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课堂笔记

土门拳 日本的寺庙 这一堂课的笔记着实发生在10年以前,我刚刚进入新闻摄影方向,晋永权先生刚刚完成他的唐山大地震20年的专题,我们10个新闻摄影方向的学生坐在小板凳上,印象里还有晋先生带来的巨大的萨尔加多的画册。从笔记中依然可以判断我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因为记得非常仔细。不过,这种恨不得把一切都记录下来的心态也许更是因为这些知识对我的冲击很大。而当我现在逐字逐句的将这些文章读完,我惊奇地发现,他所谈论的一切都发生了,在今天仍然有意义。 这几页笔记的题目叫做:晋永权——我们今天如何来做摄影。 提纲是这样的: 第一 ,我们面临的三个困境 困境1 我们仍然沉浸在传统的人道主义情感之中 困境2 在西方经历很长时间发展起来的流派在今天三五天很快可能就被演绎一遍 困境3 从布列松到弗兰克摄影语言的变化 第二,摄影观念的变迁 第三,摄影的纪录与表现 第四,在东西方交叉视野中我们的位置 我们面临的三个困境 困境一,我们仍然沉浸在传统的人道主义情感中。 1, 过去我们试图从混乱中寻找秩序,但是现在世界本来就是混乱的人心,理念变了,价值观变了,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以什么样的根基展开对世界的观看? 这种问题在西方摄影界已经存在20年了。70年代,美国一位摄影理论家苏珊桑塔格横空出世,第一次对摄影伦理作基本反思,她认为时间是无情的,一切都是易逝的,而摄影就像挽歌。 2, 我们所处的混乱秩序还有来自观念摄影艺术家的影响,比如李晓镜的众生相(对照片进行的数字处理,变形,异型)在众多观念摄影艺术家手中,“Images”这个摄影的根本发生了变化。 3, 在这种状况下,仍然处在传统的人道主义情感中的摄影家似乎遭遇困境,但在我看来,无论观念摄影的影响如何之大,坚守传统仍然是我们的信念,在下面一小节的介绍中会有进一步阐释。 任悦添加的背景:摄影如何进军美国艺术领域: 1960年代,观念艺术家开始使用摄影作为呈现自己作品的载体,1980年代,红极一时的后现代艺术家的作品摄影化的现象非常突出。后现代艺术家们对摄影的接纳是在挑战传统艺术,颠覆传统艺术的构成。接下来的事实是,籍着这些后现代艺术家之手,摄影作品在艺术市场的地位被逐步奠定。因为虽然收藏家们还是非常小心的把纯摄影师的作品与使用摄影作为媒介的艺术家的作品小心地区分开,但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对摄影媒介的运用,同时也激起了收藏家对摄影作品的极大兴趣,随后90年代摄影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热潮也就此拉开了序幕。此段文字编译自:Over Exposed的前言,这段文字中可以印证晋老师的讲座观点,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当下也在中国发生。 困境二,在西方经历很长时间发展起来的流派在今天三五天很快就可能被演绎一遍,在摄影领域内也有表现。 艺术创作更多变为一种行为,一种表态。那么在这种变化之中,摄影师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碰撞。日本摄影师土门拳,早期的作品关于关广岛受难者,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一致。但当1953年日本经济开始腾飞,日本新艺术开始兴起,个性化得到极大的张扬,土门拳却开始拍摄寺庙里的佛像,开始认认真真做文化。中国摄影师也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口上,我们采取怎样的态度也十分重要,应在影像泛滥的时代中寻找一种坚持。 (…) Read more

当代中国摄影师红人榜

这一篇文章里有两个内容,第一是介绍一个摄影的博客,信息量极为丰富,经常更新, 而主人却并非是摄影师抑或摄影评论家。这个名叫conscientious的博客内容关于艺术 摄影,博主叫做Jörg Colberg,他居住在美国匹兹堡,是一个天体物理学者,他将摄影 看作一种不同于文字的语言,对摄影语言的好奇与钻研,让他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 了摄影上面。在他的博客里有著名摄影师的网站链接,有重要博物馆的链接,也有无名 摄影师的链接,此外还有大量摄影评论。 http://www.jmcolberg.com/weblog/ 不过,我对这个博客的兴趣是从他博客的一个栏目开始的,在他的博客右边有一个“当代 中国摄影师”的专题。在一个外国人眼里,一个并非什么专家的外国人眼里,他都对哪些 中国摄影师感兴趣呢?他能够知晓那些中国当代摄影师的名字呢?下面就是他列举的摄影师名单: 刘铮 翁奋 张洹 杨延康 宋朝 梁思聪 (墨西哥出生的华裔摄影家) 邢丹文 缪晓春 迟鹏 洪磊 王庆松 曹斐 安宏 周海 曾广智(美籍华裔摄影师,已故) 张乾琦(台湾摄影师) 单雄威(美籍华裔摄影师,已故) 不能说这些摄影师就是名人,是可以称为家的摄影师,但是至少可以说他们都是西方世界的红人。其中从事纪实摄影的有四个:杨延康、宋朝、周海、张干琦。单雄威是画意摄影派的老一代代表。迟鹏是最年轻的新一代摄影师。 (…) Read more

