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哪里

皇后区(queens),这是我住的地方。之前的博客已经提到很多次了。其实有不少摄影师都在我居住的这片区域里挖过宝。 摄影师Joel Sternfeld和Frank Gohlke受皇后大学社会科学院的邀请,于2003年到2004年对皇后区展开影像探索,去年底,他们的作品一同展出,一个黑白,一个彩色。纽约时报对之进行了报道。(照片在这里和这里) 我喜欢Joel Sternfeld的作品,它们与我看到的世界更为接近。从我家出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已经被我用脚步丈量过了。Joel拍到的就是我身边的风景。 Joel Sternfeld 这个地方就在我出门走5分钟的地方,至今床垫仍然在大减价。 Joel Sternfeld 这张照片让我产生了一些困惑,起初我很确定这就是家里后面那条街上的建筑,但是仔细比对下来,色彩,装饰,甚至是后面的烟筒都没了。是一个地方么? ren yue 另一位年轻摄影师jeff Liao则沿着连通皇后区和曼哈顿的7号线地铁记录沿途多样化的社区,从新兴的中国城“法拉盛”一直拍到时代广场。 7号线是我最喜欢的地铁。它在高架上运行,因此可以摆脱乏味的黑色洞穴,一路观景而行。在Liao的照片中我看到了一片涂鸦墙。我不能确定这是否是我和波姬同学看到的那片儿。记得当时第一次坐7号线,波姬说有一片宏伟的涂鸦墙不能错过,我们如同两个乡下佬扒着窗户朝外不停地瞟,地铁在一个拐弯的时候终于进入了涂鸦社区,我们发出惊呼,大概是个废弃的工厂,墙面上密布着涂鸦艺术家的作品,超有想像力,据说还会定期更换。 波姬嫌我的欢呼短暂,而在我看来,遇到这些绚烂的涂鸦,就如同看烟火,最美的就是那么短短的擦肩而过。 jeff liao 我本来的计划是在皇后住半年然后搬到曼哈顿,不过,虽然房东暖气烧得糟糕,但是人不错,过年还给我发红包(哈),家里到处都是橘子,一片喜庆气氛。虽然queens有些土,但其实我也很土。。。 ren yue

Queens

我住在纽约的皇后区(Queens),刚来的时候,隔壁的小朋友说,如果走路去前面的janson Hits地铁,你会与世界各地的人民相会。 那天我很小心地遵循告诫,沿着地铁通风口一路溜达(据说,这样不会走失),伴随着脚下不时传来的珰珰珰的火车穿过的声音,我看到了韩国牙医诊所,推着宝宝的印度姑娘,附近的医院门上用多种文字写着“欢迎”,当然,其中绝对不能少了熟悉的汉字的身影。 实际上,在皇后区,你能听得到的语言有138种——这个数字是我从一个纪实项目“穿越皇后大道:新美国里的陌生人、邻里、外国人”(Crossing the BLVD: strangers, neighbors, aliens in a new America)中看到的。两位艺术家Warren Lehrer 和Judith Sloan从1999年开始,对皇后区展开探秘,他们走街串巷,收集这个区域新移民甚至是难民的故事,后来又加入了肖像的拍摄,最后形成了一本书、一张DVD,一个展览。展览中有一个“故事亭子”,观众可以留下照片和自己的故事。 不过,你实在应该看看下面这段片花,不但介绍了这个项目,还有几段现场表演,我爱极了,一位老妇人模仿各种口音和口气,讲述艺术家收集来的人们的故事,背景是当事人的肖像。 Crossing the BLVD: strangers, neighbors, aliens in a new America from EarSay Inc (…) Read more

