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震荡波在广州

1416教室去年对佳能大学生摄影比赛的作品进行了讨论,相关链接:下一代震荡波 我们同时邀请了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的周邓燕老师也对作品予以评析,她将参赛照片做了一个课堂测试,全部结果如下: 测试对象:华南师范大学本科一年级摄影专业学生,测试内容以图片每张5秒,文字每张10秒的速度播放了佳能”我们”的所有评选作品,要求测试者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三幅/组(按程度大小排列),最不喜欢的一幅/组,并分别用一句话说明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测试者是以普通高考总分650左右录取入学,六成理科四成文科,85%属于调剂生,专业毕业授文学学士学位.学习专业课的起始时间是06年9月,至今为止接受专业课程为<世界摄影史>和<照相机原理和使用>.摄影史课程已完了1990年代的摄影. ) 测试回收答纸共46份,按要求作答46份,有效数据100%. 测试结果: 最喜欢的作品中,排在最前面的是<魂>,9票,紧接着是<我的家人>,8票,两者得票总数都是17票.其次是<生活在我身边的农民工>,10票,<镜像>,6票,,而投给<通北路>的只有1票. 列一下选<魂的几个理由:其一”传统文化在现今都市与社会中的消逝与格格不入,与现实社会的冲突更明显的表现出来,发人深思.”其二”文化之魂在回荡,在无声寂静中,你是否感觉一个声音在呼唤?”其三:”想起谢尔曼的<无题>,表达对传统文化被漠视的嘲讽.” 在入选喜欢的作品中,客观影像反应现实生活(包括真实影像记录后画幅拼接和调色处理)的占48.7%,模特虚构合成的占51.3%. 共有45幅/组作品被投喜欢票,占总数的48%(ppt中有2组作品只有名字没有图片) 最不喜欢的作品中,票数最高的是<游离错乱>,7票,接着是<城中放歌>,5票,<万圣节之夜>,4票,共有25组作品被投最不喜欢票,占总数的26.6% 看看选<游离错乱>,的原因:其一”无新鲜感,无个性.”其二”觉得刻意追求,不知为何裸.”其三”构图离奇,却不能表现出符合时代旋律的主角.” 数据统计的结果和佳能公司组织的作品评选结果有极大的区别. 和佳能公司评选的17个获奖结果相比,2/17未选,1/17被列入最不喜欢作品中.虽然有14/17作品与获奖结果一致,但56%得票率只有1票,而得票率最高的作品,一个未入选,另一个为三等奖. 其他的讨论: 第一,作品的原创性不高,许多作品形式与内容似曾相识,有些能够从中看到一些美术和摄影名作的模仿,如<展览会上的罗丹>,<被束缚的普洛米休斯>,如坦尼逊的作品. 第二,作品的雷同性较高,虽然来自南北不同院校,创意和构思\拍摄手法有惊人的相似,反应出当下同代人的思维限制. 第三,这些作品反应出数码技术在摄影创作中的便利,特别是合成/拼接和色彩处理,如黑白和彩色的对比,如人物拼贴,如长画幅剪裁,但是利用数码技术进行艺术处理的方法相对单一.而传统摄影术特别是传统后期的各种艺术效果在数字后期中基本没有体现. 注:因为并未获得照片的版权,这些照片也未曾发表,因此无法贴出作品,请原谅

