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话题:苦难还是艺术?

“Emilio Morenatti的照片《蚊帐下熟睡的小孩》是一件纯粹的艺术作品”马格南的摄影师Dennis Stock在五月26号的《Lens》里对这张照片做出了回应。 一位自称是Phil的读者对此提出了质疑,“难道我们可以从人类的苦难中去创作艺术么?” 摄影人之间一场有关人类苦难摄影和艺术本性的争论就此展开了。Lens的编辑认为应该让更多的摄影界人士加入这场讨论中来,因为这是一个深远而又不可穷尽的命题。1416的联合翻译小组:Bo,丽君,一辉,Tiffany,逆光给大家翻译了这个帖子,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看法,也欢迎留言。 Dennis Stock 下面是Dennis Stock 本人对 Phil 的回应 “首先”他说道“在那张精彩的照片里我没有看见痛苦的小孩,我只看见了‘天堂般的瞬间’。摄影师总是想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我一直强调说,当内容和技艺完美结合的时候,报道就很容易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的照片是二维的而且是被压缩的,必须超越这些限制才可能取得成功。Emilio正是这样做的,如果我拍到了那样的瞬间,我会非常骄傲。” Stock先生后来还补充(加到了博客的评论里):“摄影师的目标就是做到强有力的视觉陈述。如果拍摄对象是在苦难的环境中,最可取的做法就是用尽你的浑身解数去记录。我们摄影师就应该真实、透明的去报道,不管这算不算艺术。 Mary Panzer 潘泽尔女士(Ms. Panzer)是位策展人和众多摄影图书的作者。她与Christian Caujolle合作的《事如其实》(Things as They Are)2006年由光圈基金会出版。潘泽尔在这个讨论中写到: “Phil问,用相机把苦难中的孩子变成所谓‘艺术’,这种事对吗?(一些博物馆的收藏展中显示绘画和雕塑几百年来其实都是这么做的)Dennis Stock说照片要有强有力的视觉陈述,以实现信息的传达,但Emilio Morenatti的美丽照片是否真的把意思说清楚了?这种所谓“纯艺术”的照片是否在剥削被摄对象并欺骗了观者?如果是的话,代价何在?又是谁要为此付出代价?” “没有图片说明,这个可爱照片中的贫民窟中的沉睡着的孩子似乎无需说明。Phil的意思是说,应该有一张更值得接受或者说更道德的照片让我们认识到这里的苦难。但是,照片本身能做什么呢。每张照片都需要用文字来阐释照片自身无法说明的问题和信息。没有说明,所有照片都不能负责任地报道那些恶劣的话题。没有说明,即使是那些刺目的影像也会是个谜。” “Dennis Stock暗示说没有标题的照片更值得观看,而且更能够成为一件艺术品。按照他的逻辑,你最终就会走进纽约的切尔西画廊区,那里已经有不少没有说明的新闻摄影作品在被欣赏并出售了。那显然是摄影师、画廊主、策展人乃至收藏家的另一个合谋。” Michele McNally (…) Read more

政治正确路线下的皮肤“晒黑术”

写下“政治正确”这几个字,我还真有些忐忑。我可不懂政治,更别提“正确”…… 但事情就是这样的, 多伦多,一家城市旅游文化推广杂志,封面用了一张一家四口的照片。唉,难怪读者留言里说让他们把修图的人给开了呢,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那个黑人爸爸是后安上去的。 是的,杂志的负责人并不忌讳谈这个问题,因为多伦多城市的推广策略是要展示这里的种族多元化,“作为一本出版物,你的截稿期让你可能不能得到最佳的照片,而此时所谓的客观就是把你所想交流的东西传达出去。”因此,他认为这个”政治正确“的行为没有任何过错。 另一起政治正确的行为还要回溯到2000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学生手册,也平白无故地多了个黑人。校方也是这么说的,”我们认为照片里如果有至少一个黑人和白人一起说笑,那就能够反映我们学校的多元化,不幸的是,我们没有,所以我们就在这张照片上添了一个。“ # The Onion上的故事都是恶搞,不是真的。Iowa State不会干这种事:) Comment 作者: Phoenix — 2009-06-12 @ 12:29 |编辑此文 我感兴趣的还有多伦多事件的揭发过程,据说National Post的设计师有所疑问之后,就在tineye里上传了这个封面,立刻就把原来没有修过的照片给找出来了。这个网站就是用来给你的照片找相似照片的。太神奇了,人民群众的武器又多了一种。 另外,“政治正确”这个词儿,不是说政治的,你还应该去看看这里的解释。这种小心谨慎,咱们想要还没有呢。

