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板——我是谁,开启艺术摄影市场

与画廊接触 当你的作品已经很成熟了,就需要拓宽眼界,寻找哪里有合适的画廊代理当代摄影作品。这时候画廊展就是一个让你可以一网打尽各种画廊的好地方。 不过,你还是要记住,画廊展并不是你进行摄影作品交易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让你了解摄影作品市场的好机会。 购买画廊展的门票后,你可以得到一份画廊目录,如果你没有机会去参加展览,最好也能够索要一份这样的名录,因为这可以成为你进入画廊的一份指南。 在美国最大的画廊展是“the photography show”,其他一些专门的摄影画廊还有“photo san francico”以及“photo new york”。所有的这些展览都有面向学生的培训项目。 最近一次在北京举办的画廊展在10月6日至10月10日, “艺术北京2006(ArtBeijing)”大型艺术博览会。 在这个网址www.photography-guide.com,你可以找到很多画廊经营者的名录。 下面是一些和画廊经营者打交道的技巧,当然,前提是你的作品已经在一些比赛中得到了较好的反馈,并且你已经有了一组完整的作品。 1, 要知道几乎没有一个画廊经营者会与自己不认识的摄影师见面,因此让朋友引见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2, 很多画廊都接受摄影者递交的个人作品集,但是你在散发之前要先打听好他们的标准是什么。 3, 你还需要对自己是否应该对一个作品进行投资有果断的意见,如果你的作品是新的,或者是正在进行的长期项目,你应该多听取一些意见,获得足够的反馈,在进行新的项目之前,最好让他们能够看到你先前的作品。总之,作为一个艺术家你也要聪明、积极、并且具有商业头脑。

小石板——我是谁,开启艺术摄影市场

如何进入职业摄影领域,或者更加职业化的经营自己,我打算分两个单元,单元一是我不太熟悉的艺术摄影,我会编译一些东西,单元二是新闻摄影 本文编译自pdn edu magazine 2005年春季号 作者 mary irginia swanson,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美国,但很多都是世界惯例,也在中国悄悄的发生。 进入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路径是要找到你的领路人,这个领域具有很强的圈子色彩,但是见到意见领袖并不容易。有一部分际遇很好的年轻人,通过私人关系很容易便摸对了门路。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草根阶层,只有通过自我奋斗来实现这个目标。这种公开公正的 竞争途径通常有三个: portfolio review—作品点评(类似我们以前提到的meeting place,即专家见面会) juried competitions—摄影比赛 attend gallery expositions—参加画廊博览会 portfolio review 在作品点评活动中,通常有这样几类人作为专家与摄影师见面:画廊经营者,博物馆策展人,图书出版人,图片编辑,艺术家代理人,以及其他一些在这个行业的权威。他们通过观看你的作品提出建议,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你指明你的发展道路。同时在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你还可以认识很多朋友,因此非常值得参与。 参加这种见面会的费用非常昂贵,但是相对于你挨家挨户地去寻找这些专家,这个价格还是比较划算的。一些作品点评会是单独举行的,还有很多是夹杂在摄影节中的,大家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察看世界各地的摄影节情况——www.festivaloflight.net 对于参与哪个见面会可以依照下面几个标准进行衡量:1,都有哪些专家参与2,是否在见面会的同时还有相关的培训和展览 3,住宿费和旅费的开支情况。 有的时候,摄影师的申请可能被拒绝,但是不要放弃,你可以询问他们是否可以把你放到备选名单里,并且在活动附近订好房间,等待时机。 一旦参加某个点评活动,还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目标明确:你想通过参与这个活动获得什么?是仅仅得到一些指导与建议,还是希望能够获得突破性成果,建议你研究一下点评者的背景,充分利用你和他在一起的时间,最好能够建立可以长久联系的私人关系 编辑好你的作品:一对一的见面通常只有20分钟就开始轮换,所以你要考虑分配好展示作品和讨论的时间,如果你有几个专题,可以每个专题只选择一部分作品展示。 作品的展示非常重要:如果你的作品展示很便于操作,这将大大节约你的时间,你可以选择将作品放到盒子里/装订成书本/整理为作品集。还要注意的是,可以制作一些“便携“的小型的作品,比如8*10大小的打印照片,甚至是激光或者喷墨照片,装订在一起的“样书”,这样,在一些非正式场合你可以和专家和其他摄影师方便的分享你的作品。 (…) Read more

