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照片漂流记

北京下暴雨的时候,我在一家杂志社,杂志的两位设计师几乎在同一时刻叫起来,“快来看这张照片!”那张照片的内容大家恐怕都很熟悉,因为它不仅在微博上广泛传播,而且还在第二天登上很多媒体的头版。照片显示了北京地铁里水流如河,人们沿着台阶小心翼翼地上下的样子。

最先发布“北京地铁瀑布”照片的微博截图

两家报纸的头版都采用了这张照片。图片来源都是新华社

这是一张手机拍摄的照片,但它如何在北京的大雨之夜,从拍摄者的手机上漂流到网络上,然后又飘到传统媒体的版面上去的呢?

中国网的图片编辑杨丹,她很较真地找到了这张照片的作者做了采访。这个案例应该是微博时代图片版权问题的一个典型案例,征得她的同意,我把她的采访发布在下面:

“北京地铁瀑布”照片遭疯狂转载 网友手机拍照上多家媒体头条

中国网讯 记者杨丹 6月23日下午北京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暴雨导致多条环路及主干道积水拥堵,地铁1号线、4号线等线路部分区段停运,首都机场亦有百余架航班受影响。随之而来,“新燕京七景”、“水漫故宫”、“和你到北京来看海”等各种略带调侃意味的图文也在网上广为流传,其中最火爆的当属一张“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成瀑布”的照片。

这张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于当天17:04分发布到微博上,短短几分钟内,转发就达到了上千条。与此同时,这张图片被新华网采用,并随着当天暴雨的报道被数百家网站转载。第二天,同样一张图片,又登上了中国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传统媒体的头版头条。截至目前,最初发布这张图片的微博已转发3万6千余条,评论5640条。许多网友在惊呼“太壮观”的同时,也纷纷发问,这张照片真的是普通网民拍的吗?使用这张照片的媒体是否支付了稿费?

中国网记者专门采访了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就网民所关心的问题一一给予回答。

北京地铁瀑布照片的拍摄者 杨迪    杨丹摄

拍摄这张照片的青年名叫杨迪,白净阳光,身穿大红色运动T恤,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现在美国读书,这两个月正好放假回国。讲述起当天的经历他笑称:“好像做梦一样”。当天他与朋友在陶然亭地铁站等待雨停,不料雨越下越大,很快积水就漫过了地铁站入口,逐渐汇成股,继而变成瀑布一般倾泻而下。见此情景杨迪觉得十分新奇,拿起手机随手一拍,并发给了自己的同学,没想到很快收到回复说,照片被发到微博上,转发过千了。

杨迪坦言,自己平时并不爱好摄影,也很少用手机拍照,这次的事件让他有了一种“见证历史”的感觉。与许多网友猜测的不同,他所用的摄影器材并非ipone4,而是诺基亚一款09年上市的老手机。

在有媒体主动联系他的时候,“我吃了一惊,没有想到会有媒体来用。”于是毫不犹豫就同意了。

《中国日报》采用的照片,图片拍摄者署名是杨迪

当天晚上杨迪一直到夜里11点半才到家,在这期间他一共收到了两家媒体主动联系要求授权的消息,并且其中一家在第二天就向他支付了稿费。但是其他使用了这张图片的媒体,包括新华社,都未跟他作任何联系。

杨迪说,23日晚上并没有想过版权的事情,直到到家了冷静下来了,他才想到是否应该追问这个问题。他想的也很简单,就是“发现谁用了就给谁打电话”。事实证明确实不难。

24日上午,杨迪首先给新华社打电话询问此事,要求自己的署名权和稿费,得到了新华社的诚恳道歉和稿费承诺。不过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是,这时已有太多家媒体使用了这张没有署名和真实来源标注的照片,而这个时候再去要求每家媒体一一署名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一方面杨迪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媒体使用了这张图;另一方面一家一家打电话过去要求署名实在非常耗费精力,而杨迪在中国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

最先联系杨迪的媒体是中国日报,在微博上发现这张照片的时候,中国日报新闻图片中心的图片编辑抱着“试试看,但一定要试”的态度,联系了这张图片的原始发布者,辗转获得了杨迪的授权,拿到了原始图片,并且成为第二天唯一一家为杨迪署名的媒体。面对其他更多没有署名的媒体,杨迪承认他也不知道要怎么办。

