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露小姐的相机

接到熊小默的线报,说ebay在卖梦露小姐用过的相机。 小巧的Minox间谍相机,还有她拍摄的照片。(真想知道内容是什么) 很贵,一堆零,数了半天是五百万没错吧。(还是数错了) 看完这个,我顺便到梦露粉丝的网站去看了看,那里有各种老照片和梦露纹身。 也不能每天都写长文字不是么?你们继续观赏梦露,我出去晒太阳了。

周一消息树

信息风暴 微软新推出的搜索引擎“bing”,据说出道之后冲劲十足,正在以超过google几倍的速度增长。 “bing”最近推出了一个实验产品,叫做视觉搜索引擎,用两个古老的概念作为这款网络产品的理念支持: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 一图胜千言 ) 此视觉搜索还在实验阶段,所谓视觉搜索就是给用户提供一些分类关键词,比如:“数码相机”,你点开之后,就会出现一堆数码相机产品照片。微软认为,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通过图片作为起始,你可以很快找到你最想要的。 而实质上,这款视觉搜索是和网络消费密切挂钩的,通过将产品图片系统化组织,让消费者更为快速准确地消费,此前,微软的研究人员发现,读者处理图片信息的速度要比文字快百分之二十。 真的眼见为实吗?在我看来,当下仍然大肆宣扬这个理念的人,很多都是在利用照片“蛊惑人心”罢了。 —————————— 不过,微软的这个产品让我想到,其实我们早就离不开google的图片搜索了,那也未必不是一种视觉搜索引擎,这提醒我们,“照片”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和文字一样的语言。 对于一门语言来说,最为复杂和精妙的不是单字,而是从字到词,到句子,最后成为文章的过程。因此,在当下这个信息海洋,照片的力量将不在于展示而是在于诠释。 我的意思是,照片有组织地呈现,组织照片说话,将成为未来我们利用照片的关键。 全球最大最有意思的相册flickr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flickr影廊(flicr gallery),这就是在鼓励用户利用flickr巨大的图片库生成的“单词”(单幅照片)来“写文章”。 方法很简单,你可以把自己看作一个网络影展的策展人,策划一个主题,然后利用关键词以及你的朋友圈里人的作品组织影展。 由于这项产品推出没多久,目前有意思的影廊还不多,很多还是风花雪月之事,不过也有一些有趣的:比如“熊猫”和“超人”是一种视觉词汇的并列集合,而这个“我想钻进去的照片”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有创意的主题。 浏览影廊的时候,还无意间找到一个国内flickr用户的相册,他拍摄的“故乡的故事“我很喜欢。 -------------------- 798新开幕的一个展览很吸引我想去看一下,当然一方面我不在北京无法看,另一方面,正如这个展览的题目《看不完》所提示你的,即使你去了也看不完这个展览。艺术家王一凡,以24小时为单位,记录在貌似无变化的时间里蕴含着的千变万化。 对我而言,“看不完”这个题目微妙而又有深意。实际上,那些貌似看不完的现代生活中的视觉信息,虽然如洪水猛兽一般把我们淹没,但是它们却都仍然是有穷尽的,甚至大多都是同质的,而真正看不完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中的一分一秒,似乎波澜不惊,但却内涵丰富,却反倒是我们视而不见的。 ---------------------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全数字时代(All things digital) 作为一个天性对科技愚钝的女人,近来的感受是,如果不克服这个弱点,在当下这个世界生活是要吃亏的。 我的Reader里订阅了一个名叫All Things Digital的频道,信息更新很快,每天都好多条,但我其实很少仔细看。这次外出回来,发现这里已经积攒了上百条未读消息,突然很有耐心地一条条地阅读起来,然后生发出一个感慨:没错,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数字时代,这是一个系统,如果你不去了解系统,甚至去研究如何和系统对抗,那你就会逐渐变成机器人。而所谓机器人,就是忘记了自己是肉做的,越来越无所不能。 1, 爱丽丝的仙境 我打算买个新的袖珍数码相机,但仍然在各类产品中犹豫不决,尤其想到一旦买了个新的,马上就会出更新的,便想着要等等,买个更更新的,如此周而复始,就愈发犹豫不决。 尼康出了一款新相机,产品的宣传口号是:你随身的家庭剧院。所谓剧院效果来自这个相机一个独特的功能:投影。拍完之后,相机可以立刻转换成投影仪,照片能够因地制宜地被投影到墙上,纸上等任何介质上放大观看。 投影和在电脑里观看以及打印出来完全不同,一个是尺寸带来的观看感受的不同,这使得“假照片”似乎转化成“活的”把你吸入过去的场景中,另一个是投影过程中,这种通过“神秘的”光线构成照片的特征,又会产生一种“仙境”的感觉。 我想象着,如果我拥有了这款相机,晚上就会躺在床上,把我的照片投射到天花板,就这么看着,催眠着,进入真正的梦境。 2,大脑不死 这次旅行又去了三番。 三番很有趣,想象一下,硅谷那些各式各样的公司,里面藏着各式各样的科学怪人,他们虽然没有瓶瓶罐罐,但指头在键盘上敲敲,就搞出一些用语言难以形容的新产品,这个可能比魔法师还厉害。 硅谷里有这么一家公司,它们的研发很让我感兴趣: “你知道吗?你观看能力的强弱有赖于你的大脑而不是眼睛,眼睛接受视觉信息,但处理信息的功能却是由大脑来完成的。” 这家公司专门生产锻炼人大脑的软件,通过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视觉信息。它们的一个实用产品是一款开车软件。上了年纪的人开车有困难,其根本原因是其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速度变得迟钝,通过软件中游戏的帮助,据说能够很有效地让你看得更快,看得更多,看得更远。 我曾经一度对视觉认知研究很感兴趣,遗憾地是没有机会和能力深入下去。眼脑并用地观看是个通俗的道理,但也时常容易被忽略,如果你拍照的时候总想着拍照不仅仅是眼睛的事儿,还要大脑参与,这应该能够带来很多启发吧。 3,混沌中的秩序 维基百科的运作总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人人都能插足的百科全书的构建,如何能够形成一个有序的世界呢? 卫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提到一个科学小组正在对维基的发展进行分析。他们追踪了维基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指出维基的发展较之刚刚成立的爆发时期,已经开始变得缓慢。 文章谈到,互联网上信息数量的增加是成倍的,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个定律,多的会越来越多( the rich get richer), 也就越能引起关注。维基最初几年的发展符合这个定律,但是现在的情况则是,一些所谓维基“资深编辑”开始掌控维基词条的编撰,而菜鸟们则很难进入维基的编辑体系,这使得维基百科词条的增加速度变缓慢,那些资深编辑的文字更容易批准,而新手的则会容易引起质疑和拒绝。 科学家认为,维基的发展符合当某种资源紧俏的时候,人类人口增长的规律,比如,食物如果要消耗完,人们就开始为食物竞争,人口数量下降,而强壮的,能够适应环境的人则会生存下来,变得越来越有力量。 (…) Read more

