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Saw 杂志

既然大家对电子杂志还有点儿兴趣,这里就再介绍一本,创办于2004年 的“See Saw”。 我最近才接触到这本杂志,但是很喜欢。 SeeSaw是季刊,目前一共出了7期。杂志的宗旨是沃克埃文思的一句话:“摄影就是捕捉和映射观看中的喜悦。它充分诠释了观看的含义”。杂志中的影像呼应着这句话,它们的视角是新鲜的,但又不是躁动的,它们是富于活力的,但是同时又是严肃的。 就拿第七期为例,有目前马格南的准会员Mark Power的作品“波兰”,这位英国摄影师和他的向导——一个曾经是经济学者的摄影师,其夫人是一个社会学者,在波兰游历,以不一样的眼光观看,在他看来,这个国家还未曾通过摄影的方式诠释,他的影像冷静地记录了沿途的感受。 个人史:沉默的国度,这部作品的作者是1983年出生的年轻摄影师Indre Serpytyte,她的父亲——立陶宛安全局的负责人,在一场离奇的车祸中丧身,当局没有任何评论和解释,在她看来,父亲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消灭了,她创作了这部作品,同样以寂静无声表达对父亲死亡的抗议 SeeSaw杂志里还有一个固定栏目,叫作“发现”,刊登网友发现的老照片,这些“老”的影像被置于当代的话语环境中,生出了很多新意。 本期杂志也有一位中国摄影师参与,马蒂和她男友的作品,这位女摄影师曾经是著名电子杂志“After 17”的创始人,杂志的关键词是“女性摄影”和“私摄影”,应该也是当代摄影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文本。出现在SeeSaw这期杂志上的照片,是这对恋人的爱情日记,这种影像风格充斥在今年年轻男女的私人照相簿中。 还要提一句,马蒂和男友应邀参加了意大利品牌pharmacy举办的摄影比赛,一共有10位摄影师参加,他们得了第二,如果想了解当代年轻人如何通过摄影表达自己,可以去这里,这里,这里看获奖作品。 注:以后几天的文章,都是机器发布的,我可能无法回应您的留言,祝各位夏日愉快。

一本电子杂志和其他

最近颇为郁闷,美国摄影杂志的blog突然打不开了,这个我访问颇为频繁的blog的消失,让我觉得没着没落。 Vii图片库的女摄影师Alexandra Boulat在以色列执行采访任务的时候被诊断患有脑动脉瘤,在耶路撒冷当地医院接受了5个小时的手术,目前仍然处于昏迷之中。这一突发事件引起了摄影界很多人的关注。Boulat 出身摄影世家,她的父亲是生活画报的摄影师,母亲是Cosmos 图片社的创始人。VII图片社正在全力提供资金支持以抢救Boulat的生命。希望她能够好起来。 上一周连续翻译了几篇大文章,弄得有些头昏脑涨。“君子爱财”这个系列本来要连续弄下去,可是把手头要写的文章整理了一下,老天爷!写两个星期都写不完。而且我不想把1416变成一个长篇大论的地方,或者变身为说教者,这些内容就以后零星介绍吧。不过,E6点播了个人作品集的准备,正好从周四开始我会离开北京4天,我会委托朋友把这个话题的相关内容发表出来。 给大家介绍一本刚出炉的电子杂志Lunatic,其内容以图片故事为主,创办人是Luna图片社的几位摄影师,杂志有这样一些特点: 1, 紧密围绕当代的、创意的这样一些关键词组织作品,给新闻摄影一个崭新面貌。 2, 将目标读者定位于职业摄影师以及希望寻找新的富有创意的图片故事的图片编辑。希望成为一个促成原创作品发表的平台。 我不看好电子杂志这种形态,但是我觉得这本杂志的出发点很好——重新赋予新闻摄影以活力。 第一期杂志刊登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图片故事,从选题到表现手法,以及故事的结构方法都和传统的报道方式有所不同。 其中有两个关于中国的作品:“睡在中国”(sleeping chinese)以及“矿工”,摄影师Francesco Cocco拍摄的这组矿工照片绝对值得一看: 不过这本杂志最大的缺点就是打开了就找不到头了,你必须刷新网站才能找到首页,呵呵。

