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春季新书2

7,  日本60年代70年代写真集史 60年代和70年代是日本摄影画册繁盛的时期,大量设计、印刷和制作特别的摄影图书甚至替代了照片成为艺术家展示作品的主要媒介。比如荒木的《感性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和细江英公的《男人和女人》都是那一时期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则回顾了当时具有影响力和有代表性的40本画册。 此外,光圈还再版了细江英公的《蔷薇刑》,和日本Nadiff合作,限量1000册。《蔷薇刑》是细江英公和富有争议的作家三岛由纪夫合作完成,以三岛为主人公展开拍摄。 8, Eirik Johnson   <SAWDUST MOUNTAIN> 摄影师以其细腻的情感,用了将近四年的时间,记录勒美国俄勒岗、华盛顿、北加利福尼亚山林和人类之间的紧张关系。我还很喜欢他的borderlands这组作品,也在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boderlands 9,Doug Dubois   <All the Days and Nights> 摄影师从1984年开始拍摄自己的家庭成员,从而有了这本画册。 10,Dan Winters  <Periodical photographs> Dan Winters活跃在美国各大著名杂志,被称作美国顶尖杂志摄影师。这本书汇集了他受杂志委托拍摄的肖像作品。

光圈春季新书

那天去光圈顺手拿了春季出版图书目录,翻了翻,发现光圈现在出书好像越来越百花齐放了。 1,Thomas Ruff  <JPEGS> 《JPEGS》这本书是Ruff于2007年完成的这个系列第一次结集出版。照片都是从互联网上获取,然后不断放大使之像素化,内容或者是田园牧歌般的风景,或者是完全相反的战争以及被人为破坏的自然景观。 2,The Edge of Vision 书的副标题是The rise of abstraction in photography(摄影中的抽象主义的发展)。这是一本带有梳理历史性质的摄影合集。很有趣的主题。摄影从诞生之时起,就被更多认定是反映现实的工具,但却又始终存在着各种抽象表象的流派,虽然时常处于主流之外,却长流不息。这本书从早期摄影分离主义者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知的强调开始,接着探讨现代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摄影师的实验作品,随后介绍1940年代到1980年代出现的一批风格多样的摄影师,他们从不同角度切入,展开摄影抽象表现,比如Edward Weston Aaron Siskind以及Barbara kasten。最后,作者分析了抽象主义对当代摄影人的影响,介绍了一批拒绝将摄影当作纪实工具的当代摄影师,他们更愿意探讨摄影媒介的其他可能性,比如通过拍摄和后期图片制作的处理,探讨摄影界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可能。这些摄影师包括Silivo Wolf\ Marco Breuer\ Ellen Carey. 3,Jonathan Torgovnik  <Intended Consequences> 摄影师前后花了三年时间记录了1994年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不幸遭到胡图族敌人蹂躏的卢旺达妇女,如何面对敌人的孩子,如何和不堪回首的历史共生的故事。据统计,这种儿童在卢旺达有两万名。 4,Magnum  (…) Read more

