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没有报纸的日子。。。 一位报纸读者的离开 上周我们新闻学院的研究生英语面试,挑最简单的问题问:“你最喜欢的报纸是什么?本来就因为需要转换成洋文语境而感到焦虑,这个孩子瞪大了眼睛,非常艰难地蹦出了几个单词:我——不看——报纸。 各位在报社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朋友们,你们还读报么? 一位美国读者宣布停止订阅地方报纸,这也许不应该算一件大事,但是这位美国读者的身份比较特殊,一方面他是一位51岁的男性,对报纸的忠诚度应该远远超出那些80后在网络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事实上这个家庭已经多次讨论过停止订报的事情,但是多年养成的习惯,让他们对纸质报纸难以割舍,太太喜欢在早餐的餐桌上捧着报纸看的感觉让这个决定一再拖后。另一方面,这位美国读者是一位媒体的专栏作家,也有过传统媒体的从业经验,对报纸感情深厚,因此做出这项决定甚至让他有负疚感。但是,这位先生还是最终作出了离开传统纸质报纸的决定,他提到,比起自己研究新媒体的同行来说,他已经落伍了,但是较之身边的一些当地居民,他还算先锋人物。在新专栏文章里,他非常仔细地分析了自己告别的原因,一方面传统纸质媒体提供的一切内容,从女儿喜欢的卡通画,到全家都关心的天气,股票、体育、当地新闻等等,都能够免费从网上获得,另一方面,他们还可以从新媒体中获得传统媒体没有的东西,这就是一种信息都为我所需,尽在掌握的感觉,因此他希望传统媒体可以进入报纸2.0的时代,不要把自己看作封闭的信息提供者,而是要成为一个开放的,不仅仅提供信息,而且能够中转信息,为本地读者服务的一个互联网平台(local information and connection utilities)。 一位报社摄影记者的离开 女摄影记者Heather S. Hughes失眠了,她终于作出了离开报纸,开创自己事业的决定,这个决定如此艰难,在五年来她所供职的报纸已经有过六轮裁员,她一直是幸存者,可见她的工作很出色,她仍旧深爱这项工作,似乎仍然有很多故事在召唤她。 但是现实让她失望,报社不断紧缩的财政,让深入的调查性报道越来越少见,甚至很多深度报道的记者都被裁掉了,还有那些资深的记者,他们的薪水过高也导致报社将他们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年轻的、渴望工作而无所求的生力军,随之带来的就是整体报道水平的下降。 Heather S. Hughes对这种动荡的生活感到恐惧,她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做一名婚纱 婚礼摄影师,一方面这项工作较为稳定,另一方面,她可以有一些时间从事自己真正喜爱的深度摄影报道。她给那些也试图离开报社开创自己事业的摄影记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先做一些具体的尝试。她在报社工作期间就开始利用周末的时间帮助朋友拍婚纱照,非常辛苦但是打下了基础。 第二, 确定自己的定位。她觉得自己要拍和市面上不一样的婚纱照,比如可以跟拍图片故事,发挥自己的摄影记者优势。 第三, 充分调查,利用互联网资源检索关于这一行的所有资料。 第四, 允许自己犯错。 第五, 探寻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需要而不要迷失方向。她觉得自己离开报社不当摄影记者,主要原因是这里已经不再是让她感到工作乐趣的地方,她仍然热爱新闻摄影,但是发挥自己能量的地方不是报社,现在她需要找到另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但是真正要做的仍旧是新闻摄影。 在美国摄影记者联盟(NPPA)的杂志上有这样一句话: 找一个你热爱的工作,这样,在你的生活中就不会再有任何一个所谓的“工作日”。 (…) Read more