This is not a ticket for travel

我决定在Elmhurst过周末,中午去吃四菜一汤,晚上吃街头的煎饺。下午去附近一个长得很像星巴克的地方看书。经过了一段繁忙,一段旅程,一种身份的转变,我感觉应该让自己慢下来。甚至是躲起来。 我从钱包里翻出了去长岛坐火车时的收据,红色的字很醒目地排列着:This is your receipt and not a ticket for travel. 忽然觉得这句话很有深意,不过,似乎找不到什么语言来形容我的感觉。它蕴含在房东小孩昨晚的游戏中,他们不断重复着一个问答:你从哪里来,我来自,日本,台湾。。。。,它似乎也蕴含在旁边的超市里,中文标签,世界食品,它也蕴含在街头的那间咖啡馆里,韩国大叔就着太阳阅读韩文报纸。 我从垃圾桶里捡回了在北京的乘机牌,以及那天去马来餐馆收藏的筷子套,就如同昨天的帖子,我对这些文本性的东西变得很好奇,我同样对我的身份很好奇。我弄了卷胶布把它们粘在墙上。一年以后,也许它们会成为我的旅行档案。 在Elmherst这个社区,懂得广东话似乎比说英语更加灵光。每天早晨,房东广东夫妇的孩子就会在他们的房间大声喊:Mami!周末它们在家里看迪斯尼,他们上学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在家里看粤语肥皂剧。这种场景让我迫不及待地去找Thomas Holton的作品来看,他记录的故事是我屋外的这家人生活的翻版。这组纪实作品,没有刺激眼球的噱头,可是却说中了那么多人的心思和经历。

是的,我在纽约

早上醒来,从百叶窗能看到窗外蓝天上的白云迅速移动。隔音效果很差的房间外传来房东孩子打闹的声音,同住的另一个女孩来了几个同学,她昨天晚上就很小心地告诉我可能会有些吵,我则笑着说,没什么,我曾经住过十年宿舍,这不算什么。 我的单人床单和床罩重新又派上用场了,大老远还背来自己的枕头——我以为在美国会找不到荞麦皮枕头,不过,昨天去过中国超市,看到一大堆亲切的玩意儿,比如六神花露水,等等。只是,荞麦枕头也许好找,伴随我辗转各种单身宿舍的枕头只有这一个。 在机场与亲切的沈玮碰面,一路来到我住的这个社区,恍惚间似乎从T3航站楼又回到了北京,嗯,更像是天津,或者是上海,四周的店铺都是中文,迎接我的也是一个中国大家庭。昨天的晚餐是四菜一汤,正宗的酸辣汤,外加茄子豆角,一共4.15美元,估计我要吃上一阵子才会腻(注:这段话特地写给我的老爸老妈们)。 尽管如此,我还是成了一个外国人,无论是开银行帐户还是弄手机卡,都麻烦无比。当然,也存在严重的心理落差,因为你们在北京盖楼的时候,我则一个人,在我的小屋子里看肥皂剧。 嗯,各位别惊叹我在纽约浪费时间暴殄天物,我要好好调整一下自己,再来仔细端详我身边的这个纽约。大概因为来之前太累,我有些打不起精神来,昨天晚上新认识的李凡小朋友过来,在地图上给我勾勾画画,这里是MOMA,中央公园一定要步行一圈,等等,等等,让我有了一些兴奋的感觉。还有,明天要去参加纽约中国摄影师大聚会,地点在中国城。还要特别感谢沈玮和婷婷,让我不会觉得太孤独。(我刚到第一天就被沈玮拉着,过上了丰富的生活:欢迎任悦到纽约) 是的,我在纽约,之后的教室都会在纽约。。。

透明的城市

摄影师Michael Wolf 又完成了一部新作品《透明的城市》(The Transparent City ),这个标题让我很困惑。我无法把“透明”和“城市”联系在一起。 在我的印象里,城市是一个黑盒子。年初做回龙观项目的时候,去过那里几次,到了晚上八点多钟,巨大的住宅区就突然变得空荡荡的,一个人走在路上,旁边是亮灯的人家,城铁载着一车车的人经过,这种安静与乏味的住宅群、售楼的大广告牌和灯火通明的城铁站混合在一起,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感,甚至希望尽快逃离这个地方。 回龙观还算是比较特别的地方,那里的房子都是五六层高,有的时候会让你仿佛回到了八十年代,只是建筑变密集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远了。我住的小区没有回龙观那么安静,但是两年以来,我和我的邻居一共说过十来句话,尽管我们还算是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此外,我住的这栋楼除了他们一家,我不认识任何人。 Michael Wolf 的这组照片是他应当代摄影博物馆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参与创作的一个项目,主题是表现芝加哥这个超大城市环境的发展变化,Wolf选择了市中心展开拍摄,他仍然延续了当初拍摄香港时候的表现手法,画面里是密集的建筑,灯火通明的小格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把自己的照片不断放大,突然发现画面中有一个男人朝他竖起了中指——这个男人一直隐藏在画面里他从来没有看到。wolf干脆把照片中无意中偷窥到的摩天大楼里的生活情景都“找”出来,经过不断地放大, 人物都已经“马赛克”化了,但是他们或者落寞,或者疲惫的身姿却仍是清晰的。 这也许就是Wolf“透明城市”的含义,城里的人们虽然都处在封闭的盒子里,但彼此又都生活在监视与被监视的关系之中。我在一些朋友家看到他家的窗前放着望远镜,而对于我自己来说,往往希望能够一不小心瞥到别人家是怎么装修房子的——他们为什么会选择那种灯具,那样的沙发,这时常让我感到好奇。陌生滋生了更多的好奇,好奇背后是孤独。偷窥这一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以及心理因素似乎很值得琢磨。 回龙观项目就要展开拍摄,周末,申请的朋友们会接到我的回信。 延伸阅读,有关Michael Wolf : 拷贝艺术家 职业发展轨迹