一堆best

到了年底,大家都开始盘点。之前已经零零散散看过不少摄影师和机构列出本年度图书的Top Ten。而卖书的 photoeye真会做生意,把这些言论都集中起来,整合在自己的网上。虽然营销目的很强,不过,因为参与的人身份不同,有摄影师:Alec Soth,Martin Parr,也有图书出版人:Lesley Martin(光圈),个性和品位也各自不同,这份年度图书榜单仍然值得一看。 看点一,怀旧 2008年有不少人都开始做自己的摄影生涯的回顾,仿佛摄影的末日即将到来。Larry Towell的这本《The World From My Front Porch》不少人都在名单里提及,我很喜欢这本书,编辑得非常精彩, larry Towell从自家的院子里出发,把自己的生活和目击的世界大事联系在一起,个人史和历史交织。在动感马格南里有一个小影片,里面的音乐都是他自己弄的,这家伙以前是个乡村歌手。 William Eggleston在展览的同时也出了一本作品集《William Eggleston:Democratic Camera》,但是,做得实在有失水准,可惜了。Martin Parr将自己收藏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也整合成《Parrworld》,不过似乎他的收藏癖已经让大家有些视觉疲惫。 此外,没有在榜单中提及的Susan Meiselas的《in history》也是一部作品回顾集。 看点二,在路上 毫无疑问,Robert Frank的《美国人》的重新出版,是这一年出版界的大事。这本书在各处的提及率最高。另外Josef Koudelka 的《Invation 68》,将大师早年刚刚出道时这部血气方刚的作品重新挖掘出来,也颇收欢迎。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2009年的期待     刊登在卫报上面的这篇关于2009年新书预告值得仔细读一下,它不仅预报了新书,而且还提到了2009年的一些重要展览。      2009年的开场大戏是Robert Frank的《美国人》巡展,《美国人》在美国的出版是1959年,所以美国的庆祝活动主要在2009年展开。1月28日在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一个名为《近观: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looking in: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的展览将开幕,内容涵盖弗兰克的生平背景,所产生影响,作品小样,照片的选择过程,此外还有大量文章和评论。展览将会分别出版软皮和硬皮的目录册。5月,此展览将前往旧金山,9月会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    英国摄影师Paul Graham今年也有两个重要展览,一个是在德国folkwang Museum举办的25年生平回顾展览,另一个则是2月份在moma举办的他的新作品的展出。他的第一本回顾作品集也会发行。(steidl出版) paul graham被认为是将彩色摄影和社会纪实摄影结合在一起的先驱者。他的重要作品包括 the great north road——一部彩色的在路上摄影,以及beyond caring,关注英国失业职员的纪实故事。   Paul Graham摄    2007年获得了布列松基金的支持,Jim Goldberg得以继续他的纪实创作,这部作品从希腊开始,讲述了阿富汗、伊拉克、刚果、波兰、中国等国家在欧洲的移民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这些作品集纳成名为“open (…) Read more

收藏书吧

我又迷路了,27街到底在哪里?身边走过一个背着杜马克摄影包的年轻人,我猜,跟着他不会有错的。 电梯把我们运到四楼,门开之后一股热浪迎面扑过来,马丁帕尔狡黠地微笑着,站在人堆里。这是光圈基金会和马格南合作举办的图书party,马格南来了不少摄影师,可以找他们聊天,请他们签名。 Party举办的场地似乎是光圈的画廊和书店,我到的时候已经挤进来一两百人,走动都很麻烦。挤来挤去的人群中,我一个也不认识,也好,可以当一个安静的观察者——而这正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我很好奇,马格南在纽约会吸引怎样的人。 来纽约参加的不多的摄影活动让我很感慨,不但每一次都气氛火热,而且参与者的构成非常多元,从年轻人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从摄影师到收藏家,从雅皮到嬉皮,来自社会的不同角落,让你感到摄影在这里具有的坚实的基础。 纽约的活动还有一个好处在于,都是没有围墙的活动,不仅活动是开放的,交流也是开放的,绝不会把摄影师们圈起来排排坐,甚至连介绍都没有,所以这个场子里究竟哪一个是马格南的摄影师,我根本认不出来。我悄悄地观察一个老爷子在给一堆排队的人签名,他很可爱地背着一个小小的双肩包,带一顶棒球帽,签名的人往往会赖着不走和他聊天。凑近看,原来是Bruce Davidson. 好不容易找到了Larry Towell,我们通过邮件,这次终于见面了,挺兴奋的。刚和他聊完天,一个年轻人,带着灼热的目光,跑过来问,你刚才聊天的是谁? 离开party的时候,里面仍旧很热闹。我拿了本光圈最新图书出版目录在地铁里看,忽然看到对面的女生手里捧着的那本大厚书,是安妮列伯维茨的新书《Annie Leibovitz at Work》 光圈负责出版的Lesley Martin在图书目录里说:给你一个建议——收藏书吧。我不是画册狂人,可是这句话突然很打动我。几天前在另外一个场合,在一间画廊外面,一位收藏画册的朋友把他珍藏的Alec Soth的限量版密西西比拿给我看,周围很乱,我却能一页页地翻下去。那个时候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有些摄影作品不适合在墙面上,而应该在书里生存,孤零零的画框隔绝了它们的生命力。 一本精心编辑,印刷精良的画册,是蕴含着摄影师生命和气息的好东西。如果你正好缺少一份新年礼物,不妨去买一本摄影画册收藏。