封面秀

我之所以迫不得已改版是因为这个博客的程序升级之后,若使用原来模板, 读者就无法评论。这个博客我现在只是凑合用,还在调整,你们看得痛苦,我也写得痛苦。 你们也别光埋怨,怎么就没有人跳出来给我进行切实可行的帮助,我特需要,急需 改回来了。。 杂志市场不景气,就只能靠封面赚人气。我最喜欢到美国的“国际报刊屋”溜达,那花花绿绿的杂志,衬着我那叫一个土气。 1,Computer Arts 最新的“computer arts”封面是很时髦的互动式封面。 打开之后,组成了一个文字“birth”,看得出来么? 这个封面是non-format设计公司设计的,你要去他们网站上看看,很开眼。 估计请他们设计封面花了不少钱,可是杂志总编还要说:“请no-format给我们设计封面是我们的荣幸。” 2,New Yorker New Yorker杂志最近也因为封面火了一把,封面是用iphone画出来的。 不过,我倒觉得不新鲜,因为霍克尼老先生也在用iphone创作,还给他的朋友用手机送“花”。 3,Newsweek 一直没来得及提Newsweek改版的事儿。我特地收了一本新杂志,设计上还是有不少创新。 不过,改版后的第一期封面引来一些争议,因为这种在奥巴马脸上压字的做法似乎有些另类。 4, Time 最近一期time的封面,一个大个儿的iphone里面是一个twitter界面,上面是time的记者Steven Johnson的twitter: “我正在写时代的封面故事,关于twitter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展示给我们充满无限创意的未来,去买一本杂志来看吧。” 这篇文章写得真不错,不过,我没有去买杂志,这可真是个问题。

多媒体记者的“后报纸”生存(1)

这篇文章来自PDN,讲述了美国报社几个失业记者开创公司,或者以个体的方式和非盈利NGO组织和公司合作,帮助他们制作视频和多媒体,进行宣传推广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两个阅读线索,一方面,在静态照片时代,摄影记者和纪实摄影师谋生的方法之一就是去给公司拍摄广告照片,或者为公关公司拍照。而现在,这方面的业务似乎也在由静态转向动态。 另一方面,NGO组织对摄影的重视,这使得这一部分纪实摄影的作用更为功能化,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变革的“宣传”工具,而并非只是为了某种“展览效果”而存在。 随着裁员潮席卷世界各国的新闻社,职业摄影记者们迫切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接到解雇通知之后去向何方?怎样靠自己的摄影技能在另一个行当端饭碗? 一些具备坚实多媒体操作技巧而又有创业动力的摄影记者已经宣告他们发现了一块新大陆:那些试图通过网络建立品牌、打开市场的NGO和公司对于叙事型视频的需求正在不断膨胀。 ”NGO和公司才刚刚开始意识到通过多媒体能更好地讲故事,” MediaStorm的创立者Brian Storm说到,”纯粹的公关宣传信息不可靠,无法大规模传播 。那些机构正在寻找新方法传达他们的信息; 而新闻记者则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传达方法。” Story4 加州Carmel Big Sur Land信托基金 网站主页上播放着一则四分钟的迷你记录片,记录的是Big Sur的居民与他们居住的这片大地在历史上、现实生活中以及情感上的紧密联系。这个发挥着网站推广并筹资功能的小短篇,叙事风格带有报纸多媒体报导的痕迹 。说来也难怪:它的作者是Geri Migielicz, Richard Koci Hernandez和Dai Sugano—-艾美奖多媒体组获奖团队,不过,不久前他们皆被San Jose Mercury News解雇(只有Sugano一个还留在原报社)。 摄影总监Migielicz是在今年2月离开报社,随即创办了独立多媒体制片公司Story4,并优先服务于NGO机构客户。她的合伙人有Cliff Schiappa和Liza Culick,前者曾经是美联社分社的负责人 ,后者是位NGO咨询顾问。Koci (…) Read more

