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amp 13,当世界男女有别

昨天把男女分开之后,气场变得很奇怪,说实话,我一时有些找不到感觉。

由男女构成的世界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只有当这个系统被破坏之后,你才会发现问题。

我在逐步更新photo camp 13 放映名单,增加全部作品链接。有的作品因为作者有改动需要重新上传,要明天才能全部完成。

女性观众在观看摄影师连芷平的作品,这组照片在女性观众那里获得了更多的回应

焦冬子在和现场观众交流,针对“我认为你这部作品是失败的”以及“你觉得你是否能够操控这样一个宗教话题”的尖锐提问,焦冬子坦然接受(没有哭鼻子~)

沈木槿的照片激起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馈:看不懂和很喜欢,现场有观众声称要是作品现场出售,他会倾其所有购买。

柳熹(电脑人)在和她的朋友和现场观众交流照片,关于她的“战地”照片是不是有一些“匠气”的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最后的结论是——希望世界更美好。

因为时间的缘故,昨天仅仅对比了男女同学对照片的第一印象和观感,对“女性摄影”这个话题其实没有深入探讨,希望到场的,若现场言犹未尽,请继续发言,而没有到场,也请提供你们的观点。

继续感谢:现场志愿者小王子,晓宇,到场女性摄影师焦冬子,沈木槿,柳熹,现场主持Nan,现场协调和摄影师安微,吴育琛,朱朱,奇遇的工作人员。

感谢到场的你们!

camp女性摄影师专场还有一次亚洲女性摄影师放映会,时间因为我没有收到光盘还不能完全确定,时间确定我会再通知。

Comments (56) Write a comment

  1. 我昨晚很荣幸的有机会送任老师回家,也是为了能单独接近老师,就是聊聊天,是吧?
    今早在茅房想起昨天的活动,任老师开场男女有别的安排让我想起了一些老式的公厕,
    说话和排泄的声音相互传播,中间隔着半截的墙,Camp 13是隔着布帘,大家又都支着耳朵听着两边的声音,有感觉了?男女有别。
    在Camp 13做女摄影师专场是巧合么?对不起,我真下流。

    Reply

  2. 第一次参加camp,主要目的不是观影,而是观观影者的感受,学习别人如何读片,以及观男女观影者的差别。
    男女分开的形式很有趣,但得到的结果,你们最后总结并投射在大屏幕上的,未必准确的代表了男女两个阵营的看法。
    我对两个阵营构成及发表观感的差别:
    1,到场男多女少;
    2,男性里面职业摄影师多,资深摄影人多,女的少(不算作者)。
    3,男性阵营的意见或多或少受几个大牌的抑制,晚辈很少甚至不敢出声。(所以我给敢于挑战权威的、喜欢沈木槿的那个男生使劲拍了两下巴掌)。女性中没什么大牌,话题受主持人引导。比如关于黑白彩色的讨论,实际是主持人给的议题,而不是大家专注的方向。所以女性(或者说我自己),对于该组照片其实有别的看法,但被引导到主要关注彩色和黑白的差别上去了。现场一位男士说,因为女性看不到更多的东西,所以只剩对于彩色黑白的讨论,这个结论显然因为背景不明而有失偏颇。
    4,男性因为大牌多,职业人多,气场更强势,有点居高临下的评判意味,对于好与不好、成功与失败的表达更直白更无顾忌。女性方面基于自己的身份就会温和温情许多,甚至会有关乎性别的预设前提。她们会觉得,哇,一个女性摄影师,在埃及混乱中,在黑帮中,能够自如掌控相机,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所以对于拍摄不宜的题材,会给予更多情感上的肯定。
    5,同样基于上述原因,男性看技术多,女性看图片传达的情绪多。
    ——————————————-
    建议:如果想听到大家真实的意见,放片前是否先不公布摄影师背景,我觉得预知背景会影响评价。
    如果你面对的焦冬子不是一个小女孩,面对的沈木槿不是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摄影师,如果你不知道靳华是一个职业摄影师,你还会对她们有那样的现场质疑和评价吗?
    尽管我不喜欢焦冬子和沈木槿的作品,但我觉得她们现场表现非常棒,尤其沈木槿不卑不亢的坦然表达,让我有了重新认识这组照片的欲望。可惜现场没有给她更多的时间讲解她的意图、她所说的照片之间的联系。
    我特别想知道,靳华那组照片到底棒在哪里?在我看来(女性组其他观影者在讨论时也有相同表述),这组照片好像是个人拿个小数码就能拍出来,编辑上也很奇怪。
    我还想知道,沈木槿的缺乏训练到底表现在哪里?构图用光还是画面的虚?如果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大师的作品,那些高人是否会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组照片呢?比如所有他们原来认为的缺乏训练,其实都是一种新的表达形式的刻意探索;他们认为图片之间缺乏的联系,其实是他们的水平根本不足以理解它。会不会呢?