摄影书的书

5B4是一个摄影书博客。博客主人Jeff Ladd是个书虫。受到一本出版公司介绍自己图书小册子的启发,他突发奇想要把自己喜欢的好书都重新“出版”一遍,就是一页页的翻拍下来,用这种方式介绍给读者。有些类似那套著名的“小黑书”,介绍大师作品,但是印刷要更为精美。 这套书也不是原书的“复制”,同时还增加了介绍和评论文字,使之和当代的摄影发展建立联系。书的价格使得爱书人可以承担,否则他们可能无缘欣赏摄影史上的经典著作。 当和一些摄影师联系之后,这个主意得到了他们的认同。要让他们的著作再版和重新出版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其中涉及到许多问题,而此种方法更有些工具书的味道,因此艺术家本人也很乐意 下一步是做样书,他选择了Atget的 Photographe de Paris 和 Chris Killip的In Flagrante.拿着样书他本来想去找光圈或者史泰德,看他们是否愿意出版,没想到一个朋友特别喜欢,并决定投资这个项目。 5B4的样书 于是,一个看上去异想天开的想法却很快获得了响应,并因此催生了一个出版公司,这就是Errata。他们开始着手出版“摄影书的书”系列。这套书在香港印刷,5B4的博客上有全过程的记录,洋洋洒洒六篇文章(1,2,3,4,5,6),我恐怕没有精力翻译出来了。对出版感兴趣的应该看看。 这套书明年2月上市。首次出版的是四本书: Books on Books #1: Photographe de Paris – Eugene Atget Books on Books #2: American (…) Read more

摄影新史记

今天早上起来看到一个家伙出了本新书《新摄影史》(《A New History of Photography 》),还以为是以前1416曾经介绍过的那本《摄影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 》),但其实不是。 别被我弄晕了,这两本都自称为摄影史的书,其实都不是摄影史,书的作者把自己和大师相似的作品结集成册,从中你可以看到威廉姆克莱因,奥古斯丁桑德,布列松等人的影子,对摄影史熟悉的人,会报出一串儿名字,但事实上,这些让你熟悉的风格却并非出自大师之手。这些收纳在书中的作品并不是作者刻意去仿照某位大师去拍摄的,而是从自己之前的作品中重新筛选出来的,都是一些偶然的巧合。 摄影简史(左)和新摄影史(右)这两本探讨“历史回响”的书,彼此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回响”。 Ken Schles 摄 两本书都不是简单的博人一笑,在我看来,他们是在探讨摄影语言的视觉语法,或者说,是在发出这样的疑问:摄影语言是否有其语法体系?摄影史上那些大师的作品是否给我们建立起一种语法体系?对于后世的人来说,又该如何利用这些语法来展开自己的作品创作? 关注摄影书的博客5B4对《新摄影史》评价很高,认为这是今年最佳摄影图书,他的书评里有一段话却挺有意思:“所有摄影史书中文字所配的插图,我都一带而过,不会仔细浏览,因为我不希望这些影像成为我探索世界时的一种阻碍。” 各位摄影师们,你们会怎样研读大师作品,是否也会因为看多了历史名作,而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刻板印象呢?

安妮说故事

Annie Leibovitz的粉丝们注意了,这位女士最近有新书上市,这本名叫《工作中的安妮》(Annie Leibovitz at Work)的小书,讲述了那些光彩照人的照片背后的故事。 书的封面,安妮仿佛刚刚从外星球乘坐宇宙飞船落地。 看不到这本书先不要着急,《名利场》节选了书中的四个故事,从早期在滚石拍摄Mick Jagger经历, 到著名的Demi Moore的裸体封面照, 以及Arnold Schwarzenegger, 一直到最近如何拍摄女王,安妮娓娓道来。 这故事都是英文,挺烦人的,最近太忙了,要不就给大家翻译出来咯。(联合翻译?或者读者们强烈要求,博主一开心,就翻了……)