1/125秒 VS 365天

这是一个名字叫做“我”的小小DV短片,我看了很多遍,你可以从两个地方看到 http://www.atomfilms.com/af/content/me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5YYaJIrmzo 居住在美国的 女孩Ahree Lee在三年的时间里,每天为自己拍摄一张标准照,然后将之剪辑起来,快速播放,一张张面孔在你眼前快速经过。 面孔经过,时间也在流逝,从一周到一月然后再到一年。 有人说她疯了,在浪费时间——浪费时间,我觉得这个评论多少也算切中这个作品的实质,因为时间本来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可是你却在这个作品中看到了。 “时间”是无限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很多动人心魄的艺术品都在诠释这个主题。 Ahree Lee的作品让我想起一位行为艺术家谢德庆,1973年他偷渡到美国纽约,其后有六年的时间里每一年他都只有一个动作,比如1980~1981年,他要求自己每小时打一次卡整整坚持一年。谢德庆回忆说:“我所做的一切可以说都是在消耗生命(我大体不用时间这个字眼,而用生命)。这实际上是我的一个底限,而时间据说是无限的,所以我消耗的只能是生命。在打卡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时间和生命之间的荒谬关系。” 诠释时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也是困难的,以上两位艺术家都以殉道者一样的精神,展示了他们的“时间”。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摄影似乎是各种艺术门类里时间性比较强烈的一个,一个最普通的快门速度是1/125秒,似乎轻触那个小小的按钮,就真的可以凝固时间。这可能是摄影的真理,也可能是谬论。很多人因此掉进陷阱而变得浮躁,缺乏的就是做一年甚至做三年的精神。

小石板——我是谁,开启我们的职业生涯

按照进度,我在以前断断续续和大家讨论过两个问题,一个是观看的方法,另外一个是荷赛大师班的研究系列。 现在大家都进入拍摄状态了吧 我们也应该进入第三个话题——我是谁?关于拍摄主体的研究的探讨。 今天的年轻摄影师面临很多的机遇,有更多走上国际化舞台的可能。作为这个系列的开篇,我选择了两位国外图片编辑关于本土化摄影师需求的一些观点。 时代周刊图片编辑 玛丽安戈龙  发言地点:2004年大师班讲座 十年以前没有人会想到在拍摄波兰的时候,找一个波兰摄影师,或者到中国找一个中国本土的摄影师,但是现在大家会这么办, 关于这些国家一些陈旧的观点已经不存在了,媒体对本土摄影师的期待更高,这也同时告诉我们,如果你要在传媒市场维持生计,你必须先扎根于本土。 德国国家地理图片编辑 露丝  发言地点:2004年亚欧青年摄影师研讨班 中国题材是GEO近年的报道重点,我们主要通过中国的通讯社和摄影师本人购买照片,但是我们通过网络看到的专题,许多 已经被其他媒体采用过,有些较为新颖的,只有部分图片符合用稿标准,当通过通讯社和这些作者取得联系,讨论补充拍摄和与 他们派出的文字作者配合的问题时,大多数中国摄影师因为语言交流的障碍而不能胜任。派遣一名摄影师到中国拍摄需要极 大的费用,同时存在语言和环境等问题。(引自周邓燕 《河内之行》) 德国国家地理图片编辑 露丝  发言地点:2006年青海摄影节 逆光提问;阻碍中国年轻摄影获得为国外传媒任务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回答:语言问题。 平面媒体这几年受到资金的困扰,不断压缩开支,摄影师也不能无所顾忌地全世界乱跑,这的确带给本土摄影师更多出头的机会。关于露丝的回答,我有不同看法,十年前语言可能真的是中国摄影师最大的问题,但是十年后的今天情况已经大不相同, 之所以还给国外图片编辑这样的印象,一方面她们对中国摄影师仍然抱有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中国摄影师也缺乏推销自己的能力和渠道。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你真觉得自己的语言还是问题,那就狠下心来,赶紧解决掉,不要让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再成为问题