    30元,三小时,观人的意义大于观影,很有趣。

    Reply

    • 这位同学,我来啦~

      你要是觉得我的作品不棒呢,其实没有问题。它对你而言就是不棒,就是可以拿个个人小数码能拍出来的东西。这些都没有问题。相信自己的判断,并且遵从它。但是我相信,你对任何事物的判断都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将来会给你目前的困惑找到答案。

      我的意思是不要顺从别人的观点。尊重自己。看任何作品都没有统一标准,自己就是标准。

      靳华

      Reply

      • 靳华好!
        我并没有说你的作品“不棒”,即便棒不棒比成功还是失败的评价更主观更个人,我也不敢说。我只是说,我没有看出来棒,我很想听那些受过训练的人,说一说你的照片棒在哪里。
        我自然是个没受过训练的人,我不知道训练意味着什么。现场一个摄影科班出身的男士,说对他受过的科班教育深恶痛绝,我也想知道这又说明着什么。
        我想知道,训练的到底是技术还是其他。可能你们会说,技术是帮助表达的手段,只有技术是不行的,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行的。但图片不是专给摄影师或者懂技术的人赏析的,(当然如果想纯粹的自娱自乐也无不可),但对于大多数非职业摄影人来说,或者对于大多数不太懂摄影技术的观众来说,他们对图片的判断理解,我以为真的真的真的和技术无关。

        顺便说说,我去camp是去学习的,就是想看别人如何读图,看看受过训练的人和我这没受过训练的人,对图片的观感差异在哪里。

        再顺便说说,也是我曾经提及依然关注的问题:
        如果抹去这些图片的所有标签,比如摄影师性别和受训练背景,大家还会有同样观感吗?

        谢谢靳华的坦诚回应。
        先不说我是否喜欢你们的照片,但是从你,从焦冬子,从沈木槿身上,我看出了任悦所感兴趣的“大气”。照片的大气小气我不知道,但做人都很大气。我会继续关注你的作品。;)

        Reply

        • 关于这个问题:
          如果抹去这些图片的所有标签,比如摄影师性别和受训练背景,大家还会有同样观感吗?

          我想大家肯定会有不同的观感。但你说的这个真空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阅读照片的问题,我们上次camp有所讨论。我这次本来也想说两句,我们并不一定需要达成所谓一致的解读。而且一定要看到,我们今天是一个多元价值观念的社会,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作品采用霸权和权威式的解读,而是应该形成对话式的解读。

          霸权的解读都是为了占有作品,或为商业需要,或为权利需要。而在这个小小的camp里,我们只收茶水钱,鼓励的是多元解读。 [:^^1:]

          Reply

        • 关于教育我想说两句,我是工作了十几年后才出去读书的。所以我的人生经历和阅历允许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主观判断。简单说,当一桌菜摆在你面前,你自己要有“挑食”的能力。比如,我爱吃什么,什么对我的身体有利,怎样的食物不属于我的文化范畴。这些都依赖个人的主观判断。

          那位摄影科班出生的同学,原本可以不那么深恶痛绝的,如果他懂得判断和挑食的话。

          教育本身是个系统,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功能,而且他附带了特定的意识形态,简单说它有“洗脑”的功能。在国内培养的是“社会需要型人材“。西方好一些,他注重培养个体的闪光点。国内崇尚集体主义,西方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的独一无二性是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只要问个简单的问题:要不然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就直接联系到任老师说的对话式解读,懂得珍惜自己的判断,就不会畏惧权威了。这个世界本就没有统一标准。技术,审美,教育,非教育,专业,非专业,都基于你目前的认知和感受,从而产生自己的判断,这个是最不需要被怀疑的。

          所以,只要把自我这个弯弯绕过来,其它就好解决。
          在崇尚集体主义的大环境下寻找自我更是需要勇气的。

          I think therefor I AM.