周一消息树

时尚摄影师Matteo Ferrari也搞一些个人创作,不过,总是捡好玩的东西拍。最近几年似乎流行怀旧风,今昔对比的摄影类作品挺多,Matteo Ferrari把一些车主和爱车的老照片,原景重现,主人们已经不再年轻,身边的世界也都变得认不出来,它们的车却风采依旧, 这组作品就叫做“从一而终的车”,     Matteo并没有给自己的作品写阐释,我觉得就是看着好玩而已,另一位摄影师Eric Etheridge的今昔对比就比他严肃很多。他对1961年美国民权运动中争取种族平等的示威者进行了追访,出版了图书“Breach of Peach”,书中收集了这些示威者当年被捕时拍摄的警察局快照,拍摄下了他们当下的面貌,并对之进行了访问。两个年代的时间切片碰撞到一起,一个是快照,一个是摄影师精心控制的肖像照,它们的碰撞别有一番意味。   今天还要给大家献上一个好东西——新出版的图书《事关你我》(What matters),这本书由纽约时报知名作家担当编辑,对当代社会的各种社会问题展开探讨,书中包含的章节有:人类与地球之争,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杀戮,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人类与疾病之间的争斗等等。每一部分不仅有摄影大腕的作品,比如纳切威的摄影报道,同时还配有一位作家的文字。 针对这些社会问题,每个人应该作出怎样的努力,这本书也列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网站和机构的名称。 挺不错的一本书,而且你也别为看不到而着急,这本书有一个专门的网站,打开之后你会乐坏了,在免费下载区,你能够下载书中20个小节的Pdf版本,照片编排得很不赖,呵呵,够看一阵子的。  

大家在看什么摄影书?

猜猜现在最好卖的摄影书是什么? 以下是4月份国内摄影类图书销售的前20名。(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王琳编辑提供数据) Top 1      数码摄影手册 2          数码单反摄影圣经 3          数码摄影构图 4          数码摄影必备手册 5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上) 6          数码摄影轻松入门 7          佳能数码单反摄影手册 8          COMPOSITION摄影构图 9           LIGHTING摄影用光 10         论摄影:苏珊·桑塔格文集 11          DSLR数码单反摄影原理与拍摄技法 12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下) 13         新手学数码摄影(附光盘)/易学易用系列 14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两本书 《帕尔的收藏》(Objects by Martin Parr) 上周去中央美院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不用去荷赛颁奖现场,就提前聆听了荷赛今年的重头演讲者马丁帕尔的讲座。上周没去中央美院的人也有福了,因为你不用去央美,就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马丁帕尔的讲座,从红格子褂换成了蓝格子褂,马丁帕尔从中国蹦到了阿姆斯特丹,下一站似乎应该是纽约。 这个帕尔六月份将又出版一本新书,35年的摄影从业经历,他已经出版了41本书(讲座中得到的消息,不知是否记错)。新书名叫做《帕尔的收藏》(Objects by Martin Parr)。帕尔是个收藏癖,以前1416介绍过他痴迷萨达姆手表。这本书则是他的另一部分收藏——撒切尔夫人的支持者为募捐而制作的各种纪念品,以及她的对立面,反对其政策的罢工矿工为募捐而制作的盘子等纪念品。 那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这两种物件看上去似乎是完全矛盾的:它们是定义那一时代的阴阳两面。我从来没有拍过撒切尔(很抱歉)也没有拍过矿工罢工。。。。但是通过收集这两个对立面的象征符码,我找到了一种阐释那个时代的最好的方式。 Pretend You’re Actually Alive Leigh Ledare的新书(Pretend You’re Actually Alive),用摄影的方式探讨自己和母亲之间的联系,母亲年轻时曾经是一个天才芭蕾舞演员,现在在一个俱乐部跳脱衣舞。 Leigh Ledare用摄影和录像的方式探寻、想象母亲的过往,在矛盾的现实中寻找自己心中的缪斯,画册里母亲年轻的照片与她当下大胆的私生活照片夹杂在一起。Leigh Ledare也在用这部作品记录母亲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孩子时候骄傲的天才舞者,青春期的性感少女是怎样成为现在的模样,一个生活的受害者。。。 这本书会让你想起Larry Clark、Nan Goldin,、Richard Billingham等人的作品,而且Leigh Ledare就是Larry Clark电影Ken Park的剧照拍摄者。这家伙很年轻,很快要从哥大拿到艺术硕士学位。