娱乐——秋季时装发布

咱这里很少和娱乐沾边儿,利用周末的时间也八卦一下,毕竟这也是现今摄影行业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画面里的这位绅士是一位非常敬业的“帕帕拉齐” Carl Brooks,工作时间为2005年5月,他正在拍摄西雅图女教师蕾托诺(Mary Kay Letourneau)与男学生富雅罗(Vili Fualaau)的婚礼,这两位的婚礼绝对是所有小报为之狂热的新闻。因为前者在1996年43岁时和后者12岁的小男生忘年恋,被控强奸入狱七年。9年后的这场婚礼简直是爱情神话。 帕帕拉齐Carl Brooks先生显然没有得到邀请函,为了得到这张照片,他也动足了脑筋,他身上穿的是美国士兵在野外作战时为了隐蔽需要而特制的伪装,上面横七竖八地挂了一些叶子和枝条,当然白色的大镜头也能染绿了就好了,否则简直天衣无缝。 挺不容易的。不过,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现在特别婚礼上的另一位女摄影师colby katz也另有所图,她的工作哲学是拍摄不为人知的世界,这位先生是多么好的对象。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感慨这世界如此神奇,严谨而富有秩序,因为这是一条何等完美的生物链。 我还有一个比较关心的问题,不知道 Carl Brooks拍到了没有。如果对八卦新闻很感兴趣,请探访这个图片库,是 Carl Brooks的东家。http://splashnews.com 本条新闻来自:http://www.popphoto.com/photographynewswire/2733/camo-camera.html

全美十佳摄影助理

你是从哪里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呢?对于摄影这样一门存在一定技术含量的手艺来说,从学徒工开始也许是一个选择,当然,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摄影助理” 美国摄影杂志近日评选出了十佳摄影助理,这些年轻人从他们从事摄影助理的生涯开始就表现出一定的天赋,和大师一起工作,为著名的媒体或者公司拍照,让他们更加如虎添翼。当助理一方面可以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一些小活儿,这比白手起家要容易些。但是有的摄影师也告诫从事摄影助理的年轻人——不要当助理当得太舒服。有人做助理的时间非常长,有的人离开了助理职位发现自己仍然难以起步,这些人当助理的同时却失去了自我。 在国内摄影助理更多出现在一些为时尚杂志拍大片的摄影师以及部分商业摄影师身旁。商业摄影在国内的发展刚刚起步,摄影助理当然也仍然难称之为一个行业。在美国,当摄助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据说也有薪水能拿到六位数美金的,但大多数低于美国平均工资水平。按照工作年限可以将摄助分为三等:一等摄助工作有五年助理经验,二等三年以上经验,三等一年到三年经验。 在纽约的行情是, 从事编辑类摄影(给媒体拍摄) 一等摄助 200-400美元一天 二等     175-200 三等     100-150 从事商业摄影(拍摄广告) 一等   300-500美元一天 二等   250-350 三等   200-250 详细情况可以点击这个链接http://www.popphoto.com/americanphotofeatures/2642/the-best-photo-assistants-in-america.html

侦探社最近工作繁忙

现在有一个商机有待大家挖掘,那就是开一家假照片侦探社,网上有一些人已经先行工作开来。 让路透社狼狈不堪的假照片,是在博客里揭露出来的,http://littlegreenfootballs.com/weblog/ 这个被称作“政治博客” 的个人空间,博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揪出假照片,而是抗议西方媒体对待中东问题存在主观偏见,他们发布的信息都值得怀疑。 随着路透社假照片真相大白,当初参与辨假行动的博主们最近更加繁忙,他们需要处理的案子越来越多。 http://mypetjawa.mu.nu/archives/184247.php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纽约时报的案子,侦探们发现一个被宣告在战争中死亡的 男子,在另外两张照片中还跳上跳下的忙来忙去,而他“死亡”时的姿势好似好莱坞大片“飘”中的情节。对这个案件侦探的结果是纽约时报后来更正说,原来的图片说明错了,画面中的男人第一没有死只是受伤,第二,不是在战争中受伤的是参与救援行动时受伤的。 被宣告在爆炸中死亡的年轻人,戏剧化的死亡姿势 画面右下是同一个人,正参与救援 http://littlegreenfootballs.com/weblog/?entry=22017_Down_the_Rabbit_Hole&only 这个案子也是纽约时报,侦探们正在仔细研究画面右下角的男人是否是通过photoshop后添加上去的。 博主们还发起了一个比赛,叫做你也可以做路透的摄影记者,http://mypetjawa.mu.nu/archives/184234.php。大家争相将自己的ps作品上传。 乱了套是吧,一个博主在博客商匆匆写道:我太忙了,又有人发来照片需要我鉴别。 呵呵,瞧人家这生意