狂想2007 之二

狂想三 越分享越精彩 视觉信息和文字信息的一大差别在于,视觉信息的创造天生就是为了分享。2006年8月,尼尔森互联网调查报告((Nielsen/NetRatings))显示,提供像图片共享、视频共享的网站,在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网站中排名靠前。比如,图像共享网站ImageShack排在第四位,视频共享网站Heavy.com 排名第五位,图片共享网站Flickr则排名第六,从210 万的独立用户访问量增加到630 万。 Flickr打败一些其他以建立图片相册为主的网站的秘诀没有别的,其他人重视图片的隐私,而它则把重点放在了分享,这反倒使它一举成名。创始人骄傲的说:如果你厌倦Flickr,那么无疑你已经厌倦生活。 就是这个Flickr,如果有一天他成为压倒getty的图片供应商也不奇怪,因为用来分享的照片里完全可以淘出金子,庞大的草根摄影爱好者里面,一定有摄影天才,已经涌现出了不少明星选手,一位冰岛的妇女,她的FLickr有一百六十万的访问量,因此登上了华尔街时报的报道。另一位Flickr用户被选中去给陆虎拍摄广告。还有一个家伙的照片竟然被一些著名的时尚杂志盗用。图片编辑们,你们有没有想到去Flickr中找照片呢? Flickr毕竟是外国人的Flickr,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询问我到哪里才能放他们拍摄的照片,虽然他们都只是拍着玩的业余爱好者,却是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只可惜没有一个好的中文图片分享平台,我的狂想之三就是能够出现一个这样的网站,放照片的目的不是为了卖钱,不是为了讨论摄影,就是为了分享,或者说就是为了生活。 狂想四 纪实摄影可持续发展 纪实摄影不是用来赚钱的,这样的照片不能在画廊里卖大价钱,不能在媒体里充分体现它的厚重,在袁东平先生的纪实摄影画册《穷人》的研讨会上,孙京涛先生说,纪实摄影工作者是凭着良心在工作。 但是,再伟大的纪实摄影师也面临生存的难题,如何才能让纪实摄影得到可持续发展?纪实摄影工作者和媒体合作,拍摄照片完全是为了展览出画册,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除了秉承以上的目的,今天的纪实摄影的作品更加带有社会文献的价值(似乎又回到了其诞生时代的样子),因此和非政府组织,和慈善基金会合作,这可能是新时期纪实摄影作品的一个发展方向。在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后者在今天显得更加重要。 所以我的狂想之四就是,纪实摄影工作者能够在国内寻到基金会的支持,更好的完成他们的良心项目,同时纪实摄影工作者也能正视自身作品的价值,和自己的工作目标,不必再去艺术市场寻求认同。

狂想2007

趁别人还在总结2006,我先下手狂想一把。 1,狂想一:自由摄影师与图片库竞争 美国那帮自由摄影记者都怎样生活?据我所知: 很多人都会在lightstalker上建立一个帐户,这个社区的BBS交易非常活跃,大家行走的路线,新近完成的作品,在这里都能实时跟踪,并且这里也是图片编辑们常去溜达的地方。总之,这里是职业摄影师可以在聊天交友的同时寻找工作机会的地方 然后这些人还会在digital railroad上也建立一个帐户,这个网站给中小客户,比如小图片库、个人,提供一个技术平台,你可以在这里架设自己的图库,当然是需要付费的,一年的费用在700美元左右。网站架设起来后你就可以在这里经营自己的图片生意,目前网站有700名职业摄影记者,35个图片库,以及21000个购买图片的客户。我在这个地方看到一个很棒的国内自由摄影师的主页。这个图库的工作模式和我们熟知的一些图片商完全不同,他们不从你的经营图片的收入中提成,只给你提供经营自己的技术。同类型的图库还有一家叫做PhotoShelter (photoshelter.com。) 提供一个线索,digital railroad有免费试用一个月的服务,感兴趣的人可以体会一下。 所以,我的狂想之一就是在2007年希望国内也能够出现这样为职业摄影师提供服务的网络商人,关键问题是,我希望他们能够充分尊重WEB2.0时代的工作原则,只提供框架和技术,内容的生产完成应该完全都由摄影师自己完成,服务商应该是隐身的。 2,狂想二:图片库变脸 玛格南在去年的变化实在是惊人,首先是推出了动感玛格南,将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制作成多媒体文件,推销给网站等电子媒体。然后又完成了网站的改版,将动感玛格南和主网站合二为一,新的页面层次清楚,检索方便。玛格南的这些改变,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重大的策略,就是经营重点从面向传统媒体转向网络媒体。 玛格南的这个变化还有一个非同以往的地方就是,一直以来玛格南作为一个摄影师自己的网站,从来就不擅于经营,过于民主导致过于松散。去年的伟大改变要归功一个新加盟的职业经理人——Mark Lubell,美国摄影的特刊是这样介绍他的“当你知道玛格南的纽约总部的负责人不是搞艺术的,而是学经济的,你就知道这个世界已经完全改变了。” Mark Lubell在纽约雪城大学(和曾璜老师一个学校)学习历史和商业,毕业以后一直从事网络经营。 Mark Lubell进入图片领域是2001年美国的911,因为他的公司也陷入瘫痪,他就和玛格南摄影记者Gilles Peress一起发起了一个收集照片的活动,将无论是职业摄影师还是业余爱好者人们手中的关于911的影像集中起来,后来这个项目获得了一千万美元的慈善基金。那还是2001年,公民摄影并不流行,业余爱好者并未受到重视,这个活动因此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Mark Lubell募集资金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引起了Gilles Peress的关注,2004年他成为玛格南纽约总部的负责人。曾经的背景让他非常关注网络,帮助玛格南签下了Slate这个在线媒体大客户,随后还在纽约时代广场弄到一块广告牌,投射由一些策展人策划的玛格南作品展,2007年他又策动纽约15家画廊举办玛格南作品展。 事实证明好酒也怕巷子深,玛格南的图片财富在网络世界重新熠熠发光。我的狂想之二就是希望2007年中国的图片库经营也在站稳江山的基础上出现新的动向,出现引导创新经营的革新者。 (待续)