杂志摄影双周记:财经纪实是突破

大家没有把这个栏目遗忘吧。我希望我能够坚持做下去。这期双周记请来的是《中国企业家》的图片编辑姚彬,虽然也是谈财经人像,姚彬却希望打破“灯光”就是一切的人像拍摄方法,希望能够在杂志人像摄影中引入朴素的纪实风格。 可能这些图片是模糊的,可能主角都没有眼神光,可能图片中都是些普通民众,这些摄影师没有布朗外拍灯,没有1平方米的柔光箱,他们只有一个用纪实手段解读商业社会的目标。在《FORTUNE》上翻到这些出自VII、MAGNUM摄影师的作品,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爱不释手,反复欣赏琢磨。财经肖像是主流,财经纪实是突破。 我绝不否认财经肖像的重要性,简而言之就是所谓的层次和品位,让人赏心悦目,私下揣摩这一个主灯那一个侧灯,色彩多么饱和,皮肤多么有质感,人物多么有立体感。但是,财经图片不该止步于光鲜的表面。财经纪实的力量在于发现了每个人在商业社会中的价值。我相信纪实专题不是新闻媒体的专利,在《时尚》、《名利场》上也有纪实专题,看来这是所有读者都感兴趣的,因为这是最打动人心的。3月21日出版的《BUSINESSWEEK》封面文章是MAGNUM拍的黑白照片,期待着更多国内外的财经杂志出现更多财经纪实专题。我们杂志正在实践中,但阻力很大,来自于编辑对这类图片的不认同,有时遇到可发挥的选题又不想扩成6-8P;实际拍摄中困难也不小。事在人为啊!

玩笑

在报刊亭看到最新一期《科幻世界》的封面。 将此概念移到照片中,不就是卖相很好的所谓“当代艺术”作品嘛!赶快去准备服装道具,要发财喽。

杂志摄影双周记之一:我要炫照片

从这周开始,1416教室将开辟一个新的栏目:“杂志摄影双周记”。 我希望在这个栏目中介绍当下国内杂志摄影发展的新动向。一方面,对于新闻摄影师来说,为杂志工作恐怕是当下一种理想的工作状态,而优秀的杂志摄影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却仍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另一方面,对于整个中国新闻摄影行业的发展来说,经过了由都市报推动的报纸新闻摄影发展的蓬勃期,现在应该迎来杂志摄影的时代了。 这个栏目为双周刊,我将邀请杂志的图片编辑,摄影师,分享他们的工作经历。 非常感谢第一财经周刊的图片编辑王唯一,欣然接受了我的邀请,很迅速地完成了作业。唯一对于1416的朋友并不陌生,几个月前她在这里寻找用光大师,随着第一财经的创刊,唯一的工作也有了初步的成果。 我要炫照片 王唯一 从试刊以来到现在,做了8期杂志,5期试刊,3期正式刊,有惊喜也有遗憾,只是遗憾的比例可能更大一些,原因有很多,有编辑流程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图编的问题、也有摄影师自己的问题,但我们都明白,一本杂志的磨合至少需要1年多的时间,何况这是一本周刊,我们必须花更少的时间做更漂亮的事。 杂志的设计风格基本上可以用几个词概括:简洁、大气、炫。和其他财经杂志唯一的区别恐怕就在这一个”炫”字上,怎样理解并拍出”炫”的感觉来,这是我们一直在琢磨的问题。有人很直接地跟我说:”不就是拍大片吗?”可所谓大片的首要条件是什么?拍摄对象首先要养眼!要把那些个大腹便便的老板们拍得赏心悦目,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大片儿行不通,那就靠摄影师的个人魅力了,让拍摄对象乐意配合你实现那些大胆的想法,这也是有学问的。这方面我最佩服的摄影师是储璨璨,每次拍摄到最后,他和拍摄对象几乎就快成哥们儿了,让他做什么都乐呵呵地答应,而且好片子几乎都是出自最后几次快门。璨璨告诉过我一个诀窍,就是别把他们当老板看,就当成第一次见面的普通人,想想你是怎么和陌生人开始谈话的?工作以外的话题或许更能拉近距离。 可惜璨璨的片子还没正式上版,回头再发,现在的这两个版面,说不上炫,但摄影师很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神韵,对光线的把握也没什么可挑的,至于”炫”,那等待下一个惊喜吧。 摄影师:郑福利 拍明星的确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尽管老徐已经算是比较平易近人了,拍摄时间还是因为不可预知的原因被压缩到10分20分钟。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安排好画面里的6个人和一条狗,如果不是有那么一点运气成分在里面,还真难搞定。原本摄影师带了一个大柔光箱,后来发现天花板上的那盏灯的光线效果更温暖自然,再随手利用办公桌上的一盏伸缩式台灯,打在徐静蕾一个人脸上,简直perfect! 总共下来只按了20多次快门,这张照片也是在拍完才发现,每个人的状态都那么有趣,对了,还包括那只叫”康康”的金毛大狗,它从头到尾都在屋里窜来窜去,好不容易被老徐稳住了那么几秒钟,对摄影师抓拍功力赞一个。 摄影师:马诺 这是酷讯网老板,从微软出来自己创业,典型的技术人,所以,着装上也够”技术”,换了件衬衫再和那条洗白的仔裤搭配,加上个子不高,看着还是不太像个老板的样子。我们试着拍了几组站着和坐着的,总觉得很别扭,我便提议让他坐在地板上,和旁边的同事聊天,抓拍,这样能显出创业者从头打拼的不易,也会让画面显得更有趣,身材和服装也不会那么突出。在这位腼腆的老板被我们折腾了半个小时,脸上的表情变得僵硬之前,我们终于抓到了这张照片。