多媒体记者的“后报纸”生存(2)

你肯定想知道这些多媒体制作公司是如何运作和赢利的,以下两个小节就在回答这个问题。 如何建立和推广一家多媒体公司 Weyo建立前,创建人Chris Tyree与Stephen Katz在有金融行业从业经历的家人帮助下,撰写了一份正式的商业计划书。根据可能的收入与开销,计划书分析了未来三到五年内Weyo公司的盈利模式与现金流状况。 Weyo 公司的启动基金包括他们自己的存款、家人的资助以及信用卡。就Tyree看来,公司成立的头三年基本没有赚钱的指望、Katz和Tyree尽量缩减公司开支,目前为止公司上下只有三名全职雇员,除了Tyree以外,还包括创意总监Christina Ullman和设计师Alix Northrup。Weyo公司本身能力有限,大部分工作都交由自由职业者在各自家中完成,他们雇佣的摄影师也使用各自的摄影器材工作。制片人 Rogers Richards就是其中之一,使用自己的8毫米与16毫米摄影机完成工作。 Weyo公司也投资购买了一些设备,其中包括一台索尼PMW EX3摄影机,以及Macbook、带30寸液晶显示器的Mac Pro、Final Cut、Logic Studio、Aperture在内的一些后期编辑设备和软件。另外他们还购买了许多硬盘用以存储影像文件。 “总共的设备花销约为一万五千美元,我们非常节约,”Tyree说到。“还好我们各自原本都有一些设备。”据Tyree估算,如果他们自掏腰包购买现在所用的一切设备,至少需要七至十万美元。 但是随着工作人员的逐渐增多,他们对于灯光、电脑等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到今年年底,Tyree预期,今年年底Weyo公司全职员工将增加至五名,而到明年这个数字还将翻一番。 新增成员将包括一名全职市场总监,Weyo公司已经开始招聘。公司初步的市场宣传工作是建立一个网站以展示Tyree和Katz为Virginian- Pilot所完成的项目。Weyo公司创始之初主要依靠两位创始人的行业名气在圈子内口口相传。很快他们就接到了早期的一些单子,例如说其中之一便是通过他们之前合作过的一位作家联系的,这位作家现在为一家非营利性组织进行外联工作。 Tyree和Katz曾和四家目标公司进行过直接联系,其中包括Resolve.org、Physicians for Peace及Edmarc,这三家公司最终都与之达成了一定合作关系。因此Weyo建立了一个包括250余名潜在客户的数据库。“每个人都向我们提供了 10到15名他们想要与之合作的公司名字,”Tyree说到。根据对各家公司运营及营销模式的分析与调查,Weyo公司目前已经将重点放在了其中最有可能成为潜在客户的50家公司身上。 “接下来我们与其接洽,坦率告诉他们其存在的不足以及我们可以如何帮助他们做得更好。我们向其展示我们之前的案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Tyree 说Weyo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他们“在咖啡的陪伴下渡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不过所幸一切都获得了回报。“我们所投入的那一切现在看来都是值得的,”他说。“我们现在可以挺胸抬头的走入银行要求贷款。我们有完整的商业计划,良好的信用背景,以及美好的商业未来。” 多媒体制作公司有钱赚么? 非营利性组织和商业公司对于多媒体内容愿意付的价钱差异很大,因为不同公司对于作品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有些非营利性组织有充足的市场预算,但是有些却没有,Tyree如是说到。“因此我们也会和一些基金募集方协同工作为这类公司筹措资金。” Weyo (…) Read more