年终盘点萨达姆(一)

1416教室竟然全年无休?嗯哼,不要这么辛苦嘛!但是忍不住,还是要说一说萨达姆照片的事情,毕竟1416还是位于一所著名的(嘿嘿)新闻学府,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理应有快速反应。 如果我今天再去买一份报纸,去看有关萨达姆的报道,那只不过是一种习惯,或者说仅仅是一种象征,因为从获取咨讯的角度来说,我要得到的已经全都从网络上得到了。萨达姆被匆匆处以极刑,平面媒体在网络媒体分秒必争的更新中,败下阵来。这个时候那些报纸的网络版,尤其是中国报纸的网络版,还坚持印刷媒体优先吗?仍然是处于静止状态么?如果仍然是这种思路那就让人搞不明白了。 估计关于报纸版面编排的事情一定有不少业内人士都会讨论,我就来聊聊互联网媒体的照片使用。 对于网络媒体来说,与图片编辑相关的几个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1,主图的选择,2,专题图片的整合。3,图片在整个网络中的逻辑地位 第一,主图选择微妙的差异 这次萨达姆现场照片肯定要使用电视截屏画面,尤其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更加不用顾及精度问题,但是这其中就涉及到在动态画面中的瞬间捕捉,实际如同拍摄照片,每一个不同瞬间的定格都是不同的。 对比abc新闻和网易的差别,几乎是同一个瞬间,但是我认为abc的这个截屏构图更加紧凑,注意右下人物的动作和眼神的方向。另外,网易的画中画,效果不好,小照片对主图造成了干扰 Aol 这个主图的选择非常精妙,经过剪裁后形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瞬间。在国内的网站上,很少看到对图片进行剪裁处理的。 不过,非常有意思的是,就在我早上拷贝资料的时候,也就是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我发现新浪的主图发生了改变 稍早一些的主图 变化后的主图 新浪主图的改变,一个是从记录性瞬间到释意性瞬间的改变,另外也可以观察到由于经过剪裁或者说镜头推拉的变化,主体所占的面积突出了,由于这个照片在整个网络上的面积非常小,将主图放大,效果就更加突出。 Msnbc 和搜狐都是采用宽幅的照片,同样的差别也是瞬间选择(我看大多数国内媒体都选择这个瞬间,估计这是一张图片社提供的照片。单是这一事件同时也有视频报道,网络媒体为什么不自己截屏呢?)另外也是照片的剪裁,msnbc的剪裁突出了萨达姆的表情,同时,字也压得恰到好处。 不过让我最吃惊,也暗暗叫好的是法国解放报的网络版,这是我见到唯一没有使用现场照片的网站,而是使用了我们所谓的资料照片。但是欧洲人就是有趣,他们关心的往往是事件背后的人性,而不是事件本身。 稍微扯远一些,前不久两个媒体都报道了一个关于辛普森专访(橄榄球明星,著名的杀妻案主角),而在照片使用上,美国媒体按部就班的使用了当时专访的照片,而德国的Stern则使用了辛普森当年在法庭接受询问的照片。看了以后,你会觉得Stern太狠了,真是老辣。

图像的一代与摄影的真实(二)

