生人,这些人都是看了她在网络上刊登的寻找模特的广告才和她联系的。在短暂的交流之后,摄影师会前往他们的家庭、学校或者他们自己喜欢的地点去拍照,但是,摄影师强调她无意去反映“真实”,她可能要将拍摄场地重新布置,可能要求被摄对象换衣服,因为在她看来这本来就是一个神秘的过程,你遇到了一些陌生人,他们邀你走进自己的世界。 在Siri的作品中,作者以我为中心,探讨和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机成为了作者进入陌生世界的通行证,也成了她调查另外一个世界的工具。 (…) Read more

青海录播——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她?他为何让我们感动

Paula Bronstein是getty图片社的女摄影师,荷赛的评委,今年华赛大奖获得者。但是在她放映完自己的作品后,教室里很安静,没有提问,在尴尬的静默中,她结束了自己的展示。实际上,很多人心里恐怕都憋着自己的问题,但是却生怕提出来点燃了火药桶,于是只能让展示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 Paula是一个勇敢的女子,她是一个纳赫特威似的战地摄影师,出现在所有的冲突以及灾难的前线。从这个角度来说,她也是一个很优秀的摄影师,但是我们不喜欢她的原因是她观看的态度太粗鲁了,广角、尸体,血腥,此外作品是摄影师自己编辑的,有些杂乱。 印度洋海啸 Paula Bronstein 我可以摘录她对几个问题的回答: l 为什么使用很多广角镜头 亚洲人和其他地区的人们对隐私的认知不一样,他们并不是很在意 l 作为一个战地摄影师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每天都要考虑有没有住处,要考虑有没有食物和水 l 拍摄了这么多残忍的画面,你怎样才能鼓起勇气 开始下一次任务。Getty给与我不错的假期,在假期里我可以休息,然后继续开始工作 l 你拍摄的那些阿富汗妇女自残的照片是否在媒体发表 是的,因为getty有很多客户,他们都可以得到这些照片 也许是我们对Poula的期望值过高,她本来就是一个新闻记者,简单、直白的记录下她的所见所闻,她不是艺术家。有人说她怎么这么没心没肺,可是也许她只能这样才能不断的向下一个战场出发。 在此贡献我的一个链接 http://www.cbc.ca/beyondwords 这是加拿大cbs电视台的一个纪录片beyong the words(无法言说的故事),采访了25名当代战地摄影师,其中包括Paula。网站上有这些摄影师的访谈,他们的作品,此外还有一段视频文件。如果要了解当代战地摄影师,这里应该是一个大全。 与Poula带给大家的感受大不一样的是Alain Keler,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是一个典型的法国摄影师。 Alain1997年获得了尤金史密斯纪实摄影基金,用这个基金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东欧少数民族的纪实摄影作品,作品名叫做“冬风”,作品按照四个季节,分成四个章节,从冬开始到秋结束。整个作品充满了萧瑟的气息。 但是最让我们感动的是Alain拍摄他父母的两部作品。在他小的时候,父母常常争吵,导致他离家出走,但是当父母开始衰老,父亲疾病缠身,母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他却发现了他们之间的爱和他对于他们的爱,于是他开始用相机纪录父母的生活。这部作品从早年的家庭相册开始,一直拍到2003年他父亲去世,可以说是法国版的俺爹俺娘。最后几张照片是,父亲的尸体运走,母亲进入了养老院,他们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关上了所有的窗子,时间定格在最后一张照片,是一个可能永远不会有人开启的门把手。 Alain继续拍摄他的母亲,每次去养老院探望母亲的时候,他都会带宝丽来相机为母亲拍照,然后在相片上记下日期,这个专题到今天还没有结束。 (…) Read more

青海录播 一 what a big project!

伊恩贝里(Ian Berry)是马格南的老牌摄影师,他目前在操作一个叫做“水”的专题。这个专题实在让人有些望而生畏,因为真是一个很庞大的题材。从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伊恩预感到未来的战乱和冲突可能会由水而起,因此他在世界范围拍摄与水有关的故事。此次他接受邀请来中国青海,也是为他的专题“水”而来。 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个大的选题,伊恩说了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除了自己的日常拍摄工作,都要有一个自己的artistic work” 这个artistic work应该怎样翻译呢?我认为可以理解成为一个摄影师长线经营的一个个人项目,具有艺术色彩也就意味着具有更强烈的个人视点和个人风格。我曾经结识的另外一个马格南摄影师partick也有一个类似的长线题材,叫做“夜” 将短线工作和长线工作结合起来,也是摄影师面对现实的一种妥协。比如你可能要给不喜欢的杂志拍摄不喜欢的选题,给工厂企业拍摄年鉴挂历,给广告客户拍广告,但是这些短线的工作可以支持你进行自己的长线项目,否则抛弃一切孤注一掷的去做自己的工作,反而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伊恩作为一个工作了几十年的摄影师,他具有另外一个优势,他说目前可以依靠自己的老照片来谋生,以前的照片就是存下来的钱,现在则可以慢慢支取了。 上一篇关于自由的文章引来大家不少议论,我看大家说的都对。我也同意汗衫说的时代赋予了我们不少机会,不过关键还是 在于行动,那些做出了些什么的人可能不是聪明到哪里去,一定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勤奋。

青海录播 一 他们为什么选择了“自由”?