why are they in Magnum

早上起来一看昨天的留言,就觉得今后的文章没法写了。嘿嘿。还有不少朋友关心我在异乡的精神状况,嗯,很感动。我不是火气大,昨天那篇文章只是一个序曲。我最近有很多想说的话 ,我会慢慢写。不过,如果你要把这文章理解成所谓纪实对风光的宣战,看来我是没把话说清楚。还有人说我摇摆不定,我觉得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是,其实我的心态是,对所有的答案都有一个开放心态——没有答案,或者答案一直在进行中。但你若说我对摄影厌倦?那才不会呢。 今天不说胡话了。这是计划中的写作…… 前段时间看一篇梳理马格南发展的文章,Fred Ritchin写的,里面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野史,让M社的形象更为丰满。印象深刻的是1961年,Elliott Erwitt给马格南全体成员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如今还挂在巴黎办事处摄影师房间的墙壁上,信的名字叫“为什么我们要呆在马格南?”(why are we in Magnum),整封信的第一页全部是问号: 是因为它现实存在,并且能够让我们都变得富有?是因为我们想和布列松放在历史的同一页?是因为这是一项爱好?还是因为这是一种习惯?或者是因为这已经成为一种懈怠?这是因为如此一来用我们的名字讨价还价更方便?还是因为这样我们的照片就会更加闪闪发亮?我们是不是成为一个群体就会比单枪匹马更有力量?我们都是更加无私忘我地对摄影的未来展开探讨?还是对于作为一个历史记录者更感兴趣?因为我们代表某种品质,具有人道主义关怀,摄影技术精湛,并且将之合而为一?是这所有的原因,还是,没有任何原因? 到今天Erwitt的问题恐怕也没有得到准确答案。 前日检索资料的时候又偶然看到一些M社成员07年的肖像(关键词:magnum agm,请翻到第三页),笑得差点背过气去。照片的摄影者是似乎最不可能拍这些照片的Chien-Chi Chang。这两人一组的构思是否来自Chien-Chi Chang先生的The Chain系列? 这些照片和Erwitt的困惑,充分说明了M社的成员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坚不可摧的“大师”,而所谓著名的Magnum也很难用几个字眼定义。我想,它应该只是个有趣的以organic方式生存的“某图片社”吧。 愿它一直都能这么有趣。 ©  Chien-Chi Chang

周一消息树

ofpix终于修好了,这几日我搬到歪酷那里住了一会儿,旧家里有旧记忆,很怀旧。以后这里要是再登陆不上去了,你们可以去那里找我。 现在再把搬文章回来: 昨天接到电话慰问,询问我博客失踪的原委,朋 友问我:你还天天写,那一定还是有人看是吧。说实话,我这两天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博客写得勤了,引来很多读者,有些时候写博客的人难免有些飘飘然,以为自 己的博客对于他人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但这不过是博主自己的意淫罢了,要真的没了也无所谓,因为大家接触信息的渠道太多了。 其实,弄一个博客,最收益的应该还是博主自己,因为我如果不写博客,就不会每天去看很多东西,就不想去采花蜜,就不会有1416那个大资料库。你们看到的是片段,对我来说,它们正在逐渐堆积成一个整体。 不写博客上瘾了几天,后来想到这些,我又开始吭哧吭哧地写字。 上周美国媒体一塌糊涂, Conde Nast集团旗下的时尚财经杂志Portfolio关 张,时代周刊广告额下降百分之三十,再早前,光圈基金会裁员,并声称要减少摄影书的出版。 我觉得现在大家都似乎都在等着听纽约时报倒闭的消息,我想着,等这些职业记者都消失之后,世界上就没有一手消息了,大家看来看去的都是二手消息 。 财富老头巴菲特说报纸是20年前人们需要的东西,他现在不会在任何价格上出手买任何报纸。他说这话的时候,纽约时报的记者坐在台下,他用黑莓手机把现场消 息写到twitter里,在纽约时报的博客上现场直播。也许报纸的未来在网络,但愿广告商也这么想,或者大家都会慷慨地花钱在网上阅读。我那个来自石器时 代的朋友听说可以通过订阅的方式看我的博客,问我订阅要花多少钱——你说应该定个什么价钱好呢? 说到portfolio这类杂志的倒闭,当然对摄影师影响可大去了。有摄影师也在博客里哀悼这本杂志的倒闭,因为这本杂志奢侈地使用图片给了很多摄影师尽 情发挥创造力的机会。比如,在屋子里拍摄一头真的大象——portfolio去年十一月曾花三万美元雇了一头大象当模特。这是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里透露出来的,另外《the new york obsever》也写了一篇很不错的有关portfolio倒闭的文章。我很喜欢读这些老牌媒体的文章,很有力道。 Pdn分析人家portfolio的倒闭,说是因为汽车行业的不景气给了这本杂志以致命一击。这篇分析得非常到位的文章底下有读者留言,他说,你们这本摄影杂志可以把所有写着“汽车”的地方都换成“摄影器材”,就会发现pdn也面临倒闭的危险。是么?不过,柯达公司的老总已经减薪了。 不过,美国的年度杂志奖评选仍然风风火火地进行,并颁布了最终的奖项。据说,他们很小心地避免把奖项发给那些已经倒闭的媒体。这里有几个和摄影有关的奖项,1,摄影运用,大奖颁给了GQ, 2,新闻摄影奖,获奖媒体是国家地理。(这组山地大猩猩的照片,我的天,大概两年之内所有关于媒体摄影的奖它已经大满贯了)3,摄影作品集,获奖的是纽约客。我美国朋友说,在美国,你要是装文艺青年,手里必须拿一本纽约客。好吧。 最后,贴几张图片,英国摄影画廊最近在弄一个群众影像作品展,主题叫做《美丽的误会》,去看看吧。

