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秋季新书榜

从历史到当代,从纪实到艺术,从传统到数字,以下这些光圈秋季即将出版的摄影图书,几乎涉及当下各种流行的摄影表现方式,但却都是顶级作品。 9月新书 1,Richard Ross的《权力建筑》(Architecture of Authority) 摄影师历时数年,走遍世界各地,以冰冷的方式记录了世界各地的权力空间:教堂、政府机构、法庭、监狱、学校。(逆光标签:无人的风景) 摄影师的网页值得一看:http://www.richardross.net 2,Lisette Model作品集 为了纪念女性摄影师的先驱人物Lisette Model逝世25周年,光圈特地重印了这本曾在1979年发行的画册。Lisette Model早年学习音乐,后来迷上摄影,晚年从事摄影教育工作,是阿勃丝的老师。(逆光标签:经典重读) 3,Dawoud Bey的《教室肖像》(class pictures) Dawoud Bey的视线投向了美国高中生,试图从经济、社会和种族的角度诠释当代年轻人的形象,他在每个学校呆两到三周的时间,在课堂里给学生们拍摄肖像,并且同时请学生们自己写自己的个人传记。这些文字和摄影的大画幅彩色摄影作品同时出现在这本书里。(逆光标签:大画幅人像,采样,阿维顿) 10月新书 1,Justin Guariglia的《少林禅宗》(Shaolin: Temple of Zen) 书评人这样评价这部作品:这些照片出自当代最具前途的一位摄影新星之手,为我们展示少林寺禅宗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的能量,这极为罕见,恐怕之前只有在卧虎藏龙这样的电影里我们才能一饱眼福。(逆光标签:经典报道摄影) 2,Beate Gutschow的LS/S 这部新书里包括摄影师的两个系列的作品,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作品被大幅度地用数字技术重新修饰,摄影师完全控制了画面的每一个细节。(逆光标签:数字化艺术) 11月新书 1, Matthew (…) Read more

最好的摄影书之《华尔街时报》版

昨天关于看书的帖子甚为热闹,干脆趁热打铁继续谈一些书的话题。 《华尔街时报》有一个“Five Best”栏目,定期邀请业内人士推荐本领域的五本最佳图书,去年10月份,纽约的艺术评论家兼电影制片人Richard Woodward推荐了他心目中的五本摄影类顶级图书,这五本书目前都没有中文版,眼馋哦: 英文翻译是引自网友Daneen的博客,做了一些改动。 1,《看摄影》 约翰•谢考夫斯基 著 现代美术馆出版社 1973年版 (Looking at photographs , By John Szarkowski , Museum of modern art,1973) 作为一个最佳摄影作家,全美国最优秀的批评家,John Szarkowski领导纽约现代美术馆的摄影部长达29年。他撰写了大量阐述其他摄影家作品的文章(他自己也是优秀的一位摄影家),读来受益非浅。没有学院派术语的束缚和先驱者的态度,他的艺术价值判断反映了他的性格——一个坚持己见,特例独性,顽固的美国人。他的另外一本书《摄影家之眼》(1966年)也广为人知,100 幅现代美术馆的珍藏照片上的一系列延伸注解,诙谐,简洁,充满勇气和机智,却展现他才华的精髓。 2《文字里的影像:1816年至今的摄影文论》 薇姬金伯格 编 西蒙—舒斯特出版社 1981年版 (…) Read more

