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周

七天假期怎么过得这么块呢?实在不想开工。 以下是一周新闻快递: 1, 悲伤消息,VII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女摄影师Alexandra Boulat10月4日晚在巴黎去世,终年45岁。她是在今年6月在以色列完成拍摄任务时突发脑动脉瘤,手术后便一直昏迷,再也没有醒来。Alexandra Boulat在Sipa图片社工作了10年,为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国家地理等多家媒体供稿,在她去世之前,手头还有一个没有完成的,关于中东妇女的拍摄项目。 2, 惊人消息。最近,美国密苏里新闻摄影培训班迎来了一位特殊学员——Darrell Barton,这个家伙是美国电视新闻摄影师里的资深人物,已经在这一行里摸爬滚打了30多年,两度成为全美年度电视新闻摄影师,如今却出现在了一个静态摄影的培训班里,开始学习拍新闻照片,因为他已经深切认识到这是让他能够稳占江山的一个利器。 当中国国内新闻摄影业内仍旧一片死寂的时候,美国的新闻摄影圈儿已经乱了套,摄影记者正在抱怨报社不给他们进行专业的视频报道的培训,学界正在讨论多媒体报道的质量应该如何提高,现在电视台的记者也来凑热闹了,开始学习拍摄照片! 另一则消息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切体会美国新闻界的媒介融合的加速度,美国在伊拉克的随军记者Scott Kesterson,摇身一变成为纪录片导演,自去年6月开始在伊拉克拍摄他的为期一年的作品《at war》,而他这部记录片的导演和制片人则是达拉斯晨报的前摄影记者David Leeson,目前晨报的新媒体部门的负责人。点击这里看这部片子的片花。——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片子实在是离战争太近了!此外,Scott Kesterson的照片也“拍”得不错,点击影廊(gallery),就可以看到从索尼高清摄像机拍摄的动态画面中抓图抓出来的照片。 3, 有趣消息。前段时间我们搞了一个大项目——翻译了《徕卡崇拜》这篇文章。而一家2003年成立的名叫group35M的小型图片社,他们给自己贴上了“全部使用徕卡相机拍摄”这样的标签,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图片社的宣言是这样写的: “我们都使用徕卡相机,这足以证明我们制作出来的作品质量非常优秀,超过其他任何图片社。” 最近,这家35M图片社宣布关张,它们当初证明自己的方法在摄影师社区lightstalker中引起了争论。有人是这么说的:“器材能够证明作品的质量吗?这样看来,如果要证明我拍的视频文件好,就要说我用的是索尼,这可以吗?”而另一些人则声称:“徕卡摄影,或者我们徕卡摄影师这样的称呼在徕卡迷中非常普遍,这在他人听起来奇怪,但是却是独有的文化现象。”

一周一周

摄影界新闻备忘 1, 时代周刊开设博客专门刊登白宫新闻摄影师的作品,一些照片揭秘拍摄背后的花絮。点这里 2, 著名图片库corbis为2008年的总统大选专门开设一个新的销售平台。除了有参选者及其党派相关图片以外,还有美国经济、医疗等各个方面的照片,可谓用心良苦。点这里 3, 为法新社供稿APF通讯社供稿的日本摄影记者Kenji Nagai在缅甸仰光大游行的采访中,不幸遇难。 4, 科学杂志与美国科学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科技视觉大奖近日揭晓,照片令人炫目。全部作品这里 你难以想象,这是一张鼻窦的CT图片!

徕卡崇拜全文已经翻译完工

几位大侠:Revol  fivestone antonis  rossi  哩哩啦啦 Gu Dell(排名不分先后),已经把纽约客的文章《徕卡崇拜》都给翻译出来了,就贴在click园地里,感兴趣的可以去瞅瞅。时间仓促,翻译难免存在纰漏,还请大家帮助纠正。