今天讨论的问题有些让人头大——答复戴同学

戴同学昨天发了一个帖子 讨论一条新闻 http://news.sina.com.cn/w/2006-08-07/07339676833s.shtml 这样的照片究竟算不算篡改呢? 摄影师怎么可以没有调整自己照片的权利呢?原始的照片就是真实的吗?那只不过是一台机器对现场的还原而已,而之后的ps,是另一种机器对现场的还原,这两者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吗?摄影师有权利调整曝光、选择胶片,为什么就没有权利ps呢?我们不会真的愚蠢到了宁愿刻板的相信一个日本产的黑匣子而不相信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地步吧? 人的眼睛才是权威,亲临现场的摄影师有权利利用任何技术手段再现他看到的一切! 就算真的加了一些黑云又怎样呢?气氛算不算是客观要素之一?若是的话那黑白照片又怎样?图片编辑可以选用黑白照片来降低血腥的感觉,为什么摄影师不可以ps浓一点的黑烟增加战场的气氛?闪光灯又怎样呢?将人的肤色拍得更黑或更白也可以充满主观的暗示,人的背后有没有阴影?在被定格一千分之一秒钟人的极其怪异的表情,你说这是真实的还是需假的呢?人本来就是主观的。 我的回答 在《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这本书里 ,有这样一个小节,叫做视觉欺骗。其中列举了视觉欺骗普遍存在的五种形式: 第一,发生在照相机镜头前的事件可以是有意安排的 第二,在照片制作完成之后,可以通过诸如剪辑、粘贴等传统手段,以及现代的电脑技术加以修改 第三,当对若干摄影图像依照某种次序加以编辑时,其排列顺序可用来造成这些图像所记录的真实事件之间的一种错误印象 第四,在摄影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选择拍摄、取景、对拍摄的形象进行剪裁,对图像进行整体编辑,仅仅靠选择的手段就可以使一张照片作为客观现实证据而具有的价值发生戏剧的变化。 第五,最简单的方法,一幅照片可以通过错误的说明来误导受众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五种方法里,使用电脑技术修改其实是最愚蠢的一种方法,因为其他几种欺骗方式都是杀人不见血的,或者说是只有江湖内部人士才会明了的秘籍。在我的课堂上,一谈到数字技术修改照片的尺度,总会有同学反驳——剪裁不也会 改变真实性吗?镜头取舍不也会改变真实性吗?他们都是聪明人,不会轻易被糊弄。就是逻辑上出了一些问题,因为所有以上五点视觉欺骗的手法我们都需要禁止,可能我们对数字修改技术讨论的热闹,忽略了对其他几种更隐性欺骗方式的杜绝和监督,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人摆拍造假,就得出可以随意拼贴制作照片的结论,这个逻辑显然是说不通的。 戴同学的想法也挺有趣,我觉得他的观点是,能不能把因为电脑合成而造成的视觉欺骗效果转化成视觉说服的效果呢?或者说,他在质疑,为什么不能用积极的电脑合成方法,传递信息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出的好。我觉得假设我们可以这样做的话必须基于两个前提: 第一,维持传播者的公信力。受众也不是傻瓜,在《视觉说服》这本书里提到这样的观点,“照片从来就是被操纵的对象,我们不应认定过去的受众对于这一可能性的认识不如当今的公众。公众对照片的认知时常持怀疑态度。虽然摄影作为证据的价值源于其介质的技术本质,最终决定任何一张特定照片的可信度的是这张照片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如果我们对把照片当作证据来使用 的那个人不信任,不论照片看上去如何真实,我们都可以说它是经过摆布的,没有代表性,标错了说明等等。反过来,如果我们相信使用照片的人不会求助于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段,及时我们充分意识到存在着被利用的可能,还是会相信照片作为证据的价值。” 我想这大概就是路透社在发现摄影记者修改照片之后,立即撤销这张照片,并将之公之于众的根本原因。维持传播者自身的信誉是非常重要的。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如果要让受众相信这些修改后的照片是“积极的”“正确的”,那么传播者的公信力很重要,而要维持传播者的公信力,它必须确保任何修改都必须是“积极的”、“正确的”。但是他能确保吗?!如果路透社对自己的 摄影记者说,你们可以根据你们看到的事实修改照片,他使用怎样的尺度进行衡量呢?不要太多,只要一次的疏漏就足以让他丧失自己的说服力。 第二,突破视觉结构不确定性的影响。视觉结构与文字相比较,它不能成为一套表示因果关系、相似关系,以及除时空关系之外的其他任何关系的明确手段。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通过形象本身明确表达自己的论点。这种模糊性往往需要借助文字说明来界定。因此如果要让受众理解摄影者试图通过修改过的照片表达观点,必须要明示所做的修改,否则无法发挥视觉说服的作用。比如戴同学提出的这个例子,文字说明里可能需要这样的文字“注:修改过的照片,作者添加了一些浓烟,现场本应如此恐怖。。。”其实我在之前的博客里提到过这种做法。见“两个小符号的智慧”,但是显然,实施过程并非如此简单。 戴同学的反传统思维我赞同,但是我觉得你的思考方式仍然是从文字传播的特性入手,对于视觉传播来说,是一个不同的体系,有些方面可能会更复杂。

