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如奇遇》作品盒勘误表

因为我们的工作失误,盒子里出现了一些错误,尤其是摄影师的邮件联系方式,出现了部分错误,在这里向摄影师致歉,并更正如下(加下划线表示出现了错误): 方唯   江西九江市彭泽    327390682@qq.com 李林冬 湖南郴州             368734047@qq.com 王博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wbsonic@gmail.com 徐文龙 江西省遂川县 wlongxu@gmail.com 胡勤 山东曲阜 hu.qin.pro@gmail.com 范顺赞 浙江天台 617008038@qq.com 吴婷 江苏无锡后宅镇 489486727@qq.com phylia 湖南衡阳草市镇 phylia@gmail.com 肖毅 江西吉安 102881225@qq.com 金宇超 浙江横店 (…) Read more

眼中的小世界,耳畔的喃喃细语

《眼睛,耳朵》(the eyes, the ears),川内伦子的这本摄影集仍然保持她一贯的风格——对日常生活的缜密观察,凝神静气地观看。 在这本影集里,她更是将照片和一些仿佛是拍照同时在耳畔响起的喃喃细语放在一起,让观者一同在她的小世界里沉醉。 我要看,我要看 我要看,要看 我就是要看 我要看 我要看,我却不能看 我要看 要看。 “I wanna see. I wanna see. I wanna see. I wanna see. I wanna see. I wanna see. (…) Read more

超过140个字:阿勃丝的碎碎念

去年秋天,光圈出版了阿勃丝的一部个人传记Diane Arbus: A Chronology,没有任何图片,这部编年史的文字来自早先的另一本书Diane Arbus Revelations——收集了黛安阿勃丝短暂一生中的各种碎片。新书把其中图片资料都去掉,形成一本纯文字作品。有评论者认为,它们实在太琐碎了,也许只有那些阿勃丝的死党才会感兴趣。 (今天一大早,我很不厚道地把卓越里最后一本Diane Arbus Revelations买走了……,当然你也可以到亚马逊上去买。) 阿勃丝的文字和她的照片一样好,去世之前两个月,曾给Artforum所要发表的她自己的作品集配文: 有一次,我梦到自己在一艘巨大的客轮上,四周苍白失色,闪烁着金光,丘比特爱神的氛围,洛可可风格的装饰,让它像一块婚礼大蛋糕。空气中有焦糊的味道,人们在饮酒赌博。我知道船着火了,就快慢慢沉没。其实他们也知道,却只顾做乐,跳舞,歌唱,亲吻,神魂颠倒。这里没有希望。我内心反倒乐开了花,这下我能拍任何我想拍的了。 …… Once I dreamed I was on a gorgeous ocean liner, all pale, gilded, cupid-encrusted, rococo as a wedding (…) Read more

一本小蓝书

我曾在亚马逊上买了一本二手的布勒松的“The Mind’s Eye”(思维之眼),没有想到扉页上竟然还有一段话,是一位祖父写给孙女的,这书是她的生日礼物。 我不太能辨认手写体的英文,似乎是这样的: My Grand-daughter, for some more serious reading and contemplation on the philosophies of a fabulous photographer,whom i have spend a lot of years admiring, i give (…) Read more