周一消息树

1, 美国人家 摄影师兼出版人Rick Smolan最近推出的新书《美国人家》(America At Home)有一些冒险,受次级债影响,美国房产市场岌岌可危,但是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Rick Smolan对这本书高涨的情绪,相反,他觉得这正是他出版此书最重要的新闻由头。 这本书为报道摄影师拓展发表照片渠道作出了非常有意义的尝试。Rick Smolan的夫人是著名摄影师Elliott Erwitt的女儿,他们一起策划了不少图书,其中包括很有影响力的“Day in the life”丛书,主要用肖像的方式报道美国人的生活。这一次,运用与之前同样的手段,Smolan派遣了100名摄影记者花了七天的时间在全美各个地方报道人们的居住生活。同时他还发起了成千的业余摄影师拍摄他们自己家的生活,最后一共获得了二十五万张照片,然后从中挑选出250张照片。这些照片并不仅仅关注美国人家的房屋建筑结构,同时也把重点放在各种表现“家”的概念的情感因素上。 这并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录,完成作品拍摄的都是摄影记者,书中的文字也非常讲究,包括很多分析,比如美国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间比30年前已经减少了一个小时,他们还请著名卡通漫画人物“辛普森一家”的创作者撰写了文章。 能够让这本书大获成功的无疑还有Smolan出色的市场营销才能,他建立了一个网站,买书的人都可以上传一张他们家的照片,定制一本以自己家的照片为封面的图书。 我做了一本我家狗狗封面的书,真好玩呀,多花14美金,我的狗就能上封面了 Smolan还为这本书拉来了很多赞助商。比如——宜家,宜家的赞助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为书的发行铺平了渠道。 Smolan谈到,赞助商的支持让这本书能够做得更加精致,印刷更讲究,深度报道摄影已经在杂志上难以立足了,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这本书做了一些本应该杂志来做的事情。他还强调,虽然有赞助商介入,但是报道完全自主不受他们影响的。书中同样也报道了无家可归人的生活。 Smolan乘胜追击,另外一本书《英国人家》,全部由英国摄影师拍摄,也即将出版。 2, 静谧的家园 Lensculture将两位年轻摄影师的作品并置在一起,他们都在关注人的居住生活,与上面《美国人家》的热火朝天相比,他们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新一代摄影师作品的特点,空荡荡的场景,没有人气,只能在安静的画面中隐约嗅到人的存在。 Douglas Rickhard记录的是美国市郊的建筑,大规模同质化的房屋被主人精心地粉刷成各种颜色,试图摆脱千篇一律的乏味,随后又逐渐被废弃,摄影师对光线和色彩非常敏感,他静静地走在街道上,不时按下快门,同时发出对这所空城的疑问。 摄影师Trevor Traynor也记录了一所空城——俄罗斯的儿童乐园,这个城市正在处于冬春交替的季节,道路非常泥泞,在摄影师眼里,春天似乎来得很缓慢,但是毕竟还是来了。

慢摄影(二)

提到人像拍摄中的虚化,当然不能越过这个人——朱利亚•马格丽特•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在达盖尔摄影术流行的时代,人人都想把照片拍摄清楚,强调照片的技术性因素,可是她却使用长达十分钟的时间曝光,有意让她拍摄的人像不在焦点上:“在调焦的时候,当我感到特别美的时候,就停在这里拍下照片。我不会像其他的摄影师一定坚持转到那个所谓清楚的焦点才肯罢休。” 早期的肖像拍摄,被摄对象身后甚至要支一个架子,漫长的拍摄过程是一个仪式。现在,随着拍照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仪式感被完全破坏了,摄影的“气氛”也消失殆尽。 《Train your Gaze》(目光所及)这本书很棒,谈的是人像摄影中的“注视”,这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围绕在肖像摄影中的看——无论是你的视线,被摄对象的目光还是读者的观看,都非常耐人寻味。《Train your Gaze》算是一本教科书,从各个角度训练摄影师学会“看”,第一章的拍摄任务非常有趣,我把它翻译出来,也许有人愿意试一下,期待看到你们的成果。 一张优秀的肖像摄影作品产生于静默之中。这不是商业人像,摄影师竭尽全力逗你的被摄对象开心。在一种安静的状态中,彼此相互注视,空气或许有些尴尬或者仍旧非常自然,或许双方沉浸其中,或许挣扎着试图逃脱,但是不管怎样,此时你按下快门,你捕捉到的是一种实在的人的在场,而不是随便抓下来的漂浮在空气中的感觉。 我们来完成这样一个摄影任务,找到一个你非常了解的被摄对象:妻子、丈夫、家人、好友等等,请他们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你将利用这一个小时拍摄一卷胶片,以下是一些工作准则: 1,    除了邀请你的被摄对象拍照,在拍摄之前不要给他任何有关拍摄内容的暗示,只是告诉他:你将在一个地方坐或者站一个小时,拍照的时候需要看着镜头。(注意,是看镜头不是看你。) 2,    把相机支在三脚架上,根据你自己的需要取景、对焦,都设置好了以后,就把相机固定在那里不要动,这个拍摄任务需要你集中精力去观看,如果不停地将相机移来移去会分散你的精力。 3,    不要躲在相机背后,尽量使用快门线,而且快门线越长越好。 4,    在拍摄的这一个小时中,不要说话,或者让你的被摄对象说话。 5,    把握拍摄节奏,尽量把这个一个小时的时间全部利用起来,如果你5分钟就把一个胶卷全拍完,这个练习就没有任何意义。 6,    在拍摄的过程中请注视你的被摄对象,你会发现一点点表情的变化,一点点身体姿态的改变,对于拍摄结果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个练习是有关两个人的照面,你需要捕捉的就是目光相交的那一瞬间,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那一瞬。