没听说学习还有这么积极的

一会儿没过来,这教室可是闹翻了天,《论摄影》已经两年以后在巴黎玩够了才能回来! 我把上午的留言整理一下。 第一, 感谢busoni,他又推荐了几本书供大家消暑。而且他的提醒也是对的,我这里第一批书中有几本很晦涩,嘿嘿,的确是“需要勇气才能开始”。 封神 zy69也都推荐了图书。 第二, 我借给大家的书是我又买了一套,专门用作漂流的,所以《另一种讲述的方式》这本书还没有备好货,就不能出借啦。 第三, Fivestone先生提议应该看原文, 论摄影——这本我有英文版的,另外他提起想要翻刻我的《摄影全接触》,这让我觉得有再次搞一个跳蚤市场和聚会的必要。明天早晨大家等通知吧。 第四, 目前图书的漂流目标: 《论摄影》应该是封神第一,但是Nancy要插队,我没有意见,不过Nancy你要考虑好,因为那你就要负责把这本书运到巴黎拉,还要附上天安门的照片。嘻嘻。同意你就回帖。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是唧唧鼠的 《图像理论》比较难啃,就让无戒徵观去读,呵呵 还有一本仍旧呆在家中呢。 另外,其实“向逆光借一本书”的关键不是读书,而是彼此分享读书经验。讲究的是书的漂流过程,所以,谁看了书不在书上做笔记就要打板子,这样说,那些看过这几本书的其实也应该再看一遍啦。哈哈。

向逆光借一本书

我前段时间特颓废,每天晚上都看着HBO催眠,HOB里有很多特别烂的过气的电影,很适合打发时间。 我干嘛要打发时间,我的时间本来就不够用,那是因为有的时候觉得稍微让自己无聊一些,也算是对忙了一整天的大脑的补偿。 昨天算是正式放假了。从当当上买了几本书,决定开始用书籍催眠,计划刚开始就读了一本超级好的书,真的是超级好——《另一种讲述的方式》(another way of telling)如果是在书店里我可能会错过这本书,哪个见鬼的设计师的杰作?将一本一流的书籍做了一个三流的封面。 英国版封面 台湾版封面 大陆版封面 这本书的作者是约翰伯格,以及瑞士的摄影师让摩尔。前者估计很多人都熟悉,这位英国艺术史学家、小说家,和苏珊﹒桑塔格一样,将智慧投射到了影像之中,他撰写的《看》和《观看之道》拨开了看的现象,直达本质。而《另一种讲述方式》这本书则更加有趣,评论家和摄影师一起影像中穿梭,时而走进去,时而又抽身出来,似乎始终游离在照片的外面,但是却又在不断的跳跃中逐渐走向深入。书中穿插了大量照片,拍得真好,而且编辑得也非常精彩。 在我开始读书的时候,也在实现一个我酝酿已久的计划:“向逆光借一本书”。我以前号召大家读书,但是无疾而终。(我搞过几个有头无尾的活动坏了自己的名声,我会慢慢补偿)由于可能没有时间召开读书会这样的活动,我想了一个主意,把我的书借给大家,并且如同漂流瓶子一样传递,这就是“向逆光借一本书”活动,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 先到先得,想借书就在这个帖子下面迅速留言。 第二, 我会把书通过邮寄的方式寄给你。 第三, 请务必留下读书的痕迹,也就是在书的任何你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划线、在书的页眉页脚写读书笔记,鼓励大家在书中的某个地方贴另外一张纸写或者画出你的感想,甚至贴照片。 第四, 看完书以后,请把这本书寄给你的朋友,我也会把想看这本书的其它人的联系方式贴在书的后面,你可以寄给他们。 第五, 希望拿到漂流图书的朋友,给书拍张照片发给我。 第六, 谁有愿意分享的图书,也希望能够寄给逆光 第一批图书是我喜欢的几本书,也是那种看一遍根本不够的书。书目如下: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瓦尔特﹒本雅明 论摄影      苏珊•桑塔格 图像理论Picture Theory    W﹒J﹒T﹒米歇尔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   玛丽﹒沃纳﹒玛利亚