Link Day

周末,说一些轻松好玩的。 四十本杂志在线阅读 这个周一,我刚刚梳理了最近看到的一些杂志的消息,就得到了一个宝贝链接,将网上的在线摄影杂志一网打尽。通过这个链接,你可以把魔爪伸到40本杂志,风格不同,内容迥异,有纪实也有当代艺术,还有风光自然等小情趣。来自美国英国,还有意大利。 在positive这本杂志上,发现了对中国摄影师林志鹏(223)的采访 傻瓜相机计划 这个项目叫做一百万张小照片,主办人的数学可能有问题,他们的计划是邀请来自全世界的一千个艺术家,每人用一次性傻瓜相机拍24张照片(一共是两万四千张嘛)。参加者最后需要把6寸照片寄回去,会有一个展览。参加的方式也很简单,在线申请就可以,不过要交18美元的参赛费。 这是你的行李么? 摄影师 Luna Laboo说自己可能有一点点偷窥癖(谁没有?)她展开了一个摄影项目,为那些遗失的行李寻找失主。箱子里面的东西都乖乖地陈列出来。 箱子是她在拍卖会上买来的,很多都是机场的遗失物。她说在箱子买来之前根本无法知道里面有什么。因此,打开箱子仿佛是打开一份圣诞礼物。 很喜欢她的网站设计。这里还有一个小访谈。