小石板——我是谁,开启艺术摄影市场

与画廊接触 当你的作品已经很成熟了,就需要拓宽眼界,寻找哪里有合适的画廊代理当代摄影作品。这时候画廊展就是一个让你可以一网打尽各种画廊的好地方。 不过,你还是要记住,画廊展并不是你进行摄影作品交易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让你了解摄影作品市场的好机会。 购买画廊展的门票后,你可以得到一份画廊目录,如果你没有机会去参加展览,最好也能够索要一份这样的名录,因为这可以成为你进入画廊的一份指南。 在美国最大的画廊展是“the photography show”,其他一些专门的摄影画廊还有“photo san francico”以及“photo new york”。所有的这些展览都有面向学生的培训项目。 最近一次在北京举办的画廊展在10月6日至10月10日, “艺术北京2006(ArtBeijing)”大型艺术博览会。 在这个网址www.photography-guide.com,你可以找到很多画廊经营者的名录。 下面是一些和画廊经营者打交道的技巧,当然,前提是你的作品已经在一些比赛中得到了较好的反馈,并且你已经有了一组完整的作品。 1, 要知道几乎没有一个画廊经营者会与自己不认识的摄影师见面,因此让朋友引见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2, 很多画廊都接受摄影者递交的个人作品集,但是你在散发之前要先打听好他们的标准是什么。 3, 你还需要对自己是否应该对一个作品进行投资有果断的意见,如果你的作品是新的,或者是正在进行的长期项目,你应该多听取一些意见,获得足够的反馈,在进行新的项目之前,最好让他们能够看到你先前的作品。总之,作为一个艺术家你也要聪明、积极、并且具有商业头脑。

小石板——我是谁,开启艺术摄影市场

如何进入职业摄影领域,或者更加职业化的经营自己,我打算分两个单元,单元一是我不太熟悉的艺术摄影,我会编译一些东西,单元二是新闻摄影 本文编译自pdn edu magazine 2005年春季号 作者 mary irginia swanson,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美国,但很多都是世界惯例,也在中国悄悄的发生。 进入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路径是要找到你的领路人,这个领域具有很强的圈子色彩,但是见到意见领袖并不容易。有一部分际遇很好的年轻人,通过私人关系很容易便摸对了门路。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草根阶层,只有通过自我奋斗来实现这个目标。这种公开公正的 竞争途径通常有三个: portfolio review—作品点评(类似我们以前提到的meeting place,即专家见面会) juried competitions—摄影比赛 attend gallery expositions—参加画廊博览会 portfolio review 在作品点评活动中,通常有这样几类人作为专家与摄影师见面:画廊经营者,博物馆策展人,图书出版人,图片编辑,艺术家代理人,以及其他一些在这个行业的权威。他们通过观看你的作品提出建议,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你指明你的发展道路。同时在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你还可以认识很多朋友,因此非常值得参与。 参加这种见面会的费用非常昂贵,但是相对于你挨家挨户地去寻找这些专家,这个价格还是比较划算的。一些作品点评会是单独举行的,还有很多是夹杂在摄影节中的,大家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察看世界各地的摄影节情况——www.festivaloflight.net 对于参与哪个见面会可以依照下面几个标准进行衡量:1,都有哪些专家参与2,是否在见面会的同时还有相关的培训和展览 3,住宿费和旅费的开支情况。 有的时候,摄影师的申请可能被拒绝,但是不要放弃,你可以询问他们是否可以把你放到备选名单里,并且在活动附近订好房间,等待时机。 一旦参加某个点评活动,还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目标明确:你想通过参与这个活动获得什么?是仅仅得到一些指导与建议,还是希望能够获得突破性成果,建议你研究一下点评者的背景,充分利用你和他在一起的时间,最好能够建立可以长久联系的私人关系 编辑好你的作品:一对一的见面通常只有20分钟就开始轮换,所以你要考虑分配好展示作品和讨论的时间,如果你有几个专题,可以每个专题只选择一部分作品展示。 作品的展示非常重要:如果你的作品展示很便于操作,这将大大节约你的时间,你可以选择将作品放到盒子里/装订成书本/整理为作品集。还要注意的是,可以制作一些“便携“的小型的作品,比如8*10大小的打印照片,甚至是激光或者喷墨照片,装订在一起的“样书”,这样,在一些非正式场合你可以和专家和其他摄影师方便的分享你的作品。 (…) Read more