悦读七天:第七日

悦读七天:乔布斯的最后一张照片 如果按照乔布斯的法则,新媒体世界的逻辑就通畅了。但现在的情形是糟糕的——昨天和几位朋友在一起所聊起的残酷现实——内容生产者是食物链的末端,脑力劳作变得廉价,它容易被拷贝,转发,变得更为廉价。无论是拍照片,写文字,还是做翻译,你那么有创造力,全情投入,却仍然难以以此谋生。乔布斯的itunes却在这种万万不可能的状态下,让人们为数字内容付费,而ipad则是他给纸质王国搭建的一艘通往数字世界的大船。 这大概就是为何乔布斯的最后一张照片(苹果官方网站所使用的,他很喜欢的这张照片)是来自4×5相机里的一张胶片的原因。他为物理世界在数字世界的生存建构法则,他不排斥旧世界所遗留的财富,同时又需要它更有创造力。 “哇!你拍摄胶片” “我觉得数码不是特别适合我们今天的拍摄。” “我同意。” 以上是2008年摄影师Albert Watson接受《财富》杂志的任务去拍摄乔布斯时,两人的对话。但随后乔布斯又补上了一句: “但是,我们已经到了这儿了(数字世界)。” 此后,乔布斯给摄影师一个小时的拍摄时间,这超过他以往给其他任何摄影师拍摄肖像的时间。 旧金山的摄影师们会讲这样一个玩笑——给老乔拍照,那简直就是一个噩梦。在美国肖像摄影师那里,乔布斯是一个超级难缠的被摄对象,这已经不是一个秘密。 Ed  Kashi 摄影 摄影记者Ed Kashi给乔布斯拍摄过大概十次照片,他的助理回忆起一次拍摄的遭遇:“那大概是八十年代末,乔布斯来到拍摄现场,便开始四处挪动灯具,紧接着打电话给纽约的艺术总监,说他要拍一些不一样的。” 助理和摄影师在现场都呆在那里,他说:“乔布斯太有控制欲了,超过我所见的任何人,他要掌控一切,他要说他自己的话。” 这种操控还延展到图片编辑的过程中,财富的前任图片编辑Scott Thode回忆:“这个家伙的不同之处是,他对设计和对故事的呈现方式有很强烈嗅觉。” Doug Menuez在1986到1990期间,拍摄了大量乔布斯在NeXT公司工作时候的纪实照片 另一位摄影师Doug Menuez的遭遇更尴尬,他在1988年为财富拍封面,他的设计是在NeXT办公室的楼梯上拍摄(乔布斯找贝聿铭设计的),但当乔布斯来到现场,便大叫:“这是我见过的最愚蠢的主意!” 然后他嘟囔:“你们就是想卖自己的杂志!”摄影师回了一句:“那你难道不想卖你的电脑?”“ok,那成”,这位怒气冲冲的家伙竟然立刻乖乖地坐了下来。 谈及这次拍摄的感受,摄影师说:“我去过战场,但和乔布斯对垒却让我学会如何捍卫自己的领地。” 回到乔布斯最后一张照片的拍摄现场。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拍摄过程里,摄影师试图用极简的方式拍摄,他认为这是最适合他的,当乔布斯问起摄影师要他做什么的时候,摄影师让他要保持和相机百分之九十五甚至百分之百的视线接触,他说:“你想着前面就是你的下一个计划。或者假想面前有一个试图挑战你的人。” 乔的下一个计划本应是什么? 写这篇文章我非常犹豫,因为里面的故事素材都来自PDNpulse的博客。我希望自己尽量减少做这种编译的工作,我没有任何权力把别人的采访成果以编译的名义转运至国内。我能安慰自己的是,这个博客没有任何广告。但我在想,如果老乔还在,他会不会发明一个玩意儿,让我可以以一美元购买这篇文章的编译版权。 那我会付费的,我的ipad没有越狱,喜欢的app我就去付费购买。我决定严守老乔的逻辑。这是一条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彼此欣赏,真诚支持的道路,扔掉广告,宣传,软文——这些你翻开时下的杂志,满眼皆是的玩意儿。媒体已经被广告和经营部门占领,你想成为他们的棋子儿? 就这一点来说,老乔,还真的很怀念你。

