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写给青年摄影记者

前两日《中国摄影报》发表了我们在临沂做的“三人行摄影记者工作坊”的专题报道,除了授课老师笔记,还有郑丽君所写的文章《媒体摄影记者的深度化生存》,也很贴这个班的思路。

我把自己的文章也在1416贴出来,请大家指正。文章有些长,胆小者莫入。呵呵。

出走

上学的时候去报社实习,走了几家媒体,到摄影部总是要通过一个长长的走廊,两边是文字记者的席位,或者拐几道弯,最终才会来到一个角落——这让我有些失望。

我最终没有选择去当摄影记者,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不太想成为被文字记者呼来喝去的人,等着他们一个电话把我派到哪里哪里——这完全是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在作怪——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在编辑部里,摄影记者会成为边缘人?我也不喜欢被脑袋里塞满文字的人称为“艺术家”,因为很显然,编辑部不需要艺术家。

我成了一个逃兵,留在学校里做老师。这时你一定会问我?那你怎么教你的学生?

我刚刚批改完学生的试卷,几乎每年我都会拐弯抹角出这么一道题目:“如何看待新闻摄影中图片和文字的关系?”

最为政治正确的答案是:图片和文字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信息的传达。

今年我看到这样一份答卷:“新闻摄影应该有一套摄影的方式,而不是文字的方式。用摄影来‘写小说’、‘讲故事’,为它强加文字的逻辑是否合适呢?我觉得不太合适吧。”

做这个回答的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上的这门课叫做《新闻摄影》,这是一门通识课,并无培养新闻摄影记者的目的,但是,这些90后的孩子,成长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鲜人类,他们对视觉媒介的理解和之前的学生完全不同,从上课的第一天起,我就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不同:视觉已经成为他们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他们熟悉并渴望进一步了解它。

我有些欣喜地发现,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了。

教书十年,我一直试图向新闻系学生灌输图片和文字的平等观念,希望让这些以文字脑袋为主的学生提高视觉素养,学习视觉思维,今天,这个任务终于变得不再那么异类,而是颇为理所当然了。

但是,此时再看职业摄影记者的表现,我有些失望,因为编辑部里的“角落”格局,似乎仍然没有得到改变。

纸质媒体的新闻信息生产结构,相对于整个视觉文化的发展,已经显得滞后,只是当下传统媒体需要应对的挑战太多了,严肃新闻遭到挤压,专业新闻主义受到来自公民记者的挑战,职业道德滑坡,报业经营模式遭遇危机。也许,我们的摄影记者遭遇了一个坏的时代。

我恐怕是那个想要“螳臂挡车”的人,因为我考虑的是,如果抛开大环境,摄影记者个体有没有可能率先突围呢?但这么多年来,媒体行业里却没有走出几个能够被称作记者的新闻摄影记者;更令我感到遗憾的是,罕有摄影师操作自己的长期深度报道,不知有多少年轻人还在为媒体版面上的配图忙碌,或者是着力拍摄那些所谓的图片故事,题材仍然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老套——戏班,杂技团,乡村医生。

新一代青年摄影记者似乎仍然被一种旧制度束缚,是媒体僵化的格局造成的,但也来自对圈子的迷恋,外部环境的不如意,让我们更愿意舒适地呆在圈子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以一门手艺的名义,把自己放在了一个狭隘的、假想的共同体里。但不幸的是,新技术让摄影变得易用和普及,今天,这门手艺在已经算不上是手艺了。

我把在山东的讲座定名为《建立一个开放的职业观》,我想要谈开放,并非是对这个圈子彻底的瓦解和无视,比如,有人会说“摄影圈没文化”,认为摄影记者应该去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哲学,成为一个杂家,这兴许是对的,但在我看来,它并非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摄影叙事有其自己的法则,这是我们的内核,不必抛弃。我想说的是,掌握这门语言的摄影记者应该面向一个开放的世界,更为自信地从角落里走出来,你手中的语言工具在今天如此强大,应该去看看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想一想你要说的故事,并做出你自己的评论。

今天的年轻摄影记者,不能把自己限制在旧体制的格局中,而要出走。

鼓励年轻人出走,也许有些过于离经叛道,但这个时代正在分裂成各种细小的碎片,已经成为一个无法被定义的世界,而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成为不能轻易被定义的人,不必给自己贴上某个标签来定性。这个开放世界的观念来自我五年来撰写博客的经验,我有些沉迷于网络,我热爱网络带来的偶然性,它使得我和世界有更多接驳的可能,也能促成更多的化学反应,这种感觉恰好和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有些相似,因为其最为美妙的部分就是带你和世界去奇遇。如果我们只拘泥于一张照片的形成,而忽视它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其实全然不懂它。

我的一个学生在美国读视觉传播,她说班里都是一群疯子,明知毕业可能找不到好工作,但大家还是沉浸在视觉报道的无穷乐趣里,拍照,讨论,图片编辑……一位同学家长对此大惑不解,也让这个学生倍感压力,他们的老师则扔下一句话:“你已经有这样一份能够纵览人生的工作,要是还能以此谋生,那就更是奖赏了啊!”