青海录播(结束)——哪里都有fans

本次讲座有个哥们,本身也不是坏人,只是因为身份定位的问题,让大家小小的迷惑了一下。虽然他自我介绍是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 师,但是在讲课过程中,我们才发现,他不是为杂志工作,而是为美国国家地理图片库工作,而且已经离开了,他放映的作品是为美 国国家地理科考队拍摄的随行资料片。 我们的结论是,他也和我们一样也是美国国家地理的超级Fans.得到为科考队拍摄资料照片的任务,也是由于他天天到编辑部去泡, 才得到的机会。 Fans也没有什么不好,作为摄影发烧友,也值得骄傲。我是一个比较善于学习的人,我从他身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总结为,美国摄 影爱好者如何经营自己。 1,努力寻找机会为大的媒体工作,并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宣传自己。他把自己为美国国家地理拍摄的资料照片制作成小册子,并且和 承印方商量,说自己是为美国国家地理工作的,如果对方免费,自己可以在册子上打上对方公司的名字。 2,注意和被摄对象签署肖像权使用合同。他的合同要求对方同意授权“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摄影师”使用这些照片。这个文字游戏 也很巧妙。因为美国国家地理信誉良好,那摄影师跟在后面也粘了光。 3,将自己的图片委托图片库代理。他的照片放在美国国家地理图片库(http://www.ngsimages.com/)和getty创意图片库里 4,将自己的图片委托一些出售打印照片的图片库代理(比较大众化的艺术品,顾客可以买回挂在家里)比如www.art.com 此外我还得到了一个附加信息,2004年开始,美国国家地理开始利用自己的品牌经营家具,动机是他们的摄影师周游世界各个角落, 那些地区的文化都颇具特色,哪个摄影师家里没有一些从这些地方带回来的瓶瓶罐罐呢,花纹,色彩,都可以成为设计师的创作来源 。将异域风格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无疑是很好的卖点,于是他们开始造家具。 我还建议大家去ng的网站上溜溜。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摄影频道内容很丰富 在下面这个链接里还可以看到美国国家地理对一些读者问题的回答,比如他们使用什么相机,什么胶卷,每次拍摄多少个胶卷,怎么 运回来等等。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photography/qanda/index.html