悦读七天:第六日

Vesselina Nikolaeva的书  Baba 悦读七天:Vesselina  Nikolaeva的乡愁 昨天说到了荷兰设计师,今天就介绍一位我喜欢的摄影师Vesselina Nikolaeva。她是保加利亚人,现在也在荷兰工作和生活。 Vesselina Nikolaeva不是大红大紫的摄影师。我和她的“偶遇”是一本名叫《7号学校》(shcool No.7)的画册。这本书记叙了二十个保加利亚中学生在学校最后一年的生活。 关于这本书的拍摄,作者谈到:“处于社会转型发展后期的人们,他们是否仍然和过去的旧世界,这个没有任何记忆,连同痕迹都正在慢慢消失的过去仍然有所联系?7号学校这部纪实作品,记录了保加利亚冷战后的第一代在青年社会中的成长。此时,这个国家一方面旧有的刻板印象正在消失,但仍然没有被新的形象所代替。年轻人正面对着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去建造他们的新生活,却缺乏正确的引导。” “现代保加利亚只有17岁,正如这群年轻人。” 这本书让我更多想到的是我自己的中学生活。我们似乎处于相同的国家氛围中,人的气质甚至连服装都很相似。 最让我感兴趣这本书的历史感,使得这本书有着个体的情绪,但观点又很尖锐。书翻开就是一个图样——是当时保加利亚学生的制服图示,书中还有很多详尽的保加利亚教育发展历史的介绍。 后来翻看作者其他的两本书,发现其实这种对国家历史的探寻贯穿在她所有的作品中。比如另一本书——Baba,作者追忆102岁的曾祖母的生活,从个人史看一个国家的历史: 她活得太长了,太智慧了,也太悲伤了。最后两年,我追寻她究竟是怎样一个女人。是什么让她不断前行:怎样的奇迹让她远离疾病,在战乱时期躲避炸弹,在极权主义时期没有被迫害,在面对逝去的时候没有疯狂。 而这种历史感的真正来源,大概她个人的作品阐释里的几句话应该有所解释: 我记录那些将永远消逝的事实。 I document the fact that everything is gone forever. 我拍摄消失的文化,搜寻乡愁,那些感到失落和被排除在外的感觉,他们面对全球化的抵御。我的兴趣就是这些社会的盲点。

悦读七天:第五日

Wim Crouwel设计回顾展中,这位设计师五十——六十年代的平面设计作品 悦读七天:Wim Crouwel的剪贴簿 荷兰设计师Wim Crouwel的设计作品回顾展当下正在荷兰Stedelijk Museum展出,已接近尾声。悦读第一日谈到了荷兰的图书设计,今天就来聊聊这位设计师。 Wim Crouwel的设计颇受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干练简洁,他最受瞩目的成就是设计了“新字体”(New Alphabet)。受到当时刚刚兴起的电脑技术的影响,Wim Crouwel在1960年代做了一个大胆的字体设计——依照网格,字体完全由平行线和垂直线条构成,没有曲线和对角线;字体有些难以辨认,但对Wim来说,这个实验性的结果带来的畅想却尤为重要,体现了电子时代的精神。直到1990年代末期,Crouwel才发现英国一些波普杂志设计师将这种字体改良用于文章的标题,它历经四十年依然非常先锋。 Crouwel在访谈中谈到,他一直在寻找一种“永恒”(timeless)的设计风格,但随着自己个人设计风格的变化,又发现这种永恒之不可能。而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却看到了他设计的永恒之可能。他的设计作品“视觉度”极低,对图像的处理方式很冷,毫不煽情,正因为此,这些设计始终在激发观者对设计内容进行思考,而并非只是满足观看的欲望。 Crouwel的回顾展中有一部分是他的照片剪贴簿,对于建筑风格的兴趣使得这位设计师拍了不少建筑照片,采样,剪贴,激发自己的设计灵感。专门研究平面设计的荷兰教授Henk Groenendijk 在参观了Crouwel的展览之后,发现如下端倪: “Crouwel的照片剪贴簿吸引了我的视线,当参观完整个展览之后,我更加确信在剪贴簿和个人性格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Crouwel的剪贴簿,所贴的照片都很有组织,每页都有一个主题,不管是一系列窗户的照片或者静物照片,所有的这些照片都仔细贴在一页上,每张照片都一样大小,长边有三个,垂直有四个。本子上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只是每张照片有一个编号。 博物馆在展示这些剪贴簿页面的时候也很讲究,九个页面放置在一排,上面都罩着玻璃。它们在强调一种逻辑上的重复,似乎每一个页面都是一样,而直到你真正去凝视其中的照片,才会发现其不同。” 以上这段谈话难免让我们这些摄影人想到贝歇夫妇的类型学摄影,这位设计师在其剪贴簿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类型学风格,连同他本人的设计风格,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风气都说明了这种表达方式不是毫无来由的“创新”。 Crouwel在谈到设计的时候,会提到设计的个性,其一眼可知的风格。此种风格却并非是在设计室里“设计”出来的,它来自设计师对个体的探索,并与其所处时代风格融合,和文化,工业,社会氛围互通,如此形成稳定而有内涵的设计,这才是timeless的。