“安妮”日记

最近在看安妮·列伯维兹(Annie Leibovitz)的书《A Photographer’s Life: 1990-2005》,那是一个摄影师的心灵日记。序言的结尾部分是这样的: 我把编书用的全部资料搬到了莱茵贝克(RHINEBECK,一个距离纽约市区2小时车程的小镇),在一个仓库里建了一个工作室。Rosanne Cash送我一盘她还没有上市的专辑“black cadillac”,这里面的曲子是她在自己的双亲和继母全部都去世之后写的。每天早上,我都会来到这个空荡荡的仓库,把音乐的声音开到最大,然后大哭十分钟再开始工作。我那时候并不清楚,经过这段痛苦的旅程,我已经走了很远,离我真正的自己前所未有的接近。 2月份安妮的妹妹拍摄的纪录片《Annie Leibovitz: Life Through a Lens》也要在英国播出,这部片子里记叙了她当年跟随滚石乐队拍照时染上毒瘾的生活,她和苏珊桑塔格之间的关系,以及她50岁以后才为人母的感受: 你整天忙忙碌碌的,直到你50岁了,50岁了,你才突然发现,我的天呢,我忘记了生孩子。抚养一个孩子是件幸福的工作,没有孩子之前,我以为世界是平的,但是现在它是圆的。

大照片

我热爱用google检索资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不期而至的检索结果。《大照片》这篇文章我都记不清是通过什么关键词检索而来的。 这是一篇发表在《译文》杂志上的编译文章,译者的初衷并非是介绍摄影,其中有不少专业术语上的错误,比如将大画幅相机(view camera)翻译成取景相机,将制作图片的冲印社翻译成摄影社,一些人名的翻译也和摄影界约定俗称的不同,把贝歇尔夫妇翻译成比彻。但这些错误并不能够掩盖这篇文章的文采。译文发表的这篇文章大概也是受原作者的文风吸引——如同古斯基的照片,安静、严谨量。 我截取了其中一个片段,看腻了那种所谓深刻的摄影理论文字,读到这样的故事,会心一笑的同时,却有更多的回味: 安德列·古斯基(Andreas Gursky)沉稳自信,不事张扬,作为艺术之星,四十六岁的他在国外尚不为人所知。他英语说得不太流利,但非常正确,你能感觉到他先在脑子里把要说的话一句句翻成英语,随后才开口。他是那种与他人融为一体,毫不引人注目的人,中等身材,衣着整齐,五官清秀,头发理得短短的。用他在德国的经纪人莫尼克·斯普鲁斯(Monika Spruth)的话来说,“他简直就像新兴科技产业公司的雇员。”几乎没什么人知道去年11月他参加过的马拉松比赛。赛前一周,他差不多都和现代美术馆摄影部主任彼得·加拉西(Peter Galassi)在一起,忙着即将举行的作品展的目录事宜,不过他还是抽空见了几位朋友,在现代美术馆出席了一个要求赴宴者穿规定宴会礼服并结黑领结的宴会。 古斯基出席宴会时只穿着衬衣,外面披着件海蓝色风衣。他担心如此不合礼仪的着装会犯东道主。当然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他还担心自己跑不完马拉松比赛全程。尽管他状态很好,跑步锻炼已经坚持了二十五年,却从没跑过二十六英里这么长的路程。他以四小时二十八分不俗的成绩跑完了全程,在四十位来自杜塞尔多夫市,包括该市市长在内的参赛者中居上游。“这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经历之一,”第二天跟他谈话时古斯基说。“太棒了。一开始我跑得挺慢因为我担心自己会吃不消,可是,等过了昆士桥,上了第一大道,我觉得自己精神很好。”古斯基还想参加明年的马拉松比赛,他的目标是四小时之内跑完全程。“长一岁,”用他的话来说,“快半个小时。”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