青海录播——GEO不是美国国家地理

GEO是德国国家地理杂志,他们的图片总监Ruth Eichhorn在青海给我们展示了GEO的前世和今生。我认为应该请她再来一次,她很棒。 德国国家地理在其全盛期的时候,按照Ruth的话来说,就是封面放上一卷手纸也很好卖。热带雨林热的时候,他们就做热带雨林的封面故事,恐龙热的时候,封面故事就做恐龙。但是进入90年代以来, 全球平面媒体的订阅都呈下降趋势,就是恐龙和热带雨林也不解决问题了。于是他们的报道主题转向了人的内心,一些类似于梦、压力这样的主题成为他们的核心。从前,这本杂志满足的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现在,它展开了对人内心的探险。相应的,杂志的摄影师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倾向于使用artistic艺术类的摄影师。 GEO已经转向对人内心的探险 特刊俄罗斯的目录页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伊拉克自残妇女的报道。Ruth在荷赛的获奖作品中看到了这组照片,但是画面中的血腥场面太多了,很难在杂志上发表。但是这个问题又很重要,他们不愿意放弃这个题材,于是他们要求女摄影师再去一次,这一次,不光把焦点集中在那些自残的妇女上面,而是从更广泛的角度 发掘阿富汗地区的妇女问题。Ruth认为照片是用来吸引读者给读者希望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在文字说明中予以介绍。如果读者连照片都不敢看,更不要提文字了。 GEO与美国国家地理不同的地方之一在于,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需要交出所有的底片供编辑选择,但是GEO只要求摄影师自己交来粗选的一些照片,随后摄影师、图片总监、艺术总监、文字编辑和杂志总监一起看图片,但是却一定要在摄影师离开之后再进行编辑,因为他们需要去除摄影师的主观干扰。GEO和美国国家地理的区别还很多,我根据 Ruth的发言列了一个表格。 GEO                                        NG 底片 摄影师选择部分上交 摄影师交所有的底片 拍摄时间 四周左右 三个月 风格 个人的风格 统一的风格 摄影师 没有雇佣摄影师(staff) 有少量的自己的摄影师 GEO是一个绿色的边框,绿色代表生机,创新,也许这就是我喜欢这本杂志的原因。 GEO出版的2007年中国题材的挂历

青海录播——设计能改变什么

美国报刊设计协会(snd)的peter ong是一个很会讲课的人,我要向他学习。他上来先问大家谁有mp3?下面一堆人举手,然后他逐一列举一些mp3的品牌,使用的人都寥寥无几,这个时候他问,那谁用ipod呢?底下众人皆兴奋异常。他于是说——ipod有什么不同呢?这就是设计的力量。 Peter为我们展示了一些美国报刊设计协会的研究,总的来说是这样一些结论—— l 报刊上的视觉元素比文字更吸引读者; l 经过设计的版面,比如添加更多的视觉元素,将提高读者的阅读率; l 读者的阅读是有选择的,常常只阅读前两行导语 l 长文章没有人读,大块的文字堆在一起,形成灰色块,使人厌烦, 视觉阅读逻辑混乱 l 图片和标题是读者阅读的主要对象 Peter批评了中国报纸的一些做法,比如由于分栏过密造成读者阅读的雨刷器效应,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要不停的摇头才能将文章看下去。他建议文章写作或者版面设计的时候要向肥皂剧学习,在每一个段落都设置悬念,或者不断发展的情节,这样才能让读者的阅读跟进。 Peter去年在cfp举办过讲座,当时我们做了详细的整理,大家可以从这里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3rd/word/c_01.htm得到进一步的信息。这一次,他的一个新内容是关于报刊设计的发展趋势, 他展示了很多有趣的报纸: 第一,版式的变化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早期很多报纸的版面都是小报模样,只是后来逐渐发展成大报,但是现在报纸又有缩小的趋势。在克罗地亚,有一份非常典型的报纸叫做“24小时”,应该说是世界上第一份A4大小的报纸。这份报纸去年3月份创刊,在一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克罗地亚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目标受众是8岁-29岁的年轻人,被称作互联网报纸。 第二,报刊设计越来越向网页设计靠拢,比如L型的头版设计, 这就是一种L型设计,标题和左边那栏形成一个L形状,和网页非常相似。 第三,报纸越来越有创意,他提到了一家巴西的报纸,热力四射。 第四,报纸开始注意吸引年轻人。有一个传媒集团出版的报纸专门面向孩子,分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版本

青海录播 一 德国明星周刊(Stern)杂志为什么使用了一张平淡无奇的照片?

