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他们?

Tim Hetherington和Chris Hondros的遗体昨日运出了米斯拉塔。

在由反对派控制的城市班加西,来自英国和美国的代表将接送他们回家。

根据PDN报道,另一位摄影师Guy Martin虽然情况暂时稳定,但仍然没有脱离危险。这位自由摄影师的腿部和腹部在迫击炮袭击中严重受伤,因为伤情严重,他还要等72小时才能被运离利比亚。

2005年,Chris Hondros和他的被摄对象,曾是利比里亚政府军的Joseph Duo在其家门之前。

英美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在播报这两位记者罹难的消息。

但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与他们相识甚至是陌生人的追思。Tim Hetherington facebook上的留言让人唏嘘,很多都来自他的被摄对象——曾在阿富汗服役的士兵:

“蒂姆,这个国家以及所有军人的家庭都亏欠你。”

“你用你的相机对士兵们所做的一切,都会留存在历史之中。感谢你。”

“老弟,忘不了拍摄Restrepo的时候和你深夜畅聊,已经想你了。不敢相信你的离去。”

能够赢得被摄对象尊重,是了不起的摄影师。

Tim Hetherington, 背后是其荷赛获奖作品

两位战地记者离去是业内的巨大损失,他们都不是战争表象的记录者,不但有着传统战地摄影师目击战争,反对战争的使命感,还都非常注重传播策略,努力把信息以多元的方式传播。《纽约时报》的记者 Lydia Polgreen曾经在西非和 Tim Hetherington共事,她说Tim是她所见过的人中为数不多的,更像是一个记者,而并非摄影记者的人。而你现在打开 Chris在盖蒂图片社官方博客上的文章,他的文字都是长篇大论。

人们在谈论他俩的时候,时常会用诸如温文尔雅,安静来形容他们,这并不是通常意义中战地摄影师的形象。Chris Hondros 喜欢音乐,爱下象棋,他是一个象棋好手,他的朋友提到,当年他们辞去工作当自由摄影师的时候,穷的叮当响,蜗居在新泽西五年,没有钱做任何消遣,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华盛顿公园附近的一家象棋俱乐部——便宜,热闹。

Tim Hetherington则是一个好客的家伙,他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公寓是朋友的聚会中心,“大家都睡在他的沙发上。这个地方我们常来,一起看照片,讨论照片,编辑照片。这里是纽约很多摄影师的‘创意中心’。”

但从安静的后方转身到战场上,这两位战地记者绝非孬种。

Chris Hondros最后上传的几张照片之一。

就在前不久对埃及示威游行的报道中,Chris Hondros在解放广场看到女摄影师Scout Tufankjian遭到一群男人的袭击和尾随,他冲上去站到她身前,驱赶暴徒,他们不走,他就坚持不离开。

Lynsey Addario回忆起2007年和Tim一起在阿富汗工作,他们被困在一场交火之中。“我们正好在双方的火力中间,情况特别危急。我尝试找个地方躲起来,当我环顾四方,看到Tim却就是那样安静地坐着,用一台摄像机拍摄周围的场景。当时我就想,唉,我真想成为Tim那样的摄影师。”

Tim Hetherington

当人们在追思他们的离去的时候,或许都多少也在抵赖,抵赖他们已经离开的事实,以及在心里发问:老天,为什么是他们?

为什么是他们?在那么多的险境中,这两位摄影师是否也曾考虑过死亡?

Chris曾经有过这样的自白

“有那么一秒钟,这种踩在外国土地上的感觉让我有些恍惚,开始从哲学甚至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我在这里,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我这个早晨会在阿富汗的山谷里?我不是军人,我没有必要干这个,我要回家,要看电视,要蜷缩在床上喝一杯浓浓的咖啡。

但最后,事情的一切原委仍然明了,我发现,能让我自己满意的工作是记下这个时代重要的事件,而不是追求一时的舒适和温暖,甚至是胆怯。”

蒂姆则在一次访谈中,也吐露了他关注战争的原因:“战争就是地狱。比地狱还要地狱。我要做的不是找到某种所谓确切的结论,而是要展示战争的质感。也就是说,我不想只拍战地的情况,我还要拍人,拍战争间隙,他们不打仗的时那些乏味时刻,以及这些乏味被下一次恐怖的到来而陡然刺破的那个瞬间。”