不在意但并非漠不关心(1)

不在意但并非漠不关心(UNCONCERNED BUT NOT INDIFFERENT) 今年荷赛的两个评委:Adam Broomberg and Oliver Chanarin,是荷赛有史以来最另类的评委,也因此有史以来第一次让我们如此接近荷赛评选的“内幕”,他们在foto8上撰写的这篇文章引起了不少回响,文章的标题是曼雷的一句名言。全文借荷赛对当代新闻摄影的发展给予了评价和分析。 用貌似客观但是骨子里充满个人观点的语言写作是这两个人的特点,我在1416之前就赞叹过他们的文采,本来想邀请大家一同翻译的,也有RD 和rossi响应,不过,我觉得有意思就自己来了。 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何方,这是你要做出的最具政治色彩的决策。 ——引自维姆文德斯 《看的行为》 “新闻摄影领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对于揭露这个世界的真实处境没有任何帮助。相反,操控在资产阶级的手掌之中,它已经成为了反真实的一个糟糕的武器。媒体每天吞吐着大量的图片,似乎在建构着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事实上他们却让真相越来越模糊。照相机的撒谎水平和打字机完全相同。” ——Bertolt Brecht 1931 2007年12月,一张拍自贝布托遇刺现场的照片,一张最接近新闻摄影实质的照片,再次体现了当年罗伯特卡帕等先驱人物在这一领域开天辟地时所倡导的精神。照片拍自离爆炸现场10米远的地方,也许不应该将之称作一张照片,但这个虚化的、布满浓烟的场景是摄影记者在现场的明证,尽可能地接近事件的核心,他的快门不断地开合。 但是,摄影在今天已经难以抓住新闻了,根据伦敦警务总署的调查显示,在类似的突发事件中,越来越多的视觉证据来自手机拍摄的视频而不是专业摄影师的作品。近些年来,一些大事件的现场比如911、海啸、卡特里娜飓风都是被一些恰巧在现场的普通人用手机或者摄像机记录下惊心动魄的现场。那么,作为人们勇敢的代言人,自西班牙内战以来冲锋陷阵为我们带来一线消息的摄影记者,他们该如何生存? 上面这张照片获得了2007年荷赛突发新闻的一等奖,这个比赛已经举办了51年了。我们被邀请担当评委,这恰巧是一个旁观新闻摄影这一摄影分支面临危机的一个绝好机会。 这些获奖作品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不可小觑,获奖作品巡展的观众接近两百万,足迹遍布50个不同的国家,每年有六种语言四万五千册画册出版。很明显,这些专业摄影记者所记录下的全球新闻事件产生了广泛影响。 翻看全部八万一千张参赛作品,会给人带来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些相同的作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出现,只有画面主角和背景发生着变化,悲伤的母亲,日升日落,分娩的女人,玩玩具枪的孩子,斗鸡,哈瓦那街景,污水坑里的倒影,窗户的反光,襁褓里的婴儿,透过蚊帐拍摄的肖像,吸毒者胳膊上的针管,废弃的厕所,扔石头的巴勒斯坦儿童,扭曲身体的中国体操运动员,后台里准备上场的模特,涂着油彩的脸,浑身是泥的身体,抽烟的和尚,鸽子在天空飞翔的剪影,孩子跳进河里的瞬间,以及杀猪的血淋淋场面, 12名评委必须在7天一夜的评选中忍耐这些陈词滥调一遍遍出现,找到那张获得大奖的年度照片,以及各个类别的获奖者。怎样才能找到一张代表一切的照片,12名评委如何达成共识,他们在评出这一张大奖照片的时候究竟是怎样的判断标准? 我们先被带到阿姆斯特丹一个没有窗户的小屋子里,挤在一个投影屏幕和一个咖啡机前面,评委的构成是由6个在战争、自然、体育、编辑出版类、以及艺术类别有一定经验的摄影师,5个图片编辑以及1个策展人组成。 荷赛已经历经50年的历史,因此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操作思路。这是一个由心理学家参与设计的高度体系化,非常精确的系统,从而能够在不同的个体判断之下引出一个共识。评委在观看作品的时候已经借助第一轮评委之手将照片的数量刷到了一万七千张。那些什么家里养的猫之类的照片已经被拿掉了。我们的工作是把这一万七千张变成一张。在几乎全黑的房间里我们每人都有一个表决器,图片在屏幕上掠过,我们都匿名投票从而决定照片是保留还是被毙掉。就在我们工作的同时,荷赛的秘书在一旁用干涩的声音不断地公布着每一轮投票的结果,重复着“入选”以及“淘汰”的声音:天堂鸟——入选,蛇——淘汰;自杀炸弹——入选,死亡的孩子——淘汰,被硫酸烧伤的妇女——入选,毛泽东特型演员——淘汰。。。而我们所使用的那个设备——九个按钮连到一个中央计算机显示屏上,最初是为荷兰一个电视游戏节目设计的。