用你的面孔赚钱

我越发觉得这个世界因为有了网络而变得充满创意,今天早晨的发现是:“肖像权”这个对于摄影师来说麻烦透顶的难题在一个名为“世界肖像”的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解决。 我尝试过和我的被摄对象签署肖像权使用合同,效果很不理想,因为他们对签署合同以后的后果非常担心,对自己的照片究竟会如何使用而没着没落。 荷兰——我对荷兰充满了好感,我第一次踏出国门就是来这个国家,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舒畅、每一个角落都新鲜富于创意。就是在这个国家的某处,也许是街角转个弯的地方你大概就能看到ANP 图片公司,“世界肖像”(world portrait)项目在这里诞生。 世界肖像将目标定为于收集普通人,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们的肖像,这些影像都会进入图片库进行买卖。一般来说,图片库都要求摄影师自行解决肖像权的问题,但是很多摄影师往往在这个问题上投机取巧,事实上通常也很难说服被摄对象签署授权协议,这必定带来肖像权的麻烦,大量照片只能用于新闻报道,无法用于商业、广告用途。针对这个症结,“世界肖像”项目介入了帮助摄影师获得肖像授权的努力中,宣称他们的影像有三个特点: 1,被摄者将也会因为自己照片的出售分享利益 2,所有照片都是拍摄的真实的处于自己生活场景中的人物,不是影室里的摆拍 3,所有的照片都有肖像权授权合同。 可以说,“世界肖像”项目用利益共享的方法解决了肖像权纠纷。被摄对象将从自己照片出售的利润中获取20%的利润,剩下的80%由摄影师和图片库对半分。这个主意多么的有趣!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用钱来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摄影师的产品本来就是一个和被摄对象合谋的结果,他们如若承担了义务,就应该分享利益。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世界肖像”项目还和红十字会等公益组织合作,雇用翻译帮助被摄者理解肖像权合同,已经有不少人获得了利润。 将自己的面孔存在图片银行里,然后坐收渔利——如果可能的话,我也很想把自己的微笑“卖”给摄影师呢! 点击这里看“世界肖像”项目的照片。

links Day

1, 下个月纽约要热闹了,马格南的老大们要举办各种活动欢庆60周年。这个摄影师自己的图片社可能会摘掉“穷困潦倒”的帽子了,因为从他们筹办庆典的路数来看,马格南已经学会了经营。活动除了影展讲座还包括一个作品点评活动,每个参加者的收费是250美元。 请浏览马格南庆典的特别网站: 里面的60周年作品回顾特别值得一看 2,说了这么多天的视频了,既然达拉斯晨报的视频这么牛,不如去他们网站去看看。照片、声音、视频、文字混搭在一起的各种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请浏览达拉斯晨报的摄影频道:这里 3,美国大学里的新闻系都教啥新东西?视频,还是视频,我自己都说烦了。南卡罗莱纳大学的视觉传播课程要求学生制作视频播客,然后放到YOUtube 上去展示。现在给学生上课花样真是越来越多了。告诉大家一个内幕消息,我们的学生目前正在分专业,他们竟然只有4个人选择新闻摄影方向,此外学院新开设的新媒体也少有人关注,都去学新闻学了。人大的学生还是坚信传统媒体的力量。 请浏览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学生的视频作品:这里 中国学生一定比他们做的好

超级搞笑的漫画

今天早晨连发三帖,了不起啊!但是觉得这个漫画实在有意思,又和Photoshop这个帖子有关联。就忍不住想和各位分享。 “这只鸭子!”(what the duck)是一个漫画网站,漫画的主人公是一个爱好摄影的鸭子,通过鸭子的摄影故事,描述各种摄影文化现象。有的可能有些晦涩,我搞不太明白,但是有些实在让人笑疼了肚子。 对话翻译(修改版,感谢网友zhen以及fi): 1,编辑说:为了阻止更改照片的行为,我们决定用一个机器人代替你。 2,机器人给鸭子咔嚓拍照片一张,编辑洋洋得意::这下就不会有更改的照片了! 3,美国著名的小报《Daily Press》在头版刊登鸭子的照片,但是标题却是——巨大的小鸡袭击城市。(寓意深刻啊!) 对话翻译: 1,黑鸭子说,照片不错哦,你花了多长时间做photoshop? 2,白鸭子说,哼,难道一个人不用photoshop就不能拍出精彩的照片么? 3,黑鸭子说,是的,不能。白鸭子只好低头说,我花了3个小时做photoshop.