我却从来不怀疑我们都会得到奖赏,并且在这个奖赏之上,我们甚至还能对世界做出回报。在《开放的职业观》这个讲座里,我选择了“职业”这个词,而不是“工作”,在我看来,工作这个词儿听起来冷冰冰的,这种以谋生为目标的行为,似乎注定会成为一种乏味的重复,消耗我们的力气,才智乃至生命,最终留给我们一副苍老的身板。但“职业”有另一重含义,它包含着责任,是一种在既定规范之中与世界的互动。我们需要职业,因为它表明我们有用,对他人有用,甚至对未来有用。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职业要求你为他人去做报道,秉持公正,深入到事实的内部。而职业的规范,或者说职业道德,要求我们用理性来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谋生。

不过,当我说出这个话的时候,你自然有很多联想,在当下的现实里,要做到这个太难了。也许从第一步,你可能就走不出车子和房子的牢笼。这个时候,谈职业,似乎在谈理想。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忙碌,完全被工作束缚,我自己却对之毫无察觉,只是每天日复一日的工作,对财富乃至地位的追求,是为了寻找一种安身立命的安全感。但后来,一个出国机会让我得以和自己独处,生活也变得拮据,而就是这段清白的读书时光,却让我明白地发现,人最需要的将永远是精神层面的营养,是你对自己的认知,反省和充盈,然后是对他人的回馈。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对它的看重也许会带来苦恼,但追求它却是没错的,因为它是让人之为人的根本。

一位日本年轻摄影师说,中国的年轻人好像已经变得非常物质化了。其实每当我试图告诉年轻人,车子和房子并不重要的时候,我都会语塞。我实在拿不准这么讲是否恰当。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敢于出走、愿意出走,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为此感到孤独,那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有很多人在与你同行。

Comments (58) Write a comment

    • 呵呵~同意。不加“摄影”这个定语是不是也成立呢?

      冷水泼下来之后的态度很重要。

      Reply

      • 呵呵,原来这句话是没有摄影两个字的。
        实际上在祖国西部的某些低端媒体,摄影记者的生存处境更是难以想象的糟。无论是忍耐也好、出走也好,摄影都应该一直是生活,否则更没前途,我是这么想的。

        Reply

        • 摄影,可以是生活,也可以是职业,需要以不同的态度对待。
          希望你能走出恶劣的生存处境,而不是忍耐……

          Reply

  1. 如果你为此感到孤独,那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有很多人在与你同行。

    希望这是真的 我不喜欢依附体制 尝试走出自己的路 大多数时候都只能与困难相伴 希望能在路上碰见更多的有心人

    Reply

    • 界个嘛,你需要多少个“案例”来证明,我从我身边认识的人开始帮你数数~呵呵…… [:Yeah:] 慢慢来。但是也要逐渐去了解,如何去应对这些困难。

      Reply

  2. 西毒:“因为我知道你肚子饿,其实我留意你很久了,我看见你蹲在那堵破墙下半天也没动过,看你又不像是病了,你这种年青人我见得多了,懂一点武功就以为可以横行天下,其实走江湖是件很痛苦的事,会武功很多事就不能做,你不想种地吧?又不屑去打劫,更不想抛头露面在街头卖艺。那你怎么生活?武功高强也得吃饭。有种职业很适合你,既可以去帮你赚点银两,又可以行侠仗义,你有兴趣吗?你呀,考虑一下吧,要快一点,你知道,肚子很快又饿了。”

    装逼也是一种人权——李海鹏

    Reply

  3. 我在想,如果我们(年轻人)能将自己想做的事情坚持个三、五年。你会主动争取,为之努力,自己本身会创造些许机会的同时,还会发现身边越来越多人愿意帮助你。当然要先把艰难困苦当作享受,但是进程本身就是最保值的财富。 [:Yeah:]

    Reply

  4. 摄影里做到哪个细分的拍摄里都不可怕 ,最可怕的就是一个领域的摄影师从此一叶障目,认为自己的领域就是摄影,甚至就是艺术,更甚至就是大师。。。。

    摄影就是摄影,千万别再前后各+ 定语。。。。。。摄影一旦+记者 =新闻片(居多) 。自己可以有这个身份,但是脑子里绝对不能让自己有这个傻缺的封印。 [:Bow:]

    Reply

  5. 喜欢文字,成了摄影媒体的文字记者.因为摄影,又看到了另外一种叙述的方式,欣喜!尤其是看到那些有美感、有力量、有胸怀、又有气场的照片。撼动人心!
    个人所见,两者各有其魅力及特点,可以独立成文(图),可是最恰当的,应当是各自发挥所长,弥补彼此的弱势,让传播的渠道更为通畅,传播力量更有效。
    遗憾的是,对于两者,都是初学爱好者。Fighting 吧!
    早听王诗戈推介,也经常关注,不过发言少,问候任老师! [:^^2:]

    Reply

    • 呵呵,Lily好!