在微博上,有人将网民拍摄的图片登上传统媒体头版一事称作是“网民的胜利”。确实,随着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便携式的拍摄设备也越来越普及,网民拍摄的照片被传统媒体所采用也成为一件不那么新鲜的事情。

但是与此同时,如何保护网民的权利不受侵犯,正规、合法的使用网络图片也成为媒体亟需思考的问题。在使用网络图片时,媒体不妨多考证一下来源,不要无视版权甚至逃避版权,虽然一时多花一些精力,但对网民权益的尊重必将鼓励更多的网民成为媒体在新闻现场的后备军,从而带来更多、更好的图片。

『多说几句话』:

这篇文章杨丹发给我的时候其实是要采访我,不过,对于社交媒体中的照片版权纠纷,我有过关注,却并没有太多深入的研究。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格局已经完全改变。手机+社交网络使得几乎每个突发新闻现场都有公民记者的存在,他们只需要一部普通的手机就能够完成对事件的现场直播,在这其中,图片又是最为快捷和有效率的传播方式,直观,且具有现场感,一经发布就会迅速传播。

突发新闻的摄影报道,不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阵地,这已经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专业新闻工作者所要做的一方面是对突发新闻的深度追踪,另一方面就是要将普通公民所做的网络直播,纳入职业新闻报道的规范体系,确认新闻事实,利用其完成新闻报道,但对于后者,传统媒体和专业新闻工作者目前仍显现出应对不足。

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不少纠纷,较有影响的是,2010年的海地地震中,法新社擅自发布了一位摄影师张贴在社交网站twitter的照片,引发了一场版权官司,事件牵扯到了复杂的照片版权归属问题。(链接,宋晓刚 :《网络照片版权的孰是孰非》

社交网站上突发新闻照片的版权问题错综复杂,但作为强势一方,传统媒体对其行为的规范是解决网络媒体照片被滥用和侵权的关键点。传统媒体直接转发网络中流传的照片是一种危险的行为。传统媒体必须尊重照片作者的版权,在刊发之前要找到照片作者,这一态度不仅避免版权纠纷的出现,也是一种职业精神的体现,因为正如新闻报道中对被采访者的引语都有严格规定,对网络来源的照片,也必须确认其作者,这才能保证报道的客观和真实。而对于普通公民来说,在网络发布照片,很可能会导致照片版权不能得到保护,在这方面应该有所警惕。

最后,在这一事件中,应该为《中国日报》鼓掌!

Comments (23) Write a comment

  1. 任老师,“《中国日报》采用的照片,图片拍摄者署名是杨丹”应该是杨迪吧~?
    哈哈,两个杨搞混啦~~~! [:^^2:]

    Reply

  2. 想问一下,报纸发这张照片要授权,那照片里出现的人是否也要征得他本人 [:^^1:] 的同意呢?比如这张照片里的母女俩。 [:Bow:]

    Reply

  3. 因为我社发的通稿,所以只要定了俺们线的报社就能拿走采用了,但是署名要是XH社发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社要对所有署名我社的照片负责,那些版面上神马都没写的,就。。。

    把这张照片搞到俺们库里的那位。。。额。。。老师,是个很NB的摄影师,也是我很尊重的人,我们几个小编辑昨天还在讨论,不相信他会不联系作者就把稿子弄出去了,他自己也是摄影师,对这种事儿比谁都了解,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的事儿,但是从这篇文章看,事实貌似就是这样了。。。 [:Cry:]

    这是俺们的失误,必须铭记

    Reply

    • 不是我写的,我是转载杨丹同学的采访,呵呵,版权也要弄清楚。

      谢谢杨丹的敏感和敏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启发的案例。 [:Bow:]

      Reply

  4. 把这张照片搞到俺们库里的那位。。。额。。。老师,是个很NB的摄影师,也是我很尊重的人,我们几个小编辑昨天还在讨论,不相信他会不联系作者就把稿子弄出去了,他自己也是摄影师,对这种事儿比谁都了解,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的事儿,但是从这篇文章看,事实貌似就是这样了。。。