悦读七天:第二日

我想着,那些出去玩了七天的人,开工第一天打开1416一定会嚷嚷,哎呀呀,瞧这个人的日子过的。 唷哟!接着来,第二日…… 悦读七天:众帮出版计划 昨天说到图书出版环节中的平面设计很重要,今天就有一位平面设计师对摄影师的图书出版做了特别的贡献。 Stefano Bianchi的 “众帮图书出版”(Crowdbook)网站今年七月份刚刚上线,这里两本“待帮”图书,有一本已经募集到了资金——九千欧元,估计已经开工准备做书了。而另一本不知是否因为底价太高,一万九千欧元的价码让资助者望而生畏,最终只募得了九百欧,筹款失败。 Bianchi在巴黎从事设计工作,曾为一些时尚品牌服务,后来自己做了个工作室帮助艺术家做一些视觉设计和小册子的印刷。大概因为这个机缘,他开始对摄影书的出版感兴趣,受到时下流行的众帮风潮的影响,他策划了这个“众帮图书出版”网站,希望帮助摄影师策划出版图书。 与其他众帮网站不同,这里不仅帮摄影师筹款,还提供图书出版的整个技术支持:设计图书,选择正确的纸张和印刷设备。 这一支持对于那些并不知道如何做书的摄影师们非常重要,Bianchi是混迹在印刷界的老手,他说自己已经在这个行当里建立了很多的关系,“我和整个法国的印刷工关系都很好,这么说吧,假如摄影师要做一本黑白摄影的作品集,我会给你找到那个给萨尔加多印书的工人来给你服务。” Bianchi专门请了一位独立策展人和图片编辑和他一起合作,后者为作品的质量把关(太多的人想把他们的旅游照片印成书了),也负责作品出版后的推广活动,比如把书送到法国甚至欧洲的各个图书馆里。 这个项目充分利用了社交平台去积累粉丝,吸引关注,支持者收获的将是印制好的摄影书。 在欧洲出一本摄影书的成本是多少?Bianchi个人的估算是至少应该在5000欧元,有的时候可能会少一些,主要看用纸和印刷机,通常都应该在5000到10000欧元之间。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内容,众帮图书出版计划寻找的是那些“有故事想说的人”,最能够体现自出版精神的人。 不过,平台越来越多,好内容匮乏这个问题却日渐突出,在我看来,太多的摄影项目都充满了“转载”和“转发”的味道,你看着总是似曾相识,追过去,发现摄影师拍这些东西都毫无理由。 Daniele Dainelli的作品Green,需要9000欧元,募集9163欧元(成功) Marco Garofalo , Milan,需要19000欧元,募集920欧元 (失败) (本文编译自BJP) ofpix也有一个众帮出版计划噢,《克拉美丽》印出来了,订书的朋友们,节后很快就会收到书啦!

悦读七天:第一日

现如今,任何节假日,都巨大且非凡地重要,重要到任何人都不敢入侵任何人的假日生活。这其实就是平日里当机器人受到无比压抑的一种反弹。 放假之前,我接到了N个电话,他们在给我布置了一系列放假之后要做的任务之后,每个人都很贴心地希望我假期好好休息。 ……我偏不休息!累死算了! ……好吧,我要在家读书。 每天还是要早起。这七天的博客,将和大家谈谈与摄影书有关的事儿。 第一日:为什么荷兰的摄影书那么棒! Yannick Bouillis经历复杂,他在德国学习法律和哲学,随后在巴黎一家日文报纸里当记者,然后移居阿姆斯特丹,做了一个网上商店,专门经营荷兰独立出版社和学术机构出版的珍本图书,并最终创办了Offprint Paris机构,开始做当代艺术的推广和摄影书的经营。他的生活不断变线,关于摄影书这一站,他似乎兴趣正浓,他联合创办了阿姆斯特丹艺术书展(Amsterdam Art/Book Fair 2011 )五月份刚刚结束,而十一月在巴黎的Offprint Paris摄影书展则即将召开第二届。 Eyecurious采访了这位先生,话题主要围绕荷兰的摄影书出版。我选择他们谈话中的片断翻译如下。 你曾经是一个政治记者,你如何会对摄影书发生兴趣? 我对摄影书本身并不是很感兴趣,我对摄影书的兴趣在于,摄影里的前卫艺术和实验往往是从摄影书的出版开始的。我来到这个领域,因为我意识到,去寻找最前沿的艺术的地点并非是在博物馆和画廊,而是在出版物里。……现如今,你要想关注最有趣的摄影的新的潮流,你需要去看摄影书和杂志,而不是正规的展览。 作为一个法国人,你在荷兰呆了很多年了。荷兰在创造性和实验性在摄影书的出版方面,是领先且举足轻重的。你认为为何荷兰在摄影书领域做得这么精彩? 我觉得这个事情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荷兰的摄影,它本身就颇具先锋性,敢于尝试新的领域和探索新的方法,比如视频,装置,行为……另外则是摄影书的层面,假如荷兰在全世界有一个领域是最好的话,这就是平面设计。荷兰的摄影本身就很强,而他们的设计则更为强大,这就是让荷兰的摄影书凸显出来的真正原因。 荷兰的摄影师非常清楚,当他们开始做自己的摄影书,就进入了另外一个领域——平面设计,这里不属于他们。图书的设计很重要,摄影师知道他们的局限:这里的摄影师有一个共识,平面设计的标准和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不可能去尝试自己完成自己图书的设计。 Jaap Scheeren and Hans Gremmen, Fake Flowers in Full Colour (…) Read more

