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影像发声,用照片助人

照片助人,这个词儿我最近听到过两次。一次是从杭州都市快报的年轻摄影记者贾代腾飞那里,他说自己争取每年都用照片帮助一个人,“照片助人”也是他们整个摄影部的“部门文化”。 第二次听有人到将摄影和助人直接联系起来,是Sue Anne Tay的邮件,上海一群Flickr摄影师参与了一个名为“Help Portrait”的全球性摄影助人活动,他们为60个农民工家庭拍摄照片,每个家庭都得到了一张8″×10″的大照片,和四张小照片。 贾代腾飞帮助人的手段是借助新闻媒介,发表照片,提出问题,让被被摄者获得最大的声援,Sue及其团队助人的方法是把照片回馈给他们的被摄对象,不过,在这个事件中,摄影师的“作品感”完全丧失,为了保护被摄对象的隐私,他们不能公开发表自己的照片。 点开Help Portrat的网站,有一行很醒目的字,“照片是有价值的,请利用你的器材,你的技能,你的时间,给那些需要的人拍摄照片,并送给他们”。活动的创始人谈到:“这一次,我们不想看你的照片,这一次,你不是‘拍照片’(take photo)而是‘给照片’(giving)。这些肖像不是为了充实你的作品集,你的网站,或是为了出售。这个过程不存在任何金钱关系。” 的确,照片的价值多元,唯有金钱和名望无法衡量。 当使用照片报道一个社会话题,如何让受众把对话题的关注从简单的“视觉冲击力”上转移开去,更为直接地切入话题本身?本周日,我们即将开始一个新的workcamp工作营,本来只想招募五人,但报名的人很多,且都充满期盼,我们已经将人数扩充到9人。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营员要和一些公益组织建立一对一的联系,展开各自项目的拍摄。 外地不能参与工作营活动的朋友,也不要着急,这个月我们要新开一个以“让影像发声”为主题的ofpix系列沙龙,现在吹响集结号,欢迎你们参与,请就以下话题分享你们的经历和经验: 1,我如何和公益组织,NGO组织合作,为他们拍照。 2,我如何用照片帮助他人。 请将稿件发到ofpixcamp@gmail.com   期待您的分享。

这就出发吧,从马格南开始!

点开这里,一幅展开的世界地图上有红点在闪烁,仿佛是警醒,又仿佛是召唤,这是马格南基金会的一个新项目:Emergency。 Emergency试图为从事长期深度调查性报道的摄影师提供作品发布平台,并帮助他们获得资金上的支持。目前上线的有三个项目,都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摄影师王轶庶的西部代课教师也在地图上闪烁,不久之后即将上线。 项目摄影师的遴选是通过专家推选的方式,每年产生一百个,然后再由基金会的编辑团队从中选出十到二十个。依赖其良好的人脉,马格南努力把这些作品推荐给媒体和NGO组织去发表和传播,增加项目的影响力,引起公众对摄影师所调查的话题的关注。 发表在时代周刊上的emergency摄影师作品 另一方面,Emergency还和教室之前曾经介绍过的kickstarter合作,在Kickstarter这个平台上为摄影师的项目募捐。现在正在募捐的是摄影师Krisanne Johnson,她的作品关注南非斯威士兰女性艾滋病患者,已经拍摄了四年。这次她需要筹集7500美元的旅费住宿等费用,从而得以再次返回斯威士兰,继续完成报道。尽管距离募捐结束还有十天,摄影师已经获得了将近9000美元的帮助,而她的捐助者也会根据其出资的多少获得不同的回报,比如,一个感谢,或者一张签名照片。但是,相信每一个支持者都并非为了感谢而慷慨解囊,在这个平台上,所有人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摄影师Krisanne在自己的项目宣言中所提到的:这些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借着这个消息,我也趁机预告一下,1416教室下个月即开始做“第二届让影像发声活动”,与去年一样,我们还会有沙龙和工作坊活动,我会陆续发布活动的细节,请关注!