    这一段表达什么意思,我看得有点晕。

    Reply

    • 额,我写的是太模糊了,对于不了解我们工作程序的童鞋来说是有点儿晕

      1.我们是所谓的采编合一,除了少部分专职摄影记者以外,所有的人都要一边当记者,一边坐班当编辑,我说的这位老师除了是个负责的签稿人之外也是个非常优秀的摄影师,他不是闷在俺们这儿干活儿的那种人,他应该知道要想发布一张照片必须拿到版权,所以我们都觉得这事儿很奇怪

      2.俺们工作的程序就是把片子折腾到俺们的库里,然后再挑选照片修片写说明编成一组稿子,按照不同线路发给各报社,报社再挑一部分使用,就是这么个流程

      3.我没跟经手这张照片的任何人交流过,俺们这儿出去一张照片至少需要进过四道关卡,尽量避免出现任何问题,四道关卡就这么被一一突破了,真是不可思议的事儿

      我到现在仍然不相信我们会就这么从网上拿到一个照片不联系作者就作为通稿发出去了 [:-_-b:]

      Reply

      • 嗯。错误出了,是该批!

        法新社也犯了这个错误,如果大家去链接里看海地这个案例,你可能也会发问,法新社这样的通讯社,也是有高度的专业准则,它们又为何出现这个问题呢?

        我觉得我们大家现在应该除了纠错,接下来应该一起思考一下如何制定一个网络时代社交网站图片使用的规范,比如新京报就有如下规定:

        ”我们使用微博图片有相关要求,要么,必须联系到作者本人,提供原始图片,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并按作者要求给与署名;要么,微博传播的图片如果联系不到作者本人,相关图片必须使用权威媒体(比如新华、中新等)或商业图片库(CFP、人民图片等)签发的图。“

        这个规定是否还可以更细致呢?关于重大,突发事件,如何能够更迅速地转发网民的现场报道,满足读者的知情权,同时也注意保护网民的版权,这个事情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恐怕还很多:
        比如,使用报社的官方帐户转发网友的图片报道应该注意什么。
        比如,如何确认照片来自作者本人
        比如,发表此类照片的时候,图片说明应该注意什么

        等等,大家能想到的具体问题还有哪些?

        Reply

        • 本来可以作为一次老百姓也能当记者给我社供稿的经典案例来推广的,结果。。。

          从网上扒图是很麻烦,尤其是通讯社,等你找到作者,要来原始照片,说不定自己人已经到现场拍了更好的东西回来了 = =

          经常看到三大为了抢时效发了照片之后又picture kill的情况 [:-_-b:]

          真是伤不起。。。

          Reply

          • 會讓照片快速通關(火速破關)的原因:
            片香甜。口乾渴。

          • 今天看通报,说这张照片是编辑在围脖上联系了发布者征得同意之后才发出的。我想也该是如此的吧,要不编辑哪里弄来的原片呢?

          • 也有另外一种可能,编辑可能找到的是照片的发布者,而通过上文看出,发布者是拍摄者的同学,并非同一个人。所以也有可能是发布者同意了,而拍摄者并不知情。

            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呢?真想知道。

  5. 大雨当天我坐公车被堵在南二环,于是下车开始工作,一路拍到开阳桥,这时有两个选择,向北地铁陶然亭,向南地铁北京南站,最终我依然选择了北京南站。夜里回到家一上网,看到这张照片,那种感觉很奇妙,那个时间,你几乎就在那里,却浑然不知,呵呵,选择是一种很刺激的行为。

    Reply

    • 向南走,还是向北走? [:-_-b:]
      不过,那张照片也并非正确答案。
      我也向你表示敬意。摄影师不容易。 [:Yeah:]

      Reply

  6. 因为怕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我跟摄影者还有发布者都反复的求证过,是否对方联系了你,比如给你微博发了私信,但是你没有来得及告诉摄影者。但是发布者和摄影者都表示没有收到过联系。

    旭大猴 says:
    July 4, 2011 at 10:25 am
    也有另外一种可能,编辑可能找到的是照片的发布者,而通过上文看出,发布者是拍摄者的同学,并非同一个人。所以也有可能是发布者同意了,而拍摄者并不知情。

    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呢?真想知道。

    Reply

Leave a Reply to Vincent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