          Reply

    • 事实上昨晚本人那组作品播放开头的那段文字,就是与之有关的想法(1416上一博文有贴)。我认为这几句话足矣,若是我出一本摄影集,可能我不会附加任何文字,除了书名。摄影作为一种表达,之所以独立于文字等其他文艺门类,正因为其具有文字等所不能为的表现力,多余的话只会限制或削弱摄影的表现力。除了必要的整组作品说明,其它的阐释我认为是策展人和评论家的事(纪实摄影除外)。昨晚我其实也无需多言,我尊重在场观者的感受,认知和想象力。会心的朋友可以与我继续交流。

      自然CAMP这种投影播放的形式有其局限性,之所以得去看画廊在某个空间内有规划的陈列的展览是有道理的。除了投影本身的单一,标准化和连续性,还有观看数码影像和纸版(银盐)作品是两回事。我想奇遇和任老师已经尽力。若你是个杂食动物,一次CAMP就能把你喂饱,仨月不啖膻腥。顺便还能考察下男厕女厕的排泄生态,嗯哼。

      要是谁有点子让大家玩起来,顺便结交些酒肉朋友,那就对了。不好玩不行。

      至于最后那位言称没有训练就打不进五环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不知您混进哪一环了,请多指教。不过说实话我已爱上东五环之外了,挺进哪一环都不是我的目标。我还真一直是玩摄影,一个闲逛的人,边玩边快活着,这一票我赚定了,哈哈。

      Reply

      • 哈哈,我就是那位用五环说事的人。一环到五环我不认为存在牛B和牛C的区别,这么说,只是顺着你的话而已(你专门提到,我以为你很在意),我心无恶意。
        你和笑非同志中场交流时,我窃听到你希望以摄影为职业,并且挺急迫的,我是经验主义者,我的经验和见识挺认同笑非同志给你的建议,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训练,只是形式及程度有异。
        我在广州混,那里没有环,严格来说,我也不是摄影人,我的职业是摄像,入行9年,目前为市中心60平方的二手房还贷中(也就是北京大兴的价格),如果9年前我的训练足够多和有效的话,中间会少走许多弯路吧。
        初次在北京参加这样的沙龙,还带着广州的言语习惯,不知是否破坏了气氛,向大家致歉。
        [:Cry:]

        Reply

        • 智能同学(我总是会禁不住想联想到智深),嘿嘿,我们这个活动挺开放的,大家争论,并非是吵架。你昨个说的挺好的。只要说话就挺好的。因为这活动就是来交流的。

          你别地域歧视我们,我们和广州是一个玩法。 [:^^1:]

          Reply

          • 考虑到面对着女性,至少说话不该像”智深”那么鲁,持续内疚中~~
            只要是记录现实的照片我都喜欢,包括沈木槿的作品,中国的诸多现状不允许花雪月 [:Admire:]

        • 哥们过虑了,言重。其实昨晚你就该展开说。血拼进羊城中心牛掰啊,一定有值得晚辈们学习的经验。比如作为职业化的生存策略,希望听到更多具体的经验之谈。江湖险恶,出来混都不易。这个王笑飞兄可以开个专场讲座啦。

          摄影无论是作为好玩的游戏也罢,可能会干下去的活计也好,本人才刚上路。至于个人的“非订单”的作品,我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昨晚现场,对于一些异议或困惑的反响,我稍作说明,既是对这些声音以示尊重的回应,也是在试图建立有效的交流——其实王笑飞一开始悄声告诉我“拍得挺好的”,“挺好”又觉着“混乱”,有情况。于是我谈了下自己在编排整组照片时并不“混乱”的思路。这样彼此观望、探讨一下,未必非要认同某一方。就像我说的,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所有的作品,就连王朔还批判鲁迅, 陈村还不待见王朔哪。常言道“以文会友”,晾出来的东西若能遇见默契的观者,激起一些碰撞与回响,善哉。