这就出发吧

“我是一个专业摄影师,有糖尿病,我和疾病斗争了23年,我要走遍全国拍摄和我一样的病人,讲述他们的故事,出版电子书。这个项目需要7500美元” “我们的美食,新鲜的食物,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我要拍摄农场农夫的故事,拍摄视频,照片,建立网站,让更多人们了解他们的生活。这个项目需要一万五千美元。” “请帮助两个年轻人——我们要沿着密西西比河漂流,我们会记录下一路所见所闻与大家分享。我们需要2500美元的支持” 浏览kickstarter网站,我感到眼花缭乱,这里像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四处传来嗡嗡的讲话声,但是人们的话语中充满兴奋,每个人都在谈论自己的计划——一个真正的计划,不是工作,不是为了赚钱,那是一些或许可以称之为梦想的东西,很多时候说出来会让人笑话,而在这里,你却能找到支持者。 摄影师Ken的糖尿病项目已经筹得了足够的经费,他的赞助人将可以下载他制作的电子书以及得到照片作为回馈。密西西比河上,两个小伙子正在漂流中,他们的支持者可能会接到其在旅途中打来的电话。拍摄农民的计划仍然在筹款中。 Kickstarer的运营模式是时下网络上比较流行的模式:群策群力。发起项目,寻找支持,获得回馈。让我感到兴奋的,一方面是这个社区里人们做项目时候的自在心态,因为项目完全是为了自己而做,因此,里面满是真诚。我喜欢这个非洲自行车项目,做项目的是两个自行车爱好者,他们一边旅行,一边拍摄非洲的自行车和人们的肖像,探讨非洲自行车文化——这个简单的交通工具如何给人们带来快乐。他们筹集一万五千美金用来出书,已经得到了一万六千美金的支持,有245个支持者。 Stan Engelbrecht   Nic Grobler摄影 另一方面,让我觉得开心的是,很多社会纪实摄影项目在这里找到了筹款的路径,通过大家帮助大家的模式,善良得以蔓延。 说到现在,只剩下一个遗憾:这是一个美国网站?是的。 会不会有拷贝版本?难…… 这个广场的运作模式是基于一个简单的道德法则:诚信。 而诚信,是我们的稀缺资源。 不管怎样,对于我而言,看到这么多简单、善良的愿望得以实现,还是很开心,心中难免也会有个声音响起来:还等什么呢?这就出发吧……

如何申请社会纪实摄影讲座链接

昨天讲座里提到的基金网址: OSI:http://www.soros.org/initiatives/photography getty:  http://imagery.gettyimages.com/getty_images_grants Eugene Smith: http://www.smithfund.org All Roads:http://events.nationalgeographic.com/events/all-roads Dorothea Lange–Paul Taylor:http://www-cds.aas.duke.edu/l-t/ Magnum:http://magnumfoundation.org Alexia:http://www.alexiafoundation.org/ 影响报道: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6th/cover.html

让影像发声:第三场论坛

时间:1月18日(周一)晚七点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一,影像背后——NGO如何成为纪实摄影项目的助推器 本次ofpix基金获奖者工人摄影队是乐施会支持的工人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Ofpix请来乐施会城市生计项目官员林虹介绍这个项目的缘起,支持工人摄影队的小小草中心的运作,并和大家分享NGO如何发掘项目,以及如何与NGO合作等话题。 主讲人:林虹 二,如何申请社会纪实摄影基金 纪实摄影基金申请注意事项,国际上各个重要纪实摄影基金简介与申请须知。 主讲人:任悦 更多关于让影像发声活动的背景,点击这里。 这是我们最后一场论坛,欢迎你来,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让我们相互取暖,让我们踏实做事,而不只是叹息天寒。

camp7作品放送(4) 通州东堡小学堂小学生摄影

通州东堡小学堂是一个小团体的朋友小童的私人学校,教村里的小学生英语,共有14人左右。 因为经常去通州玩,所以有一次大家突然想到可以让小朋友也接触一下胶片相机,拍一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这是发起者的一些感受: 1)、我们是如此幸运,付出了一点点金钱,就得到了这么惊艳的照片 2)、选出来的这些还是冰山一角,我们尽量避免了因为颜色,猎奇等因素来选照片,只选我们觉得符合非不稳定因素造成美观的照片 3)、我们总结出,他们真的很爱他们的被摄对象,包括亲戚,朋友,一本书,一个挂历,一朵花,一只宠物,里面含着无限的爱,这让我们很感动 4)、这些照片完全已经脱离了摄影或者画画的本质概念,我们看到的其实还是一个个没有被侵蚀的心灵