八卦普利策

据说,在美国,如果你赢了普利策,那就相当于拥有了不倒金身,可以在这一行里呼风唤雨。 前两日2009年普利策奖揭晓了。 没想到(当然应该想到)特写新闻摄影报道的大奖给了“奥巴马”。说实话,这简直就是一组奥巴马先生的个人写真集,正面、侧面、剪影……,不过,每张照片都拍得特别好看,完全可以成为新闻学院培养学生新闻现场观察和创新能力的经典案例。每次看到普利策奖的摄影作品,我都有一个深切的感受,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是可以培养出来的。美国是一个非常老派传统的国家,这是因为他们特别喜欢按照配方生活,因此得以保持一成不变。到咖啡馆点一杯咖啡——你要什么内容?噢,普通咖啡,你要什么型号?大杯。你要不要糖,你要不要加奶,你要加什么奶……。拍新闻照片也是按照配方来的:事实重要+经典瞬间+情感+独特的视角+老百姓都能看懂。一旦有了所谓恒定的评价标准,就有了恒定的拍摄方法,也就培养出了恒定的品味。所以,欧洲人那些花花肠子在这里不管用。想当年,达达分子们在欧洲用照片做艺术,闹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斯蒂格利茨还在美国为把摄影从沙龙中拯救出来,给它一个艺术身份,孜孜不倦地努力呢! 尤其是报纸新闻摄影,在美国这恐怕更是快速消费品,看看被媒体广泛传播的奥巴马的照片你就知道了:一个硬汉+艰难的未来。所有的信息都写在表面, 那是一张任何人都不会读错的照片。 翻了翻评委名单,这还倒真的有趣。 Michelle McNally,纽约时报的助理总编,主管摄影,她把自己报纸的新闻摄影照片选出来得奖那还真得有些勇气。说到 Michelle,让我想到了今年荷赛的评委主席 MaryAnne Golon ,也是美国女人,前任时代杂志的图片编辑,她选出来的荷赛年度照片就让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我遇到一个美国老师,他认为这照片不能单独拿出来,必须放到一组里。 MaryAnne Golon怎么这么不美国呢?也许和她的杂志背景有关,也许人到欧洲自然也就欧洲化了。 说到女人,美国的女摄影师太厉害了。瞅瞅进入普利策决赛的名单,一堆女人:洛杉矶时报的 Carolyn Cole报道肯尼亚的政治暴乱, 华盛顿邮报的Carol Guzy 报道塞拉利昂妇女艰难的生产,达拉斯晨报的 Sonya Hebert报道德克萨斯医疗中心的绝症病人。尤其是前两个,那更是美国新闻摄影界的大牌人物。不过,个性似乎有所不同,Carolyn Cole强悍, Carol Guzy则似乎更有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据说Carolyn Cole当年曾经被告上法庭,因为她在一场示威游行中朝警察扔“致命武器”,而她的批评者指出,她那个行为真正意图是激起现场人群的愤怒,从而能够获得精彩的照片……噢,很多事儿简直不能朝后面看。 Carolyn Cole2004年普利策获奖作品,利比亚内乱 Carol Guzy摄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今天打算把最近看到的各种杂志的消息一网打尽。 Deepsleep 刚刚上线的网路摄影杂志, 主要介绍来自东伦敦的艺术区Shoreditch摄影师的作品,也有其他一些供稿者。 第一期的主题是invisible,一共有九个故事,其中包括中国摄影师 王为的作品标准间。 杂志今年随后两期的主题是Alien和Dance,正在征稿。 1000words 也是一本英国在线摄影杂志,最新一期刚刚上线。 刊登了Zoe Strauss Mark Power 等几位摄影师的作品。 1000words更像一本杂志,因为每个摄影专题都包含访谈或者相关的图书评论。 另外,你还可以到这里看本期杂志介绍的摄影师Martin Schoeller拍摄健美女郎的现场视频报道。(注意:此为youtube视频) File 又是一本英国杂志,不过,这本是“有形的”,刚刚印刷出版了第一期。关注设计、艺术和视觉传播。每期有限量版艺术品,同时还附有一张两个小时长的dvd。杂志的版式设计非很前卫。 不过,这本实体file让我想起另外一本与之同名的在线摄影杂志file,杂志的口号是“展示那些不期而至的照片”,1416曾经介绍过他们的36张计划,不过,最近似乎不太活跃了。 Foam 荷兰一本风格很前卫的摄影杂志,最近正在面向全球征集年轻摄影摄影师作品。要求年龄在18-35岁,截止期是5月17日。到这里去了解更多,以及之前这个项目入选的摄影师的情况。作品可以在线上传,给大家提供了不少便利条件。中国摄影师王久良的照片也曾经刊登在这本杂志里。 Elle 法国Elle最近在四月的杂志里,刊登三位没有化妆,照片没有经过任何photoshop修改的明星的照片。照片的效果如何呢?