          Reply

          • “于是我谈了下自己在编排整组照片时并不“混乱”的思路。”
            我想知道的就是这个。可惜你只对王笑飞说了。

          • 既然camp是一个大家都到场的观影,大家不妨也大胆一些,“观影归来”下次要是想了解一些摄影师的拍摄感受,也可以现场和摄影师私下交流,或者找我引见也可以啦。

            但是交流不尽兴的情况,在这种混杂的现场也肯定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的。

          • 哎,中听的话说给有心人吧,奇遇咖啡在做小课堂,在约我看能否与大家交流,任老师有课在先,我不敢班门弄斧,只是一些零碎的经验分享,如果机缘到了,我会与朋友们聊聊。

    • 我想,木槿自己已经在“训练”了,否则她不会在意“得去看画廊在某个空间内有规划的陈列的展览”以及“数码影像和纸版(银盐)作品是两回事”,其实这些都是要训练才能看出好坏的吧。

      对摄影语言本身的精准和摄影机械体系的认知,我完全是个门外汉,但是有位前辈说”镜头不是玻璃片儿“这对我触动还是挺大的。

      很多细节的东西,要你拍了才知道(很遗憾,我自己本人就拍得少),拍了你才知道,靳华的作品用小数码是拍不出来的——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小数码不好——靳华自己的解释就挺好。

      Reply

  3. 昨天任老师说沈木槿对交流的回避时我想到的是,交流即双向,如果观者已经对沈木槿的片子采取否定的态度,那么沈木槿也不存在对交流的回避,沈木槿在现场主动说明自己的创作动机与思路,但是”否定态度“却回避了这一可供交流的点。
    昨天回来路上同学问我参加camp的意义,我说就想看看别人在做什么和怎么做。
    我觉得摄影之所以还让我们觉得有意义,就因为在心中它的”可能性“还存在,如果用刻板的标准去限定摄影,那摄影真无趣,其实现在连沈木槿的片子都有归为”匠气“危险,所以考虑摄影还能怎么玩的问题是有意义的,这应该是camp所具有的能量!
    我觉得焦冬子深入主题的能力和最后的结果我都很喜欢,很大气的女孩,在此力挺一下!

    Reply

    • 借着wooood的话说两句,
      关于匠气,我昨天说了一番话,比如职业的套路化,以及受众对简明清晰的作品的需要。不过,今天我和吴婷交流,她提到,职业人士对照片的品味理应走在观者前面,整个社会视觉素养的提高,要靠职业人士带动。我觉得她说的对我很有启发。

      从我本人来说,我喜欢语意多元的照片,能够启发我思考的照片。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照片。也许,这也应该是职业人是努力的方向。

      木槿同学的个性就是如此,也挺好的,我其实没有什么意见,就是当时觉得交流出现障碍,略有困惑。不过,我仍然喜欢她的第一部作品,让我充满了惊喜,而这个照片,虽然也有意思,但这种表达就很在意料中了。

      Reply

  4. 没能去到现场,万分遗憾。
    男女有别,是个话题。片子内容,视觉,效果的整体传递表达,都是极具个人魅力的事 这个可以不分男女
    [:Yeah:] 期待能在网上看到大家的整组片

    Reply

  5. 本来计划好了要去的,作为女性代表给女摄影师助威,同时约见王文静美女,不料想临时被拉了去加班,为了政治任务 [:Cry:]

    Reply

  6. 刷新了一下,发现靳华已经回复了。 [:-_-b:]
    看名单 ,沈木槿和靳华的片我是最情有独钟的,我欣赏遵从内心的摄影,喜欢有自己独特视觉语言的表现方式。。还是那句 态度决定一切 ,摄影也是 , 《大家庭》那一组我在不同地方零零碎碎的看过,到处找,我喜欢这种有感情有温情 又不乏有着专业手段的呈现,每一副都像画 喜欢喜欢 [:Admire:]