the coming of D-day:人们仍然热爱阅读

十万ipad读者。《纽约客》(New Yorker)成了Conde Nast出版集团,ipad版杂志下载量最大的媒体。 《纽约客》有一百万的纸质版本订户呢!这个数字看上去也许很不起眼,但你还要知道一个事实,Conde Nast集团旗下杂志还有:Wired,GQ……稍微对杂志ipad化进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些杂志的ipad版本要多酷有多酷,着实热闹了一阵。但《纽约客》——这个满是字儿的杂志——却成了这个出版集团里的赢家。 你可能要重新审视一下读者对杂志ipad版的需求了。 纽约客封面是插画,内页配图也以插画为主,漫画是其特色栏目。这些风格也同样呈现在在ipad上 《纽约时报》关于这个现象的报道,题目为《ipad上的纽约客,文字为王》( For New Yorker on ipad,Words Are the Thing)。 文章提到,《纽约客》的ipad杂志今年春天上线,编辑部认为其仍然在摸索阶段,但除了订阅人数不断增加,还有两万读者还订阅了一年的杂志(59.99美元),说明其发展势头还不错。这让业界颇为吃惊,因为人们一直认为,像《连线》(wired)这样的高科技、吸引年轻的深度的网络用户的杂志理应在ipad上更为成功。 《纽约客》的ipad版,页面非常简洁,没有太复杂的互动,有一些视频,也有照片影廊,一个特色是诗人朗自己的诗作。 《纽约时报》提出,《纽约客》的成功这让人们不禁发出疑问,报刊亭上的那些花花绿绿的杂志,夺人眼球的视觉设计,它们也是读者在ipad上渴求看到的么?分析师Lipsman认为:“我确信,存在一个人群,他们的兴趣全在阅读上,在ipad上也是阅读。” 杂志的编辑Remnick则回应,“这就是这本杂志最大的财富,人们阅读《纽约客》为什么?为了阅读。” 其实另一个数字也足以反映这本杂志人群的特点,纸版杂志订户一百万,它们都获得了免费的ipad版下载许可,但其中只有七万五千个帐户激活了。 喜爱阅读的人们,是否即将成为濒危,是否依然坚守其过去的堡垒,是否有人关注他们在数字世界的需求? 此文章内容编译自《纽约时报》,作者Jeremy W.Peters (the coming of D-day 是1416教室的一个系列文章的标签,探讨纸媒数字化发展的各种现象。这个系列的前一篇文章为:加西亚的ipad工作坊)