我住在哪里–我住在军营宿舍

作者:兵子 入伍十年。 前四年在武汉住学校宿舍,12个哥们6套高低床,每个人就只有一床被子一个小床头柜,被子是方正的豆腐块,十个小床头柜拚在一起当我们的学习桌,宿舍内的摆设井然有序,每周末的打扫标准是任何犄角旮旯带着白手套摸不到灰尘。虽说单调乏味,每天准时晚上十点熄灯睡觉,早晨六点起床出操,那几年也算过得简单快乐,如今大家都天南海北,看着相片,还真怀念那青春的时光! 毕业去了内蒙古山头上一个小连队待了两年,条令规定排长和战士们住一个宿舍,那标准得高点阿,要不怎么带那帮哥们。还是一张床一个被子,不过床头柜变成了书桌,高低床变成了单人床。和他们生活的也其乐融融,如今他们大部分都退伍回家了,我也转移阵地了,也许他们偶尔翻翻相片,还会想起当兵的日子,想起那个我们驻守的小山头。 这几年来大部分时间在天津,住进了所谓的单身干部宿舍,一栋前十几年盖的简易小楼。由于质量差现在墙上的白涂料变了颜色而且一碰一身白粉,我就把多余的白床单从床上面铺到了墙上。现在每个房间两个人,我那哥们刚休假回家了,我就霸占了两床并在了一起,还占领了两个书桌。现在,也没什么人管了,被子不用叠成豆腐块,书桌上还能随便垒起书,屋子里还可以放单车。另外墙上面还挂了一幅毛主席像,也不知谁谁啥时候就挂在上面的,就让毛爷爷在那待着吧,没准还能监视我好好学学、天天向上、茁壮成长呢!

我住在哪里——北边小屋

我是simon 或者你也可以叫我—谜 。 这是我在北京北边租的小房间,经常没有事干的时候 我会一个人躲在这里,看看书,听听音乐,发发呆。 我怕人多,怕吵,怕所有不必要的干扰。 很多时候,我会约几个好朋友周末来这里聊聊天,让他们和我一起,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必须回到市中心去干活,等结束所有的工作后,我会迅速地离开,自由而骄傲地奔向寂寞而宁静的郊外。

3。15回龙观一日游收片儿

那天陆续在回龙观大屋子里见了几个人,不是很热闹,据说有几个小青年,手持地图,在四处转悠,不过,也没有见到。  刚才看到“曾在北京”的留言,想到应该给这个活动一个结尾嘛!去过的,还有打算去的,在今天这个“沙尘暴”天气里打算去的,收片的时间还有一段时间,不着急,然后我们来一个看片会。 邮箱hlgfoto@gmail.com

我住在哪里,宿舍版

同时收到两个小朋友拍的宿舍,真的是同时,有这样的偶然,照我们年轻时的做法,可以搞成联谊宿舍,一个在天津,一个在北京,还不错。不过,估计联谊宿舍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为老古董了。 人大学生STT的宿舍: 对于学生来说,寝室就是家。六个性格迥异的女生因为偶然聚在一起,便从此开始了酸甜苦辣的大学生活。乱乱的寝室验证了一句话——“乱才显得有生气”。没有人会介意生活环境的美好,只会在乎身边的人的喜怒哀乐。我们会一起出去吃饭,聊聊生活,聊聊梦想。我们也会争吵,只因为彼此在乎,这也更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就是在这里,包容着我们之间的所有。在这里,我将度过我一生最青春美好的时光。 天师大WF的宿舍: 我住在613,六楼很烦的,夏天热(顶楼),蒸笼样的,冬天风又很大,但是6楼的好处就不怕被楼上吵到。613对于,男生寝室应该算是干净的了。

