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个影儿

Phone6变大的一个好处是——果粉们,你们可以看到更大的照片了。但不过呢,也就“止于此”。想想看,那种报纸头版大照片的感觉,杂志对开页的冲击力,是不是已经和你的阅读经验远离了呢。不过,好也罢坏也罢,反正我们已经被框在手机屏幕里了。iPhone6似乎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关于防抖功能,有篇名为《iPhone6可能是你兜里最好的相机》的文章里提到:给你女儿和侄子拍照片从来都没有清楚过?这下你可有福了。 Read more

照片收藏菜鸟指南

对于浸在照片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收藏照片已不再是一件距离遥远的事儿,这不仅是因为钱包变鼓,同时也是观念的变化。时至今日,摄影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品逐渐被藏家接受,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独有的游戏规则。

《电讯报》的这篇文章通过采访一些艺术品经营者,为入门者提供了收藏照片的一些基本的思路。购买艺术品也是对创作者的一种支持,下面我就择要点摘录。 Read more

Selfie的故事:你比自己认为的要漂亮

关于自拍这件事儿,你可以想想,那些每天都生活在蓝天白云下面的人民,大概从不会对这种天象感到惊诧,他们的朋友圈儿里会晒这种照片吗?这个比喻也许不是特别恰当。我想说的意思是,你所强调的,也许正是你自己匮乏的、渴望得到的。所以,把自己拍成那样儿,恐怕也是对现状的一种抵抗。只有百分之四的女性对自己的外貌有信心。那么,剩下的人,为何对自己这么挑剔?
Read more

像个小姑娘一样

Like a Girl这个广告制作之前,Lauren拿自家的两个男孩儿做实验,八岁那个很自然,十四岁那个则不但动作装得扭扭捏捏,声音也变成拿腔拿调。在这个视频拍摄过程中,剧组采访了大约250个人,多数成年人都是如此,当他们被问到,是否他们的模仿其实是一种对女孩的偏见,有些人认为这种扭捏作态是除了自己的妹妹其他大多数女孩本来的样子,有位年纪大的妇女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女儿是大学篮球队的成员。当大家在现场突然意识到自己竟然被文化上的陈词滥调束缚了这么久,似乎闪过一道光亮,Lauren说,不少人泪珠子洒了一地。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报刊亭

一些报刊亭给拆了,这消息让人很悲伤。报刊亭已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它和仍旧在街头偶尔可以瞥见的柯达冲印店一样,尽管招牌依旧,实际上早已经挂羊头卖狗肉;但作为上世纪我们生活方式的象征之一,它们的存在是个念想——趁着买水的功夫,你可以在旧媒体帝国里再瞻仰一下。 Read more

Selfie的故事:猕猴的自拍照

谁按快门谁是照片的版权所有人,这样的法律规定已经跟不上今天的时代发展。美国一位律师认为,当版权法涉及到照片的时候,相机的使用还相对复杂也不普及,当时的法律制订就就把版权给了实际拍照的那个人,但那时候并没有料想到会有今天的现状:人人一台照相机,按快门轻而易举,照片的策划传播可能比按快门还重要。 Read more

一块儿屏幕

这一切都在提醒你,我们的一部分生存世界(虚拟的那个我所在的地方)是一个习俗、社会关系甚至信仰等各种文化都全然不同的新世界。摄影师的痕迹作品,让其有点儿像这个虚拟时空的人类学家,因为恐怕要不了多久,这些手势痕迹就该放到博物馆里被瞻仰了。 Read more

照片与唱片

那些最懂图片的人,是能看到照片边框之外的世界的人,甚至是,一张照片不仅让会读图的人感到津津有味,还有可能在其中听到声音与旋律。《纽约客》的这篇文章《一张照片听起来会是怎样?》(What Does a Photograph Sound Like?),作者Jessie Wender是纽约客的前任图片编辑,她介绍了九张激发音乐家创作的照片。 Read more

不能拍照旅行团

早起看到一条新闻,说是王府井发生人质劫持,上万人围观拍照。

“围观拍照”这个词儿真有点儿意思。

检索了一下,我发现自己实在孤陋寡闻,“围观拍照”早已不是一个新词,比如《游客海边制作“裸女”沙雕引群众围观拍照》,《城管扭脱女小贩手臂众多路人围观拍照》,《吸毒女11楼全裸要跳楼数百人围观拍照》。这些赤裸裸地赚眼球的标题,编辑在围观后面一定要加上拍照,也许是强调有图有真相,但也可能就是一种叙事的本能,因为惟其如此,才能把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臂的实况原汁原味地传达。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