这些戏谑报纸的坏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刚刚开始主宰世界的时候,就有流言说报纸即将灭亡。《今日美国》这份报纸横空出世,全彩色,短新闻,图表化,出版人最为得意的是报纸的头版设计——它放在自动售报箱里,就如同一个正在播放新闻的电视屏幕。 纽约街头的售报箱。很是孤独。 现在,又到了新一轮唱衰报纸的时候了。报纸还没有灭亡,不少人就开始为它们掘墓。一些坏家伙们开始打自动售报箱的主意了,其基本思路是,没有报纸之后,也不能让其浪费: 做成烧烤架 做成电视柜(天呢,太残忍了) 做成鱼缸(请注意,充分利用了投币孔,可以投鱼食) 做成电脑主机 还有一个坏家伙,做了这么个东西: 这是一个带拉链的口袋,把你的mac装进去之后,夹在胳膊下面,就如同夹着一份报纸(很古典是吧。)发明者正在网上卖这个口袋,还有多种报纸可以选择。

来一盘相片做的菜

丹麦摄影界有一件事最近正闹得火热。这是前几年的话题——photoshop修改照片应该把握怎样的尺度? 在丹麦的年度新闻摄影比赛中,对photoshop的使用已经有了严格的规定: 参加比赛的照片必须完全忠实于相机在曝光时候所得的影像。可以在后期对照片进行数字化处理以获得更为好的影像。这些处理包括:剪裁、遮挡、彩色到黑白的转换、以及通常的曝光和色调的处理。评委有索要照片原始RAW文件或者底片的权利,如果一旦有疑问,摄影师将不能参加比赛。 而在今年的评选中,当评委看到摄影记者 Klavs Bo Christensen提交的RAW文件,其中三张照片激起了评委的愤怒。 这些照片是拍自海地,评委认为摄影记者在使用photoshop上,走得实在太远。有评委指出:照片的色彩仿佛是泼上去的。 但是摄影记者本人并不认同,在他看来,RAW文件和真实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你不能凭借RAW来判断photoshop的使用。 这位摄影记者表示,他从此之后,只会拿黑白照片来参赛。 之前1416提到的摄影师 Patrick Cariou诉讼艺术家Richard Prince 侵犯照片版权的案子,目前Prince有了回应。他声明:这些照片原本不是那么醒目,是我把它们变得更好了。他的律师认为,艺术家对22张Patrick Cariou照片的使用,完全是适当的。 这两个似乎完全不搭界的案例,似乎都蕴含着同一个观点:相机拍到的只是一种原材料。之后,还需要烟熏火烤,煎炒烹炸……以后进了屋,你就对饭馆跑堂的摄影师吆喝一声,说,我要一盘相片做的菜,名叫“左宗鸡”。 (任悦注:左宗鸡:正宗美国中国菜。与甜酸肉的区别是,其主料为鸡。)