周一消息树

名利场与乌龙球 上一周的名言应该是贺延光的一句话:“难道除了得奖,做摄影就没有别的意义了吗?” 2008年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的揭晓却如同引爆了一颗炸弹,获奖作品中一连串的乌龙球让中国新闻摄影界翻江倒海,内外交困。 1,    摄影记者PS成瘾。 获奖名单揭晓后,立刻就有金奖获奖者主动承认自己对照片做过PS处理,增添云彩而被取消奖项。那组作品最初看的时候我很喜欢,题材好,拍得也深入。但是作者怎么会在照片上画蛇添足加云彩?简直不可思议。此做法大概可以归为一种“瘾”,与吸食毒品完全是一个道理,它让摄影记者尝到甜头,逐渐产生依赖而难以自拔,这种瘾没有监管,没有惩治,因而在整个行业内泛滥。 2,    读者不相信照片。 伴随着获奖名单的揭晓,质疑声音立刻在互联网中出现。从前,读者面对具有各种奇特光影效果的照片,其反应都是好奇与赞叹,现在,读者的第一反应便是它是不是ps的。读者从小图放大后产生的马赛克开始怀疑费茂华作品红酥手的真实性,既而从照片拍摄对象的运动特征以及拍摄时间推断出图片说明写错了,照片中的“手”另有他人。最终,费茂华在博客上致歉。另外一张反映北京交通拥挤的照片也遭到了质疑,因为那张照片的拍摄现场不是北京真正的拥堵,而是北京站等待客人的出租车长龙。 3,    从PS到摆拍与虚假的图片说明。 当大家对PS打假兴致不减的时候,开始有人提出新闻摄影中的摆拍现象该不该打?这一届金镜头奖中争议最大的是取消了卢广的参赛资格,原因是其图片说明失实。评委贺延光撰写博客进一步说明了评委做出这一决定的前因后果,并且指出了卢广在拍摄新闻摄影作品时存在的摆拍行为以及他的为参赛而拍照的拍摄动机。这一贴激起千层浪,回帖已有两百多个。卢广也做出了回应。 本来今天的博客我打算写一下最近一连串美国各大摄影比赛的获奖情况,但是我觉得发生在国内对这次摄影比赛热火朝天的讨论更值得大家深思。(ICP无限奖这里,POY年赛这里,阿里克西亚这里,getty这里) 摄影比赛是一个名利场,对名利的追逐导致各式各样的铤而走险,发生在这个名利场中的种种怪现状是整个新闻摄影界矛盾的集中体现。从PS到摆拍,中国新闻摄影界的诟病已经暴露无疑,但是,当我们惊呼“我们还能相信新闻照片吗?”还应该再研读一下刚刚发生的因为拍不好领导的照片而下岗的故事。这也是中国摄影记者真实的生存处境。 我还要向打假的贺延光老师和许林老师致敬,我们也许都看到了皇帝的新衣,但是我们都没有勇气高呼。 打假的路线循着技术问题到道德问题,你还会看到存在于其中的政治问题,而对真和假的判断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是归根到底,回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一个信仰缺失的社会,对于真实与守信,我们该从何谈起呢?