图像的一代与摄影的真实(二) 这文章太好了,尽管很长,但是希望你能耐心看一下 从纪实摄影转型 作者/Andrea Kroksnes挪威艺术史学家 我们怎样解释图像一代从传统的以关心人为本,推动社会改革为目的的纪实 摄影的转型?我们怎样看待这一代人对已经进入博物馆的经典影像的戏谑?当我们 看到了香烟广告和著名的艺术作品出现在他们的照片里是怎样的感觉?在早期, 摄影扮演一种自大的,有教化色彩的角色,压迫、剥削、屠杀是这类照片的主体。 这些照片不仅仅因为其视觉刺激获得关注,同时也激起人们的道德谴责。而同时 也对于照片中受害者的同情,把我们最初的那种对死亡毁灭的强烈的偷窥视欲合 理化,道德化。苏珊桑塔格也曾经提到过,这些照片怎样由于其过度的杀伤力, 而最终失去了他们对观看者的影响。 唐麦卡林1970年戴拍摄的瘦弱的比拉夫人,比起沃纳比肖夫1950年代拍摄 的印度的灾荒已经缺乏影响力了,就其原因是这些照片已经因老调重弹而变得陈腐, 而1973年出现在无数杂志中的撒哈拉沙漠中因饥饿濒临死亡的一家人,对于观者 来说,他们如此无动于衷,就好像在观看一次暴行展览。 这种反映犯罪,自然灾害,战争的照片在19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1984年 NBC和BBC报道了致使一百万人死亡的埃塞俄比亚干旱,同年,前好莱坞演员 里根当选美国总统,80年代进一步被无处不在的媒介占领,以及到处是无止境 的媒介上的商业化的影像。 照片只有当展示一些我们不知道和出其不意的影像时,才会让人们震惊, 而在一个信息为主导的社会,任何一个人都对所有事情了如指掌的时代,摄影 已经明显丧失了激起人们道德谴责的能力。恐怖事件到处皆是,已经充斥着我们 的媒介。当我70年代在德国上学的时候,当地电视台每周五晚上都会播放对纳粹 大屠杀的回顾,是一些纪录片,当时我姐姐9岁,我六岁,我们都在电视前和父亲 一起观看这些纪录片,父亲认为这是记住并且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且阻止 同样的事情再发生,我不是德国公民,持挪威护照,我非常希望了解这段历史, 并且了解我祖国的屈辱,我知道观看这些非常重要,而且是我的职责,尽管我可能 仍然缺乏对事实的判断能力,但是我尽可能的去了解。可是,问题在于这些恐怖的 (…) Read more

下一代震荡波

上次在博客上的帖子Regeneration in china ?,引起了一些讨论,而且很有价值 我把链接贴在下面,供大家参考。 Opps 的 http://www.opps.cn/word/?p=148 http://www.opps.cn/word/?p=151#more-151 anyon的 http://anyonwang.spaces.live.com/blog/cns!B277776B31F6D9E!508.entry?_c=BlogPart

电缆震坏了,美国去不了了,于是来到了挪威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挪威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很长的一篇文章,我实在鼓足了 勇气,才决定翻译这篇文章,也想借机梳理一下理解当代摄影的思路,今天翻 译了第一部分,觉得还有几分意思。同学们可以去看原文: http://www.forart.no/kroksnes_1/kroksnes_1.html 图像的一代与摄影的真实 作者/Andrea Kroksnes挪威艺术史学家 谢丽·利文(Sherrie Levine)的作品引起了很多评论家的关注,事实上对这位 摄影师作品的研讨是对后现代摄影师,或者说“图像一代”的摄影师艺术创作思潮的 研讨。从图像一代(picture generation)开始,他们不再生活在一个将照片挂在墙上 的时代,墙上一代已经逐渐消失了。新一代的摄影师在挑战权威,并且创作属于自己 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Sherrie Levine仿韦斯顿作品 大部分进入纽约艺术世界的图像一代艺术家的作品,出现时间都和谢丽·利文 是同一个时期。1977年谢丽·利文作品和Troy Brauntuch,、Jack Goldstein,、 Robert Longo Philip Smith 一起在一个叫做艺术空间Art Space的画廊展出,评论家 Douglas Crimp给这些摄影师撰写的评论中将其和辛迪雪曼并论,并且将这一代人称 为“图像的一代”,而这个名词以及评论家提出的“图像理论”也成为了Metro Pictures (…) Read more

Regeneration in china ?

