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

纽约艺术家Josh Azzarella和人们头脑中的历史记忆做起了游戏,他篡改了一些经典的历史瞬间,将照片中最为戏剧化的那一部分去除。修改后的瞬间,原来的主角消失了,迫使你重新审视这些历史瞬间中的配角,这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在这些依然充满合理性的照片中,画中人似乎一切如常,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另一个摄影博客subjectify,也讨论了一张经典照片在现代生活中的回响,阿勃丝的作品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重现:

其实,我一直对阿勃丝这张作品似懂非懂,但是,当我最近在汶川项目里看到余小双的这张照片时,似乎突然理解了其中所蕴含的神秘色彩。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Zhen 的回帖是个很有价值的线索,我看了一下,这确是唯一“不正常”的一张。
    不知这算不算是理解阿勃丝的一个切入点,任老师指点一下。我最早看到阿勃丝的作品是在04年,第一印象就是比较神秘怪异,简单的说就是“不正常”。
    做一个猜想,能不能说阿勃丝通过这张“不正常”的照片找到了展现自己内心体验的载体,其余那些“正常”的照片,与阿勃丝的独特的体验无关。
    在当下这个信息过度的时代,找到自己内心的独特体验不是易事,现在那些声名显赫的看似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们、摄影艺术家们,那些“独特”之处不少只是追逐资本市场的“风向标”。
    说多了,呵呵。

    Reply

  2. to 老刘,你没“说多”哦,这里欢迎大家发布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呵呵。“阿勃丝通过这张“不正常”的照片找到了展现自己内心体验的载体,其余那些“正常”的照片,与阿勃丝的独特的体验无关。”说得很好

    Reply

  3. 刚读完一本关于人类邪恶心理的书,其中一部分探讨了美军在越南的集体屠杀行为的心理模式,第一张图片和它的原图正好与之相配。太神奇了,太经典了。心理学与摄影,人与影像,天知道我们今天的纪录,到底会揭示些什么。从另一面看摄影展览也一样,我们就这样无遮无揽的暴露在陌生人面前了,你准备好了吗? [:^^3:]

    Reply

  4. 最后一张照片同前两张放在一起,令人有所启发,都表达了一种家园被摧毁或者无家可归的一种姿态,我觉得。
    不知道任老师的理解是什么。

    Reply

  5. 顺着你的链接,刚才看了下那个汶川50人影像。
    真实是挺真实得,而且看起来风格也都很统一。
    就是这样,有一些我不得不怀疑是不是他们自己在没有指导下拍摄得,因为我看到六岁得孩子照的照片得感觉跟成年人一样啊。怎么会这样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