读图(2)

一张照片导致摄影记者失业。下面这张照片的故事非常经典,它不仅仅是一个形象的“新闻摄影”案例。 摄影记者懊悔不迭地希望当初自己能够拍到领导的大眼睛,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对照片的解读方式,这位记者并没有和领导站在同一个通道里解读照片,领导的读图能力非同一般,摄影记者只看到照片的技术失误,但是领导却穿透照片的表象,看到了照片背后的隐含意义。 对照片的解读,其实质是对意义的争夺,意义不在摄影者那里,不在你我这里,当强势势力占有照片意义的时候,它就是那个意思了。

逛来逛去(五)

从展览到图书到出版社 今天早上的路线是这样的,首先被一大把票子迷住——Deutsche Borse Photography Prize,这个六万美金的年度摄影大奖公布了最终入选的四人名单:John Davies, Jacob Holdt, Esko Mannikko 、Fazal Sheikh。目前,这些摄影师的作品都在英国的摄影画廊里展出,各路好手纷纷预测究竟大奖能够花落谁家,其中摄影师Jacob Holdt很是热门,他获得提名的原因是2007年出版的作品:United States 1970 – 1975,作者花了五年的时间在美国各地游荡,贫困、种族歧视、吸毒等等各种社会问题都在他的镜头中显现。(观看这些入围摄影师的更多作品,在这儿。) 仔细看了看这四位摄影师获得提名的原因,发现有两个人都是缘于他们出版的摄影集,而这两本画册的出版社都是Steidl 。 Steidl,出版摄影师画册赔本赚吆喝,不惜成本。摄影师可以参与到画册制作的全部过程中。难怪弗兰克《美国人》的五十周年纪念版要在这家出版社出。就快啦,今年五月15日就是《美国人》画册出版整整五十年,当年第一本画册是在 巴黎出版的,收录了弗兰克83张照片,此次Steidl和弗兰克合作出版的50周年纪念版和当初的作品有一个巨大的差别,所有的照片都是未经剪裁的,是从弗兰克收藏的老照片中直接扫描出来印刷的,因此这83张照片和目前广泛流传的作品会很不一样,其中还有两张照片进行了重新选择,画面人物主体一样,但是角度不太一样。这本画册的出版将是2008年的一个热点。 说起Steidl,手头正好有一篇其创始人的访谈,明天翻译出来和大家分享。 你们都上班了没?一转眼儿,我也要开学了。

逛来逛去(三)