让影像发声,第二场论坛

时间:12月28日 晚六点半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一,照片说话——影像叙事的技巧和方法 主讲人:赵钢 《新周刊》摄影师 讲座内容: 如何用视觉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二,余音缭绕——组织照片说话的语法规则 主讲人:郑福利 原《体育画报》图片总监 视觉联盟年度最佳图片编辑 讲座内容: 如何编辑一组照片,照片背后图片编辑工作的方法和原则。 同时请关注: 第一场论坛:这里 让影像发声系列活动:这里

让影像发声:第一场论坛

呵呵,最近使劲忙着发通告了。 时间:12月22日 晚六点半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一,绿色声音:寻找绿色摄影师 主讲人:匡铟 绿色和平图片编辑 讲座内容: 绿色和平在中国的摄影项目拍摄,绿色和平如何和摄影师合作,需要怎样的摄影师。 二,声声不同:公益项目与纪实摄影的创新合作 主讲人:任悦 1416教室博主 讲座内容: 摄影师如何从多层面上展开选题的拍摄,国际NGO组织和纪实摄影师合作的新趋势。

系列活动预告:《让影像发声》

尽管博客不更新,但是1416的线下活动不会停。 纪实摄影照片的力量究竟何在?近来我最感兴趣的是它作为一种“实用之物”的存在。我说的实用,是指它应该成为证据,引起共鸣,发出呼喊,并引发行动。 在当下这个时代——网络的现实和中国的现实中,它依旧可以承担这种功能么?——姑且把新纪实,新新纪实,纪实的艺术化先放到一边,我们也许可以展开这样一个探讨:路易斯海因的工作方式,社工+摄影的方式,影像介入社会问题,甚至改变现状的功能,如何继续发展? 我和詹膑,利用他的奇遇花园咖啡馆,决定在年末做一个名为《让影像发声》的活动。 《让影像发声》活动试图把纪实摄影工作者,草根摄影师和公益组织置于同一个平台上,打破所谓“专业摄影”的界限,把摄影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探讨这个工具的力量所在。 我们的活动将在十二月中旬展开,分成三个部分: 1, 工作坊。我们目前已经联系了花旦工作室/同心希望家园等公益组织,现在开始征募纪实摄影师,请他们记录这些公益组织的项目和相关社会问题。摄影师的工作将全程由专业摄影师和NGO工作人员指导。(愿意参与这个环节的摄影师,要求是在北京,请发邮件给ofpixcamp@gmail.com) 2,三场论坛,这三个论坛会分别从社会选题的拓展,视觉表达和社会效果的产生三个角度出发,举办讲座,同时也邀请在这方面有心得的摄影师现身说法。(每场讲座都会在1416提前通知) 3,作品放映会。 photo camp,借这个活动的机会,我们开始新一轮的camp征稿。但主题限于社会纪实摄影作品(但是表达方式并非一定是黑白的,经典图片故事类型的)。欢迎大家投稿。程序仍然和从前一样。(请发送作品到ofpixcamp@gmail.com) ofpix基金颁奖和作品放映。(基金已经进入评奖阶段) 年度最有力量的摄影作品征集。(请大家推荐你认为本年度最有力量的照片! 我推荐一组,刚刚看到的。这个征集参与的方法是,请把你觉得有力量的作品的照片或者链接发到我们的信箱ofpixcamp@gmail.com,并写上背景介绍和推荐理由。我们会在最后的放映会上播放,也会建立相册让大家都能看到这些照片) 请你们给我们的活动提建议。让影像发声!