德国明星周刊(Stern)杂志为什么使用了一张平淡无奇的照片? 西宁这个地方宾馆没有网络,课程又非常密集,直播的计划没能实现,只好改录播连载了,对搬着板凳一直等待的各位说声抱歉了。 四天,从早上到晚上,我很久没有这样听课了。这样听课的感觉很好,从教室里出来仿佛周围世界都变了样,似乎蠢蠢欲动的春天到来了。 德国明星周刊(stern)的图片编辑芭芭拉赫尔曼带来一段杂志的宣传片,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音乐,办公室里的人们辛勤的忙碌着,是对幻灯片的精挑细选,墙上的打样图……这样的场面我在《战地摄影师》的记录片中也曾看到,明星周刊的编辑们为纳赫特威编辑照片的时候,那份专注,让我每看到这里的时候,都如花痴般目不转睛。 这份被他们自己称作全世界少有的以图片为主的周刊,他们的编辑部充满浓厚的摄影气氛,这种气氛不是数字虚拟世界创造的,而是真金白银的照片(hard copy),他们仍然将照片打印出来,贴满墙壁,堆满地板,而不是在电脑屏幕里看,也许这种更加传统的观看,代表了更多的对影像的尊重。 卡特里娜飓风,这份杂志的图片编辑从8千张照片中挑选出200张照片,作为最终版面布置时的选择。明星周刊精心选择照片,包括片的来源,他们不仅仅采用图片社机构的照片,也寻找自由摄影师,因为自由摄影师代表了独立个体的观点。说到这里芭芭拉发出感概——我们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希望能够获得来自中国自由摄影师对洪灾的报道,不过她又自我解嘲,哦,这个好像不太容易实现。 但是飓风开篇的照片并不是激动人心的照片,却是直升飞机拍摄的全景,这样的照片将读者拉到事件发生的现场。而这种情况在对伦敦爆炸案的报道中也有出现。在报道这一事件时,这份杂志将新闻照片和特写图片故事结合在一起,不但刊登突发新闻照片,还用几个页码刊登了一位摄影师在爆炸之前拍摄的反映伦敦文化冲突的特写照片。将硬新闻和软新闻结合在一起,这种编辑手法很精彩。 但是,编辑在伦敦文化冲突图片故事的结尾用了一张教皇在街头的照片。这照片看起来平平,但却还是专门找摄影师索要的,就因为他们希望能够有一张典型的“伦敦”照片,让读者能够知道事件的发生地,好比如果是北京,那么就要找到故宫,天安门。 因此,你会非常沮丧的发现,为杂志工作,就要不断妥协,他们需要的照片不能味道太呛,结果总是中庸之道占上风,即使 世界上最著名的杂志也不会有例外。 新京报的何龙盛先生常常提到我们需要了解并建立影像传播中的一些常识问题,stern给我的启示,也就是此行我了解到的 第一个常识是——能够使读者了解事件发生现场地点特征,带有明确的地点信息的照片,比如涵盖典型建筑的照片、全景照片等等,尽管非常庸俗,但是却能让读者迅速产生阅读定位,在传播中具有优势。