一个禄莱,22张照片,一场行为艺术秀

之前写过有关艺术界的黑色旋风的文章,有一天走在路上,突然恍然大悟,黑色的流行完全是奥巴马上台的缘故嘛。昨天晚上看电视里的一个脱口秀节目催眠,参与者都是黑人,一个哥们模仿非洲人民带着口音欢庆奥巴马上台的样子,他还说,你看那奥巴马,那黑,不是特别轻,也不是特别重…… 话题扯回来,这回说的是纽约时报周末画报最近的一个时尚特刊,编辑也把目光投向了黑色。名牌服饰穿在了西非马里人身上,而那花里胡哨的条纹和格子的设计灵感恐怕就来自这里。 摄影师是大牌, Malick Sidibé,马里人,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奖,2008年ICP终身成就奖。 Sidibé没有去太远的地方,他一直在自己的家乡开照相馆。在非洲一个摄影节上,被西方人发现。 模特是普通人。其实都是sidibé的亲朋好友。还有不少来自他的17个子女中间。 根据Sidibé的助理现场报道,这次时尚大片拍摄过程中最奇怪的是,摄影师每个场景只拍摄一到两张,全部拍摄只有22张照片,最后成为纽约时报周末画报的8个页码的特别报道。 助理还对Sidibé做了一个小访谈: 你怎么看西方人对非洲时尚的理解和诠释? 非常前卫。 外套 Marni. (点子) 外套 Christian Lacroix (条纹). 上衣 Marc Jacobs . 鞋 Christian Louboutin 手镯 Dries Van Noten.