一周一周

混搭一周 今天的一周新闻回顾给各位展示的是一些你绝对想象不到的组合,这些混搭的摄影,有的让人感慨,有的则让人哀叹。 1, 飓风照片+香烟广告 近日揭晓的戛纳广告节中,Neogama/BBH广告公司的一则禁烟广告获得了金狮奖。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广告中的照片使用的是著名摄影师Robert Polidori拍摄的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的影像,该公司试图用这些灾难过后的照片提醒观者——你的身体就是你的家,吸烟会毁掉你曾经有的一切。 有人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些照片以博物馆陈列品的样态出现,但是出现在商业广告中,尽管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似乎将人置于偷窥的境地中,感觉非常别扭。 2,时尚品牌托米+美国摄影师 美国托米集团(Tommy Hilfiger Group)是一个著名的时尚品牌,其创始人Tommy Hilfiger对摄影艺术充满兴趣,他希望给年轻的美国摄影师提供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展示作品,打开欧洲市场,于是从2005年开始了一个叫做“内部”(the inside)的展览。全部作品都是美国的年轻艺术家拍摄,在欧洲巡回展出。目前这个系列展览已经举办了三次,分别是: 超越肖像(beyond portrait) 再想一下(think twice) 噪音(noise) 时尚品牌赞助摄影师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此次活动针对美国年轻摄影师在欧洲的推广,这个目标倒是有一些独特之处。 3,牙科医生+切尔诺贝利 我们可以称Pierpaolo Mittica为意大利摄影记者,但事实上他的职业是牙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让Pierpaolo Mittica1997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项目:对萨拉热窝局势的报道,1999年又出版了科索沃专题,从2002年到2004年他多次来到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报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污染给这一地区带来的灾难。如今,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的新书《切尔诺贝利:不为人知的灾难Chernobyl: The Hidden Legacy》被影像文化网站评价为“一本非常重要的图书”。 这本书记录了切尔诺贝利之后,周边一直被噩梦缠绕着的现状,摄影师有着条理清楚的拍摄计划,文字报道也是他自己完成——非常精彩,而黑白影像的感觉则是尤金史密斯等经典纪实摄影师的风格。这是一部标准的纪实摄影作品,出自一个1971年出生的年轻摄影师之手,难怪它的横空出世如此引人眼球,同时也给从事纪实摄影工作的人们点燃了希望。 点击这里观看20张作品 点击这里了解图书

一周一周

“稀奇古怪”的影展 A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搞行为艺术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Nick Nichols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举办的LOOK3摄影节上遭遇了尴尬,而他则将这种尴尬变成了行为艺术。 此次摄影节是首次举办,但是请来了尤金理查兹和莎丽曼等摄影界的大牌人物。Nick Nichols的展览非常独特,他将自己拍摄的野生动物影像制成巨大的海报模样,然后将其悬挂在室外的树枝上。 但是其中一幅猩猩的照片生殖器清晰可见,引来了市民的不满,尤其是一些孩子的父母,他们认为这样的照片非常不雅和下流。但是Nick Nichol并不想就此妥协,他认为这就是动物本来的面貌,自然的状态。最后,Nick决定将画中敏感部位用红漆遮住。此行为的全过程有视频可以观看,这一方式尤其值得中国一些策划“身体艺术展”的策展人借鉴以备不测。 B 马格南报道摄影师亲密接触时尚 网络红人Alec Soth成为马格南的“时尚杂志”(Fashion Magazine)项目的新一个接班人。“时尚杂志”每年一本,由一位马格南摄影师以独特视角诠释他眼中的时尚,活动已经持续了两年,前面两位摄影师就是马格南非常劲爆的马丁帕尔和Bruce Gilden。 如今,这个接力棒交到了Alec Soth手上,他承认自己花了一番功夫来考虑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最后决定以自己的故乡明尼苏达州为据点展开拍摄。他认为最能体现自己观点的是这样一个例子: 在巴黎拍摄了夏奈尔的设计师Karl Lagerfeld,随后又拍摄了在明尼苏达州的一个提着夏奈尔手袋的女孩,两者之间的并置体现了巴黎和明尼苏达之间的联系,也是时尚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Alec Soth版的“时尚杂志”于6月5日在巴黎出版,一共188页。而相配合的影展已经完全成为一个时尚圈的聚会,夹杂着赤裸裸的商业广告,活动中有一个别出心裁的项目,在照片中寻宝,Alec Soth将一些著名的时尚品牌的产品隐藏在自己的照片中,参观者则需要细心辨认才能发现,这也许是强迫人们仔细看照片的一个最佳方式。 作为马格南图片社的一位新成员,Alec Soth非常之离经叛道,他和时尚圈打得一团火热,并声称自己很习惯和发型师、化妆师合作。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他和W杂志的合作,共同完成了4月号一组大片的拍摄。其内容是让一些明尼苏达州的普通人穿上高级时装在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拍照。他的这组照片发表之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W后来原文刊登了一则读者来信,他认为这种不伦不类的照片糟糕透顶,恳请W千万不要用Alec Soth这种不着边际的报道摄影师拍摄时尚。当然,也有人对之表示赞叹,他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时尚。 点击这里看Alec Soth工作的片段。点击这里看K1973转载的W杂志的照片