周一消息树

今天说一说我的老本行——新闻摄影。 在西方新闻摄影领域,视频似乎已经成为摄影记者必备的技能。上周,在苏格兰, Herald and Times报系的一位摄影记者,因为拒绝了报社要求他用视频的方式报道一个故事的要求,遭到停职一周的处罚,随后他就抱病一直没有上班。当地的记者组织对此表示强烈的抗议:他没有受过任何正式的视频训练!我们用视频来报道故事没有问题,但前提必须是我们受过相关的培训才行。 事实上,致力于视频培训的机构和鼓吹视频报道的民间网站声音已经越来越响。 数字摄影记者杂志,是在职业新闻摄影领域较早对视频报道展开研究的网站,也开设了各种培训。他们最新一期杂志的封面故事是“报社里的变化:从静态到视频”,这个封面特别报道的意义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指出(或者是预言?)在经过了短暂的过渡期之后,随着报纸网络化的发展,新闻摄影已经从静态而发展到动态的视频。 其中一篇文章名为“不要投降!要加倍投入”,梳理了近些年报社的新闻摄影发展历程,指出所谓“多媒体”的概念已经失去了意义,未来的报纸应该大力促进视频报道。 数字新闻摄影记者还援引了路透社女摄影记者 Lucy Nicholson的例子,她已经成为静态报道和视频报道的双面手。 撰写重要的新闻摄影教材photojournalism the professional approach (国内译:美国新闻摄影教程)的学者 Ken Kobré 建了一个个人网站,名字就叫做:The KobreGuide.com‘,网站的口号就是“网络最好的视频报道”(“Webs best video journalism”),这里集纳了互联网上各家媒体的优秀视频报道,同时也有关于视频拍摄技巧的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在Kobre撰写的新闻摄影教程中,对于国内尚不明朗的新闻摄影的新发展趋势,给予了这样一些分类:多媒体——特指静态照片配音乐和现场声音。视频——完全动态的视频报道。是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这两日读书,还发现一则陈年往事,也与视频有关:马格南的社员Glinn断言,如果卡帕在世,马格南可能就不存在了,因为当时他已经开始对电视媒介充满了兴趣,而丧失了对摄影的高涨情绪。Riboud也回忆他和卡帕最后一次谈话,他当时断言,电视发明,摄影即将死亡。 不过,你一定要把卡帕的谈话放到这样一个语境中解读:他在马格南图片社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摄影记者”,绝对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为己任。Eve Arnold在看到卡帕摄影的原始小样时候曾惊呼:“我的天。历史实在设计得不怎么样!” 我能够想象到,不少人对所谓新闻摄影视频化的愤怒和悲观论调。但是,亲爱的,这是新闻摄影——它永远都要求最新,最快;而且,亲爱的,摄影不止是新闻摄影。 最后,是一个超级牛的照相机, 英文里的按快门叫做“shoot”——和“发射”是同一个单词,这台相机则告诉你什么叫做“shoot” (…) Read more

视频实验

“我决定拍摄一部视频短片”,自由摄影师Robert Caplin一直以来就对拍摄视频短片垂涎三尺,最近购入的5DMarkII则让他试图成为视频摄影师的梦想成为现实。 在sportsshooter的一篇文章里,他详细记录了给自己15岁的妹妹拍MTV的全过程。 这部片子拍摄的全部家当是一台5DMarkII,一支三脚架,没有使用人造光源。后期制作使用了finalcut软件。 Laia Prats摄 到这里可以观看这部片子。 不过,大家最感兴趣的应该是片子制作的幕后花絮,点这里去看。 这样的“照相机视频”肯定会越来越多,而“我决定拍摄一部视频短片”——这句话似乎也可以看作是新一代摄影师拥抱新技术的宣言。

周一消息树

乐事 之一,马格南的金童玉女 马格南的新成员名单出来了,Jonas Bendiksen、 Antoine D’Agata,、Alec Soth成为正式会员。两位年轻人Olivia Arthur和Peter Van Agtmael则被推选为准会员,仔细瞧瞧这两人的背景,我简直乐坏了,那不就是一对儿金童玉女嘛。 Olivia Arthur2002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数学系(女), Peter Van Agtmael2003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历史系(男) ——对仗多么的工整 两人的工作轨迹也挺有意思,Olivia Arthur先是从2003年开始在印度呆了两年——此时Peter Van Agtmael在中国拍摄三峡大坝,随后Olivia Arthur开始专注于自己的长期项目,在欧亚交界国家比如土耳其等地展开对东西文化碰撞中的女性生存状况的报道,并且因为此报道赢得了马格南的Inge Morath基金。而Peter Van Agtmael也同时展开了自己的深度报道——美国战争在国内外所引起的后果,这是一个很男人的项目。两人先后都进了荷赛大师班镀金,peter还获得了荷赛的奖。Rd曾经翻译过一篇peter的访谈,点这里。 ————————————————————————- 之二,Eliott Erwitt的午餐 两个年轻人建立了一个名为pixchannel的网站,对著名摄影师展开访问,促使他们按下快门的原因是什么呢?目前网站上有18段视频 你一定要看看Eliott Erwitt的访问: (…) Read more