昨天仍然有四个好朋友,应邀前来逆光的办公室,现在才想起来,真应该到真正的1416 教室里去聚一聚,下一次,俺要试一次。 没有所谓正儿八经的研讨,但是我们认真的观看了全国16所院校的大学生的摄影作品。 研讨会在逆光楼下的食堂里以工作餐的方式顺利结束,给大家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我们 三个人有粥有饭,有菜有肉,一共开支10元钱。 我们做了一下午纯粹的学生。以后谁要是还想回到学校当学生,包括体验到办公室罚站的 滋味,请联系我。 就这次比赛的作品,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作《数字化的未来——对94名摄影专业学生作品的内容分析〉, 因为全文可能还要发在媒体上,我只摘录其中片断。 一, 宏观创作思路 “真实”影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类影像本身达到了绝对的客观与真实,而是就其特性来 说,它不是虚拟的或者说是摆布的,而是从现实世界取材的。)这类作品一共有43组,占45.7% 非真实影像,这一类影像利用了摄影器材采集影像信息的能力,但是反映的是一些虚拟的,或者 并非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影像。54.3% 二, 微观创作方法 在43组真实影像中: 有10组使用了慢速快门的拍摄手法 有7组在后期进行了比较明显的色彩校正,比如一组民工题材的报道摄影作品,民工肖像是客观 的真实,但是作者在后期将照片进行了消色处理,只保留民工衣服上的局部色彩。 有6组作品使用了拼贴的方法,将不同空间和时间里的照片进行拼贴对比。 以上这些处理方法的采用,摄影师的目的都是增加摄影作品的主观性。几乎很难找到以一种有观点同时 会又是以平静的态度拍摄的影像。 在51组虚拟影像中 有38组照片都使用了人物模特,通过让模特扮演摄影师假设的角色,来传达摄影师的想法。造影而 不是摄影已经成为趋势。 有18组照片使用了数字手段对影像进行合成。另外还有5组照片进行了比较明显的色彩调整。摄影师 的创作更加依赖后期的数字化处理,而不是前期的拍摄。 我同时也将这些作品发送给其他我认识的一些老师,也会将他们的观感传递给大家。

圣诞快乐

今天生病了,小小的不适,不写新的东西了,贴一些我前两天收集到的现成的文章吧 Regeneration 摄影展我在之前的博客里提到过,也翻译过所有的照片文字说明,事实上,这个 影展的前言也非常精彩,我说下午要举办小小研讨会,忘记今天是举世瞩目的圣诞节 结果响应者寥寥(就一位,我们单独聊吧),下面就把这个影展前言的一些片断贴在下面, 昨天去参加了袁东平老师的纪实摄影画册《穷人》的研讨会,感慨颇多,上一代人的很多精神, 比如面对现实的勇气,在新生代中变得非常罕见,从这个展览的前言则可以看到当代年轻摄影师的变化。 背景 《继往开来》(reGeneration)-50名未来(2005年至2025年)摄影家。它是由瑞士洛桑艾丽斯 摄影博物馆(Musee de l’Elysee)馆长威廉尤英与助理策展人娜塔丽赫斯多佛和让-克里斯多佛布拉塞共同策划, 为纪念该馆在2005年成立二十周年而推出的。 策展目的 年轻摄影师目前在做什么?他们是否有意识或无意识在接受谁的影响?他们是顺从者还是叛逆者?理想主义 者还是现实主义者?逃遁者还是参与者?我们是处在新事物(新运动、新反叛和新曙光)的端倪,还是仍处在 一个旧篇章的末页?新冒尖的摄影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手法,还是倾向于当代艺术手段?他们是否仍然采用胶片 和化学药品,还是依靠像素和 Photoshop?或者他们视需要兼容并蓄采用这两种技术?当今最优秀的年轻艺术 家在何处?欧洲和北美是否仍然处于领先地位?是否已经有“一代”新的摄影师出现? 策展过程 根据这些问题,策展人开始在世界60多所艺术院校征集学生作品,包括北京电影学院、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和 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每个学校可提交10名优秀学生作品。在挑选过程中,他们不看校名,不看简历,也不考 虑政治敏感的因素,以开放和尊重的态度进行遴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不拘,可以是新闻报道摄影,也可以 是观念艺术作品,关键在于作品的质量和整体性。总而言之,他们寻找在未来20年里有可能成为著名摄影师的作品。 策展人发现 现在的年轻人对理论特别重视,许多人提到深受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明室》的影响 现在的年轻人对摄影史了如指掌。过去几代摄影师可能经过技术训练,但通常靠直觉拍摄, 并自学摄影历史知识。 (…) Read more