Cosplay !

三年前,我从学生那里知道了这个新词“cosply”,一种角色扮演的游戏。年轻人将自己装扮成电子游戏、日本漫画里的角色。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绝好的摄影体裁,我强烈建议他们去报道这个故事。已经有两三个学生都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总是觉得还没有拍到我想要的味道。 最近,光圈基金会出版了一本新书,主题也是关于cosplay,这让我的记忆产生了一些连锁反应,似乎有不少摄影师都钟情于这个题材,今天正好是六一儿童节,就展示一下这些来自虚幻世界的摄影故事。 Elena Dorfman cosplay 光圈出版的《Fandomania: Characters & Cosplay》是摄影师Elena Dorfman的新作,她将自己隐没于cosplay光怪陆离的世界之外,采用拍摄肖像的手法记录了cosplay世界里的人们游离在两种角色之间的状态。(点这里)探寻真实和虚幻的临界点中发生的故事是Elena Dorfman一直关注的摄影体裁,她之前的作品《静默的爱人》(still lovers)也在剖析同样的故事。“静默的爱人”讲述了一种玩具——女人玩偶和她们主人之间的故事。Elena Dorfman的故事展示了这些男人们和他们的玩具之间真实的爱恋,而不仅仅是一种性的需求。点这里 曹斐的cosplay 曹斐的作品不仅仅包括摄影还有录像、舞台剧等。这个1978年出生的新一代艺术家宣称:“我的当代艺术的背景可能会令我用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超级虚构”的方式去叙述,但是这种虚构是建立在超级现实主义基础上的。” 曹的cosplay有很强的介入性,对于她来说,拍照是一个“image making”(造影)的过程。可以去曹斐的网站观看她如何拍摄“cosplay”这个专题,看这位女子如何指挥她的演员,示范动作,似乎更像一个电影大片的导演。 杨长虹曾翰的cosplay 2006年的连州摄影节中,杨长虹和曾翰的《地戏》与《cosplay》被并置组成了一个新的专题,叫做《叫魂》。策展人给予这个专题如下解释: 这些年轻人“在某种强烈的心理和文化暗示下,超脱出日常生活环境的束缚进入一个可以任意想象为所欲为的虚拟世界。而这一行为的目的,似乎在他们面对照相机的那一刻已经得以实现。而在一个近似虚拟的城市上空,将各个虚拟的漫画场景一起并置其中,形成了一个以现实的人与环境组合而成的超现实画面,在对现实与虚拟,当下与未来等各层面上关系的探讨和挖掘,展现了摄影这一艺术媒介的无限可能性。”