一周一周

一周一周 出差在外,就不多写了。提供一条实用信息。 明年2月开始,英国将开展一项名为“时代中国”(China Now)的英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化盛典,活动将贯穿2008年上半年,直至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在此期间,“时代中国”将在英国举办大约800项活动,展现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最佳风貌,讲述中国历史,向英国民众介绍一个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中国。 “时代中国”将与众多英国著名文化机构合作,在春节期间以全国性庆祝活动开幕。 目前,时代中国项目的工作人员Giulietta Verdon-Roe正在寻找计划在2008年上半年举办有关中国的展览、出版相关图书的摄影师,他们将对此予以报道,甚至有可能对其中不错的项目予以资助。Giulietta在著名的摄影社区lightstalker上发出邀请,希望对此感兴趣的摄影师将自己的作品链接发给她。她的邮件是giuliettaverdon-roe@chinanow.org.uk。

芝加哥论坛报在四川

今天是两位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在四川的第四天。在他们看来,这次中国腹地之旅非同寻常,目标是听诊中国龙的心脏。 这件事有很多观看的角度,政治上的事情我说不来,大家仔细看看他们的文字能够略知一二。他们在网络上发布的第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另一个中国》,开篇提示读者,如果说中国飞速发展的让人惊掉了下巴的事实已经不再新鲜,但是大家一定不知道另外一个中国,这就是中国的内地——8亿人口,粮食与水以及劳动力都从这里输出,城市和乡村混杂,各种信仰交错,过去与现代重合,正是这样一片土地让我们开启了这次中国之旅。 说说我擅长的事情,比如摄影,试想一下如果你要派两个人跨国采访,你会派谁去呢。好的,答案一般是一个文字记者,一个摄影记者。这次芝加哥论坛报派去重庆的文字记者是他们北京记者站的站长(ok,要本土化,还要有西方视角,不错),而摄影记者却不是摄影记者。——这是什么中国话嘛! 美国人已经把摄影记者的系统更新到了2.0版。这个人叫做多媒体摄影记者。(multimedia photographer),他从1992年开始进入新闻摄影领域,本科学习文化人类学。所谓多媒体是因为他此行的工作不仅仅是拍摄照片,还需要为芝加哥论坛报不断更新的网页制作各种多媒体文件,比如视频、视频和照片结合的短片等等。点击这里观看四川棒棒的报道。 与纽约时报的做法相仿,这一次芝加哥论坛报也在搞内外通吃的宣传战略,你可以在网页上发现一个叫做“中文提问”栏目,估计是鼓励中国读者参与交流,此外他们还计划将其中一些特写类的报道翻译成中文。当然,这种本土化策略的实施仍然需要进一步斟酌,因为中文提问的答案都是英文的,这不是让提问者干着急么?目前还没有提问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一周一周

语录 1, “我所做的很多工作也是为了谋生。”萨尔加多最近在接受英国一家杂志访谈时发出以上感言。 萨尔加多正在英国Gallery 32画廊展出他的最新作品:最初之时(In Principio)。这部作品是萨尔加多应著名的咖啡生产厂商Illy公司邀请而完成的,他前往巴西、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地拍摄咖啡豆种植基地的工人。而有趣的是,萨尔加多本人的第一份职业就是为国际咖啡组织做经济学顾问,因此这个标题一方面在暗指他自己的工作生涯的起始,另一方面则是指illy咖啡的起源。 萨尔加多夫人给他买的一架相机,完全改变了这位经济学家的一生。“当我摆弄那台相机,仔细观察它,我从中得到了无尽的乐趣”于是,在为咖啡组织工作在非洲等地工作的时候,他一直带着那台相机,直至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摄影,最终辞去了工作。 劳动者、移民、战争与贫穷中的人们是萨尔加多一贯的摄影主题,这让人们难以想象萨尔加多怎样和一个商业机构合作拍摄照片,而萨尔加多本人则对这个问题不以为然:“我在英国经常干一些商业摄影的工作,比如为沃尔沃拍摄广告和盛世广告公司合作。我从来也没有声称自己是一个社会摄影师,是其他人给我贴上了这个标签。我一样也为了生计拍摄广告。我不是一个政治活动家,我只是一个摄影师罢了。我生于一个贫穷的国家,我花费大量时间在贫穷的国家拍照,但并不是为了让有钱人感到内疚,因为这也是我的生活,是我愿意从事的工作。” 由于Illy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并且对于推动巴西的咖啡产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萨尔加多更是没有理由拒绝这份工作。不过,他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不是来评价illy公司好或者坏,我的目标就是展示咖啡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这是纯粹的新闻摄影工作。” 访谈全文:这里 2,“几个月前我丢了工作,我开始非常好奇:到底大家是怎么谋生的?你们收入中多少是来自摄影工作。多少人是通过其他工作来养活自己的拍摄工作?当你没有任何生意的时候,你们用什么来付帐单?”一位年轻摄影师在互联网上活跃的摄影师社区lightstalker发的这个充满凄凉问题的帖子,引爆了整个论坛。这些问题本身,以及摄影师对其产生的强烈认同感,已经证明,在这一行当里打拼的年轻人都有着同样艰难的开始。 论坛热贴:这里 3,“人们自认为对图片了解很多,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冲突的时代,一方面对于评论有着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评论的撰写却陷入了泥潭。”美国视觉艺术学院新上任的艺术评论与写作项目的David Levi Strauss对摄影评论的现状给予如上描述。这个项目2005年开设,是非常少有的专门研究艺术评论的硕士课程。项目开设后第一年只有5个学生,第二年有12个,报名人数不断上升。学生的学科背景也多种多样,有学哲学、历史、写作等等。David Levi Strauss希望这些学生还能够有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者从事教育工作。因为在他看来,人们在读图的时候存在很多误区,比如既然照片是在瞬间拍摄而成的,解读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而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正是评论家的工作。 David Levi Strauss的介绍:这里