谣言与现实 针对本届荷赛的大奖,如同去年一样又是谣言四起。(说明一下,我昨天的胡说八道不是对荷赛结果的不满,我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因为它的结果只能那样啦。)美国摄影界新闻信息快递博客(pdnpulse)请网友们对大奖照片作出评论,虽然只有四条留言,话都说得挺刻薄。 评委们把自己关进屋子里,关上门,他们的密谋就是要进一步扼杀新闻摄影。这帮人高估了摄影的能量,他们在寻找毕加索而不是本着对人的关心出发。他们不相信一张新闻照片会是精彩的,在他们的眼里,这张照片必须带有特殊的艺术表现才成立。 获得大奖的摄影师一直在拍摄视频,他为美国ABC拍摄节目,那你就应该知道他的照片为什么这么模糊不清了,因为这是一张电视截屏的图片。 这些照片让我仿佛回到了80年代,远远落后于目前美国新闻摄影的发展。 不说荷赛了。 赶快去囤积一些宝丽来胶片吧。也许你再也买不到它了。 宝丽来公司正在逐步关闭它在美国、墨西哥和荷兰的工厂,将停止生产宝丽来胶片,完全转向平板电视和数字产品。它早在两年以前停止了商用宝丽来一次性相机,以及一年以前停止了消费级一次性相机的生产。 对于那些坚定的宝丽来粉丝来说,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宝丽来技术的外包,宝丽来公司打算把这项技术卖给另一家公司,但是如果交易不成功的话,明年,大家就没有宝丽来胶片使用了。 宝丽来要走了,柯达也许就快了,总有一天,我们会痛恨数字技术。

逛来逛去(二)

当你觉得世界越来越大的时候,就会感到荷赛越来越小。 “世界” “新闻” “摄影” “比赛”——这是怎样高难度的一个比赛,每次结果揭晓之前,大家都蠢蠢欲动,恐怕就是这个心理。 新闻不是世界的,摄影无法比赛,但是荷赛却能够让全世界的新闻摄影记者,都在荷兰时间2月8日11点,关注同一个结果。荷赛真强大!它用50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机制,当你看到获奖者名字后缀的一个个媒体的名称,VII,VU,Getty,Magnum,你就会明白这个机制有多重要,它将一些原本不可量化隐形的事实变成显性的,由此织成一张全世界媒体都被纠结其中的大网,你要参与这个游戏,就必须遵守它的法则,当你成为WPP winner,你就获得了一张入场券。 荷赛似乎有着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作为评委会首席裁判的VII图片社的Gary Knight不用避讳评出VII自己代理的摄影师获奖,新成立不到一年的noor图片社一下子拿了好几个奖也不奇怪——他们图片社里的成员Jan Grarup 、Kadir van Lohuizen都是荷赛的座上客,Panos的摄影师一定会获奖,因为他们的老大是去年的评委,今年荷赛组织的培训活动中他又是教员。当然,还有,magnum,NG怎么能不获奖呢?剩下的还要照顾全球几大通讯社getty\ap\afp\reuters,今年都获奖了么?我随便打开一个常看的博客,是一些美国摄影师集体写的blog(APAD),头条新闻就是:荷赛揭晓了,我们的很多朋友都获奖了,然后数出了六个热烈祝贺的名字。当然,这也不奇怪,按照比例分配的话,美国参赛人数是最多的。(中国今年有400个摄影师参赛,排第二)。 今年的大奖给了杂志,为名利场拍摄战争的英国摄影师,之前的四年大奖都是通讯社的摄影师获得,这是否是新闻摄影的发展潮流?再来预测一下,大概什麽时候会荷赛出现多媒体类别的比赛呢?今年的作品风格化更为显著,大家拍“故事”的手法开始统一,如果你不是magnum的摄影师,或者不能去战场,那就带一个120拍几张呆照,在中间夹杂几张无人的风景。 我一定在胡说八道,今年的作品难道不精彩么?我和荷赛有过亲密接触,但是我对这个组织又爱又恨。它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但它永远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而且是那么的傲慢。 五十年以来,那个阿姆斯特丹小城里的一个小角落里,一所小房子里,上上下下也就十来个人操办着全球最大的新闻摄影比赛,在比赛结果揭晓之前的统计数据里,荷赛骄傲地宣布,今年参赛的摄影师又创新高,尤其是近些年他们着重进行推广的亚非拉地区,摄影师参赛的人数大幅度上升。