    Reply

  7. 不知道是不是性别差异的原因,总感觉在昨晚的观影和讨论中,现场的女生们大多是从“尝试去理解作者“的出发点进行观看和评论的,更愿意去体察作者的影像表达,并且对喜欢的片子毫不吝啬地给以赞扬。男生们似乎有些刻薄,挑刺儿的多一些,虽说是女摄影师专场,可现场还是男性的气场更强烈,甚至有些咄咄逼人。有这样一个矛盾存在,一方面,男生们希望看到女摄影师拍出女性独特的视角,另一方面,当他们真正面对这样的照片时,却仍使用固有的思维去评判,而不是尝试理解和认同。
    可能,在看照片儿这件事儿上,人们最容易从自己立场出发,也最容易沾沾自喜,怎么看怎么觉得自己拍得很好,而看别人的照片儿的时候,就挑剔得更多一些。既然,我们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也并非为了评出个优劣,那么,任何成功与失败、好与不好的论断都是草率且无意义的,如果要分出个所以然来,恐怕也只是”喜欢与不喜欢“或者”理解与不理解“吧。
    最后的混合讨论,也许是因为男生都坐在前面的缘故?让我觉得讨论仍是在男权主义的语境之下的,我并非女权主义者,但昨晚仍觉得有些不痛快,不是特别尽兴,也挺为我们的女摄影师们抱不平。
    其实,女生们挺棒的!无论是片子,还是分组讨论大家的发言。 [:Yeah:]

    Reply

    • 昨天是有些不爽,因为我觉得创造的谈话氛围还不够浓厚。有些紧张。

      Reply

  8. 焦冬子哭什么啊,应该笑啊,她的作品并不失败,当然,首先感谢那位观众的直言,指出了你这个作品的问题所在。你看,所有的男性都拍不了这个题材,他们只能通过你拍到的照片来提出问题,而只有你才有能力去呈现问题和发现问题。你从先入为主的看女满拉到和女满拉们生活在一起,感受到她们的真实生活,才有了从形式上黑白到彩色的转变。那些彩色的照片,非常喜欢,很多女性观众在看的时候,也提到这些彩色照片更多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真实情感和生活细节“是否有能力操控这样一个宗教话题”其实某种程度上对于你来说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尊重,理解,跟着自己的真实感觉去拍,加油。 [:Yeah:]

    Reply

    • 非常感谢任老师提供这样的空间让大家一起交流,也很感谢大家能够直接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我可以比较全面的评判自己的这段历程。
      我这个题材的拍摄并不是像一些成熟摄影师所一样在拍摄之前会有一个大概的计划,然后按构思去一步步的实施拍摄。我拍摄只是因为喜欢到处走走,从好奇和兴趣开始,随着逐步的深入了解才,才渐渐有些目的性。这次投稿的目的也是因为这个项目拍摄遇到了瓶颈,想拿出来和大交流一下,期望不同的视点和意见会对自已有所帮助.
      一段路程的开始就是一次尝试,如果在路上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对我来说已经是最大的收获。
      再次感谢大家的直言批评和鼓励支持, [:Bow:]

      Reply

  9. 我们当时在讨论柳熹拍的这组关于”埃及事件“的作品,我当时用了”埃及暴乱“这个词,后来有位观众指出我的用词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她是谁,在此,深深地感谢她。大家对柳熹这组照片有个较一致的感受,我们坐在这将讨论这组照片拍的如何都不太合适。能站到那里,置身其中去记录,这就让我们很感动,就已经超越照片本身,关注人本身了。有了更多的摄影师、记者深入其中来自各个方面的报道,我们才能读到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Reply

  10. 祝各位女节日快乐,9位女作品都挺棒的,要不怎么惹来这么多男,女拍的如此大气,已象男.男如此尖酸已象女,(前两句错,末尾男女字调换.)
    说几句个人观感,向远在台湾和温哥华的作者致敬,她们为camp13 所费的心思我们能够理解.

    1焦冬子 《穆斯林的女满拉》
    题材和画面视角还都好,因为宗教题材不好拍出来,在想不太明白怎么拍时建议借鉴李豫英 《艋舺租界》的手法,先原貌生动记录,多做文字采访,为后来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宝贵文献.