周一消息树

大叔们在干什么 今天的消息都是关于M社(magnum)大叔的。在我看来,关于马格南,传奇太多,最终导致虚幻的名气太盛,从而掩盖了人们去认知他们真正在做的事情。 1,张乾琦:双喜 动感马格南最新上线的作品是张乾琦的多媒体作品《双喜》(Double Happiness)。这部作品光圈已经出版过同名画册。 《双喜》追踪了台湾男人在越南速配新娘的故事。 摄影师自从迷上了声音之后,又在追踪被摄对象的同时采集声音,并且还加入了视频。 我最喜欢(痛恨)的是最开始的那个片断。这使得片尾的那个“幸福家庭”显得荒诞 如果你准备观看这部作品,张乾琦的建议是,要戴上耳机。 2,Patrick Zachmann:欧洲非法移民 马格南网站首页最近的图片报道是Patrick Zachmann关于欧洲非法移民的报道。现在刊出的是故事的第三部分《希腊》。 Patrick的第一站是马耳他,在这里,成千的移民不断涌入。第二站是法国加来辖区(Calaisis)的非法移民“丛林”,此地是试图偷渡到英国的移民的中转地。近日,法国政府已经在着手整治这一区域。 P大叔的第三站是希腊。来自非洲和中东的移民试图乘船偷渡入境。他则获得了和海岸巡逻队一起工作的许可。 “非法移民”(illegal immigrants)不是我们头脑里的“非法移民”,那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是背着孩子的父亲,老人,妇女。“逃难”这个词恐怕更为真切吧。 这部作品是 Patrick Zachmann的长期项目,他也拍摄视频。 3,Jim Goldberg: open see Jim Goldberg的作品《开阔的海》,也在记录欧洲的非法移民的问题。这部作品正在英国摄影画廊展出,《卫报》也做了相关报道。 开阔的海这个标题来自摄影师一个被摄对象的话语:“那是一片开阔的海,没有边界( in the open (…) Read more

你可以改变(3)

(三)他们的故事 最新的美国PDN杂志的封面故事,题目是《改变现状的摄影师》(photographers making a difference)报道了一些并不仅仅揭露问题,同时还努力去改变现实的摄影师的故事。一个现实问题是,国外摄影师与NGO组织,慈善组织以及通过拍卖募捐的方式,可能在中国可能都会困难重重。但正如摄影师Jonatha Torgovnik看到那些受到帮助的卢旺达人的生活真的发生了改变之后的感慨:“做这些事情,在情感上我真的是精疲力尽,但是同时它又给你带来能量,真的,它给你一种不停朝前冲的动力。” 因此,下面这些故事未必能成为中国摄影师的参照,我的目的也并非是提供模仿的样本,而是希望通过分享这些凭借一己力量而改变现实的摄影师的故事,也为你心中的那个可能很微小的改变现实的计划带来动力。 1,JB Reed的Nuru计划 摄影师JB Reed在肯尼亚工作了一年,记录那些生活在难民营的年轻人的生活,回国之后,他在波士顿举办了一个募捐展览,筹集了两千美元帮助自己的被摄对象。这个项目的拓展是在一个从事金融工作并且热爱摄影的朋友的帮助下,Reed建立了Nuru项目,他们通过出售照片,举办展览以及拍卖会,把所得到的资金捐赠给慈善机构,比如肯尼亚红十字会。除了Reed自己的摄影作品,不少著名摄影师都加入到这个项目中来。在最近的一次募捐中,他们吸引了三百名参与者,获得了两万四千美元的支持。 网址:www.nuruproject.org 2, Benjamin Drummond 和Sara Joy Steele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这两位摄影师认为很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都是从科学的角度展开,而他们则试图从人的个体的角度讲故事,在一些由科学家和环境律师参与的研讨会中,他们也受邀参加播放所拍摄的一些人们和环境的故事,比如监狱的囚犯如何参与环保。这对搭档对这个话题开始感兴趣是从一次对冰岛,格陵兰岛,挪威三地气候变化的采访中开始,随后他们举办各种展览、讲座,把作品制作成多媒体,并且也得到了一些环保组织的赞助,也受雇于一些环保机构为其做环境问题的摄影报道。 网址:www.facingclimatechange.org 3, Cristian Movila的未完成之梦项目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阿根廷摄影师Cristian Movila踏入了癌症儿童的病房,那些幼小生命所遭受的痛苦让他感到震惊,整整用了半个多小时,他才勉强克制住内心的难过而离开。再次回来的时候他带着相机,和孩子玩耍,拍照,随后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名叫“未完成之梦”的项目,帮助这些身患绝症的儿童,他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拍照。他的朋友在一家公关公司工作,他帮助Movila利用这些照片扩大影响,他们在布达佩斯的外国大使馆举办展览,很快就吸引了很多机构和个人介入,他们还通过阿根廷的网球明星伊利耶·纳斯塔塞将这些作品带到法国展览,吸引法国名流的关注。 “当我看到有人在观看展览的时候哭了的时候,我知道我的使命完成了,拍摄过程中我哭过很多次,我就是想把我的感受传达给别人。” 其他相似项目 flashes of hope: (…) Read more