Tim Hetherington

蒂姆这次去利比亚,所关注的话题是媒介如何介入战争报道,并影响人们对战争的理解。

他还曾说过:“我在那里就是证人,在那种危险的状态下,我所做的是要尽可能地记录,当然,我也非常努力去保护自己,但你也知道,你已经在危险之中了。”

为什么是他们?他们明了这个职业的危险,却又都将之置之度外,因为他们十分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人都是难免一死的,恐怕让他们感到悲观的是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那些不应该发生的因为人类自身引起的仇杀和战争。

记录这一切是他们的使命,“如何面对战争?”是他们留给我们要去深思的问题。

文章部分内容来自纽约时报Lens博客对两位摄影师的追忆:这里,和这里

Comments (12) Write a comment

  1. Pingback: 战地记者为什么 | 绝版青春

  2. Chris Hondros是刘昕的同学。对他的不幸遇难,刘昕非常感慨。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她把要出版的照片贴到了她的个人博客上,每天一张,哪怕是些过去的照片。这是她的网址:
    http://liuxinontheroad.blog.163.com/

    Reply

  3. Pingback: 南方周末专栏 » » 战地记者为什么

  4. 战地摄影师的理想“被最后一场战争的最后一颗子弹打死”的机会为零,更大的可能是被遭遇的第一场战争中的第一颗子弹射杀;可能许多人都想不起来了(很快我们也会忘记这两位),2007年刚刚抵达就倒在仰光街头的APF通讯社摄“影”记者長井健司。

    发在南都的文章写得非常的糟糕,充斥着媒体逻辑中无处不在的浮泛夸饰,真受不了“牛津”“名利场”“普利策”“奥斯卡”“荷赛”这些思维穿不住的字眼。这两位记者处于生死临界的哲学感悟和悦姐的这种试图压抑滥情的“深思”一样的肤浅,既无解又自以为是(付出了生命,得到的却这么少),总是同义反复,循环不已。

    Reply

    • 呵呵,说的是。
      我早上看到这个消息又震惊又难过,这两个人都很优秀。我想把这个事件写下来,告诉大家,看资料,翻译,两三个小时吧。这里都是一个人最直觉的印象。
      我这里是博客,但传统媒体该干嘛呢?我觉得他们并不应该停留在我这点儿眼光,现在大家都在报道这件事,真希望别在这个浅层煽情的肤浅表面说下去了。

      谢谢你这几句话。 [:Bow:]

      Reply

      • 另外,有一点和你意见不同的是,荷赛,普利策,奥斯卡,这些都是一些被行业认可的职业评选,获奖是对职业化以及职业水准的一种认可,这些信息的介绍有助于了解他们的从业情况,并非是那么讨厌的粉饰。

        Reply

  5. 在学新闻以前,一直对时事避而远之,有一种去政治化的感觉。理想的生活便是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也许不符自己的口味,但至少不厌烦,然后慢慢积攒,开一家小店,书店或者咖啡馆。很文艺很安逸。
    现在觉得以前的想法很自私。千篇一律的咖啡店多我一个也没什么意义,顶多丰富一下自己的生活,给他人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消遣地,价值不大。所以慢慢的又想像《明日风尚》里的那些自由独立的,不知道用怎样一个词概括他们的职业、姑且称为文化创意产业者,游走在各地,参与一些个项目,真正有利于该地的文化保育和建设,做一些有社会价值的事。
    但看到这些战地记者,又会觉得自己有些愧对新闻这个专业。虽然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时政也是可以承担社会责任的,但相对于他们又显得安逸和逃避……虽然最终我会走哪条路现在说感觉还早了点儿。
    我觉得我离战地记者的职业精神还太远了……

    Reply

    • 其实不用去战场,后方也有“战地”。
      我感到,每个人选择道路的时候,最开始都应该凭着直觉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并非是那种所谓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为那才是你最愿意投入精力去做的事情,而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将会让你不断调整方向,也会逐渐变得成熟,并且开始变得愿意为别人付出。
      只要你觉得自己需要做些什么,你总会找到它们的。

      Reply

  6. 在看《雷斯特雷波》的时候,完全不了解这位摄影师,我只是从头到尾在想,这TM真的是纪录片么?因为我从未接触过这么一部完全融入美军士兵生活的纪录片,总是觉得这是一部伪纪录片。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TIM的广结善缘,确实是一种人格魅力,这也是他作品的闪光之处。

    Reply

  7. Pingback: 战地记者为什么 – 【水皮资料网】

  8. Pingback: 方可成 | 战地记者为什么 | 穿墙链接 http://dld.bz/caonima777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