周一消息树

我们爱杂志 Colophon是一个两年一度的全球杂志聚会,参与杂志都是小众的,独立的。新鲜的视觉设计是它们的特色。每次聚会都会集纳成一本新书出版。今年出版的新书名叫“我们做杂志”(we make magazines),内中包含来自全球三十个地区的一百家独立杂志的版式设计。 什么是“独立杂志”?参与Colophon年会的专家给出如下解答: 独立杂志是印刷媒体的核心,无论是在写作、编排、以及视觉元素的运用上,它们都有着超乎寻常的自由的表达,这将是未来印刷媒体的发展趋势。 主流媒体都是百分之百的在市场上逐利的产品,希望给投资者带来高回报。独立杂志则是由出版人自己掌控,他们的动机就是高质量的意见表达,以及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Colophon去年年会出版的图书名叫“我们爱杂志”(we love magazines) 谈话 女摄影师Katy Grannan最近在一次讲座中谈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摄影话题,她通过两部纪录片 Grey Gardens和Grizzly Man引出这样话题:你所看到的仅仅是一种面对镜头的“真实”而已,它们微妙地存在于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所交汇的边缘地带,这就是Katy Grannan的摄影所着力探讨的话题。 © Katy Grannan 她的讲座引用一句罗兰巴特的话作为开场: 摄影所面对的压力是用一种非语言不可言说的方式来言语。( the pressure of the unspeakable which wants to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上周连续看到几份调查报告,干脆汇总一下。 1. “读”纸媒,“看”网络 纽约一家公共关系公司对316名年龄在12到72岁的受众展开了调查,发现尽管纸媒唱衰的论调越来越响亮,但是受众的阅读习惯似乎仍然很保守,调查结果如下: 1,80%的人仍旧订阅杂志,83%的人认为日报的存存在仍然非常重要。 2,尽管受众也趋向网络阅读,但是他们仍然相信新闻更适合纸媒体,45%的人认为报刊杂志在10年内仍然会存在,但是同样也有40%的人则持怀疑态度。 3, 60%的人认为从博客上获得的信息是不可信的。 4,30%的人认为那些以新闻信息为主的网络是他们获知最新消息的主要来源,66%的人认为这些是他们当日的信息来源。 5,只有18%的人认为报纸是他们阅读新闻的第一站,但是55%的人仍然每天都会阅读报纸,53%的人还在订阅报纸。 6,当读者寻求休闲娱乐,杂志和网站则是他们的主要媒介。但只有7%的人会在网络上看他们喜欢的杂志。 这份调查报告显示了传统媒体的忠实拥趸仍然存在,受众仍然相信其对信息的权威解读地位,但其地位已经岌岌可危,有人认为纸媒要保持长盛不衰的关键是要在内容上下功夫,让纸媒成为读者去网络上进一步展开搜索的信息导航。 2.你不是一个人 美国摄影师在抱怨日子难过的时候,会从美国艺术基金会(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近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找到一些“安慰”,和他们境遇相同的艺术家大有人在。调查报告显示: 1,艺术家的失业率是其他有相同教育背景的专业人员的两倍, 2008年第四季度已经达到6%,一共有大概接近13万人没有工作。 2, 艺术家的失业率可能会逐渐攀高,因为相关职位也呈减少趋势,美国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就业岗位增加了八十万个,但是艺术类的工作却缩水了七万四千个。 3, 所有类型的艺术岗位的失业率都在增加,失业率由高到低分别是:表演艺术家(8.4%),纯艺术家、艺术指导、动画师(7.1%)作家(6.6%)摄影师(6%) 4,一般来说就业岗位的糟糕状态可能要比经济的恢复要缓慢和滞后,2001年美国经济危机,直到两年后经济开始恢复的时候,艺术家的失业率才达到其最高峰(6.1%)。 3.照片买手的消费习惯 Photoshelter推出的这份2009年照片买手网站浏览习惯调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介绍,今天正好接着这个机会说一下。这份调查一共涉及到581名调查对象,来自全球各地,领域包含杂志、图书出版、广告等。 调查围绕着买手们对图片网站的偏好展开,结果如下: 1,77%的人不会去看摄影师网站的幻灯片自动展示,96%的人如果发现要先看一段介绍才能进入主页面,则心情会大大不爽。如果网站超过10秒钟才能下载,50%的人会放弃。如果超过15秒,你会失去71%的读者。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 JPG归来 新年宣布停刊的JPG杂志终于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杂志和网站在粉丝的呼吁下,已经重组成为一个新的媒体公司,由私人股东投资,加上器材商Adorama的支持,使得JPG又重新启航。在重组的这个阶段,向JPG伸出橄榄枝的不乏一些大名鼎鼎的公司,比如拥有Flickr的雅虎,以及出版《摄影》的法国华榭出版集团。 Rocky Mountain News 永别 “我的心是空的” Rock Mountain的总编满叹息。 “今天,我们满是悲伤的向大家告别。我们对丹佛和科罗拉多,对这个国家和全世界的记录就此结束。”这份创刊于1859年的报纸在距离他150岁生日之前只有55天的时候,画上了句号。 报纸首页记录最后时刻到来的视频,我看得唏嘘不已。投资人宣布报纸将出售的消息的时候,记者们对这个消息毫无准备,他们只是凭着职业的敏感,拿着小本子飞速地记下所听到的句子。“我们这样做,除了震惊,同时也因为那是我们的DNA。” 这些职业的新闻人失去了阵地。 Rock Mountain的头版在屏幕上闪回,一个可爱的记者在买彩票,他说如果中奖了,就可以买下报纸,继续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最后一期Rock Mountain,封面仿佛是150年前的模样。他们说,“这里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份报纸。” 到这里去下载最后一期报纸。 安妮:树大招风 上周一个颇受关注的消息是,著名摄影师Annie Leibovitz似乎也深陷经济危机,纽约时报报道,安妮从去年秋天以来,已经两次从一家艺术抵押公司借了一千五百万美元。 安妮经济窘迫源自多重原因,去年底输了官司,房地产投资的压力,孩子的出生,爱人的去世。而回应纽约时报的采访,她的回答是:还好。 安妮似乎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工作,最近还为名利场拍摄了奥斯卡明星。有人指出下面这张照片是PS的,你说呢?也许在这几小段视频中能够找到答案。 这么一个炫目的摄坛明星竟然也会经济危机?纽约时报的文章中引用了一句巴菲特的名言:直到大浪退去,你恐怕才知道谁是在裸泳。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