Mochila的生意经

Mochila是一家出售图片、视频、文章等媒介信息的网站,这是对这个网站最简单的描述。但是Mochila的生意经并不是如此简单。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网站的消息是从阿里克西亚研讨班上,实际上,这是我那一天的最大收获。美联社前摄影部主任文阿尔比索是这个网站的顾问。 Mochila的用户主要由三部分人构成:广告商、内容提供者、内容使用者,和传统的信息提供商比如通讯社或者图片社不同的地方是,它引入了广告商的参与,从而在这三者之间搭建起了一个有趣的交易平台。 Mochila的盈利模式有两种,一个是传统的,即内容使用者付费购买内容,Mochila和内容提供者共同分享利益,此外Mochila还有一种独特的交易方式,下面就以一张图片的销售过程为例进行分析: 1,照片提供者将照片上传到网站 2,广告商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照片在其中附加上广告 3,照片使用者如果愿意同时刊登广告,则可以免费使用照片 4,广告商付费 5,照片提供者、照片使用者以及Mochila网站共同分享广告费 这两天和网友Mar谈及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Mars认为“其实网络并不是不具备更进一步深度报道的能力,只不过当它承担这种能力后支出与收益不能持平,利益的驱使或许是阻碍网络媒体往深度报道发展的重要原因。”我认同这个观点。而今天介绍的Mochila,它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搭建营销模式,不管它是否能够成功,却为网络媒体的内容营销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 网址: http://www.mochila.com/

明信片里的秘密

看美国摄影杂志的博客久了,就会发现这群人作为美国摄影界的舆论领袖,是摄影师们尤其是年轻摄影师渴望引起注意的一群重要人物。这些编辑大人们不断收到各种摄影师作自我推销用的CD、明信片(据说每天每人收到的明信片有10张),但不幸的是恐怕这些个人推销产品中的大多数都被这些人丢进了垃圾桶里,不过,最近杂志编辑Jack Crager却破天荒地为自己收到的一些独特的明信片专门撰写了一篇博文。 编辑先是收到一些画面非常模糊的明信片,没有任何文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等了几天,又收到另外一张稍微清楚的,但是还是不知所云,又过了几天,这次清楚一点了隐约可见一些灯光,最后,清晰版终于来了,是两个骑着摩托的人,是一个商业摄影工作室在推销自己。这让一个编辑大失所望,他用尖刻的话语评价说:多么僵硬的照片。不过Jack Crager倒觉得这种创新的手法至少在吸引注意力上获得了成功。 由于摄影师们对明信片的需求如此强烈,美国专门有这种设计公司,现代明信片公司(Modern Postcard)就是其中一家,他们最近搞了一个摄影明信片大赛,参加方法是在4月30号之前登陆他们的网站,上传三张你的个人作品,比赛一共分三类:艺术、摄影、设计。他们会在每类中选出前五名,然后让读者投票,获得第一名的可以拿到1000美元的奖金。上传作品是不收费的。——本来还想推荐大家去玩一下的,刚刚看到一行小字——参赛者仅限美国本土,呵呵 网站地址点这里:http://www.modernpostcard.com/spotlight/