你可以改变(2)

(二)摄影义工 去三番两次,都是周密当向导。他似乎有一张在官方地图之外的“秘密地图”,跟着他总能够找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而这些所谓有意思的地方并非是花草盛开的美景,就是一些能够坐着发呆的去处。你应该知道,在城市里找这样的地方有多难。 发呆其实也不是发呆,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清零,随后才能装下新的东西。比如,如果你执着于摄影,在适当的时候也应该放下它。 周密是一个摄影义工,他接触的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叛逆青年,面对他们,他却从来不会拿起相机,而是把相机递到他们手中。 我还记得,在我们谈论那些所谓边缘人的摄影展览的时候,恰好路过三番艺术学院,橱窗里是艺术家的摄影作品,那些作品的“高尚”和“深奥”和周密的描述形成鲜明的对比,周密谈到,那个展览是他所看到的最为热闹的开幕式,“摄影师”们都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个个兴奋异常,那大概是他们生命中最闪亮的日子。 周密参与的两个义工项目,一个是Fostering Art,为收养机构那些快满十八岁的青年培训摄影,另一个是camp5里曾经放过的第六街摄影项目,关注的是无家可归和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人。周密的工作是每周定期去给这些学员上课,肖像,街拍,让他们完成自己的摄影项目,前者他已经参与了将近一年,而后者则已经坚持四年了。 Fostering项目学员Tee的作品 针对这种摄影公益项目,我有一连串的问题:相机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这种帮助是否真的是他们需要的,他们是否更需要面包牛奶,你在帮助他们的时候是否不自觉地处于一种优越的地位? 参与讨论的还有李凡,她在纽约的时候,曾在一家医院实习,我常常听她提起自己的“病人”——那些唐人街的住客,那个试图自杀的年轻人;不时产生被黑帮追杀的幻觉,不停更换打工的餐馆;没有身份不能回家,没有人说话,期盼着每周跑到曼哈顿来看病,就是为了找人倾诉。李凡的观点是,那些被命运挤压到生活边缘的人群,如果能够让他们黑白的生命里哪怕有一个亮点,就是有意义的。她提到一个参与艺术项目的年轻人,他的作品在一次慈善拍卖会上出售,而自从参加培训,他就骄傲地向别人宣布:我有工作了。 有工作,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某种时候和面包牛奶一样重要。穷人除了物质的匮乏,还有精神上的单调,他们没有选择,无法接触到生活的多样性,这时,艺术也是一种精神治疗。 而对于所谓优越地位的问题,周密和李凡都提到一个词:分享。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所谓“救世主”,而是把自己的获得平等地和他人分享。这也是社工工作中的两个关键词所体现出来的精神: balance/benefit 能够和一个人,哪怕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所得,那都很好,这是我从他们身上的得到的启发。而你未必也只是付出——我记起昨天在华尔街看到的一幕,高楼大厦的夹道中,一个脏兮兮的流浪汉,他把一个三脚架支起来,上面放着一个红色的小数码相机,正在专心致志地拍照。我不敢多看他两眼,我怕打扰了他的创作,但是我真希望能够看到他拍摄的华尔街——这个由钞票铺就而成的区域是个什么样子。 “你可以改变”这个标题,重点可以放在“你”上面,这个意思是,无论任何时候,你都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哪怕从繁忙乏味的生活中脱身一分钟去“发呆”,这也是快乐的,另一方面,这个标题重点也可以放在“改变”上面,而这个意思是,只要你去做,哪怕只有一个人受益,这个改变也充满了意义。而其实,社会纪实的意义也在这里。 最近一期pdn杂志的封面故事就是《那些改变现状的摄影师》,专门讨论摄影师如何做义工,我买了这本书,明天介绍给大家。

你可以改变(1)

