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140个字:No.4《标准的灾难》

用google图片搜索关键词“earthquake”得到的结果。

作者:王钟的

参加一个小型的摄影沙龙,一位曾留学美国的日本青年摄影师给我们讲述在大地震期间拍摄照片的经历,并展示了三十张他拍摄的照片。

提问环节,我问他,作为一位本土籍的摄影师,相比很多在地震后从世界四面八方赶来的外国摄影师,你有什么优势?

他回答大意是:我了解日本的文化,能够观察到外国人不注意的文化细节。他同时举了一个例子,他抓拍到震后一户日本家庭跪坐时,周边环境仍然一丝不苟井井有条的状况。但是类似的照片他在这个沙龙上却很少展示,他展示的仍然是一些我们能够理解,一眼就明白表达意蕴的照片。

他在地震期间短暂地为法新社和华尔街日报服务,他在美国就读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摄影课程,即使是一个日本人,他熟悉的都是世界化的表达视角。因此我可以说,他在沙龙上展示的照片都是非常优秀的媒体作品,但都不过是工业化生产下的传媒产品而已,类似的照片,中国的记者也有拍到,相信欧美拥有更好摄影驾驭能力的记者更能做到。

比如说,地震灾难后,我似乎经常能看到一片废墟上一个人孤独的身影,有时是一个背影,有时是一个逆光剪影,不过情景大同小异。这些照片在四川有过,在青海有过,现在在日本的灾难现场又被大量生产。

(例图,海地地震现场)

使用google搜索相似照片的功能,将例图检索相似照片得到的部分结果

可是难道能单纯责怪摄影师吗?摄影师为之服务的媒体要满足大众对灾难的期望,而似乎大众总是对灾难形成刻板印象的。灾难,要有废墟,要有悲伤,要有凋零。

然而如果认真观察这些灾难的影像,我就觉得单调,了无生趣。

不妨说,镜头里的灾难都是“标准”的,这种“标准”让我感觉影像表达的无力。

在合适的现场,合适的身份,又有充足的物质资料,让一个记者经历一个重要的新闻事件,这应当是一个媒体从业者莫大的机遇吧。可是,很多记者都把机遇浪费了,他们着重于生产,而忽略了除了生产之外的创新。他们的表达要不源自自己的刻板印象,要不就是言不由衷,总之缺乏一种个人化的深度挖掘。这就解释了即使很多媒体都派了记者到日本,但是发回来的报道多少有些苍白,没有一篇报道让我觉得有别于另一篇报道的。

那位日本摄影师似乎明白了自己短期影像操作的局限,他说准备花一年的时间多次回到日本(他现在长居北京)拍摄,希望他能够找到一些真正表现“文化细节”的东西。

欢迎给《超过140个字》这个栏目投稿,方法很简单,只要你有感而发,文字超过140个字,请投稿至 ofpixcamp@gmail.com

Comments (7) Write a comment

  1. 一点个人意见:
    在一组片子中,肯定要有标准的**,比如,任悦描述的”标准的灾难。“
    标准的**往往更是一种宏观展现,而”文化细节“是微观表现。
    对于表现大事件的组照,宏观、微观缺一不可吧?
    我相信每个摄影师主观上都会兼顾两者的,但媒体在选片时,尤其在版面有限,有时候只能选一幅图的时候,为让大家更直观看到这场灾难,往往更偏重于有宏观场景的画面。
    不能以各媒体图片雷同来否定标准的灾难,因为每一个媒体,可能对于他的受众都是唯一的。一般受众只从一两份媒体上获取信息,对他们来说不存在雷同。横向比较从而发现雷同然后不满,经常是任悦这样的研究者做的事情。
    任悦搜集了很多那种标准的灾难的图片,或许也可以展示一下你认为不标准、”有力的“,”有生趣的“照片。

    Reply

    • 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是王钟的写的。
      当然,他的观点我也赞同啦。

      你希望举例的不标准的灾难,比如这篇——讲日本震后一个组织帮忙来修复照片的事情http://1416.me/8472.html
      以及里面谈到的311 project.都把照片用到实处,我觉得挺好。

      还有这篇文章中提到的那种拍摄日本人家庭里的细节故事。我认为这些都是不标准的灾难。

      你还要注意到,谈论这些照片都不是对灾难最开始的报道谈的,谈及的是深度和跟进的报道。

      其实批评一样东西肯定不是对之的全盘否定。

      此外,这篇文章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就是针对这个自己也是日本人的年轻摄影师的作品来说的。

      当然,文章中的配图可能不太合适,因为这些举例是比较泛泛的。最好应该拿日本摄影师自己的作品来说话。

      批评就是这样,都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 [:Orz:] 但是有不同意见还是要表达,只是大家的观点都可以商榷,只要我们的目的都是奔着好的方向去,奔着关心人的方向去。呵呵。

      Reply

      • 谢谢回复。
        搞错了作者,抱歉啊。
        “你还要注意到,谈论这些照片都不是对灾难最开始的报道谈的,谈及的是深度和跟进的报道。”确实,深度的跟进的报道,和最开始的报道应该不一样,同意。但你能否确定,文中罗列的那些图片,是作为深度跟进报道发表的吗?难道不可能是灾难之初的图片?
        很想看看日本人家庭里的细节图片,以理解图片的深度概念,并作为对没深度的图片的对比,可惜没看到啊。

        Reply

        • 嗯嗯,文章中的配图是不好。是我加的。它们也许不是深度报道,因此容易因其误会。主要是我比较爱用google搜图做一些观察,这么看用在这里也不是特别合适。

          家庭的那些照片当时摄影师都没有当作好东西展示,后来大家却都很喜欢。我手头没有。呵呵。

          Reply

  2. 您所認知的911事件的影相是?(我認為其實是直播雙塔崩塌畫面;
    即使有人拍到飛機撞塔前後的照片。)

    個人看法:其實要達到「標準的災難照片」是極度極度的不容易。

    這裡的標準是:做為認知某事件的代表性影相。
    一般用語叫歷史性畫面。

    因為一般搜到的「標準照」,大部份都是很接近災難發生時間,
    記者到達後的「災情持續中」或「災後搶救」的照片。

    本次東日本大地震主要災情是海嘯(日本人的建物一般不太怕地震,阪神地震有點例外)和核災,
    海嘯的主要影像是透過電視台報社直升機上直播式的畫面,
    和跑上避難所的居民拍的影片。(可謂史上首次大海嘯最全面直擊。)

    相對來說,核災情照片就隱諱得多了。

    就是當日東京都的民眾受困街頭跟步行回家,
    我個人都認為是很特殊的「非一般標準災難照」。

    Reply

  3. 作为即时突发的新闻报道来说这种图似乎更是编辑们认为人们“想”或者“希望”看到的样子,也是最直观能显现出当时状况的图。所以,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类似的图被批量生产的原因了,汉堡也许没多少营养,但是好歹能让人先不饿。

    Reply

    • “汉堡也许没多少营养,但是好歹能让人先不饿”,小心快餐店给拿去当广告语。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