杂七杂八

周末,今天偷懒没有遛狗狗,博客也因此上得晚了一些。说一点儿杂七杂八的事情。 5月份在美国上市的属于桦榭集团的低俗画报《shock》关张了!我们在1416教室 里曾经有过相关报道 http://clickart.yculblog.com/post.4107284645.html 这本杂志自从上市以来就因为版权等问题,麻烦不断,最终导致年底关张,关张之时 的最后一期封面故事是2006年最shock的照片。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搞摄影 的同胞们,你们看看,无论是想做一本曲高和寡的高级画报,比如《生活画报》,或 者是品味低下的低级画报,比如这本shock,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都已经举步维艰。 如果读者连头脑中的虚幻世界都能从电脑里找到答案,还需要在画报这样的平面媒体 里寻找视觉感官刺激吗? 影响十二期发布了: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12th/index.htm 特别推荐看这篇文章: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12th/be_pic.htm——专门讲新闻人像的拍摄 昨天漂流书的注意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下一步就是考虑专题的主题,大家也给些意见哦。

指点迷人去路——荷赛大师班研讨了什么

我昨天路过雍和宫的时候,偶然瞥见了胡同一家人门前的黄纸条,上面写着这样几个字:“指点迷人去路。”我觉得合辙押韵,尤其是“迷人”一词的运用甚为有趣,拿来做今天博客的标题,希望大师班真的能够给“迷人们”一些指点。 话题:你需要向NGO和其他一些组织推销自己 有一位学员讲述了她是怎样通过申请基金的资助完成拍摄项目的故事,其他人也认同这种做法,大家的体会是:自由摄影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作为独立的摄影师个体,在欧洲很难得到政府的帮助,因此和NGO组织建立联系成了一种不错的方式。路透的摄影发展总监还提出了这样一个看法:“同编辑们建立很好的个人联系变得至关重要,而且推销展示自己应该占去你50%的精力,这也是你工作的一部分,你不能说,我不行,我不会。” 自由摄影师刘飞越为绿色和平拍摄的沙尘暴污染的照片 大师:Lesley Martin 光圈基金出版人 出版图书是一个摄影师能够散播自己名声的一个好办法,你应该学会撰写图书出版计划,了解出版社的标准,你要按照出版的标准衡量并且展示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将之没有任何修饰随便扔给编辑,同时你还要考虑作品是否能够和展览、在线展出以及教育联系在一起,这就意味着你要通过多重途径推销自己。 作品展示渠道的多样化,是摄影师今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今天你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展示照片,但是每一个途径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每一次你通过新的媒介展示作品,实际就是在学习新知识。 就图书出版而言,你要了解纸张的特点,设计、发行方面的知识,要了解读者,然后要懂得如何综合运用以上元素,不要让你的作品失去了控制。 大师:David Hurn 玛格南摄影师 David Hurn 摄影 大卫说摄影师应该有一个敏感的鼻子,可以闻到未来的味道,感觉到什么可能是未来需要的,也正是这个鼻子让大卫本人一直保持金身不倒。大卫特别强调摄影师要有经营自己的能力,但是不要在做每一样工作的时候都浮在表面,即使是婚纱摄影也有深入的可能。他给年轻摄影师的忠告是:“坚持你要做的事情,同时不要让自己因为营养不良而饿死了。”