看纳切特威,听阿勃丝

纳切特威的语调似乎永远是超乎寻常的平静,甚至带着一些寒意,TED(科技娱乐与设计会议)2007年大奖颁奖典礼上,再次看到纳切特威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 演讲刚刚开始,视频文件下方就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以下内容可能会带有恐怖画面请慎重选择。 整个演讲贯穿着那切特威25年来所拍摄的战乱、灾难、贫穷、死亡等各种影像,如果你觉得站在眼前的这个人过于冷酷,你可以竖耳朵听,他是这样说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愤怒呢?你只有把这一切拍下来。 演讲结束后,全体听众起立鼓掌。 这是一个20分钟的视频,还有高精度文件下载,赶快去弄一个瞅瞅吧,而且TED这个网站也绝对值得一看。 http://tedblog.typepad.com/tedblog/2007/04/2007_ted_prize_.html 1970年,就在戴安阿勃丝自杀前一年,她在一所学校演讲,她如同一个孩子,不时的咯咯笑起来。 “摄影是一件混杂着各种下流玩意儿的工作,这是它吸引我的原因。它是不正当的,它是肮脏的,借助它我干了很多我被告知不能干的事儿。”这是她的开场白。 这场演讲的录音效果相当不错,就是在线收听速度很慢。 电影皮毛里为我们呈现的阿勃丝一定没有这么够劲。去听听她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http://www.almanacmagazine.com/arbus.html P.S 这一段时间没有精力在网上挖宝,老天,今天早晨就遇到了信息爆炸。

艺术家怎样“看”——答案

首先不说答案,我本来以为大家在回答的时候都会用“左”或者“右”来指称这两幅图片,但是却没有想到诸位都使用了“第一张”和“第二张”这种说法,我并没有标序号啊? 其实这也是科学家的实验曾经证实过的一种现象——人眼的阅读视线习惯于从左至右移动,因此在平面媒体的图片编排中是“以左为尊”的。(今天早上起来,觉得这个说法不妥,因为视线虽然是左起的,但是常常落脚点在右方,大家觉得呢?) 回到我们的答案上来,叮叮叮叮,答案是第二张,我看大家基本都是这个看法,这里是另外一个测试用的照片,也有同样的现象发生。 猜错的也没有关系啦,我把实验的过程介绍一下大家就清楚了。每组人员都会看照片两次,第一次,不告诉他们实验的目的,骗他们说是测试瞳孔。实验的结果表明,艺术家强调看画面的整体和细节;而普通人则关注画面的主要人物。第二次,告诉他们希望被测人员努力记住画面内容。结果,艺术家改变了观看策略,开始关注画面里人物的样子。但是关注度仍然没有普通人高。而普通人的观看方法基本没有改变。 研究人员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艺术家更擅长记忆画面的细节,但是有一类图片例外,在观看抽象的没有人物的作品时,普通人反而比艺术家更容易记住画面内容,因为艺术家遇到这种找不到画面主体的图片在记忆的时候就比较迷茫,而普通人仍然可以就一点展开记忆。 大家可以去看原文,点这里: http://scienceblogs.com/cognitivedaily/2007/03/artists_look_different.php 这个论坛真叫那一个火,因为留言都老长老长的,我发现其中有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意见。比如有人提出,如果参加测试的是亚洲人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曾经有实验表明,亚洲人倾向于从整体上看图,而白种人则关注主要焦点景物。还有人提出,参加测试的是画抽象画的艺术家,如果是写实主义者大概又有所不同。哈,视觉真奇妙。 我觉得这个实验说明很多问题:读图与看图之间的不同,艺术家在读,而普通人在看/经过训练的眼睛和没有经过训练的眼睛不同,有视觉素养的人,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老师们可以拿这个结果教学生,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他们拍出的照片里有一大堆他们声称拍摄时并没有看到的东西。

献给爹妈级的摄影师

周末给大家贡献一个连环画网站,都是摄影师的故事,只可惜这是一个法文网站,要不就更加有趣,好在视觉语言无国界,尤其是对于那些略了解摄影史的摄影师来说,这些连环画里的主角一定都不陌生。作为对儿童的早期摄影教育(除去情色内容,哈哈),我觉得不赖。 更多内容(http://www.pinoantonelli.com/storie_a_strisce/personaggi.htm)

你看到了什么?