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你想过没有,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也许意味着我们又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John Lee是一位美籍华人,当年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能够在著名的“芝加哥论坛报”找到工作,纯属幸运,一位同事离 开了,正好空缺出来的职位让他留下。否则,根据常态,刚刚毕业的学生要先在小报里工作,然后才能进入大报。 9年的时间里,这份报纸给了他极大的空间,对于国内报社的摄影记者来说,这份自由难以想象。这个被报社其他同事称为“艺 术家”的家伙,喜欢和光线做游戏,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想法,他使用中画幅相机拍摄,甚至用holga相机(一种使用120底片的 玩具塑胶相机,常常被lomo一族使用)拍摄长线图片故事,画面漏光,四边有暗角,但是这些照片也仍然被报社接受。 在芝加哥论坛报周末画报上的holga相机拍摄的橄榄球比赛 911之后的美国,去战场,成为一名战地记者,是美国新闻摄影领域的一股龙卷风。John在911事件结束后三天被派往伊拉克,随后还前往海地。当海地街头响起密集的枪声,他突然问自己:“是冲过去,还是回去。”成为战地摄影师并不是他想要的目标, 于是他选择了回来。 他同时也选择了离开,在报社工作9年以后他决定做一名自由摄影师。为什选择自由,他是这样说的:“报纸是摄影师的培训基 地,可以训练你成为一个杂家,一个全才,但是随后你应该为杂志社工作,或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让自己的工作向深度发展。” 目前,John正在拍摄自己的一个专题“   911后的美国”,他使用仙娜相机,记录911后的美国故事,比如,酒吧墙上突然出现的美国国旗,飞行表演中美国人膨胀的爱国心。 另外一位摄影师也选择了自由,他是德国明星周刊的签约摄影师迈克沃尔夫(michael wolf),在为明星工作8年之后,他开始了自由摄影师生涯,他觉得有太多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无法在这份杂志实现。 提到迈克沃尔夫,真有意思。第一,没有想到他是芭芭拉(前面提到的明星图片编辑)的丈夫,大牌摄影师加大牌图片编辑,梦幻般的组合。第二,没有想到去年我在平遥最喜欢的作品《香港的前门和后门》就是他拍摄的,第三,没有想到我上课时经常给学生放的作品《中国的坐》也出自他手。世界真小。 椅子的画册(左)在杂志发表版面(右)。 拍摄过程(下) 迈克和我们分享了他的六组作品,前三组是为明星周刊拍摄的——吴桥杂技、体育在中国、转变中的中国。可以说,明星周刊的拍摄任务还是很具挑战性,但促使他最终还是离开的原因是:在杂志社里,照片不过是最终呈现在页面上的照片而已——这句话具有深意。 拍摄中国小体操运动员 照片不仅仅是“照片”,迈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他的另外一组我们熟悉的作品是“中国制造”,也是为明星周刊拍摄,并且在荷赛获奖。踏遍了200家工厂之后,只有6、7家中国南方的工厂允许他拍摄。在他的照片里,流水线上的工人在冷光源的衬托下,机械工作,面无表情。但是这仍然不能传达他的感受。于是,成为自由摄影师以后,迈克回到美国,从二手市场收集了两万个中国制造的玩具。经过多次尝试,他将这些玩具背面粘上磁铁,吸附在薄铁板上,密密麻麻地围绕在他在中国工厂拍摄的工人的肖像四周。这个作品2004年在香港展出,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展览。 准备展览 展览完成时的样子 迈克将自己的转变归纳为从报道摄影向具有艺术色彩的个人化作品的转变,这种转变在我看来是一个一直保持用心灵体察自己的拍摄对象的摄影师的必由之路。 我获得的第二个常识是关于摄影师的职业规划:小报社(熟悉摄影工作)——大报社(成为杂家和全才)——杂志社(更加成熟的技巧,更多的时间经营)——自由摄影师(发展自己的风格) http://www.johnleepictures.com(john lee 的网站) http://www.photomichaelwolf.com (…) Read more

尤金理查兹,我为什么要加入VII

VII图片社的摄影师从七个变成了十个,最新加入的就是著名的报道摄影师尤金理查兹(Eugene Richards) 在接受《美国摄影杂志》访问的时候,尤金这样介绍他加入的理由: “Vii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团队的视野非常宽广,触角涉及到了其他媒介,比如纪录片,文本的写作等等。” 而尤金本人则正在给“The Nation”杂志写一个叫做“战争是个人的”的专栏(war is personal)

