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反差

早起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看多媒体报道却不用担心网速。今天的消息树上挂着的都是多媒体报道,我愈发感觉在网上看新闻还是很有乐子的。

1,中国人,又来了。

上周我发了一个帖子叫做“笨笨的努力”,引起了不少争议。后来我去见包子的时候又提起了这个事儿(越来越喜欢和包子聊天了),他给我展示了英国卫报也用这组照片做的一组报道,图片选择和德国人大有不同。包子的收藏是他姐姐在英国扫描了报纸发给他的,我还挺羡慕。不过,我很快发现卫报网站上也发了这组照片,他们利用了一张中国地图,就把这些照片重新进行了组合,线索更加清楚。——点击这里去看看。

2,今天,蓝天了没有。

和包子谈起拍奥运的事儿,他说,你看吧,要是北京的天不蓝,大概卫报的标题就会是gloomy olympic——我忽然脑筋急转弯跳到了马丁帕尔当年的成名作“bad weather”——天气,是当下外媒关注的重点,但是他们都不够科学,不够客观,不够尊重事实,你应该去看看asia society做的这组关于中国环境治理的报道——向往蓝天,这个报道是media storm帮着做的,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总的概述,有照片有采访——不过这些照片让我总觉得拍得像八十年代。最值得看的是第二部分——这帮家伙竟然在一年多以前,就在同一个位置每天拍一张北京的天空,最好的天气、最坏的天气、变化最大的天气——我饶有兴趣地一张张翻看,仿佛看到了遛狗回来的每一个早晨,此报道太厉害了。

3,两家人,是不见面的邻居

说起media storm,这个专门做多媒体报道公司最近生意越来越好。他们最新推出的多媒体作品《common ground》还是很值得一看。我特喜欢这部作品的创作思路,摄影师Scott Strazzante2002年拍了一对老夫妻,他们的农场变成了居民区,眼看着自己居住多年的房子被推倒。若干年之后,scott又回到了这里,拍摄当下住在和老夫妻老宅几乎同一地点的新房子里的一家人。故事就是记叙两家人的日常生活,仿佛有一个时光机在这个分享同一块土地的两家人之间穿梭。

4,胡同,原来是这个城市的毛细血管

纽约时报的关于北京建筑的多媒体报道是从北京的胡同开始的,地图中,胡同都用红色的细线标注出来,看上去仿佛是这个城市的血脉。他们还将一个区域的胡同建筑情况从1916到2000以及2007年做了对比。当然,谈新北京的建筑肯定不能离开那四大件——鸟巢、央视、三号航站楼和国家大剧院,就这四个建筑,纽约时报把地图、示意图、照片和建筑评论家的声音结合起来做了详尽的分析。

5,比赛结束之后呢?

现在谁也不会想到那么远,或者说比赛结束了就结束了吧。纽约时报做的这个《比赛之后》的多媒体报道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他们采访了一些昔日赛场上的风云人物,给他们拍摄肖像,附上他们当年赛场上的照片,然后请他们讲述自己经历,思路挺简单,但是故事很生动——不过,遗憾的是,那都是美国人。

又:关于西方对东方的观看,关于刻板印象,我有一个想法,我们再找个机会和包子聊天,他很能说也爱琢磨,我们上周就这个话题聊了半天,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请关注教室里发布的预告。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我每天七点来,这还没开张~~~ [:Orz:]

    我们大多是,说的多做得少,聪明的多傻子少,哈哈~

    Reply

  2. 内容真丰富啊。。。

    视觉中国设计师社区工作半年,摄影非常落伍,回来学习学习。。。。还请任老师不要嫌弃啊。。。

    Reply

  3. to 霸王,就是,昨天都这个点儿了都没人理我,难道是我弄得东西太多了,把大家都给撑着了?以后好吃的我都自己个儿留着。 [:^^2:]

    Reply

  4. to E6, 你七点钟先出去喝粥,但是别喝太多,然后再到我这里来,肯定有新鲜出炉的点心给你吃。

    Reply

  5. 呦,我每天也在阳台拍一张,也有半年多了!北京这天儿真没法说,前几天看晚报某“专家”说,用视觉产品检测空气质量不科学不能表达真实情况。。。呵呵呵呵

    Reply

Leave a Reply to 魏林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