最爱马格南

我的学生管马格南的摄影师叫“大叔”,在没看马格南的blog之前,我也感觉这是一个越来越远的组织。但是“大叔”们的文章最近让我爱的发狂,而我也终于明白,卡帕虽然仓促离开但是却留给我们一个永远年轻的样子,而这个带着一丝狡黠的微笑,洞悉一切的冒险家形象也就成为马格南永远的样子。 为大家翻译一篇马格南荷兰摄影师Geert van Kesteren的文章。 Shakira + Samir = true? Samir是一个伊拉克小男孩,他每天都不得不呆在家里,在他家屋外是废墟、炸弹以及越来越红火的绑架生意,一年以前你花8000美元可以赎回亲人,但是现在这个价钱,你只能去收尸。很显然,在这个政局动荡种族纷争的地方,爱上小天后夏奇拉(Shakira)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种族分子将矛头指向任何亲美分子。 但是Samir的最爱就是Shakira,在他的房间里贴满了她的招贴画,这也难怪,在他这个年纪,在梦中和自己的偶像说说话,甚至吻她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Samir的梦却被美国大兵一脚踢醒,一群美国士兵窜进了他家,试图寻找是藏匿的武器。而当士兵们踹开Samir的门之后,他们惊叫起来:“啊!这里有Shakira!我也要她的照片。”Samir是一个聪明的小家伙,他立刻把一些海报给了这些士兵,还邀请他们一起玩他的X-Box.就这样,三个全副武装,子弹上膛的美国兵和伊拉克小男孩一起玩了15分钟游戏,直到这些大兵接到上头声嘶力竭的电话:“你们这帮人在哪里呢?”三个美国兵这才拿着海报,连声道谢着离开。 这世界真的很小,真的,因为Shakira海报是我的一个好朋友,荷兰摄影师Paul Bergen拍摄的。我在很多地方看到过这张招贴画,包括巴格达,而它竟然还能帮助一个小男孩避开了大麻烦,因为被美国人抓走并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许你会被关上几个月甚至更久。 Paul Bergen听到这个故事非常激动,他写信给我:“我没有想到音乐、我的照片、一个漂亮女孩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个世界唯有音乐和爱是全人类共享的。” 我真希望他说的是事实。 文章连接:http://blog.magnumphotos.com/2007/03/shakira_samir_true.html

你只需按动快门

“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由我们来做”,写这句广告词的人是一个天才。 这句柯达公司的广告词开启了两个时代,其一是其创始人乔治﹒伊士曼梦想的,人人都拥有一部相机的时代,从此照相机进入寻常百姓家,私人化的拍照生活成为现实。其二,是媒体批评家乔治﹒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部著作里谈到的,这句广告词摧毁了印刷时代理性的说理式的广告用语,短句样式的、口号式的广告用语从此开始发端。这种无厘头的广告语,蛊惑人心,眼球时代也就此来临。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柯达帝国开始衰落的时候,这句广告词却在新媒体时代重新显现其活力。昨天写了一篇关于维加的文章,Foxmachia的留言一下子就说中了我的心意。 foxmachia @ 2007-02-27 10:24地址: http://foxmachia.googlepages.com 数字时代的维加,将不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是集-中-转他们的媒介和管道上 是的,数字时代的维加不是具体的人物,而是媒介自身。路透社看到了这一点,突发新闻是这些通讯社赖以生存的根基,他们和雅虎联合打造了一个平台,提供通道让普通市民的照片迅速进入大众传媒的通道。很快美联社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NowPublic.Com合作也建立了同样的平台。这就是新时期的“你只需按动快门”,市民们大量地生产产品,记录他们所见到的杂七杂八,网络成为管道,你不用考虑自己的照片会变成什么,只要尽可能的把自己生产的“垃圾”传到网上,“剩下的交由它们去做”,你的照片也许会成为报刊上的新闻照片,也许会是艺术殿堂的珍品,或者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你却失去了为你自己骄傲的理由,因为这一切不过是媒介的威力。 我们还管这种“你只需按动快门”的相机叫啥来着,对了——傻瓜相机。傻瓜的不是相机而是相机后面的人。还是要回头去好好读一下《娱乐至死》,当工业技术给予我们充分的自由的时候,也许意味着我们最终将失去自由。 现在,我开始有些怀念那个叼着雪茄跑动积极的维加大人。这个人被一个冰冷的词:“市民摄影”(citizen photojournalism)代替了。