荷赛大师班又研究——摘抄

我喜欢在具有文化冲突的地方拍摄照片。 ——马格南摄影师 Alex Webb 我也拍摄商业图片,用赚到的钱来养活自己,资助自己拍摄纪实摄影作品,有的时候我也能够拿到基金来拍摄照片,但是很多时候我在负债经营我的摄影。 ——马格南摄影师 Alex Webb 我曾经为美国国家地理去拍摄亚马逊,整整耗费了5个月的时间,这是我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奢侈的任务,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以后也再也没有遇到。 ——马格南摄影师 Alex Webb 有的时候,你以前的工作可能给你以后获得任务带来机遇。因为我拍摄的墨西哥边境的照片,时代周刊在做一个有关这个题材的特别报道的时候,首先就想到了我 ——马格南摄影师 Alex Webb 我的拍摄方式是,当我闻到哪里有照片的气味,我就在这块地方转来转去,假如有一个地方有很好的背景,我就在这里等待合适的前景。 ——马格南摄影师 Alex Webb 我还仍然拍摄胶片(2004年),因为只有胶卷才能给我熟悉的感觉。 ——马格南摄影师 Alex Webb 小型相机可以带来很多便利,比如不像大个儿的数码相机那样引人注意。在那种很敏感的政治会议上,一个穿黑衣手持莱卡相机的摄影师甚至可以隐没在四处的家具陈设中,丝毫不会引人注意。 ———时代周刊图片编辑MaryAnne Golon 和音乐产业一样,新闻摄影工作也被数字化时代彻底改变了。在1980年代,图片编辑可能会跑到机场和港口,就是希望能够早一点儿拿到照片,快就可以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但是在数字时代,依靠网络的优势,独家性的概念几乎不存在了,到处都是照片。图片社生存的关键就是提供大而全的图片供应,更便捷的检索方式,让客户能够迅速找到需要的图片。最终的结果是,大的图片库越来越大,而小图片库则濒临灭亡。 ——路透社图片编辑 Ayperi (…) Read more

荷赛大师班又研究——摘抄

荷赛大师班研究——又来了! 下面这个环节估计不像以前那样沉闷,名言警句,畅销书的体裁。。。 以下的内容来自荷赛通讯,是荷赛的宣传刊物,每年都对大石板的讲课内容进行总结。 从萨尔加多到南格丁,我们可以看到,自我的力量有时能够强于市场的压力。每个摄影师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拍摄项目,并为之释放自己天才的想象力,这至关重要。来这里参加大师班的学员,都不是想仅仅通过摄影糊口饭吃。 如果你不去纽约,你就不会真正了解摄影市场 摄影作品最近一段时间颇受画廊青睐,但是要小心,小心你的作品被置于一个陈腐的语境中展出,同时你也要了解画廊的受众究竟是哪些人就影像传播的影响力来说,展览不会持久,图书出版的影响力则是持久的,而杂志介于两者之间 就图书出版来说,与优秀的设计人员一起工作非常重要接受赞助而完成的拍摄题材,要积极和赞助商沟通想法 (展览、图书、媒体、基金支持)以上这些都是帮助你传播作品,进入市场,积累名声的方式,你一定要抓住机会,并且努力和其中的关键人物建立并保持个人联系 策展人和图片编辑只能挑选少量作品发表,是片面的阐释,这是一个局限,2003年的大石板学员作品展采用了新的形式,展览作品可以由观众来编辑,他们可以对挂在墙上的作品重新排序,可以选择其他作品对墙上的照片予以替换,还可以观看到不同的图片编辑的选择。2003年的展览,照片是可以移动的,下面挂在墙上的盒子里还有可以替换的作品和其他编辑的选择 ——以上发言来自 Francois Hebel,他2001年接手负责法国阿尔勒摄影节,让一个财政上濒临灭亡的摄影节起死回生。

现在展览什么

昨天说到艺术品和公众的距离,今天突然想看看最近那些摄影博物馆都在展览什么作品, 选择了一些,一起饱饱眼福吧 荷兰 foam摄影博物馆 http://www.foam.nl 森山大道摄影作品展 Bound for Glory, America in color: 1939-1943 美国农场安全管理委员会纪实摄影项目,彩色作品选 荷兰年轻摄影师 maarten van schaik作品 拉斯韦加斯 美国icp摄影艺术中心http://www.icp.org/site/c.dnJGKJNsFqG/b.732135/k.D880/Museum.htm 韩国当代摄影师 Atta Kim的作品 on air 无名的weegee 维加摄影作品 布兰德(Marianne Brandt)包豪斯艺术,摄影蒙太奇 尤金阿捷特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