1/125秒 VS 365天

这是一个名字叫做“我”的小小DV短片,我看了很多遍,你可以从两个地方看到 http://www.atomfilms.com/af/content/me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5YYaJIrmzo 居住在美国的 女孩Ahree Lee在三年的时间里,每天为自己拍摄一张标准照,然后将之剪辑起来,快速播放,一张张面孔在你眼前快速经过。 面孔经过,时间也在流逝,从一周到一月然后再到一年。 有人说她疯了,在浪费时间——浪费时间,我觉得这个评论多少也算切中这个作品的实质,因为时间本来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可是你却在这个作品中看到了。 “时间”是无限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很多动人心魄的艺术品都在诠释这个主题。 Ahree Lee的作品让我想起一位行为艺术家谢德庆,1973年他偷渡到美国纽约,其后有六年的时间里每一年他都只有一个动作,比如1980~1981年,他要求自己每小时打一次卡整整坚持一年。谢德庆回忆说:“我所做的一切可以说都是在消耗生命(我大体不用时间这个字眼,而用生命)。这实际上是我的一个底限,而时间据说是无限的,所以我消耗的只能是生命。在打卡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时间和生命之间的荒谬关系。” 诠释时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也是困难的,以上两位艺术家都以殉道者一样的精神,展示了他们的“时间”。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摄影似乎是各种艺术门类里时间性比较强烈的一个,一个最普通的快门速度是1/125秒,似乎轻触那个小小的按钮,就真的可以凝固时间。这可能是摄影的真理,也可能是谬论。很多人因此掉进陷阱而变得浮躁,缺乏的就是做一年甚至做三年的精神。

现在展览什么

昨天说到艺术品和公众的距离,今天突然想看看最近那些摄影博物馆都在展览什么作品, 选择了一些,一起饱饱眼福吧 荷兰 foam摄影博物馆 http://www.foam.nl 森山大道摄影作品展 Bound for Glory, America in color: 1939-1943 美国农场安全管理委员会纪实摄影项目,彩色作品选 荷兰年轻摄影师 maarten van schaik作品 拉斯韦加斯 美国icp摄影艺术中心http://www.icp.org/site/c.dnJGKJNsFqG/b.732135/k.D880/Museum.htm 韩国当代摄影师 Atta Kim的作品 on air 无名的weegee 维加摄影作品 布兰德(Marianne Brandt)包豪斯艺术,摄影蒙太奇 尤金阿捷特  (…) Read more

艺术品和公众之间的距离

Antonis 在我的博客上留言“我还是希望纪实摄影能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展示,因为它们来自生活,也应该回归生活。 ” 我同意他的观点。 艺术作品不是高高在上的,博物馆和画廊对艺术品的收藏,是在帮助我们拉近艺术品和公众之间的距离,实现艺术品的文化价值。 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画廊,这两条渠道的传播对象也仍然都是普罗大众。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思路,博物馆的藏品是用来告诉大众和我们的后代,今天的社 会发生了什么,我们在想什么;画廊则是连接艺术品和私人之间的桥梁,不是所有的购买者都抱着投资的态度购买艺术品,挂在家中的作品,实现了艺术品的审美价 值,而实用本来就是艺术一个最原始的功能。 但是,博物馆和画廊同样是面对公众传播渠道,这一点被我们的一些创作者忽视了,更可怕的是他们仅仅看到了其中的市场价值,因而才会创作完全取悦那些 二道贩子的作品。而事实上这些作品之所以被收藏,或者说必须被收藏,其背后的动因应该是它们具有文化价值,它和艺术品的商业价值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我对这一点了解比较深刻的是在做图片编辑手册,整理策展人这一小节内容的时候,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真正理解了策展人的工作: “策展人是从英文curator翻译而来,这个职业主要存在于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同时还有一些独立策展人,并不隶属于以上任何机构。策展人的主 要工作是保存,展示以及介绍艺术作品,发掘艺术品的潜在意义,最终达到教育公众,促进艺术品的流通或者给公众带来艺术的享受的目的。策展人要对作品的理解 超出一般公众,他们要认识到这些展品独一无二的意义。 对于博物馆的策展人来说,与一般的学术研究机构不同的是,他更要担当公众和藏品之间的桥梁,博物馆面向的人群结构多种多样,从学前班的孩子到成年 人,展览的设计要能够激起公众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想象。因此,博物馆的策展人的主要工作除了为即将到来的展览做计划,对展览馆的展品进行组织,行远期规 划,同时还要配合进行对公众的教育组织活动,比如短讯班,讲座,研讨会等等。” 从策展人的角色定位上,你可以看到艺术品的收藏不是冷藏,通过策展人这个桥梁,它们要和公众见面,实现艺术作品的教育和审美的功能。 而对于我们目前国内的状态来说,第一,我们没有很多真正对观众负责的博物馆和艺术馆,第二,我们因此没有真正的策展人,第三,我们的艺术家因此只好 为海外博物馆画廊创作,他们的作品也因此无法贴近国人的心灵。 我记得上学的时候,一个失眠的晚上,读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竟然哭得一塌糊涂。但是我在很多当代艺术中却难以体会到这样的心情,他们有着太多太多 对庶民的嘲弄。艺术家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我觉得在这整个链条中我们都错了位。