大家都爱VII

两家新的以经营图片故事为主的图片社最近刚刚上线。在报道摄影普遍不景气的今天,似乎有些逆流而上。这两家图片社同时都选择了VII的模式——名牌摄影师+深度图片报道。 摄影师Stanley Greene显然非常懂得营销,这段时间很多新闻摄影网站和博客上都传诵着他创建的图片社NOOR9月7号要开张的消息。这家图片社位于荷赛的发源地阿姆斯特丹,一共有九个成员,都是报道摄影领域的好手。(完全名单点这里) 而图片巨鳄getty最近开始重新梳理自己的资源,强化品牌效应,比如,这几年getty在编辑类(editorial)图片领域势头强劲,尤其是旗下笼络了全球很多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如何把这些记者的个性品牌价值发掘出来?getty新成立了一个子网站Reportage专门营销新闻摄影师的深度报道摄影作品。 另外,推荐大家去看今天click园地小猪的文章:给西部孩子一张自己的照片。

一周一周

真真假假 1,巴黎竞赛画报 前两日刚刚说起数字瘦身,立马出现了市场需求。著名的巴黎竞赛画报近日爆出更改照片的丑闻,这份杂志在刊登一张法国总统泛舟的照片时,颇为殷勤地帮助其除掉了赘肉,这一行为被心明眼亮的人们识破,而总统则声称这并非是自己授意的行为。有消息称这是因为杂志的大老板和总统是私交很好的朋友,连法国人都来这一套,可见天下乌鸦一般黑。 2,华航 华航空难频发让这家航空公司名声远扬,前不久在日本发生的飞机爆炸事件,幸亏没有人员伤亡,但是华航展开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公关行动,却让人咂舌。在空难后,这家公司挡不住摄影记者的镜头,于是将飞机机身上的公司名称覆盖住。这一行为似乎有掩耳盗铃的嫌疑,但是看上去却也十分有效。而这个案例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你可以想一下这个问题:这种盖掉自己标志以防出丑的行为,是不是也是一种对照片内容的更改呢? 上图是涂掉标志后的飞机残骸

数字瘦身

惠普照相机?是的,不是打印机。 先不要对我们传统印象里的打印机生产厂商也制造数码相机表示惊异,更令人吃惊的还在于这款相机的一个奇妙功能。相机菜单里有一个非常特别的选择——变瘦,只要将按键按下去,画面里的人物身材立刻变苗条。 前后效果比较 数字瘦身?天呢,鬼才知道他们为何发明这个自欺欺人的功能,难道是虚拟世界已经统治了现实?在这个小小的潘多拉盒子里我们还想获取什么?数字增高,数字美容。 不过,再想一想,数字瘦身行为的出现,恰恰证明了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对待摄影的态度就是自欺欺人的。事实上,我们并不想利用照片证实什么,而是千方百计地使其“恰巧”和我们头脑中的虚幻世界重合。这样看来,照片是多么虚荣的玩意儿。 数字瘦身效果演示点这里:

1416的暑假

逆光要出游一周,明天开始,1416就过暑假啦。 不过,肖像工作坊已经开始,所以我不在的时候,大家可以去那里找乐子。horse会帮我贴照片和大家交流,一直忘记介绍,我的新家从搬迁、家里物品打包一直到新家的装修,都是他忙前忙后来着。呱唧呱唧,非常感谢。 透露一下,逆光此行的目的地是宁夏同心县——俺的出生地(不是老家哦),有没有同学是那疙瘩地方的,咱们赶紧联系一下。我昨天才知道,我出生的这地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22个地区之一。哇,逆光的前半生(6岁以前)还真不容易。

一周一周

拍照片,找乐子 1, 寇德卡 最近一期《美国摄影界新闻》(pdn)杂志里摘录了一段寇德卡的谈话,在他看来:“摄影就是游戏,我四处游荡,玩耍并且努力探索世界。” 寇德卡还讲了一个和策展人John Szarkowski(呵呵,又是这家伙)之间的故事,这更是“摄影即玩耍”这个论点的绝好例子。 “我姐姐住在加拿大,我母亲去那里探亲,我也打算过去,并且随身带了一些照片想给他们看。但是很不幸,我错过了飞机,于是就跑到Elliot Erwitt那里坐坐。他给我了一个建议‘既然你都来了为什么不把照片给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图片部主任John Szarkowski看看呢?’我就过去了,我和他讲,我随身带的这些照片是要给母亲和姐姐看的,这样他们就会知道我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而John在看过这些照片后却说:这些照片让我永远难以忘记,我看过有一种要重新开始拍摄照片的冲动,我愿意给你做一个展览。” 2, 玩具相机 发现一个不错的网站,www.toycamera.com。网站的创办人宣称:很多人都讨厌塑料的简陋的相机,但是我们却就是喜欢,喜欢这种相机的模糊感,喜欢它们漏光的感觉以及简陋可怜的取景框带来的乐趣。 网站还有如下宣言: 我们认为玩具相机很酷,每一台才15美元 我们是一群亲密但是性格迥异的朋友——没有排他性,没有竞争 我们认为表达自己胜过其他一切 表达自己,享受相机带来的快乐,而不是追求器材的高精尖,这恐怕是玩具相机玩家们的思想精髓。网站设置有影廊栏目——展览不同摄影师用玩具相机拍摄的大作,这里强烈推荐一个摄影师的作品:Hrad Kuzyk,这家伙好牛,是一个美国派往阿富汗的士兵,呆了18个月,随身携带了大量玩具塑料相机(10种左右),拍了一堆照片。呵呵,最牛的题材+最牛的相机能出来何种影像?点这里,和这里。 另外,这个网站还举办过一个相机漂流活动,从04年到05年一台玩具相机漂流了31个摄影师,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个人照片贴在一个本子上,还写下一段话,就是下面这样: 写完今天的blog,也有强烈的出去拍照的冲动。

摄影包包也时尚

周末了,也说一些轻松的事儿。 我上学那会儿,曾经花了八百块(这个数字记得很清楚)给自己买了一个乐摄宝摄影包,的确很好用,下雨的时候还有雨衣盖起来。 前两天图谋不轨同志网购了一个手工摄影包,美得不行,看这里:包你满意 关于摄影包的选择,其实基本上没有什么选择,而且基本上都是比较男性化,mm们如果出去拍照,背着这种大包就显得特笨重,但是现在都什么时代了,摄影本来就是时尚的文艺小青年的一项时尚的活动,摄影包怎么能够这么老土呢?如果你看到下面这个牌子的包,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买回来。 这个包的品牌叫做shootsac,你可以上他们的网站看介绍,也可以上他们的blog。在blog里面有很多婚纱、写真摄影师背着这种时髦包包的工作照。 不要小看这种包,其实可以装很多东西 男士们也不用认为这种包太花哨,因为有很多面料可以选,或者干脆就来个经典的黑色: 怎么样?不错吧,但是您先别急着大呼小叫,这种包,第一国内没有卖的,第二180美元一个价格比较昂贵。我贴这个帖子绝对不是为了让大家干瞪眼,主要是希望抛砖引玉,那些心灵手巧的人士能否也制造一些这种时尚的摄影包,到时候,我一定申请买一个。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