小世界

从高处看世界,戏谑人类的渺小与无知,这是艺术家惯常的态度,这导致移轴镜头最近一段时间成为摄影艺术家们的新宠。 Olivo Barbieri摄 但是广告商却从中看到另外一种味道。将这种手段使用得恰到好处。 马自达车广告 toys Rus 广告 小世界,是的,马丁帕尔说了,不要再费心去区分商业还是艺术,纪实还是时尚,没有界限了,你需要先把摄影当作一种说话的语言。 更多类似作品请点击这里

戴安娜与杰克

恐怕胶片时代的繁盛只能在玩具相机上实现了。最近又有三款会让文艺小青年们疯狂追捧的新款玩具相机面世。 戴安娜+(Diana+ camera): 这是一款已经消失25年的玩具相机,是香港一家名叫“长城”的工厂制作的,严重漏光,轻微失焦,这些技术上的缺陷在lomo主义越来越风行之后却成为一种时髦。戴安娜成批生产于上世纪60年代,早于1982年问世的holga,因而被誉为塑料相机的鼻祖,这最终导致这款当年被厂家当作市场推广的礼品的相机,又重新卷土重来。 重新生产的戴安娜已经被完全时尚化了:被lomography组织的设计师重新设计,还增加了用于针孔拍摄的镜头等新功能。 请再进一步想象一下,玩具相机与摇滚乐队的组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lomography和白色条纹乐队(White Stripes)合作推出了两款纪念相机,一个就是戴安娜的升级纪念版Meg Diana+,另外则是holga的纪念版:Jack Holga。两款相机都是限量版,色彩则为乐队的标志色彩:红+黑+白,售价为180美元。 Meg Diana+增加了一个环形闪光灯附件,Jack Holga则有一个鱼眼镜头,整套相机也包装得非常炫酷。

数字瘦身

惠普照相机?是的,不是打印机。 先不要对我们传统印象里的打印机生产厂商也制造数码相机表示惊异,更令人吃惊的还在于这款相机的一个奇妙功能。相机菜单里有一个非常特别的选择——变瘦,只要将按键按下去,画面里的人物身材立刻变苗条。 前后效果比较 数字瘦身?天呢,鬼才知道他们为何发明这个自欺欺人的功能,难道是虚拟世界已经统治了现实?在这个小小的潘多拉盒子里我们还想获取什么?数字增高,数字美容。 不过,再想一想,数字瘦身行为的出现,恰恰证明了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对待摄影的态度就是自欺欺人的。事实上,我们并不想利用照片证实什么,而是千方百计地使其“恰巧”和我们头脑中的虚幻世界重合。这样看来,照片是多么虚荣的玩意儿。 数字瘦身效果演示点这里:

摄影包包也时尚

周末了,也说一些轻松的事儿。 我上学那会儿,曾经花了八百块(这个数字记得很清楚)给自己买了一个乐摄宝摄影包,的确很好用,下雨的时候还有雨衣盖起来。 前两天图谋不轨同志网购了一个手工摄影包,美得不行,看这里:包你满意 关于摄影包的选择,其实基本上没有什么选择,而且基本上都是比较男性化,mm们如果出去拍照,背着这种大包就显得特笨重,但是现在都什么时代了,摄影本来就是时尚的文艺小青年的一项时尚的活动,摄影包怎么能够这么老土呢?如果你看到下面这个牌子的包,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买回来。 这个包的品牌叫做shootsac,你可以上他们的网站看介绍,也可以上他们的blog。在blog里面有很多婚纱、写真摄影师背着这种时髦包包的工作照。 不要小看这种包,其实可以装很多东西 男士们也不用认为这种包太花哨,因为有很多面料可以选,或者干脆就来个经典的黑色: 怎么样?不错吧,但是您先别急着大呼小叫,这种包,第一国内没有卖的,第二180美元一个价格比较昂贵。我贴这个帖子绝对不是为了让大家干瞪眼,主要是希望抛砖引玉,那些心灵手巧的人士能否也制造一些这种时尚的摄影包,到时候,我一定申请买一个。