    2沈木槿《阵风六级》我跟你说过你拍的很好,这种作品放在你未来整个创作历程中,就如同绘画中的素描阶段,当然艺术家早年的素描也很精彩,如果是徐悲鸿的也能卖很多钱.当你这样拍了很多年,你自己也不满足于这样干了,你会去计划弄组什么油彩的作品,好挂在画廊里不被轻视.如果你早早把素描当成作品装框挂在了画廊里,就如同去年草场地摄影季的展览,成为摄影的娱乐活动,没有多少销售.
    作为艺术家你多自我都没的说,但你的作品是你生活的反映,有些混乱,理清就好.

    3.连芷平作品一:《岛》这个作业是优吧.作品二:《七天零一夜》这个作业费心血.成绩不错.

    4.江玥《厨房》我20年前很认真的拍过很多家的厨房,比你的好,自吹啦.

    5.靳华《我的大家庭》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对大家来说,现在拍家里人还来的急,马上2012了.拍好了把光盘密封在高压锅里.深埋在地下20米,下世纪,当外星人挖出这个锅,哇,文献展.

    6. 赵晓猴《流沙》微不足道的个体,不语,却又填满空洞的时光。

    7.柳熹《being a war photographer》
    任老师和她的问答太精彩:任:”有人说你拍的新闻比新华社记者拍的还好,如果新华社录用你,你去么?”柳:”不去,我觉得现在在国内干新闻挺悲哀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拍的照片发表不了”

    8李豫英《艋舺租界》啥都不用说了,你是我们的榜样.无论年龄,学历,身份.看作品说话.

    9,刘静雅 《延期逗留》学学楼上.

    一家之言,只看不语也对不住9位的劳动,谢谢

    Reply

      • 女拍的如此大气,已象男.男如此尖酸已象女,(前两句错,末尾男女字调换.)我纠正了我的错误,不歧视

        Reply

        • 女的拍出大气就像男的,男的如果尖酸就像女的,王笑飞太过男权太过性别自傲了吧?
          为什么大气就属于男的,尖酸就属于女的?
          带着如此的刻板印象或说性别歧视去观影评论,怪不得现场布帘拉开以后的气氛不那么令人舒服。

          Reply

          • 我觉得王笑飞还真的不是特男权,就是说话有时有些猛。

            以前和王笑飞有争论,盖过高楼,昨天我们特地为此开诚布公地交换了意见。其实也多谢王笑飞的猛烈批评,尽管对他批评的观点我仍然有所保留,但是他纠正了我一个不太爱回复网友帖子的毛病。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会尽量回复大家的问题。

            不知道王笑飞上面的末尾男女字调换是不是就是在试图把自己的表达拉向平等,说实话我还是没看懂。 [:Orz:]

  11. CAMP回来,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分享。

    我喜欢从作者拍摄的出发点看照片。如果把摄影比作吃饭,我关注吃的是什么东西,至于怎么做、烹饪艺术,是次要的。这几组照片对我来说有三类:《穆斯林的女满拉》、台湾《艋舺租界》是有代表性的一类;《阵风六级》和《岛》等是另一类;
    《being a war photographer》是第三类。

    台湾李豫英那组和视频,非常棒。从中我看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的平静,她关注和体会身边的爱与愁。从这组作品里我看到了“让世界充满爱”,大爱和大美。

    “身边”和“自我”虽然距离很小,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另一类照片是以自我情绪(感受)的表现为主,大家用“艺术”来定义它。对于CAMP13里的这类照片我不喜欢。还是用“做饭”来比喻我读照片的感受:一根大葱你可以用十种方法来烹饪,这次你告诉我直接生吃是最香的。“呃,还不错,我接受。”我回答到。

    另外,从这样的观看中感到有的作者在追求一种纯粹的自由,但这是错误的,当人获得了全部的自由之后就会在随之的自由中崩溃。距离产生美也是这个道理。
    看《七天零一夜》这组有种感觉,好像被你拉着挨个的看没刷的杯子底儿,看的有点透不过气来,所以,我觉得还是把杯子拿走好,那样看起来更完美,可以有更多的想象。
    再有,这一类照片的内容我觉得用视频的形式来表达更合适一点。因为作为照片,每一张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即便从组照里拿出来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和内容存在。而这几组照片,当脱离集合与文字之后,它们就失去了意义,如同视频里的一帧。