我住在哪里:回龙观一日游

时间:3月15日 地点:回龙观 我住在哪里这个活动已经搞了将近一年了,刚开始的时候就有组织大家春游的想法,最近正好有一个机会。我帮助华夏地理在成都的摄影节策划一个展览,由于对回龙观这个超级巨大的社区一直十分感兴趣,便策划了一个有关回龙观的展览。请了一些年轻的自由摄影师为这个展览专门拍摄作品,(因为时间非常紧张,找了几个能有大把时间的小朋友做这个项目) 还有一部分是搜集回龙观居民自己拍摄的照片。第三部分我就想请1416的读者一起去回龙观,把你对这个城市的感受记录下来。 提前两周公布这个选题,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做一些准备。参加这个活动没有任何限制,谁都可以来。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的一日游能够产生有一定的主题的作品。 这次一日游就是一次小型的工作坊。大家可以拍“风光”,可以拍人像,可以走到别人家里,可以拍摄天上的云,可以拍照,也可以画画,也可以录音,可以涂鸦,可以拍lomo,也可以拍宝丽来,总之,没有任何限制,可以天马行空发挥你的想象。 为什么是回龙观?我知道你要问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也许看看最初我发起“我住在哪里”这个活动时候的初衷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会在活动开始之前的那个周末公布具体的集合地点,以及收集和展示大家作品的方法。

我住在英国

这是我三年前在英国的住所,在那里跟两个好朋友合住了一年,离开时很舍不得拍了照片。最后一张是我窗外的夜景。英国的夜景真的很棒,所有的路灯亮起来的时候就像地上的星星。我住的楼是当时那座小城唯一的高层建筑,英国有点钱的人都不爱住那里,只有穷人才住。不过这样这些穷学生才享受了一年的美好夜景,呵呵。 希尔

我住在这里

凉意的家 这是一栋上了年纪的小楼的二楼,房间里很破旧了,墙已经不是干净如初的白色。可是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旧的场景,旧的器物,旧的气味。可以感觉到陌生的别人曾经生活过的气息,就像有兴能够继承和延续别人的某种“时间的遗物”,有人生活过的痕迹才可以让人有所想象。我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大学最后一段孤独和快乐的难忘时光。

我住在哪里——小红楼的冬天和夏天

我住在哪里,这个活动还没有结束,陆续收到新的稿子,真好。。。 我现在住在冬天,所以把冬天的照片放在了上面,下面那张是去年住过的夏天。我住的地方可以在google earth上找到,甚至还有照片,而且拍的就是我家前面的这栋红色小楼,于是我自我感觉很好的想着”我住的地方很有名嘛”。从小就住在这栋红色小楼的后面,只是小时候它还不是这个样子,前面高一点的有玻璃花房的那栋楼当时还没有,那里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种了很多梨树,春天有白白的梨花美丽又伤感的开放,夏天有甜到生虫子的香水梨……后来院子没了,空地上盖起了楼,可惜当时我还没有相机,所以那光景只能印在脑子里了。(吉林 长春 liyang)

我住在哪里?我住在广州大学城女生宿舍

作者:Tiffany blog:  tiffanywei.blogbus.com “上面休息下面打拼”就是宿舍成员的生活空间。上面是床,下面是书桌。 女生嘛,自然忍受不了宿舍原来灰不溜秋的色调,于是用礼物包装纸和各种摆设把个人空间改造得色彩斑斓。广州短促的冬天配上暖洋洋色彩,挂上朋友从日本带回来的糖果,拿出南瓜抱枕,马上陷入自我陶醉。 书桌的布置是标准模式——电脑一台,迷你音响一个,台灯一个,饰品收纳抽屉一个,纸巾一筒,加书本若干(期末考阶段,书当然特别多)。置物格的安排也算是典型:一格摆满皮肤护理化妆品和化妆盒,一个放水杯和碗筷(在宿舍泡方便面用),一格放各类书籍。 这是我们的“防偷窥系统”。就是在玻璃上帖上过期时尚杂志里的广告图片。 四人间宿舍。四只杯子。四种性格。每天早晨起来刷牙的时候就可以在镜子里看见大学城体育中心。07年,它是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民运会的重要场馆。大运会开幕式的时候,平时安静的体育中心被彩灯打扮得像斑斓的甲壳虫。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