终于能够腾出一些心情写一下ofpix基金的事儿了。 我一直很忐忑,这个“基金”到底是哪门子的事儿?这个问题该怎么向别人解释,如果有人问:你们为什么要出钱做这样一个基金,ofpix到底是个什么组织?——组织?我最怕别人问我这个。无组织,无纪律可以么? 唯一的解释就是,我和詹膑都有些“一根筋”吧,当你心里有个小火苗的时候,就应该趁着它还没有熄灭,继续煽风点火,让它着得更大。 基金截稿的时间在9月30日,投稿的不多,我发现还需要对基金的要求更进一步地解释一下,比如为什么要奖励“社会纪实”,当然,这可说来话长了。 (一)社工与纪实摄影 “社会工作”(social work)是我在美国接触的一个新鲜词汇,我家隔壁的李凡姑娘是学这个的。 恕我孤陋寡闻,之前我理解中的社工和街道大妈的工作差不多,顶多算是个志愿者,但是,把它当作一个学问,就有些想不通了。 有一次,看到李凡的一本教材,讲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老师给她们留的论文是找一本给儿童谈论死亡的图书写书评,还有一个作业竟然是给自己写墓志铭。翻开那本书,我看到了很多摄影史上的经典,比如尤金史密斯的西班牙村庄系列中,那张围在亡人前面祷告的照片。 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些所谓“专业学社工”的含义,这个学问和新闻学其实有一些相似。在新闻学中也曾经有过“新闻无学”的争议,但实际上,两者都需要广泛的社会,人文甚至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学习,只有在这样的知识储备下,你才能够看清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记得自己曾经在临终关怀医院里做过短暂的志愿者工作,看到那些等待生命终点的老人,我却不能控制自己哭了起来。 不过,社工和新闻工作者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做新闻的总是站在外面看,而社工却需要站在里面,尽管记者随着采访的深入也有可能介入事件,但是从立场上看,社工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确定的,他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对方,而不是站在外面讲故事。 说到立场问题,我想到纪实摄影。纪实摄影工作者究竟应该归类为新闻记者还是社工呢? 在纪实摄影工作中有这样几种拍摄态度,一种是一直冷静地站在外面,另一种是慢慢走到了里面,还有一种则是一开始就目标明确地站在了里面(比如路易斯海因),最后一种就是所谓的“社会纪实摄影”。 第一种人往往会遭到道德的谴责,比如背负“残忍”,“掠夺”这样的骂名,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没有标准答案,答案应该在摄影者自己心中。 大多数人都会走第二条道路。和马格南摄影师张乾琦有过一些简短的交流,他已经和他的被摄对象成为朋友,那些福建偷渡客没有身份不能回家,他则充当他们的邮差和信使,成为他们和家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很少人会走第三条道路,因为用相机作为工具进行表达的人,往往第一先考虑摄影,第二才是被摄对象。鲜有摄影师先看到社会矛盾,然后再想到用相机的方式解决问题——或者有这样一些人,但他们并不把自己当摄影师,也进不了所谓“摄影圈”。 Ofpix基金则试图倡导纪实摄影的第三条道路。一方面,传播环境的变化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随着相机的自动化程度的提升,传播平台的延展,摄影的边界早已被拓宽,它已经从一种“高级表达”变成一支人人都可以拿起来用的“铅笔”,你应该忘了摄影而只顾去说话。另一方面,假如你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拍照,这必定迫使你去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知识背景,比如,去研究“死亡”和“生命”,你会看到的更多,也更为深入。还有最重要的一方面,当下的中国需要纪实,之前的这篇《我要站在纪实摄影这边》主要谈的就是这个事儿。 我们虽微小,但仍然可以改变世界。 明天将会讲周密的社工工作经历,请周密的粉丝搬小板凳来坐到前排。 另外,此次基金的征稿期限延长到十月底,还会邀请社工专业的朋友给基金获得者进行辅导。

做一个展览(3)