缘分天注定——荷赛大师班研讨了什么

2006年荷赛大师班的第一节课,是从不谈摄影开始的。 11月3日开始的大师班要求学员以不谈摄影的方式介绍自己,于是有人唱起了自己最喜欢的歌,有人谈起了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但是,在一群摄影师中制造不谈摄影的氛围,被证明是非常困难的,有人这样说:“我真的不能把我的生活和摄影完全分开,因为摄影在其中占据了主要部分。” 荷赛大师班研讨了什么?以下片断摘自2006年荷赛大师班的研讨记录: 大师:Witold Krassowski 波兰 Witold Krassowski 波兰 Krassowski用一个词来形容摄影师的生活——serendipity,我觉得这个词朴素但是又充满真理。这个英文单词很难翻译,字典里的解释是“意外发现珍宝的运气”,原本是一个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的名字。Krassowski认为这种意外时刻存在于摄影师的身边,你认为你拍到了,但是后来发现其实并不好,但是你当时并不在意的,后来却非常珍贵。我觉得这的确是摄影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其实有人也将这个词翻译成“歪打正着”,但是我还喜欢另外一个翻译,那就是——“缘分天注定”。 特约嘉宾:Ayperi Ecer 路透社摄影发展部门负责人 Ecer的发言是引起反响最强的发言,她在西帕图片社和马格南图片社巴黎分部当过图片总监,多年的图片经营经历让她对图片市场的发展走向有一个全景的认知。 Ecer认为,通过观察有关图片的金钱的走向,你多少也可以预见到摄影的未来会发生什么。今天即使最激进的图片社也要考虑到生存,要妥协,我们都面临一个国际化的市场。 二战以后,图片市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摄影师的版权。后来图片社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帮助摄影师讨价还价的中介,图片社本身就是照片的生产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杂志会画大价钱请摄影拍摄,并且还会仔细观察摄影师的全部小样,他们希望确认自己的照片是拥有独家版权的,尽管有的时候他们根本不会用这些照片,这个时期图片的使用完全基于“独家”的概念。但是数字摄影颠覆了这一切,观看和获得因为技术的改变变得容易,这种独家的概念便消失了。 同时,一些大的传媒集团的出现取代了图片社的部分工作,因为这些传媒集团拥有大量的出版物,照片在杂志与杂志之间就可以产生流通。在目前这个时期,所谓讨价还价不存在了,图片社成为一个完全的图片供应服务机构。 今天和未来的问题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完全可以取代旧有模式的图片盈利方式,我们在自己的专业市场中都有些迷失了,图片编辑很绝望,文字在这些年变得更加强势,因此摄影师需要考虑和文字记者组成团队工作,这大概是一种未来比较可行的商业模式。 大师 Simon Norfolk Simon Norfolk  阿富汗 时代已经变了,杂志在不断节约开支,网络是它们强有力的对手,杂志的内容需要更加情节化,更加强调它们的观点和立场,摄影师应该意识到,这样他们就需要也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视觉恐怖!!

依旧是月黑风高的凌晨,俺带着狗狗去散步,越想心里越不是味儿。楼下保安最近问起 我家“大狗”的近况,他嘴里的这个专有名词——“大狗”是北京的一种特产,指身高在 35cm以上的狗。在未判定这种狗是否有攻击人的倾向之前,zf用一个词儿就把这种狗全给禁 了,那就是——视觉冲击力。哈哈。我真没想到是这个词儿。 要想讨论摄影职业化语境下的视觉冲击力,请上曾璜老师的博客。俺这里介绍一下业余 人士对视觉冲击力的看法。所谓视觉冲击力就是指,这些狗太大了,具有相当强的视觉震撼, 因此无论咬人与否,一出现就会造成“视觉恐怖”。 视觉恐怖这个词让我想到了论坛里一句恶俗的话:“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是 你的不对了。”我们似乎从来没有这样关心过人民的心理健康,而且原来视觉真的具有力量, 是谁发明了视觉冲击力这个词?我看着我家狗的时候,真的感到了很强的冲击力。 一只有视觉冲击力的狗狗。。。。 欧洲伊斯兰妇女的面纱给欧洲政府带来难题,虽然很多伊斯兰妇女已经改良了他们佩戴面纱的方式。Photos by Denis Dailleux / Agence Vu for Newsweek 视觉恐怖的这个说法不光在咱们这里出现,最近欧洲几个国家纷纷表示要限制在其境内 的穆斯林妇女带面纱,原因是面纱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不尊敬,并且还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视觉 符号。英国一官员认为,人与人交流主要通过面部表情,面纱是一种阻碍。他这种说法立刻 遭到穆斯林组织的反驳,他们反问英国原来那个盲大臣到底是怎么工作的?面纱作为一种内在 信仰的外在显示,在视觉上成为欧洲移民国家的一个文化难题。 (链接: http://www.msnbc.msn.com/id/15789437/site/newsweek/) 对视觉恐怖的反击也有好的结果,比如有一个好消息是胖瘦的标准可能在未来发生一些 改变,因为随着巴西、阿根廷对T型台上超模体重的限制,那种超级瘦的模特可能不会在时装 秀场上出现了。这个限制是模特一方面要年过16,此外绝对不能皮包骨头的瘦。著名的时装 (…) Read more