周一消息树

图书的故事 1. 马丁帕尔的推荐 提到摄影书文化的兴起,摄影师马丁帕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手,近年来他和Gerry Badger一起出版了两大厚本的 “The Photobook: A History”(卷一2001年出版,卷二2004年出版),对摄影书的发展予以全面的回顾。这两本书在业内被津津乐道,也同时激起了不少人对摄影书的热爱。 这使得帕尔先生对摄影书的推荐,也颇有说服力。 最近,在爱尔兰都柏林举办的摄影节上,马丁帕尔的策展也和摄影书有关,他选出了过去十年最中意的三十本书做了一个展览,并同时出版了一本新书——“Martin Parr’s best books of the decade.” 这本关于摄影书的书,不仅有每本书的介绍点评,还邀请书的作者或者是编者、出版者出来现身说法。此书现在有平装版本,还有精装和限量收藏版出售。 翻了一下帕尔的最爱们,我发现,他还是以内容为上来读书的。不过,因为是他个人的推荐,也充分体现了他的口味以及个人视野的局限,对熟人的偏好等等。 2.收藏摄影书 卫报近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名为《摄影书——可负担的起的收藏与飙升的价格》(Photobooks – affordable collectibles that are soaring in value),文章指出,近些年一些版本较为稀少的摄影书,价格动辄就是上万英镑,藏家可以考虑现在就入手投资一些潜力股。 文章提到,罗伯特弗兰克的书《美国人》和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在去年的拍卖中,分别拍出了高达四万三千英镑和一万三千英镑的高价。不过,Christie拍卖行负责图书的专业人员也指出,要拍出好价钱,一方面书的品相要好,另一方面,书最好要有一些附加值,比如,作者的签名。 (…) Read more

印刷帮的故事:史泰德庄园

“Gerhard Steidl的印刷工和设计师的职业生涯,是从17岁开始的。”这是著名出版社Steidl历史简介的第一句话。如果将之算做Steidl出版公司的开端,那是1967年的事儿了。 Gerhard Steidl的小印社最开始只是给艺术家印海报,这是一段重要的经历,因为与艺术家打交道使他认识到,印刷不是一个机械复制的活计,而是一门艺术。 从海报到正式的图书出版,Steidl不断发展,并幸运地拿到了德国作家格拉斯(Gunter Grass)作品的全球版权,出版这本书让他们的经营不成问题。 1996年,热爱摄影的Gerhard 决定把自己的出版重点放在摄影书上面。现在,这家出版社代表着摄影书出版的最高水平。 但毫无疑问,无论Steidl出版公司再怎么壮大,它却永远只属于Gerhard Steidl一个人。这个人对书的狂热,决定了整个出版社的出版精神。 纽约时报周末画报的记者Jim Lewis前段时间探访了Steidl的总部,撰写了一篇见闻录。文章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描写,请猛击这里去看原文,以下是一些摘录: Bound for Glory 作者:Jim Lewis 文章来源:纽约时报周末画报博客 他们管他的地盘叫史泰德庄园( Steidlville),这个名字与其说是代表一个物质实体,倒不如说指的是一种境界,从这里出来的书,是无与伦比的现当代艺术和摄影书。 他有45名雇员和一个出版社,这里一周七天,24小时昼夜不停地工作,只有周日早上休息,这个时间用来做清洁。他在房间里做除了装订以外的所有工作。摄影本来就天生有多重身份,艺术书的印刷又是一个超级复杂的过程。这些事实映照在史泰德庄园里,你所看到的是一个超级繁复的地方:楼梯间堆满了书,成排的显示器,一摞摞的纸张。那些出版物看上去无穷无尽,艺术家聚拢成圈然后散去,日程排得满满的,一本新书,然后又一本,然后又是一本。太多的名字,太多的数字,而这里还有另一个事实:去年,Steidl收到了超过2000个印书的请求,而他没有给他们印一本。 艺术家排着队想要和他合作。在任何一个时间,公司里都同时在做80本书,假如这些艺术家仍旧在世,并且可以活动,他们就会受到邀请——事实上是特别希望——他们能够亲自来督印。这种深度的参与和日程上的琐碎安排导致整个过程中充满了焦急的等待: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在午夜接到电话请求其过来监督印刷,这都是常事。 “假如大家都跑出去喝咖啡喝吃饭,我这里就变成一团糟了”,Steidl谈到:“过去,我经常要派一个人到外面的酒馆或餐馆里去找Lewis Baltz或者Ed Ruscha。现在好了,我们有自己的公寓,大家都不许出去。他们可能要经历漫长的等待,但只要我有时间,他们就必须出现,如果他们不在,那就会有麻烦。” 艺术家住的房间很普通。但墙上的照片自然是例外。Todd Eberle摄影 史泰德所在的小城Gottingen不是一个容易到达的地方,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忙人,而和史泰德做一本书又是一个非常劳累的过程,那么,为什么,这些人愿意来呢?我把这个问题提给Epstein。我认识他很多年了,这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刚刚从火车站过来,脸上挂着大大的微笑,仿佛一个孩子来到了游乐园,刚刚把行李扔下就开始了工作。“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他说,“Gehard热爱他从事的工作,毫无保留地投入。”我问他Steidl有什么是独一无二的特质,他说:“Steidl本身”(Being Steidl) 需要处理的工作 (…) Read more

