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百个灾难就有一百个施暴者,我们必须看清每一个细节,才能最终看清杀人者的面容。这恐怕就是照片的本来用途。把对惨案的描写化成一种泛泛的普遍象征,激发的同情和友爱顶多只能是一种自恋的,一厢情愿的表达。 Read more

有一百个灾难就有一百个施暴者,我们必须看清每一个细节,才能最终看清杀人者的面容。这恐怕就是照片的本来用途。把对惨案的描写化成一种泛泛的普遍象征,激发的同情和友爱顶多只能是一种自恋的,一厢情愿的表达。 Read more
时下的报刊设计师们对此种冒险乐此不疲。这种思路似乎可以追溯到当年Bloomberg各种大胆的封面设计,它们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吸引眼球,成为网民的谈资,从而得以在社交网站上被推上千万遍。所以,你会感觉到:“这个头版似乎是为Twitter而不是报纸读者设计的。” Read more
“该怎样离开舞台?如何才那么不戏剧性?观众正处于一出跌宕起伏的大戏之中(被拒绝的爱,背叛,政治阴谋,滑稽小丑,史诗般的……),这绝非简单的轻喜剧。阿尔勒是一个搅动你灵魂的地方,只要你被它感动过一次,它将永久改变你。” Read more
马丁帕尔说马格南将要开启一个新的篇章,我的眼前则闪现出了:憨豆,怪味豆,以及五颜六色的m&m豆的样子。 Read more
我原本估摸着我们的手机摄影会越来越精彩,但是2014年的这些树却让我甚为吃惊(失望)。影像的品质自然不必说,这些照片已经丝毫不挂相——完全不似手机拍的,但照片却也变得越来越糖水,就和全世界任何一个沙龙摄影比赛的结果一样。 Read more
今天写这篇博客,不是我来抒情。《财富》杂志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相当有劲:《文字正在死亡,这儿是它们的替代者》(Words are dead. Here’s what will replace them),此文是《财富》关于当下摄影改变文化、技术以及商业系列报道的开篇。事实上,在我的阅读列表里,已经看到不只一篇文字将摄影当做一种语言工具,而非艺术,非技术,非少数人用的专业工具。 Read more
数字时代什么都是信息,数据是信息,文字是信息,图片是信息,成天把信息俩字挂嘴边上,它俨然已经成为当今最重要的词之一。今天就想聊聊在这个所谓的“大数据时代”,艺术家如何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甚至是那些被闲置的信息)展开创作的。 Read more
之前看到一个说法,对黑人肖像的研究,追本溯源不是到美术馆和艺术中心去,而是得去各种档案馆历史博物馆找材料。所以,拍肖像这个事儿,很多时候,反而更好像一种“特殊人种”的收集活动。 Read more
去年的这个时候,《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 Sun-Times)裁掉了整个摄影部,28名摄影部成员一下从夏天掉到了冬天。
距离这一让整个传媒界为之惊诧的事件已整整一年,这一年,离开了“太阳”的摄影师们究竟过得如何,他们的生活还能转么?
Poynter的 Sam Kirkland追踪了28名摄影师和图片编辑的一周年轨迹,大部分人已经开始了新生活。2013年5月30日,那一天,改变了他们的职业轨迹。 Read more
报道摄影师Ami Vitale最近遇到一个烦心事,她的三张图片在社交网站上大肆传播,并且是被颇为正义的一个话题绑架了。 Read more
Wolfgang Tillmans,我可不熟。不过我挺喜欢他的。我知道他是个很难讲明白的人,因为他做的事儿特简单,根本容不得你弄些五迷三道的阐释;他那照片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说的,干干净净地。 Read more
Josh Haner是谁?一个摄影记者,但也不完全是。
这一位曾获得普利策奖,目前同时兼任时报的摄影技术编辑。他本科在斯坦福学习”符号系统”(symbolic systems),他发明了一个可以实时传输照片的背包。在纽约时报那严肃的办公室里,到处是低头忙碌的编辑们,Josh这个奇怪的背包客能够被编辑部接纳嘛? Read more
上周与一位丹麦摄影师聊天,提到他们那儿的报道摄影大牛Jan Grarup。然后,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圣诞节前给Jan写信询问否有时间见一面,但Jan回信说自己马上要去南苏丹工作。“那可是圣诞节前!” 这位摄影师向我强调,又补上了一句:“他老婆才刚生完小孩。” Read more
任何一家有远见的媒体机构,都不应放弃生产优质视觉内容的努力,此时,你同时会发现,由1920年代画报大发展而肇始的图片编辑行业,当年所订立的规矩,摸索出来的视觉传播规律,比如图文结合、对开页、视觉中心,这些理论应用在新媒体上,依然毫不过时。加西亚1980年代提到的WED概念,即记者+编辑+设计师形成团队工作,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全媒体、媒介融合的精神所在,只不过,在今天的团队里可能还要加上一个P,即程序员(Programmer),帮助报道实现在新媒体中的传播。 Read more
而这也是我写下上面这个标题的原因。从摄影者一拿起相机,照片就已经是主观的了。照片是一种建构的语言,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并应是我们讨论一切照片的前提,自然包括新闻、报道、纪实摄影,如果今天还有人以“客观”、“真实”来要求它们,并认为达不到就是虚假的,甚至对其产生全面的失望,这是一种幼稚的想法。其实我一直很感谢PS,正是它的出现,才让我们对摄影语言的探讨走向深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