艺术生涯经营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是我从台湾画廊协会的电子杂志里看来的,我觉得特实用,特切中要害, 打算投身艺术市场的人们应该通读五遍: 不要觉得美术馆是为了已经成名的艺术家盖的,而抱着酸葡萄心态。 不要觉得拿自己的作品去推销是出卖灵魂,怎么卖和卖给谁才是关键。 艺术和其它行业一样,要辛苦耕耘才有收获,不要认为出自幻想、兴趣、 试试看的心态就能一夜成名。艺术市场上靠实力、创造力和认真的实验 态度远多于靠巧合、突发的灵感。 不要自比梵高而郁郁寡欢,却一厢情愿相信自己是怀才不遇。时代不同了, 现在要是到三十五岁还乏人问津,就该放弃了走向市场了。 市场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商品,商品都要以质量取胜,『艺术商品』的质量为何, 不妨向在市场上更资深的艺术家请教。 对自己作品应陈列在哪里要有个底案,是要留名艺术史、跻身美术馆、挂在收藏家 的客厅、居家的厨房装饰还是旅馆大厅?有个定位才能找对经纪人或画廊。 不要随便参展,有些展览是针对业余艺术家或外行人的组织,像是先生娘想在诊所走廊 展览你的作品等。一但被归类为休闲业余型的艺术家,市场就会对你失去兴趣。 不要和你自己觉得是好人、但是是烂艺术家的朋友太常一起在展示及社交场合出没, 因为这样很容易让人家把你们归成同类,而且通常是归到烂艺术家那类。相同的, 常在已经有市场表现的艺术家身边晃,有时也能获得经纪人或画廊的注意。 选对经纪人或画廊非常重要,不要因为一时需要钱就随便把作品和还没做的作品签约 下去,不好的包装、营销会毁了一个艺术家。而若改变心意,有时解约过程之复杂棘手 会让你痛不欲生。 不要把自己的作品集夹着就挨家挨户找经纪人或画廊推销自己,这在这个专业里是致命 的错误。应该先做调查,找到跟自己风格契合的经纪人或画廊,研究他们的展览和代理史, 再做接触。 如果经纪人或画廊拒绝你,不要马上摆出一副”你只不过是个不懂艺术、一身铜臭的商人”, 经纪人的考虑和艺术家不同,他们有市场的生存规则必须遵循。如果你的东西好,尝试一步 一步说服经纪人或画廊。 如果你还默默无名,不要想着一步就走进最有规模、最具影响力的经纪人或画廊,先找 中小型的经纪人或画廊试身手,如果你有所表现,大画廊自然会注意到你。经纪人或画廊 彼此之间的沟通对话或是相互刺探是很频繁的,有潜力的你不用怕被遗忘。 (…) Read more

财富名人秀

悦读悦带劲儿 读财富 这两天博客一下子清静起来,有读者反映贴的太多了,决定以后周末不贴 东西了 如果要想研究杂志的图片编辑,《财富》绝对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样本。 12月4日的这一期,更是带给读者一个惊喜,极其奢侈地用28个页码刊登了年度人 物肖像。年度肖像,其实不是一个新鲜的主意,比如《时代》每年都有这样的专辑。 但是《财富》使用了一种真的我觉得只能用奢侈这个词来形容的表现方法:黑白照片, 白色背景,整p的版面设计。 实际上更确切的说,这期的肖像特辑是年度最有影响力(POWER)的人物,在阅读 完专辑最后一页的报道《图片背后的故事》以后,我觉得再也没有比这种方法更加Power的了。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翻译: Behind the lens 关于有影响力的人物肖像的拍摄,往往会落入一个陷阱——私人飞机,大别墅,带司机的豪华 汽车,但是当财富试图给读者展示我们的2006年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展示 他们的权威,他们最真实的状态。所以,我们把目光放到这些人自己的身上,我们在一块简单 的背景前面,为他们拍摄黑白照片。“这种简单的照片将会使我们的被摄对象更加有力量,而 不是削弱他们的权威,假如我们在证券交易所里为John Thain拍摄,或者在房间里给默多克拍摄, 我觉得他们不会得到如此的突出。”这是做出这个拍摄计划的图片编辑Greg Pond的看法 为了实现这种拍摄目的,财富请来了人像大师Albert Waston完成拍摄,Waston的突出特点就是 他在时间的压力下仍然能够出色地完成拍摄任务。“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拍摄每一个人物之前都 有充分的准备。”摄影师 Albert Waston说。在拍摄Katsuaki之前他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在被摄 对象居住的酒店测试灯光,不幸的是,在开始拍摄的那一刻由于咖啡机导致电路跳闸,好在一切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