    《being a war photographer》,我看这组是报道摄影、一组新闻照片,完全不同于其它几组社会或是艺术的组照。拍摄的出发点就是一个新闻事件,这个事件越大、新闻性越强越让我感觉照片没有意思。因为它即刻就能淹没在我的365天里,电视、网络、报纸、摄影书刊…..因为我相信新闻摄影也有和风光摄影一样的情况:只要你在那儿,你也可以拍到。
    我觉得”没有意思”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照片本身。作者的拍摄状态是恐慌的,不是敢往前冲敢构图,拍到的就够震撼,关键看你是否平静,只有在平静的状态中才能拍出好作品。和台湾李豫英的那组照片比较一下就能有所发现。今年好像所有人都去拍春运了,真正拍好的是哪张?
    不过我还是很期待看到作者更优秀的作品的,从沙地里捡一粒金给大家看。
    CAMP里围在作者身边的人士感觉像是亲友团,来了必须是要助威的,对于这样的夸赞请手下留情。

    罗嗦了一堆才发现,抱歉,没把你们当女摄影师。
    很羡慕你们,CAMP我投了几次搞都没能入选,痛并快乐。

    Reply

    • 如果做自己的摄影,以一种好玩的心态也许更好,只是觉得有意思,只是想记录下来,只是一种情绪,一种缅怀。别人喜不喜欢那是别人的事儿!我拍并快乐着 [:^^1:]

      Reply

  12. 哎呀……一下来大家就有那么多话说,现场不说,包括我……为啥呢?是不是以后咱也先网上讨论完了再去现场呢?

    Reply

  13. 沒去Camp,看圖說故事。

    1.女滿拉:
    不全放上網路是對的。
    雖然只看到兩張,不過感覺是蠻好的。
    推測可能有時間上和空間(去到這裡)的限制。
    黑白到彩色的轉換這部份最讓我想像期待。

    2.陣風六級:
    有森山大道的味道? NO NO我不喜歡這樣說。
    這是作者自己看到的世界。
    如果認為所有粗粒子灰色厚重的調性都叫森山大道包山包海了我認為那是解讀者看的人的問題。
    我個人是蠻喜歡看這種照片,濃重筆畫直面。
    ps.像上次Camp拍公車系列的也是。

    3.島和七天零一夜:
    石內都拍過她母親的衣物後建立了一個典範障礙,
    我想國外並不乏拍衣服的作品,
    (但目前為止我只是想像衣服有人拍過,我沒其他特別的印像)
    島系列成功的地方是有自己的調性。(不過各別間相似性稍高些。)

    七天零一夜,我到後來才發現這是個有把手的杯子啊。
    有那個把手比較好還是沒有更單純?我沒確定答案。

    總得來說這兩個系列給我個人的感覺是,純靜來自於一陣波動之後。

    4.廚房:
    廚房感覺上是工作坊、小聖殿和魔術發生之地。
    不過沒開伙如我者實在難以體會。

    我覺得作者還可以更靜心的細觀遊憩。
    馬、草莓和倒數二三四張我喜歡。(花草也不錯。)

    5.我的大家庭:
    個人認為照片調性稍硬。難以判斷是不是底片過X光的後果還是沖印的問題。
    不過這實在不是大問題,有時還是觀者個人口味的問題。

    總得來說相當專注集中;我會建議靳華更感性一些,更輕鬆一些。
    輕鬆自在可能比感性更困難。
    (這是中式家文化的原故還是時間的緊張感。如果是後者,時間長了會改善。)
    目前看到的照片又有點含蓄,
    個人猜測作者有注視親人的照片。(不過沒有放上)

    6.流沙:
    大橋那張嚴明也有在同一個地方拍過,我從那個特別的飛鳥造型判斷。
    不確定排序是不是有特定原因;個人認為流水那張似乎放錯地方,
    要不然也許該選別的流水照片。(考量整個系列調性的統一。)
    小朋友騎單車那張很好。

