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一回:评论摘抄

历史对于淘汰“坏”似乎比较有效,但对于发现“好”却不太得力。

当时人认为好的未必就好,但好在我们永远有机会再判断它好不好;当时人认为不好的未必就坏,但坏在我们可能就没有机会审视它到底坏不坏了。这对作者是非常残酷的,好的创作不见得能得到认可,通过“终于存在”来证明它与其他作品之间“明明白白的的是非之别”。但对受众倒未必有多大损失,某个作者或某部作品也许被偏待,但历史在总量上已经为任何一个读者筛出了足够多的“配存在者”。 Read more

我教老妈学摄影

今天,我要给一位每天都给我文章点赞的人写一篇文章(吓~幸好不是情人节),这一位,就是我老妈。

我老妈也是1416微信账号的订阅者,这其实挺麻烦的,导致我不能随便吐糟。她说这里好多文章看不懂,所以,我觉得也应该写一些老爸老妈们都看得懂的文章来赚一点儿点击量。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年底照片整理术

数字世界,每个人都有成堆的照片,主人家一般都只是把它们堆在后院仓库,周末空闲的时候可能会将其搬出来晒一晒,主妇们的超级整理术此时便有可能派上了用场——九宫格看到了吧,那就是一种整理筐,至于你想它漂亮的那种愿望,就好比在格子里都装上同一种颜色的袜子,这其实是强迫症才有的想法。 Read more

Emoji当道,无语了

如果把所有的表情符算作一个整体,它们在社交网站(特指Twitter)上的应用已经超过了连接符“—”以及数字5。

2013年,一项关于你在聊天中是否使用表情符(以及动画表情)的调查中,74%的美国人以及82%的中国人回答是YES。 Read more

捏个影儿

Phone6变大的一个好处是——果粉们,你们可以看到更大的照片了。但不过呢,也就“止于此”。想想看,那种报纸头版大照片的感觉,杂志对开页的冲击力,是不是已经和你的阅读经验远离了呢。不过,好也罢坏也罢,反正我们已经被框在手机屏幕里了。iPhone6似乎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关于防抖功能,有篇名为《iPhone6可能是你兜里最好的相机》的文章里提到:给你女儿和侄子拍照片从来都没有清楚过?这下你可有福了。 Read more

照片与唱片

那些最懂图片的人,是能看到照片边框之外的世界的人,甚至是,一张照片不仅让会读图的人感到津津有味,还有可能在其中听到声音与旋律。《纽约客》的这篇文章《一张照片听起来会是怎样?》(What Does a Photograph Sound Like?),作者Jessie Wender是纽约客的前任图片编辑,她介绍了九张激发音乐家创作的照片。 Read more

不能拍照旅行团

早起看到一条新闻,说是王府井发生人质劫持,上万人围观拍照。

“围观拍照”这个词儿真有点儿意思。

检索了一下,我发现自己实在孤陋寡闻,“围观拍照”早已不是一个新词,比如《游客海边制作“裸女”沙雕引群众围观拍照》,《城管扭脱女小贩手臂众多路人围观拍照》,《吸毒女11楼全裸要跳楼数百人围观拍照》。这些赤裸裸地赚眼球的标题,编辑在围观后面一定要加上拍照,也许是强调有图有真相,但也可能就是一种叙事的本能,因为惟其如此,才能把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臂的实况原汁原味地传达。 Read more

看啊,我说了

今天写这篇博客,不是我来抒情。《财富》杂志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相当有劲:《文字正在死亡,这儿是它们的替代者》(Words are dead. Here’s what will replace them),此文是《财富》关于当下摄影改变文化、技术以及商业系列报道的开篇。事实上,在我的阅读列表里,已经看到不只一篇文字将摄影当做一种语言工具,而非艺术,非技术,非少数人用的专业工具。 Read more

芬顿的家书

相当偶然,发现了一个与Roger Fenton有关的网站,里面是他在拍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给家里写的信。

说是家书,其实并不是Roger Fenton的原始信件,而是被家族成员重新抄写的信件,收集在一种叫做Letterbook的手抄本里。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