这是墨西哥艺术家佩德罗•梅耶尔(Pedro Meyer )去年曾经在上海展出过的作品,最近他写了一篇关于这个作品的文章。 我们先不来说佩德罗自己是怎么解释的,我想请大家先想想你从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下午我再贴出佩先生的文章。此外想多了解一些关于佩先生的背景知识,影响杂志曾有介绍,请点击这里 我更新了一个链接——黑星图片社的博客(右边友情链接的地方可以找到)。成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黑星也是鼎鼎大名的图片社,但是近来似乎已经慢慢从我们视野中消失,不过,比起被corbis,getty收购的那些图片社比如西格玛、西帕,它还算是幸运,一直保持独立。黑星的博客挺精致的。速度稍微慢一些,如果没有出现可以再刷新一次。

一周一周

一周发现 发现本博读者性别比例失调 昨天的“终结DVD聚会”,恕不能直播啦,因为期间只有一位弟兄“波拉”了一下还只给大家整出半张脸,大家都聊地很开心,一共来了十人左右,哇哇,我才发现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只来了一位mm! 聚会期间大家对本博客赞赏有加,哈哈,不过陈仓客指出,本博文笔过于男性,文章过于晦涩,英文过于卖弄,这让我基本找到了本博失去大量女性读者的原因。我决定不定期尝试读者文摘式的写作,突然想起本博曾经发过一篇叫做 慢的文章,深受读者欢迎,大概就是这个路数。 闲话少说,陈仓客带来了他收集的记录片中的1/3,摊了一桌子,大家唯恐工商进来检查。我们观看了《天地玄黄》这部片子,我觉得看了这个记录片很多搞摄影的都可以歇歇了。这种不动生色,但是又处处充满杀机的记录,这种用平静得让人难以忍受的画面,表现强烈的矛盾冲突,比起现在大多数摄影师浮躁的画面,不知强过多少倍。这部片子可以用电驴下载。 除了这部天地玄黄,还向大家推荐一部可以在正规渠道买到的碟叫做《捕捉爵士》,讲一位爵士摄影师,在卓越网就能买到,因为有朋友想购买昨天交流的碟,但是因为大部分都太难找到了,所以非常抱歉,建议去找上面这部碟来看看。另外,我们决定下一次的聚会主题定为——终结原版画册——每人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画册交流。 发现一本好书。在一个网站上看到的,关于纪实摄影,不是画册,是摄影师访谈《见证时代witness in our time》,18位纪实摄影师5位图片编辑和策展人讲述他们工作的故事,其中包括萨尔加多、玛丽艾伦马克,尤金理查兹等名家。我去亚马逊看了,价格不贵,估计是文字为主。希望那家国内出版社引进一下哦。 发现一个“发现”的网站,这个网站巨酷,简单说就是大家把自己“拣到”的各种各样的小纸条上传。说到小纸条咱们70年代以前的人都不陌生,上学时男女生之间写的那些东西,嘿嘿,现在都已经改短信息了。读者们上传的那些各色纸上涂鸦,互相传递信息的手绘文件,让我突然特别怀念过去的那个时代。 发现杂志地址:http://www.foundmagazine.com/(上午忘记写上啦,大家应该去瞅瞅,很好玩的) 发现又一门新生意,以前我介绍过一个给摄影师的图片CD设计封面的宝盒网站,今天又发现了一个给摄影师提供音乐的网站,因为现在大家都在制作带音乐的图片播放文件,那么音乐从哪里来呢?尤其是带版权的音乐。这个网站就专门向摄影师出售这种音乐,适合夹杂在音乐幻灯片里,不过价格也不便宜呢!129美元一套。 http://www.musicforphotography.com/

终结DVD

以前发的DVD的帖子,有朋友说我气人,因为我发的明显都是不能拥有的碟嘛! 其实拥有了未必我们就能认真看,而未拥有的状态其实是最佳的。今天发最后一个dvd的帖子,全都是摄影师传记的碟。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的,我只要看看这些碟的封面,就觉得心满意足了。 布列松      斯蒂格利茨史密斯 Harry Callahan 杜安麦可斯                  斯泰肯 阿勃斯             荒木          安妮列伯维茨 阿伦·西斯坎德 Jan Groover  安迪.高兹沃斯 科特兹      比利•苏立文   Keith Carter 曼瑞                   鲁迪.伯克哈  理查德艾夫登 相关阅读:眼馋心也馋——你必须拥有的DVD(1) 垮掉的一代——你必须拥有的DVD(2) 威廉﹒克莱因——你必须拥有的DVD(3)