不读书也难

介绍一个很不错的网站——图书封面秀 网页设计的好,就可以把读者粘住。我不喜欢一点击就跳出一个新网页的那种网站, 那是在鼓励读者背叛,常常令我发狂。而这个网站则可以让你牢牢地留在一个网页上,却又可以浏览所有你喜欢的。我觉得碰到这种不会让你迷路的网站,真的是件挺困难的事情。 除了封面的展示,这里还有特刊,采访封面设计师,但是第二期却是介绍书架的。老天,真是喜欢。有这样的书架不读书也难。

荷赛,意义的争夺

这两天阅读的一本书《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让我又想重新回到荷赛的话题。 书的名字听起来名字挺吓人,其实是在用案例探讨语言,尤其是视觉语言的意义,拿到书的时候非常兴奋,里面竟然还有一章专门探讨二战后法国的纪实摄影。 表征,简单说是探讨符号是如何表达意思的过程。我们在阅读图像的时候,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这张照片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一个表征问题。今年的荷赛得奖作品在新浪发表以后,我专门去看了网友的留言,留言并不多,中国读者对荷赛的新鲜感已经过去了。但其中对《美国士兵的婚礼》这张照片的评论很多,读者感慨新娘的命运,或者对画面包含的恐怖怪异因素难以忍受。这是肖像类单幅的一等奖作品,不过,这张照片也是从组照中选择出来的,我想邀请大家去看看摄影师的全部照片,链接在这里 谈谈你看完所有照片之后的感受吧!对于我来说,单幅照片给与我的象征意义,强大压力,甚至导致的对摄影师的崇拜,在我阅读整组照片之后都消解了。摄影师拍摄这组照片是用传统的报道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尽管包含不平凡的因素,但却仍然可以被我们接受的平凡生活的故事,整组照片中的气氛与单张照片透露出来的压抑感觉完全不同。 抱着上面这种疑问,我看到下面这段话,激动不已: “人们很快发现,意义不是直接的和透明的,在经由表征变化过程后仍丝毫未动。它是随语境、用法和历史境遇的变化而变化的油滑的家伙。因而它从不最终被固定下来。它一直在推迟和延缓与绝对真理会面。它始终处在协商和改变状态,以对新的境遇作出反应。它常常被抵制,有时候被激烈地争夺。”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p9 当荷赛评委决定从一组照片中拿出一张来给予奖项的时候,这个选择体现了评委的“霸权”。霸权并非是贬义,而是指评委对照片意义的占有,他们完全忽视整组照片中的语境,而提出一个自己的解读,评委对意思的改变没有经过与摄影师的协商,或者可以这样说——评委夺走了照片的意义。 谈到这里,大家会不会想到图片编辑,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之间的矛盾,其实就是在激烈的争夺照片的意义。这因此不是一个孰是孰非的问题,而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照片意义的确认始终处于变动之中。 我是不是在用一些复杂的语言在讲简单的问题?说到底,荷赛其实是一个文化现象,解读荷赛的途径有很多,最糟糕的是去研究谁获奖的问题。

摄影史书(2)

3,摄影批评史 Photography in Print: Writings from 1816 to the Present(摄影文论选) Vicki Goldberg编辑(薇姬戈德堡) 我们前面提到的摄影史都是以摄影为主线,是对摄影发展的介绍,而这本书则是一部摄影评论文章的合集,不要简单的认为这是一本攒出来的书,这本书的编辑是文化评论人薇姬戈德堡,全书从摄影宣布诞生之前的1816年开始一直梳理到1978年,整合了大约75篇文章,其中不但有我们熟知的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的摄影评论,还有一些摄影师的访谈斯蒂格利茨,尤金史密斯,而更加令人吃惊的是其中竟然还有大法官奥利佛·文德尔·荷默斯(Oliver Wendell Holmes)、文学家乔治·萨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以及诗人波特莱尔对摄影的看法。 l 中文书籍参考:《西方摄影文论选》(浙江摄影出版社,顾铮编辑),这本书与上面提到的类似,虽然不是那么全面,但是一些重点文章都涵盖在内,也是一本可以参考的图书。 Photography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摄影批评导读)作者Liz Wells 这本书我也要隆重推荐一下,我最近才在学校图书馆发现的,当时就复印了一本。这本书涵盖纪实摄影、大众摄影、时尚、商业、艺术等多个领域,每一章都有案例描述,是国外很多高校的摄影教材,从对摄影的批评分析入手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这一媒介的特点。 4,摄影文化史 Photography: A Cultural (…) Read more