两个小符号的智慧

Fred Ritchin先生真的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家伙,pixelpress上有他的多篇文章,犹如宝藏。在其中我发现了这两个符号: 你能猜出它们是作何使用吗?反正这两个小东西让我颇为激动了一阵。 Ritchin先生将这两个符号分别用于标记那些经过数字技术更改的照片,和原始直接用镜头获取的照片。在他看来这就好比撰写文章的时候引用别人的话要加上注释一样,我们越来越多的使用数字技术修正自己的图片,因此也同样需要通过注释来告知读者。因为直接用镜头获取的影像和经过后期制作的照片,对于读者理解信息来说,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非镜头拍摄”这个符号可以加在那些经过数字技术改动过的照片旁边,也就是说使用了并非传统暗房里惯常使用的技法。读者看到这个符号首先会明确照片并非真实场景,随后如果他愿意,可以在文字说明里得到具体的解释,比如:照片中人物的背景是拼贴的。即使他不看说明,这个符号也可以给读者以警醒。 这个符号可以用在报纸、杂志或者纪实性的图书中,但是类似科普读物里却不应该出现。在互联网上,可以设计成如果读者点击这个符号,他就可以得到照片是如何被修改的信息。 Ritchin先生的这个设想始于1994年,到今天两个小符号也依然没有被媒体接受。你可能会觉得他是一个失败的家伙,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的观点反而刺穿了我们的虚伪。不是吗?我们也一直在热闹地讨论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摄影真伪问题,但是我们有哪个敢保证自己没有对自己的照片作过修改?比如一根电线,比如背景上的一块杂乱。而Fred的理念不过是基于两个最简单的道理:对自己的诚实和对读者的尊重。 他下面的这段话更为精彩: “我们有必要告知读者哪些照片是摆拍的,或者是媒体操控的,尤其是当它们看起来颇为真实的时候。虽然没有一张照片是对现实的绝对真实的反映,也许它们都可以看作是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断章取义’,但是摄影记者对照片的操控程度仍然有高低之分,从对被摄对象的操控和对照片本身的操控,而这一切都有必要告诉读者,否则是不公平的,摄影记者、编辑,摄影组织应当承担起这个义务,如不然图片的信度甚至整个媒体的信度都会岌岌可危。” 是的“没有一张照片是对现实的绝对真实的反映”,我们干嘛不放下架子,我们是否应该告诉我们的读者图片的真相,如果这样做会很危险吗?

pixelpress的鼠标迷宫

pixelpress是一个纪实摄影的网站,而它存在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深度并不仅仅在于它刊登的照片都是关注人类生存的大部头报道,它对于如何在互联网上讲述纪实摄影,对叙述的表现形式也进行了探索。pixlpress用这样的名词描述自己的创新——“互动式专题摄影”(interactive photo essay)。这个词真的很让人有些浮想联翩。 我是在两年前荷塞颁奖典礼的讲座上得到这网址的,网站主持人FRED RITCHIN的讲座非常精彩,当时的讨论话题是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危机,但是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看已经跳到了未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改善我们的表达方式呢?这个网站就是Fred Ritchin的创新尝试。需要值得一提的是Fred并非等闲之辈,他的履历简直是光芒四射——纽约时报画报的图片编辑,摄影艺术杂志(camera arts)的执行主编,Icp摄影中心纪实摄影项目的始创人之一,目前是纽约大学负有盛名的艺术学院The Tisch School of the Arts的教授。 两年前我第一次打开pixelpress网站观看里面的作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四处都令人好奇,但是同时也有些让人眩晕,因为我的阅读习惯似乎需要更改,或者说在鼠标的点击之下,我进入了一个影像以及各种资讯构成的迷宫。 形容为迷宫丝毫不过分,我们来解剖一个麻雀。法国摄影师Gilles Peress关于波黑的报道《波黑——远离和平之路》(uncertain paths to peace),这则报道分为图片部分,摄影师的自述部分,学者、社会学家,艺术家,人类学者的评论,此还有相关资料的链接——关键的问题是所有以上文本并不是和照片分离的,与照片混杂在一起,你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跳到任何一个文件。所以在你阅读之前可能还需要阅读“使用手册”一样的指南,比如这个故事可以分为萨拉热窝城郊以及萨拉热窝城市中心两条主线,你可以在这两条线索之间跳跃,可以单独观看照片也可以点击成小样的形式观看,每张照片之后都有故事,此外点击“论坛“可以到专家评论,点击“内容可以看到波黑的背景资料。 来试一下吧,,我肯定你会眼花缭乱,有360度的图景,有摄影师叙述的音频文件,有很多的惊喜,但是随着点来点去,你就感到有些乱了套,你找不到回到原来线索的路径,迷路了,最后故事变得支离破碎。 因为网站更新的速度并不快,我有一段时间没上这来看,最近发现情况发生了改变,互动式减弱了,有些又回归到了中规中矩的传统。 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说pixelpress是失败的,因为互动式专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因为互联网上的专题必须和平面媒体有所区别,还因为纪实摄影项目最为珍贵的不仅仅只是照片本身,在它背后摄影师的感受,甚至被摄对象的感受(pixelpress有的专题不仅仅有图片说明,还有被摄对象对这张照片的评论),故事的背景也许比照片更重要,历时几年的拍摄使纪实摄影本来就是一个立体的项目。 也许pixelpress走得快了,也许它只要再稍微精简一下叙事线索就可以成功,无论如何感谢Fred Richin,他最近在写一本新书《重视摄影》(Reinventing Photography)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