快照亭里的世界

神秘的小屋,帘子拉下来以后,按动按钮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自拍已经变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所有这些自拍行为仍旧和快照亭子里发生的一切不能同日而语。你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脚踏进去,最后从出口拿出一条印着自己不期而遇的表情的照片,再重新汇入人群,这个小小的停顿,将你自己在那一瞬间定格。 纽约的快照亭 介绍一个超伟大的网站photobooth.net,几乎所有关于快照亭子的信息在这里都能够找到: 1, 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快照亭的地理位置索引。没有中国,我们这里似乎更多的是那种背景带装饰的大头贴,谁知道哪里有这样的亭子,我们一起去自拍。 2, 用快照亭子来做艺术品的艺术家名录,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安迪沃霍尔 3, 电影电视里的快照亭子。真的是很多啊。比如《天使爱美丽》里面那个男孩子的爱好就是收集快照亭大家遗弃的照片。 4,各种围绕着普通人快照的摄影项目和网站。其中100个朋克这个项目挺有趣,收集了1975-1984年朋克时代100个朋克的快照。 4, 图书杂志里的快照。里面有一本书,记叙了女儿和他的父亲——一位诗人之间的故事,包括两人的快照、手写的纸条。 这些照片来自另外一本图书:快照亭里的狗狗 (photobooth dogs) 5, 影廊。各种有趣的快照作品 6, 还可以租借快照亭子。 7, 每年都举办一次快照爱好者大会。今年有两百人参加,大家在一个快照亭里以喜、怒、哀、乐为主题进行了摄影创作。 这个网站可以逛半天,引起了我的强烈的好奇心,哪位知道北京哪里有这玩意儿?

快门迷的相机品味

美国大众摄影杂志的编辑们,在纽约时代广场放眼望去,发现游客们身上携带的相机无外乎两种:尼康、佳能、佳能、尼康。这引发了他们的好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快门迷们都用什么牌子的机器呢? 点这里察看更多快门迷照片 伦敦:和纽约差不多,稍有不同的是用尼康的人略微多一些。 巴黎:非常令人吃惊,有不少人都在使用奥林巴斯和三星的单反相机,此外柯达的双镜头数码相机也大行其道。哈哈,巴黎人就是不一样。 挪威:一位网友讲述了他在挪威的特别见闻,早晨的时候你会看到很多人使用尼康胶片和数码单反相机拍摄,这些都是些正牌发烧友。而到了下午,手持佳能350D和索尼、佳能品牌小数码的人纷纷上街了。以中午为界,快门迷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北京:北京是个什么情况呢?今天哪位到天安门扫街的摄影大腕给瞅瞅,汇报一下。

炫酷新产品FlickrBlockrs!

这个售价为9.99美金的新鲜玩意儿,让我笑破了肚皮,其生产者一直在强调:注意,这可不是玩笑。我不晓得他的生意究竟如何,但是如果在party上戴这么一个防身的家伙,就可以尽情撒欢了。 这不是普通的眼镜,这就是FlickrBlockrs,其目的是阻止你的朋友将你丑态百出的照片放到flickr这样的照片共享网站上。戴上以后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你可以到网站上观看产品使用方法的视频介绍,当不怀好意的家伙打算拍一张你的糟糕照片的时候,你不紧不慢地掏出这么个家伙,嘿!真的是有够酷呢!

我所见过的最好的表格

如果你现在还搞不明白昨天发生的美国校园枪杀案的来龙去脉,建议你去今日美国的网站看他们制作的表格。 毫无疑问,今日美国是靠精美的图表起家的,1982年创刊的这份报纸以短新闻,彩色版,图像化为市场买点,开启了美国报业出版的变革。强调快餐化的信息提供方式,极其重视图像在报纸上的作用。《今日美国》办刊理念之一就是新闻的视觉化,它们平均每个版面的“视觉元素”使用达7.2个,其中74%是新闻照片,7%是图画,其余19%是信息图表(informational graphics)。 下面今日美国校园枪杀案表格的主页面,显示了发生枪杀案的教学楼的位置。在表格上方还有三个栏目可以选择分别是时间表、视频和遇难者。 下面是时间表,点击这个时间轴上的时间点,就可以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 下面是视频报道,值得一提的是,枪击发生当时,一名路过的学生用诺基亚手机拍摄了警察救援的现场以及持续不断的枪声,成为第一时间对凶案进行报道的市民记者,这则晃动模糊不清的视频,被CNN等著名媒体频繁使用,可怕的枪击声让人不寒而栗。此事件的发生再次证明,突发新闻的现场报道已经逐渐被市民记者占领。 遇害者,这里是对受害者的悼念。 关于这一枪杀案的新闻报道,互联网发挥了充分的优势,因为美国当地的报纸都没能踩上点,所以报纸的网络版成为了重要的阵地——视频、音频、地图、影廊,请读者上传照片,各种手段齐齐上阵,这使得随后发行的印刷版更像一个严肃的总结报告。 对萨达姆死刑的报道,平面媒体落后了,此次对校园枪杀案的报道,平面媒体也落后了。其实美国各大报纸早就把重点转向网络版的建设,而今日的印刷媒体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