    7.埃及風雲:
    結尾照片懸念。

    新華社的先進可不可能拍得比較好?
    純就個人攝影能力而言,我坦率的認為常年野戰者應該是會更好。
    有點巧合,台灣一個派駐曼谷的女記者林憬屏,
    雖然不算是專業攝影,可是勇氣非凡,在曼谷紅衫軍期間,
    衝得非常前面,並以所攝系列照片榮奪台灣新聞攝影比賽列系照片首獎。
    http://www.flickr.com/photos/tppa/sets/72157625944490428/with/5404039266/
    說實在我並不認為她非要發這些照片呢!
    單是工作敬業態度這點就讓人頂禮佩服。
    不過話說回來,
    由於這種國際大新聞要和能在場的世界各國好手同台競技,
    所以在下對於這個系列照片首獎是有點疑惑或者遺憾:
    有更多的專業攝影根本沒被派去不是嗎?
    (中東應該就更難進到現場了。)

    8.艋舺租界:
    波娃妳是我的英雄。

    我看她的flikr覺得近景廣角太多,
    她則表明不喜長槍遠攝愛近身肉博。

    註1:波娃是李豫英網路筆名。
    註2:她靜照和影片都好,文筆也好,才女。

    9.延期逗留:
    開頭第一張就相當絕景,可惜沒有拿滿分。
    (相當接近滿分。人物互動要第二眼才看清。)
    十二張照片中有好幾張相當揪心動人。
    最後結尾照相當懸疑。
    作者贏得攝影應得的勳章:接近和接納。

    不過個人認為這個系列裡的照片太緊太近。
    也許是空間的關係。建議讓空氣進來一些些。

    Reply

  14. 挖!看起我错过很多好东西!可以搭时光机来重来一次嘛 [:Automan:] [:Automan:] [:Automan:] [:Automan:]

    Reply

  15. 任老师和她的问答太精彩:任:”有人说你拍的新闻比新华社记者拍的还好,如果新华社录用你,你去么?”柳:”不去,我觉得现在在国内干新闻挺悲哀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拍的照片发表不了”

    有点同意这个哦。。 不过我的感觉可以改改 ”不去,我觉得现在在国内干新闻挺悲哀的,他们大多数人已经不会冒着生命危险拍照片了”

    支持静雅!很好学虚心的姑娘,在香港workshop认识后聊了很多,可以在这么短时间内就找到合适的相机和表达方式,同时进入一个很不错的主题,一切都很难得!加油加油 [:Yeah:]

    Reply

  16. 谢谢皓哥捧场 [:Automan:]

    ki-one你好!我和你有同感,照片紧是因为开拍时我只有一个50mm镜头⋯⋯ [:Orz:] [:Orz:] [:Orz:] [:Orz:] [:Orz:] [:Orz:]

    Reply

  17. 我喜欢赵小猴的流沙,看着没有窒息和压力。焦冬子的东西后续发挥的空间很大,总之,引起激烈讨论的作品才算是作品。

    好作品的火药味大一点甚好,这样炸出来的坑也大,所见的东西至深!

    Reply

  18. 艺术是个小众,摄影更是小众,而摄影里面的各种喜好的人又是小众中的小众,同种喜好里面同一境界认识眼界思维可以交流的人又是小众中小众的小众的小众。

    艺术审美是一个完全来源于个人偏好,个人知识,个人眼界,个人摄影水平背后各种情况的一个现场反应,所以,让彼此都完全不同人们凑在一起,很有模有样的讨论问题,就要出问题,你说东,他还是认为西,且各有各的道理,总结曰:有自己看法都是好的。

    但是任老师做这样的东西是非常好的,会给一些迷茫的人们一些很认真的氛围,说不定还在里面遇到一两个人是自己同路的,就像有些电影导演,不期待满场喝彩,有一个人坐到最后看明白了我的心,那就感激不尽。

    对于提高自己摄影水平,那还是默不作声的多看,大量的看,海量的看,然后自己尝试多拍,慢慢改变自己,提高自己,这样来的更实在,不用发表太多意见,不用急于争执,不用求得认可,默默的做,出来,就是你自己的摄影了。

    Reply

    • 交流,碰撞,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这是camp的气氛。其实没有谁能够在如此短的相逢中给你解决问题,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能够触发你提出一些问题,这也很重要呢,因为又有多少人,是一直没有问题的活着……

      Reply

    • 很快下次就来了,欢迎你来。另外,方便的时候给我手机发个短信。我的手机坏了,联络方式都没了。

      Reply

Leave a Reply to nan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