      在摄影媒体做文字记者,嘿嘿,这个身份正好与在文字媒体做摄影记者相反。

      Reply

  6. 可是我还是觉得单纯的用图片讲故事可能答不到预期的效果 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也许就被想跑题了
    两个东西还是分不开的吧 至少在一个需要讲述事实的领域 只是两个方式间的关系需要根据作者本身来好好考虑== [:^^2:]

    Reply

    • 嗯,我想我并不排斥摄影和文字结合来叙事。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摄影被要求来按照文字的方式讲故事——对明晰叙事有特别的要求,是不是会变成对视觉语言的运用不当呢?这个值得思考。

      Reply

      • 所以我说两个方式的逻辑关系需要根据作者本身的选择来变化 有主有次的 当然一个视觉报道的主线是图片和摄影人的思考 文字只是为了把读者带到那个应有的情景里 再用图片来阐述那些比较感官的 主观的东西

        Reply

      • 当然我说的这些前提都是在一个还属于“新闻”类的事实领域的事情 不是其他的那些 所以上次跟您聊的时候 我就觉得记者现在和所谓摄影师或者艺术家之间的差别有些微妙了

        Reply

        • 如何保持视觉的味道——这可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也是在传播中需要确立的观念。

          而不同的情况,那可能就要具体对待。的确有着你说的不同情况不同需求不同对待。

          艺术家嘛,我觉得这实在是个太难界定的人……

          Reply

      • 这貌似长期以来文字强于摄影的传统吧!还要看是什么性质的媒体,什么性质的内容,何种水平的摄影记者吧!摄影记者如能两条腿走路,也会在一定 [:^^3:] 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发言权吧!

        Reply

  7. 我这几天在翻看王文澜先生的《家国细节》。这个册子里的图片,文字说明只有两点:拍摄时间,拍摄地点。我开始有点不明白,后来觉得明白了。我有两个认识,一,可能是王老师比较忙,所拍摄的图片也太多,没时间没精力为每张图片写上那么一段背景性的文字说明;二,现状是,不配说明亦有很多的好处,比如使纪实性的照片更具开放性。在片子产生的当口,作为“新闻摄影”存在时,详尽的叙述是必要的;时隔多年以后,照片的意义会发生变化,具体的东西淡了,附着在上面的时代的、情绪的东西浮现出来了。对一张图片来说,后者更重要吧!

    Reply

  8. 某些照片,去加具体的文字说明,画面会顿失想象力,这无异于废了这张照片。
    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语法和优势

    Reply

    • 嗯,在纪实的语境下交流摄影,必不可少的文字仅作为明确图片主题的辅助工具吧,好的图文配合必然不会同意反复~个人觉得到位的交代和朴素的呈现就可以成为摄影的主要形式了,纯粹以想象力表达画面的摄影似乎偏离了这样的语境。

      自己也在摸索中而已,任老师末了的那句话到还真是个问题,职业摄影记者难。。。忙生计忙家庭,业余时间做摄影。

      Reply

  9. “人最需要的将永远是精神层面的营养,是你对自己的认知,反省和充盈,然后是对他人的回馈。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对它的看重也许会带来苦恼,但追求它却是没错的,因为它是让人之为人的根本。” [:Yeah:]

    Reply

  10. 任老师,请问呢什么时候也写篇文章提点一下年轻的图片编辑呢? [:Bow:]

    Reply

  11. 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成为不能轻易被定义的人,不必给自己贴上某个标签来定性。 [:Admire:]

    写的太好,大爱。

    Reply

  12. 每次我想按照自己的风格来拍 就会被领导骂 请问我该怎么办?
    I am serious.