摄影史书(1)

前两天Antonis询问是否可以推荐一些关于摄影史方面的图书,正好昨天谈到了摄影史上的一些流派,趁机赶快解答他的问题。摄影史方面的图书很多,在这个链接里你可以找到十几本。http://art-support.com/photohistory.htm,不过都是英文的,因为国内有些号称摄影史的图书其实并不合格。 下面是我推荐的一些,当然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选择的,也许并不全面 1,摄影史全书 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世界摄影史) 作者Naomi Rosenblum 这是世界范围内流传甚广,被普遍认可的一本摄影史书,内容全面丰富,有学术价值。人民大学图书馆有这本书。Naomi Rosenblum和她的丈夫著名报道摄影师华特‧罗森布鲁姆(Walter Rosenblum)是将路易斯海因推上历史舞台的人,1980年夫妇俩还来中国举办了路易斯海因的摄影展,据说这是中国首次从美国租借摄影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作者Naomi Rosenblum不但专注研究摄影史,还对女性摄影尤其感兴趣,出版了不少相关图书,比如《女性摄影师历史》,以及《女性看女性》。 History of Photography: From 1839 to the Present(摄影史,1839至今) 作者Beaumont Newhall 这本书也是和上面那本一样都是出版了几十年,历经考验的摄影史书,作者是美国现代艺术馆的首任摄影部主任,哈佛学艺术史的,是圈子里的名人。 2,摄影史别册 The New History of (…) Read more

一周一周

一周发现 发现本博读者性别比例失调 昨天的“终结DVD聚会”,恕不能直播啦,因为期间只有一位弟兄“波拉”了一下还只给大家整出半张脸,大家都聊地很开心,一共来了十人左右,哇哇,我才发现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只来了一位mm! 聚会期间大家对本博客赞赏有加,哈哈,不过陈仓客指出,本博文笔过于男性,文章过于晦涩,英文过于卖弄,这让我基本找到了本博失去大量女性读者的原因。我决定不定期尝试读者文摘式的写作,突然想起本博曾经发过一篇叫做 慢的文章,深受读者欢迎,大概就是这个路数。 闲话少说,陈仓客带来了他收集的记录片中的1/3,摊了一桌子,大家唯恐工商进来检查。我们观看了《天地玄黄》这部片子,我觉得看了这个记录片很多搞摄影的都可以歇歇了。这种不动生色,但是又处处充满杀机的记录,这种用平静得让人难以忍受的画面,表现强烈的矛盾冲突,比起现在大多数摄影师浮躁的画面,不知强过多少倍。这部片子可以用电驴下载。 除了这部天地玄黄,还向大家推荐一部可以在正规渠道买到的碟叫做《捕捉爵士》,讲一位爵士摄影师,在卓越网就能买到,因为有朋友想购买昨天交流的碟,但是因为大部分都太难找到了,所以非常抱歉,建议去找上面这部碟来看看。另外,我们决定下一次的聚会主题定为——终结原版画册——每人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画册交流。 发现一本好书。在一个网站上看到的,关于纪实摄影,不是画册,是摄影师访谈《见证时代witness in our time》,18位纪实摄影师5位图片编辑和策展人讲述他们工作的故事,其中包括萨尔加多、玛丽艾伦马克,尤金理查兹等名家。我去亚马逊看了,价格不贵,估计是文字为主。希望那家国内出版社引进一下哦。 发现一个“发现”的网站,这个网站巨酷,简单说就是大家把自己“拣到”的各种各样的小纸条上传。说到小纸条咱们70年代以前的人都不陌生,上学时男女生之间写的那些东西,嘿嘿,现在都已经改短信息了。读者们上传的那些各色纸上涂鸦,互相传递信息的手绘文件,让我突然特别怀念过去的那个时代。 发现杂志地址:http://www.foundmagazine.com/(上午忘记写上啦,大家应该去瞅瞅,很好玩的) 发现又一门新生意,以前我介绍过一个给摄影师的图片CD设计封面的宝盒网站,今天又发现了一个给摄影师提供音乐的网站,因为现在大家都在制作带音乐的图片播放文件,那么音乐从哪里来呢?尤其是带版权的音乐。这个网站就专门向摄影师出售这种音乐,适合夹杂在音乐幻灯片里,不过价格也不便宜呢!129美元一套。 http://www.musicforphotography.com/