从一百多个胶卷里挑照片,头绪纷繁复杂。 展览中不可能把50个人的作品都一一作阐释,要挑出一些单幅照片,这实在让我头疼。单张照片的选择途径太多了,甚至可以说,放在不同的语境里,几乎每一张照片都有意义。 我最初的选择很“学术”,按照内容的多样和情绪的起伏排列照片,比如废墟和日常生活都要兼顾,镜头角度的变化相互间隔。在给E6看的时候,他还是觉得意义不明。我们又回过头来重新翻看其他的照片,那些出其不意的瞬间让E6不断发出赞叹。他因此给我一个建议——就把那些让你第一眼就觉得快乐的照片拿出来。这时候,我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又犯了高高在上的毛病。我要做的是还原这些照片的拍摄,而不是生硬地强加一些所谓的“意义”。 E6和王卓在咖啡馆儿帮我整理底片 较之单幅作品,拍摄者胶片里的故事其实是最有趣的。喻师傅在以前的博客里提到过,他的照片都来自一次又一次的跑车途中,我挑选了他的这样一些照片展出: 参与拍照的羌族释比王明杰师傅,一直在用自己的小相机给同村人拍肖像。他认为地震给老人和孩子带来的伤痛最为严重,因此镜头更关注他们,把村里的老人孩子都喊出来拍照。他用这台相机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 尹素曾坐在丈夫的摩托上拍了很多照片,这也是她最喜欢的一卷照片。问起为什么要拍这样一些照片,她说,以前在这里经过,都是很漂亮的风光,地震之后,一切都变了。 尹素(上图)和马格南摄影师patrick都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了同一个场景。 以上这些照片里的故事,在我的计划中是要放在院子里正中的那面白墙上,观众可以进院子之后细细观看。但是等到了展览现场才发现出了大问题。展板比我预计的要高一大截,照片都出的是10寸大小,那样就完全被吞没了。最后只好把它们转移到进门的墙上,和单幅照片的位置对调。但是一般人进我们小院子的时候,脚步都比较匆忙,期待尽快进入院落,所以这些照片很容易被忽视,这是一个遗憾。 临时改变布展思路。我,nan和天空。屠春摄 总结这个展览的问题: 1,  没能展示出活动的过程。只是单一地呈现了结果。 2,  展示手段仍然显得单一,无法显现出照片的多样性。回来后我偶然看到马格南的一些展览现场,觉得很有启发。 3,  这两个展览最困扰我的是作品的装裱。村民的照片一部分是铝塑板无框装裱,另一部分则完全没有装裱,就是打印了一个白边。Patrcik则是较为经典的装裱方式。Horse建议我应该按照村民自己家里挂照片的方式呈现这些照片。我非常认同他的意见。不过,感觉在展场里仍然没有把这种味道体现充分。 4,  没有给参与拍摄的汶川人以发言的机会。比如——让他们挑选自己的照片。 5,  展览现场和参观者的互动不足。 这个展览就说到这里。我会在奇遇花园咖啡馆放几本我们这个展览的小册子,想要的朋友可以找咖啡馆服务员索要。

做一个展览(2)

我在平遥那几天始终很忙——虽然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 只有难得的一点时间,我坐在院子里观察参观展览的人行走的路线,当人们真的沿着我们设计的观展线路行进的时候,心中一阵狂喜。 进门的地方原本是这个样子的: 后来,我们在门口的地方做了一堵墙: (不要埋怨门口海报贴得太显眼,这个小门不留神就会被忽视) 之所以放置这面墙,一方面是起到“影壁”的作用,制造一点神秘感,另一方面,在入门的左手处有一个狭长的空间,作为我们的第一个展区,这块展板就起到了引导观众进入展区的目的。 (这就是第一个展区。照片只在一面墙上出现,是为了保证通道的通畅以及观看视线的集中) 拐进小院之后,在右手边放了一个小展台 这个展台的功用之一是用来挡路的,参观者因此不会从这里钻进去,而是径直超前走。 此时正前方是一面展墙,我很喜欢这组照片,是佘永飞他们兄妹去医院看父亲的路上拍的,一路走,一路歇息,大山,蓝天,铁轨,都记录在胶片里。 由于这面墙挡住了去路,观众会掉头回来沿着我们的主干道前进。走到头之后,主展墙是单张照片,而左边的小院子是patrick的专区 patrick的照片和外面的照片气氛完全不同,有着浓郁的悲伤的情绪。 从patrick的院子出来,对面本来是明信片和羌族文化专区,后来因为空间狭小,移了出来 这就是我们的院子。希望我的描述没有把你绕晕。 一直有人问我,这里一共展了多少张照片,似乎杂七杂八加起来一共也就四十张,而且尺寸都不大。最后竟然还有一面墙上没有照片。有人觉得这个展览看了太不过瘾了,我的意见是,在平遥,如果有个展览让你看了之后意犹未尽,那就是我们的胜利。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做展人,我尝试做一个质朴的展览,但是,在一个展览中诠释影像远远比我想象的要艰难,这两天我又反省出了很多错误,明天再说吧。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