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在那里有梦?

电影导演文德斯( Wim Wenders)爱摄影,这并不是什么秘密。

不断在欧洲和美国之间辗转,1986年,文德斯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了自己在旅途中所拍摄的照片,这个展览在随后25年里在全球巡回展览,这之后文德斯开始专门为拍照而旅行,也就是说,电影导演文德斯从此有了另一个正式的身份——摄影师文德斯。

柏林  旧犹太区

英国电讯报有一篇长文,《维姆文德斯:说话,但不要说教》( Wim Wenders: Show, don’t tell ),以文德斯最新在 Burlington Gardens 的展出为由头,介绍了这位导演在电影和摄影两个世界穿梭的故事。

文中,文德斯有很多言谈颇为精彩,摘录如下:

1. 一个人

如果不是一个人,我不会拍照。拍照时,我要抛弃我自己,将全身心融入当时与当地,如果有旁人我就找不到这种感觉。

2. 风景

风景和人一样,它们也想要在好的光线下被拍摄。它们展示自己,有的时候是在非常开阔的光线下,此时它们自己也很放松,有的时候你能感到它们也会紧张,仿佛在说:“咳,我今天看起来很不好,为什么你要在这么糟糕的情况下拍我?”

3, 没有人

我对拍摄人不感兴趣,有的时候我会等人都走了再拍,如果那里有一个人在,你所有的注意力都会放到那个人身上。

4,倾听

我热爱摄影,我不是一个用照片讲故事说教的人,我在那里就是倾听,我认为我的相机是一个倾听声音的工具。

5,妻子

妻子Donato也是一个有名的摄影师,她和我的工作方式完全相反。她的特长是拍摄人像,而且只拍摄黑白。我们有时一起旅行,到了地方却各自干各自的。我们曾经一起在日本拍照,早餐过后,她拿起她的器材,我拿起我的器材。傍晚回来,我们相互交谈自己都看到了什么。回到柏林,照片都冲洗出来之后,我们发现彼此都没有真的看到另一方所看到的场景。我不敢相信,她一个人在日本那个小城竟然有那么多的冒险,而她不敢相信我竟然能够发现那样一些地点。难以置信的是我们确实在同一个小城。

日本 直岛

文德斯毫无热情的观看却让他的场景蕴涵诗意,它们是对“可能存在”的状况的探讨。看每个场景的时候,摄影师都在试图阅读这里的故事,曾经发生的故事——曾经有人路过,有人居住,有人在这里曾经有梦。

文德斯似乎在努力超越当下凝视眼前,这种观看也是人们手捧照片时所发出的叹息和感慨,文德斯说:“每张照片都是一个无情的存在,照片里的主体、照片本身会留存下来,但摄影师和他的被摄对象却会注定不复存在。”

Comments (8) Write a comment

  1. 文德斯有本书国内可买到 《一次》可看,如手头松还可买本霍柏的画册一块看。电影<德州巴黎》可一看再看。

    Reply

  2. 文德斯最好的电影应该是柏林苍穹下。一个热爱小津电影的德国导演。记得几年前在北京世纪坛有个他的作品展。没有去,一直遗憾。不过相对电影,他的照片不一定会很好。情绪些吧。

    Reply

  3. 作为战败德国,在马歇尔计划影响下长大的文德斯,对于米老鼠文化可比欧洲文化更有共鸣 [:Admire:]

    Reply

  4. 《维姆文德斯:说话,但不要说教》( Wim Wenders: Show, don’t tell )——我觉得这个标题翻的好。
    在文德斯头有摄影师的名声之前,他就有随身带相机拍照的习惯了。
    我看过文德斯的照片有限,印象中,他的照片多为在美国、日本、古巴当然还有德国这些地方拍摄的,某种程度上,这可以反映出他的兴趣点吧。我感觉他很随性,但照片却张张都很讲究,似乎经过精心设计安排,从构图到偶尔出现的人物……他毕竟是拍电影的吧;他一直“在路上”,满世界走,为着不同的目的,照片似乎都是“路过照”。这些,在他的几本书里都可以得到印证。
    Wenders在美国拍过不少照片,和Robert Frank类似,他的照片也反映出一个欧洲人对美国的看法和态度,在美国的土地上,有他喜欢甚至迷恋的主题。当然,这两个人是不同时代和背景的人,他们俩的性情也不像,他们俩相同的地方大概是:他们都出生在欧洲,他们都喜欢电影。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