扔掉的照片,被拯救的视觉

荷兰的设计与出版公司KesselsKramer,他们对摄影有新想法。 这家公司为Ben电信公司所制作的平面广告:“老年人、黑人、残疾人,照片是非常传统的纪实风格,与常见的电信广告中的对生活方式的鼓吹完全不同,但是这些影像却带来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购买手机的理由。” 我则先被他们出版的系列摄影丛书——In Almost Every Picture(在每一张影像之中)所吸引,这个系列照片作者皆是无名氏,比如一台追踪动物生活轨迹的相机的自动拍摄成果,一个出租车司机的行车掠影,一对双胞胎姐妹的成长,一只斑点狗狗的生活……。其中一集,书中照片是一位不知名的丈夫所拍摄他夫人的影像,来源是一个西班牙的跳蚤市场的一本家庭相册。从1956到1968年,这位丈夫充满爱意地为妻子拍摄了12年的照片,每张照片都有详细的时间地点的说明,整齐地贴到相册中去。12年的私人记忆,让你看到年华的老去。 这些有趣的照片很多都来自公司的创意总监 Erik Kessels的收藏,他还策划了一个叫做“loving your pictures”的展览,包含8个系列的影像,这些影像的最初创作动机多种多样,比如其中有一些照片是70年代德国警察置换新的制服时为宣传册所拍摄的照片,有一些影像来自网络的相册中,还有一个家伙走遍世界各地拍摄兔子的生活。其中一些照片来自一个叫做“扔掉的照片,被拯救的视觉”(discarded photographs that were rescued for viewing)的活动,公司通过广告收集人们不喜欢的快照,这些被拍摄者认为是“意外事故”的照片,却在另一番审视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一位女士的收集的个人证件照被编辑成书,这些照片的画外音是:我存在,我在这里。 这些平凡的照片在展出的时候,脱离了当初它们被创造的语境,显得耐人寻味,dexigner网站对影展的评论更加精到: “erik通过他的策展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摄影的本真性、原创性,照片的作者身份,摄影的技术性以及摄影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当精美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摄影师的照片充斥在杂志的同时,今天,每一个人也都是摄影师。影像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前所未有迅速地被传播和交换。而每一张生产出的照片都在多重层面上具有意义:它可以是一个事件的记录,也可以是一个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而“爱你的照片”的核心意义是,你要懂得欣赏蕴含在这些照片里的多重含义。” Erik Kessels的影展让观者重新去“看”这些照片,我觉得那个活动的题目非常值得琢磨,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你需要扔掉“照片”这个概念,学会观看,这才能拯救我们在滔滔照片洪水中已经渐渐丧失的视觉。 公司的另一个活动:有用的照片,网址在这里

千万不要去798

最近很郁闷的一件事是去798凑了一回热闹,大山子艺术节开幕的那天我在798。每当你举起相机打算拍些什么的时候,就会发现身边有一群比肩战斗的人,然后会更加郁闷的发现这些拿着相机积极拍照的人都是“艺术家”。 798不仅“艺术家”熙熙攘攘,还有众多的外国人,这些老外对于798的生存看样子举足轻重,因为你可以从展出的作品中看出端倪,艺术家没有办法对政治作过多的品头论足,于是草根阶级成为了他们戏谑的对象——大众在他们的作品里往往是低智商的,符号化的。而作品的最终目的很明确的指向了这些外国人。 让我对这件事情恍然大悟的还是前年平遥的策展人学院,我充当的是一个速记员的角色,我的成果诸位可以在《图片编辑手册》中看到,当我记下了下面这一段话的时候,我为我在798看到的一切找到了答案: “筹划前苏联观念作品展的时候,我只是想告诉大家苏联有这些团体存在。展览结束后,很多策展人开始到前苏联旅行。这些西方的艺术商人进入以后,他们到处寻找观念艺术,他们声称这是伟大的作品。从那时开始,前苏联的艺术家开始创作各种观念艺术作品,开始做一些庸俗的,为取悦那些西方的艺术商人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或伪制或仿制,但都是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作品。” ——约翰雅克布《策展人的困境》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