    Reply

    • 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会觉得自己的道理正确。而本来照片好坏就没有标准。所以这个事情就更麻烦。但是按照职场的规则,道理很严酷,拍给报社的就要听领导的,拍给自己的才能听自己的。
      如果要让领导信任你,就多沟通,并且你这种拍摄方式也要得到其他同事的认同,得到同行的认同。

      Reply

      • 哈哈 希望到时候能给我指条明路
        我就是觉得我还没有牛到能做个自由摄影师的地步

        Reply

    • 首先您須要做背景分析。
      領導是不是有足夠的專業背景,
      以及被罵的原因是甚麼。

      我有看過有些領導理論上他的專業似乎是夠的(但也可能是老套),
      可是他說不定比您更在乎經手發出去的照片會不會被編輯
      或更高層的人罵。
      而這些可以罵人的人則影像專業還是不足夠。
      又或者他們更重視別的評斷標準。

      還有就是,貴單位「比報」的對像是誰。
      所謂比報就是,報社在乎的對手,會看對方怎麼做。
      理論上您不能常常比對手的照片差。
      (其實通常的狀況是大家都八十分,彼此有時好些,有時差一些。)

      無論如何眼前最好的方式是能交被接受的東西,
      又保持自己能接受的東西繼續產生。
      我知道這很矛盾,
      不過情況就是這樣。
      如果您的能力是大家都認可的,
      則您離開到更理想的工作環境的選擇能力理論上就多些。

      Reply

      • 還有一個重點在於「自己的風格」。

        話說某新聞攝影照片展(都是突發新聞),
        上面竟然有創作理念欄目給參展者各言爾志。
        我看了有點啼笑皆非,文字上似乎講自己的執業生涯,
        特別是面對突發新聞時的新聞工作者感受多些。

        我認為其中大部份不是「創作理念」,
        另一方面我也真的不知道拍突發新聞有甚麼創作理念。
        雖然我看過歐洲(似乎是德國?)某攝影師專拍撞爛的車子的特畫,
        (有許多是名牌車)一整個系列下來也有獨特況味,
        我認為他那個才夠格寫創作理念。
        還有人專拍火災災後場景做為一種地景攝影,
        這我也能認可是有創作理念。

        以上舉例當然是特例。

        無論如何我個人認同攝影工作者能有也應該有自己在現場的判斷。
        另一方面我也覺得滿足單位要求對攝影工作者其實沒那麼難,
        常常更難的是滿足自己的要求和標準。

        Reply

  13. 非常好的文章,我也正在从事一个拓展自己人生广度和深度的职业,并坚定地走下去。

    Reply

  14. 《中国传媒报告》2011年01期,《“图文关系”问题与的建构与消解》,王贺新
    [摘 要] 图文关系问题是认识当下视觉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它的内在逻辑可以用图文有无优劣之分的问题域来概括。图文有优劣之分由多种社会因素建构,而图文无优劣之分则是人类学、符号学、视觉哲学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它们的根本差别是知识论哲学观与人本主义哲学观的差别。从历史过程来看,有关视觉的观念的正反感情长期并存且在历史中反复出现。图文关系的问题域消解在从基于哲学假设、学科划分的逻辑推理向传播实践的回归当中,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
    [关键词] 图文关系;问题域;柏拉图;建构与消解

    Reply

  15. 暑假在报社摄影部参与观察了一个半月,待我整理思考,再对摄影部的个案从职业化过程、理念、新闻生产流程运作、新媒体环境下的坚守与变革等方面进行深描,希望对于理解这个群体和建构这个共同体的共识有所助益。 [:Yeah:]

    Reply

  16. “文章有些长,胆小者莫入。呵呵。”非常精当的文字作者还不得不有如此担心,或许是源自职业背景而对字数有着区别于纯粹文字工作者的敏感。
    林清玄曾写,他在日本看到的古董相机仅曝光就要十分钟,由于难有人可坐十分钟而不动终无法售出。不知他是否因为作家身份,而对文字系统之外的摄影所耗时间格外关注。
    但是两位之所以感叹,恐怕最大的原因,还是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很多时候忙得没有耐性。身为其中一员,也不免感到淡淡的羞愧了。

    Reply

    • 这两天博客打开很慢,要留言还真的需要极大的耐心。

      早上起来看到你的这些话,还蛮感激的。一大早起来就有人和你聊天,呵呵。

      我总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的,是想表达我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的心态,也不想以自己的态度否定别人的态度,应该制造更多的可能,而不是弄一个封闭的答案。呵呵,我说跑题了~

      中秋好! [:Automan:]

      Reply

      • 这两天博客打开很慢,要留言还真的需要极大的耐心。

        早上起来看到你的这些话,还蛮感激的。一大早起来就有人和你聊天,呵呵。

        我总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的,是想表达我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的心态,也不想以自己的态度否定别人的态度,应该制造更多的可能,而不是弄一个封闭的答案。呵呵,我说跑题了~

        中秋好! [:Automan:]

        Reply

  17. Pingback: 教书匠的自白 « 1416 教室

Leave a Reply to 旭大猴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