1+1=3

第一次看到Ghetto(聚居区)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肾上腺分泌速度加快,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重要的纪实摄影“标本”。 它不是光怪陆离的写真,而是用一种看似随意但又目的性极强的图像志的写作方法进行叙事,描述了世界各地因为种种原因被抛弃在生活的边缘,聚居在一起的人们,描述这些社区里发生的故事;书中的文字资料是如此丰富,并且完全和照片契合。作者非常清楚他们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没有铺张的大画册式的装祯,这本书是如此平易近人。 意大利一所精神病院,Michele。你爱过吗?是的,有一次。她的名字是什么?Carmela。她是不是很美丽?不,她很丑。那你最喜欢她哪里?她的鼻子。你是否想离开这里?我惧怕自由,这个世界让我感到恐惧。 在我肯定这本书的出现就是为我准备的时候,却阴差阳错的至今也没有拥有它,第一次,798断货,第二次,在荷兰,我被小偷光顾一贫如洗。这本书的两位作者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是一个团队,分别是贝纳通旗下的color杂志的前编辑和摄影师,一个文字,一个摄影,两人各司其职,完全是梦幻组合。 “Ghettos”这个专题的文字介绍是这样的: 从坦桑尼亚的一个难民营出发,我们穿越了12个聚集区、难民营,最终到达南美巴塔哥尼亚雨林。在每一个我们途径的地方我们都系统地为这里的居民拍照留影。与此同时,询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你怎么来的,这里谁是头领,你独处的时候会去哪里,你和谁做爱,去哪里补牙。对于这里的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拍照,有的人目光逼人地盯着照相机,另外一些人仪式般地对着相机挤出笑容,而封面上的这位人物——Mario,他背过身 去,静静等待快门响的那一刻。 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都来自南非,他们曾在南非消除种族隔离制度10周年之后,回到南非拍摄完成一个摄影项目。画册以一位名叫Mkhize的人的名字命名:《Mr Mkhize的肖像和其他南非的故事》,同时也以这位先生的肖像为开端: 图片说明是这样的:Mr Mkhize在拍摄这张照片之前,一辈子只拍过两张照片,第一张是为了他的户籍照,这样,当时的白人政府可以控制他的行动,第二张是他的身份照,那是在1994年,解除种族隔离,他第一次参加民主选举。10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他拍照,这一次,没有任何官方原因。 这文字写得很精彩,与很多摄影师到此一游式或者情感泛滥式的写法,完全不同。我喜欢这些文字,和他们的照片的风格一样,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客观主义”的表达方式,没有预设的情节,以一种客观方式记录的同时,却又在反诘摄影的实证功用以及现实的虚幻。 我把这个帖子起名叫作1+1=3,我的意思是1个摄影也许简单的只是一个工具,必须再加上1个别的什么,也许是文字,1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等等,只有这样,摄影的本质和功能才得以激发和呼应,最后达到的效果也许比3还要大。 似乎仍然有话未说完,我喜欢这两个人,明天再聊聊好么。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