印刷帮的故事:一本北京牌儿相册

以下你要见到的这本“北京牌”相册是网友zhang1纯手工制作的,他前两天发邮件给我“显摆”(呵呵)。我想这也应该算是印刷帮吧,就把他豆瓣的文章搬到这里。话说和这个北京牌儿相册类似的我手里也有一本,不过封皮是淡蓝色的,写着两个字:影集,里面还贴着一些陌生人的照片。 作者:zhang1 豆瓣原文链接:这里 出差回来正好是礼拜天,没事干,不想出去又睡不着觉,想起了之前欠朋友的一个债。 去年春天,一个哥们儿夫妇俩要移民,走之前不久,我们瞎聊,照点相留个念吧,说行。 朋友是工作中认识的,聊的开心,工作没了关系也还没事瞎扯蛋。他们夫妇同年生,还是初中或高中的同学,上学时一直在日坛永安里这一带。很有夫妻相,虽然比我大好几岁,不过看着不像。大概是四五月份,我们在日坛公园拍了点照片。 底片冲出来有点问题,我原来计划的输出尺寸可能够呛,我办事拖沓,这事儿就放下了,他们走之前也没能拿到。 去年年底还是今年,路过东直门MOMA门外桥下,见很多附近居民,多为老师傅,摆摊卖旧货,逛了逛,看见个相册,和小时候常见的相同,硬皮系绳,里面每张 黑卡纸之间有很薄的半透白纸,外观有些旧,但确没用过,封面烫金梅花图案和建筑图案,北京二字(建筑看着眼熟,后来发现其实是农展馆,距离这里不远,估计 是若干年前农展馆的纪念品一类)。不善砍价,砍了半天还是15,收下。心想不定何时可用。 这会儿,想起来照片可以弄小幅放这里,可以直接把120底片做成和小时候见过的120照片一样的大小。当时照相馆似乎少有120放大机,所以我印象里在各家相册中见到的都是和底片一样大小的照片,上面还写着“房山照相馆”之类的字,照片的边还是切成花的。我找不到切花的机器,就留个白边吧。 选照片 朋友喜欢故乡北京,我想过要弄一些北京的照片放到给他的相册里,我曾问他对什么有感情,他说:杨树、胡同、中山公园、地铁二号线、动物园狮虎山、前门肯德基、日坛中学……看,社会主义风格的审美观,我脑袋里想象着,动物园和肯德基,听起来就是俩人搞对象的地方。 我没能把他说过的地方都走一遍,只是路过的时候想起来的话,顺便按一张,现在看起来气氛还不够足,于是我想起了之前在网上见过的一堆照片,是老外Leroy W. Demery, Jr.在80年代来中国时拍下的,令人印象深刻。照片搜到了,这位先生着实令人尊敬,奉献了这许多美不胜收的照片,屡看不厌……我挑选了其中北京的几张,修掉上面的水印,抱歉,不商业用途,盗用了。我想要不要感谢老师傅一下,老先生的Flickr相册里还有很多照片,看看有没有你的地方?http://www.flickr.com/photos/lwdemery/ 最终,挑选了几张两口子的,几张我硬盘里平时拍的,这位洋人朋友的几张,还有一张名叫Sanpeter的朋友拍的小学生运动会照片,居然是“FangCaoDi xiaoxue”,芳草地小学,我决定用这张做铺垫放在最前面,用它把时间带入到80年代,也许小学生里面就有我们的这对夫妇呢,也许他们在小学认识,过了青春期,也许他们开始暗恋,春游的时候,在中山公园或是前门肯德基坐在一起,手足无措找话题…… 气氛与内容混杂,掺和着来吧。 输出 我决定照片都用小尺寸。洋人师傅拍的,网上图很小,印刷尺寸火柴盒大小;120照片,弄成和底片等大;我拍的一点北京,大概6×9cm大小。去祥升行弄出来,麻烦师傅给裁好了,好像一把扑克牌在手里。 排序 照片有三类,共十六七张,80年代北京,现在的细节,两口子的照片。想了想,不分类摆,按我直觉的气氛走,在地上码放着弄,感觉像在打牌,拉大车。 用芳草地小学的运动会开始,80年代北京的穿插里面,两口子的顺序搞一搞,有几张还有点搞对象的感觉。现在北京细节的,放在之间稀释。最后用一张“青年泛舟颐和园”的。 刚开始觉得照片小,有点担心,做完了拿在手里,感觉不怕小了。 这两天寄出。