慢摄影(二)

提到人像拍摄中的虚化,当然不能越过这个人——朱利亚•马格丽特•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在达盖尔摄影术流行的时代,人人都想把照片拍摄清楚,强调照片的技术性因素,可是她却使用长达十分钟的时间曝光,有意让她拍摄的人像不在焦点上:“在调焦的时候,当我感到特别美的时候,就停在这里拍下照片。我不会像其他的摄影师一定坚持转到那个所谓清楚的焦点才肯罢休。” 早期的肖像拍摄,被摄对象身后甚至要支一个架子,漫长的拍摄过程是一个仪式。现在,随着拍照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仪式感被完全破坏了,摄影的“气氛”也消失殆尽。 《Train your Gaze》(目光所及)这本书很棒,谈的是人像摄影中的“注视”,这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围绕在肖像摄影中的看——无论是你的视线,被摄对象的目光还是读者的观看,都非常耐人寻味。《Train your Gaze》算是一本教科书,从各个角度训练摄影师学会“看”,第一章的拍摄任务非常有趣,我把它翻译出来,也许有人愿意试一下,期待看到你们的成果。 一张优秀的肖像摄影作品产生于静默之中。这不是商业人像,摄影师竭尽全力逗你的被摄对象开心。在一种安静的状态中,彼此相互注视,空气或许有些尴尬或者仍旧非常自然,或许双方沉浸其中,或许挣扎着试图逃脱,但是不管怎样,此时你按下快门,你捕捉到的是一种实在的人的在场,而不是随便抓下来的漂浮在空气中的感觉。 我们来完成这样一个摄影任务,找到一个你非常了解的被摄对象:妻子、丈夫、家人、好友等等,请他们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你将利用这一个小时拍摄一卷胶片,以下是一些工作准则: 1,    除了邀请你的被摄对象拍照,在拍摄之前不要给他任何有关拍摄内容的暗示,只是告诉他:你将在一个地方坐或者站一个小时,拍照的时候需要看着镜头。(注意,是看镜头不是看你。) 2,    把相机支在三脚架上,根据你自己的需要取景、对焦,都设置好了以后,就把相机固定在那里不要动,这个拍摄任务需要你集中精力去观看,如果不停地将相机移来移去会分散你的精力。 3,    不要躲在相机背后,尽量使用快门线,而且快门线越长越好。 4,    在拍摄的这一个小时中,不要说话,或者让你的被摄对象说话。 5,    把握拍摄节奏,尽量把这个一个小时的时间全部利用起来,如果你5分钟就把一个胶卷全拍完,这个练习就没有任何意义。 6,    在拍摄的过程中请注视你的被摄对象,你会发现一点点表情的变化,一点点身体姿态的改变,对于拍摄结果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个练习是有关两个人的照面,你需要捕捉的就是目光相交的那一瞬间,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那一瞬。