巴黎味道的摄影

今天早上收到了一封vu图片社的newsletter,介绍了他们摄影师的最新作品,典型的巴黎味道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巴黎Hotels Réunis ,一个即将消失的旅店,一个贫民家庭居住的寓所。 作品链接(http://www.agencevu.com/news/HOTELSREUNIS/index.html)

一周一周

猜一周 猜——荷赛花落谁家? 17号开始荷赛进入评审阶段,PDN摄影社区邀请读者竞猜今年的新闻类获奖照片是什么题材,伊拉克?苏丹?泰国政变还是索马里战争?PDN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认为每年的获奖作品实际都是暗含一些可以预测的规律——评委们总是会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照片来代表这一年人类面临的重大灾难和危机,一般总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在对历届年度大奖统计之后结果是这样的: 灾难中的儿童(处于危难或者死亡)获奖11次 母亲和儿童 获奖7次 悲伤的妇女 获奖6次 父亲和孩子 获奖2次 这样看来,要在荷赛的新闻类比赛中获得奖项说容易也不容易,说容易,那就是如果你所拍摄的新闻是西方主流社会里议程设置里的重大新闻,然后你拍摄的内容具有象征意义(而不是单纯的技巧),这个象征还要符合西方的价值观,那么你就很容易得奖。而说不容易,那就是如果你不幸处于一个“没有新闻”(在西方视野)的国家,那你要得奖可就比登天还难。 猜——这是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么? 光圈杂志新出版了一本马格南年轻摄影师Jonas Bendiksen的作品集《Satellites》这本书让美国摄影杂志的编辑大跌眼镜,不是不喜欢,是因为他们不敢相信这是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显然对于美国摄影杂志的编辑来说玛格南已经可以接近遗忘了,因为他在文章中是这样讲的,“那似乎有二十个摄影师的图片社。。。。”这和我们动辄就将这个图片社的所有人都奉为大师的看法显然不同。 言归正传,Jonas Bendiksen在这本书里表现出了接近当代艺术风格的照片,是美国摄影的编辑吃惊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图片社里的摄影师都是使用一些成熟的经典的拍摄方法,张张照片都要是经典。但是Jonas Bendiksen的这本集子却显现出一种散漫不经意的拍摄方式。这些照片是破碎的、模糊的、灰暗的,粗暴随意的被框取下来,摄影师展示自己被摄对象的方式就好像是从裂缝里拍摄,照片呈现出陈旧的颜色,似乎白平衡没有弄好。影像甚至给人的感觉是合成的,但是却没有。 这就是一位出生在1977年的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这本画册的内容反映前苏联分裂后的景象,摄影师拍摄历时7年——也许一些形态改变了,但是其实内核并未改变。 猜——老照片能干啥? 最近有两个摄影项目很是让人瞩目,荷兰的FOAM摄影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叫做犯罪现场的摄影展,照片都是1960-1986年荷兰当地警察局的照片档案。那影像真叫一个当代!我保证,即使当代摄影师也绝没有如此想象力,艺术家一定要看一看。 美国报纸Rocky Mountain News也在追忆60年代,最近在它的网站上发布了一个多媒体纪录片,回忆了1960年的一次夺走20个孩子生命的校车车祸,片子中间使用了照片(过去和现在的)、录像、旁白,一共计划制作33期,现在已经发布到第5期。我觉得赶上好莱坞的大手笔了,报社的同志们应该看一看。 猜——这些作品是怎么拍摄的? 古巴出生的摄影师Abelardo Morell近日携自己的一批新作,在艺术世界又卷起了一股风暴。最后这个猜谜留给大家,你们瞧瞧这照片是怎么拍摄的?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