三个 William Eggleston

2013年,热爱彩色摄影的小青年们,会有一个新去处——到美国孟菲斯William Eggleston 博物馆去朝拜这位彩色摄影鼻祖。 根据孟菲斯当地报纸的报道,这所由当地私人集资建造的博物馆总面积有一万五千平方英尺,投资一千五百万美元,建成之后,不仅展览 William Eggleston的作品,也会展出其他当代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博物馆预计2013年建成。 以上这条新闻已有一些时日,是一月份对外发布的,不少 William Eggleston的粉丝已经有所听闻。我最近不断在各个媒体上看到Egg爷爷报道,以下我就以这则新闻为由头,顺势推出与“Egg爷爷”有关的三篇剪报: 1.《 William Eggleston: For Now》 这是Twin Palms出版社刚刚推出的一本新书,这本书的编辑也是一个特别的人物—— Michael Almereyda——纪录片《真实世界的 William Eggleston 》(William Eggleston in the Real World )的导演。 这位导演试图将Eggleston没有被人们看过的照片重新发掘出来,历时一年,他往返孟菲斯五次,翻阅老爷子的三万五千张扫描底片,从而编辑成了这本新书。他声称,要给人们展示Eggleston的另外一面。而Eggleston则认为这本书更像是来自一本家庭相册。 书中的一段访谈里,Eggleston提到: “我向来不理解,为什么人们要形容我的照片浪漫。我从来没有试图将世界浪漫化。假如你回到旧时光里,我拍照的那个时候,我想我的照片和当时的那些地方是非常接近的。我从来都没有感到要用照片里美化世界的需要,因为世界本身已然非常精彩了。” (…) Read more

ipad,快点出来接招!

花了一个早晨翻译了Slate上的这篇文章,谈论数字时代你为什么要去看纸质的摄影画册,作者是他们这里专门撰写摄影文章的Jim Lewis。我以前翻译过他写的有关彩色摄影的文章,但是看过这篇,实在没有想到他是一个如此“繁复”的家伙,用“繁复”这个词不知道好不好,我就是想形容一个陷入琐碎细节的人——特指其对摄影阅读体验的追求,这里没有任何贬义,在我们粗糙的生活中,实在缺乏这种精致。 为什么艺术书当下不会很快电子化 iPad, Meet Your Nemesis:Why art books won’t become e-books any time soon Jim Lewis文 “当我几天后再去看,那本书已经没有了,只有一本更新的,要一万美元,都够我买20个ipad了,不过,我还是宁可去买那本书。” Man Ray 和Paul Eluard 合作出版了几本书,这是1937年的 Les Mains Libres 大约就是一两年前,人们似乎还在怀疑未来出版业是否会朝向电子化发展,但形势很快就变得明朗,Kindles,Ipad这样的电子工具将很快成为主导。作为一个小说家,我其实对此毫不在意,尽管我喜欢纸质媒介,我却并不介意其他人如何阅读,只要他们的确在阅读。但并非只有小说和其他非小说类文学作品是用书的方式来展现,除非你是专家并且经常旅行,大多数你看到的艺术作品和摄影作品都是印刷版的。那么这些作品是不是也会逐渐被e-book代替呢?我认为不是,而且我希望不是。若要探寻为何如此,我们需要略微来点形而上学的理论。 一本书——或者更清楚一些,干脆就来说一部文学作品——不受其物理介质的影响和限制,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每一种形式的作品The Lake Isle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