周一消息树

数字游戏 Desiree Dolron 受次级债影响,华尔街萧杀无比,《美国摄影》杂志则指出,当下投资摄影作品的收藏市场仍旧前景光明,同时他们提供了一个榜单,指出了当下有哪些作品可以毫不犹豫地买进,有哪些需要谨慎投资,还有哪些已经可以迅速出手了: 都是很多很多的美元,看到后来我就眼晕了,算不清楚了,黑体字标出来的是我觉得好玩的事情。 荷兰摄影师Desiree Dolron——买进。她的Xteriors VIII系列中一张尺寸为31×47英寸编号为8的作品,2006年售价为$38,400,说明收藏家急于出手牟取利润而低估了她作品的价值。但是她的作品最好从收藏家手里而不是拍卖会上购买,因为拍卖会遭遇价格的哄抬。 贝歇尔夫妇——买进,他们夫妇二人作品的价值在近些年来才获得承认,其水塔系列作品售价在$120,000-$150,000,单张照片的作品仅仅在1000到2000美金,仍然有很大升值空间。 Larry Fink——买进,非常多产的一个摄影师,在MOMA举办过展览,他的1970年代制作的陈年作品价格在$5,500-$9,500,近期的作品价格则在3500美金左右。 梁思聪——买进,关于中国的系列摄影作品售价已经达到$19,000 到$25,000之间,要买就要迅速出手,否则价格在二手市场上还会攀升。 Mark Cohen——买进, 31岁的时候就被MOMA的摄影部主任John Szarkowski看中举办了个展,但是后来走了一段弯路去拍人像,近些年又被一些画廊挖掘出来,他最著名的一张女孩跳绳的照片2007年在拍卖会上拍出了$10,800的价格,而他自己当年制作的照片在代理那里大概在8000美元左右,后期新制作的作品在3500美元左右。 张洹——买进,今年中国当代摄影师的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势头也很猛,张的行为艺术摄影作品在$15,000 到$20,000,之间,他的一些代表作价格更高,在$25,000 到$150,000之间。 Joyce Tenneson——买进。全美10名最有影响力的女摄影师之一。 Thomas Demand——买进,谨慎持有,他的作品”Schreibtisch (Desk), 1994,一共印了5张,2001年在德国一个画廊售价是4000美元,三年以后在慕尼黑一个拍卖会上售价达到$86,250,同样的作品,编号为4,在2006年伦敦拍卖会上售价达到了$188,888,5年内飙升了50倍。假如你不是想在顶级收藏市场运作,你可以买他限量数目稍微多一些的作品,比如限量100张的,售价在2000美金到4000美金之间。 Richard Prince——购入,观望或者卖出,这家伙最近太火了,他的西部牛仔的照片已经达到了上百美元的售价,而且仍然有升值的可能。不过,如果你有他1970年代以前的彩色摄影作品,你还是赶快趁褪色之前赶快找个买家。 Danny Lyon——买进 (…) Read more

北京没有下雪,没有冻雨,灯火通明。可我总是觉得四周太安静了,安静得让人坐立不安。 那些在天寒地冻的人们怎么办呢。我不敢想。 《时代》周刊的多媒体报道栏目的头条就是“冰冻的中国”,大概是这两天我看到的关于雪灾最完整的报道。但是,有些照片我还是不喜欢,比如那种干净的白色,有秩序的雪堆,慢速快门造成的虚化——我不喜欢这种“城市表情”似的照片,它们在当下出现有些太不合事宜,甚至太冷酷,因为有多少人在寒风中颤抖,那是可以杀人的雪啊。 这也难怪,我在一家图片社的雪灾报道中还看到了“银妆素裹”这样的字眼,人们似乎还是一时难以适应把浪漫的纯洁的雪看作是灾难。但是,灾难已经来了。 和CFP的柴继军抱怨没有看到足够好的报道雪灾的照片,很多人还是以风光照的方式在拍雪,他说其实有很多不错的照片都被淹没了,很快就组织了一个有一百多张照片的专辑.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张. 不知怎的,这照片让我想起了911的一些照片,废墟中的消防员,灾难以及人与灾难之间的较量,人之渺小以及人之伟大. 能做些什么呢, 默默祈祷...响应ofblog的建议,在这里也系上黄丝带:

corbis和getty

“他似乎有一双能够看穿未来的眼睛,15年以前,当我们大多数人还在用胶片的时候,比尔盖茨的corbis图片库就已经开始囤积大量的数字图片。”比尔盖茨最近接受访问,非常罕见地谈起了他的图片库生意,这让CNN发出了以上感慨。 当然,CNN也不断提到,corbis这么多年以来一直被getty压着,全球最能赚钱的图片公司不是corbis而是getty。但是近日图片行业有一个惊人的消息正在散播开来,由于业绩急剧下滑,getty的股价已经跌倒当初最高点时的四分之一,目前正在市场上寻找买家整体出售,这家公司2007年盈利下降了30%。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大量廉价图片的出现,甚至包括手机图像的大量应用给getty带来的冲击。 但是,比尔盖茨似乎仍然看好他的corbis,最近corbis还发布了一个很令人叫绝的平面广告: 广告文案是这样写的:在corbis上搜索“水”,你会得到205498个结果。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