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在信末,我们顺手写上“take care”(多保重),这仅仅是一个语气词,还是另有深意?

1,Take Care of yourself ,照顾好你自己

今天的开始是一条旧闻,它或许就是让我时常觉得“take care”富有隐喻的原因。

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法国艺术家Sophie Calle的作品题为”Take Care of Yourslef”,这是一个女人疗伤的方式——接到男友的绝情信,Sophie求助自己的女友,该如何回复这封信,两个女人的言语揣测,成就了这部作品——艺术家找到107个女性来解读这封信,拍下她们读信的样子,请她们分析暗含在“take care of yourself”结束语之后究竟是怎样的感情。

take care of yourself 画廊展览现场

说这部作品是疗伤,那是因为Sophie提到:“一个月之后,我感到好受很多,没有了痛苦,这种方法很有效,这个项目替代了那个男人。”

但这部作品并非只是一个女人对抗男人的方式,在接受卫报采访的时候,Sophie提到:“当我发现有些事情是错误的,我会把事情反过来看。这是一种照顾我自己(take care of myself)的方式。被误解之后我并非只是沮丧,而是努力迎向它,期待它,等待它。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思路,把事情朝向有利我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为此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

2,its strengths come from its people its people take care of themselves,它的力量来自于它的人,它的人自己照顾自己。

再过一会儿,我家楼下的绿地上,就要聚起一群老人,他们敲打着自己的肩膀,脖颈以及身上的每一处关节。这大概是中国城市里四处可见的惯常场景。

摄影师 Christopher Wahl却为之做了一个特别的项目,题目叫做“健康共和国”,打开页面是一片喧闹,就是我家窗下的声音。鼠标触摸之下,人们做着各种各样奇怪的民间健身方法。

如果不是项目开篇的那句话,你恐怕不会理解这个作品的深意。或者摄影师本人也无意于此,他大概只是好奇罢了。但是那行字:

“中国正在增加政治和经济力量,它的力量来自它的人,它的人自己照顾自己。”

真是有些让人感到辛酸呢。

3,you, take care, 你当自己照顾自己

纽约时报画报最近做了一个特别报道,在检阅奥巴马对美国就业问题的政策实施状况的时候,他们试图将之人性化,在美国中部伊利诺伊的Rockford采访那些有工作的人,询问他们对自己工作前景的看法,录音并拍摄肖像。

请注意,这些肖像的摄影师是Alec Soth

从画面中可以看得出来,这是Soth的风格,也是艺术摄影的风格(?)——呆照——从而能够赋予更多的隐喻。

隐喻,呵呵。这是不是又可以回到上个周末我们所说的那个读图的问题?有一位先生对Soth的这种风格并不买账,这是来自BAGnewsnote的评论,他对这种所谓艺术化的报道充满困惑,认为这些照片失去了个性,是一种颇有问题的单调,犹如复制一般的人们缺乏感染力。

BAGnews举出一个例子,比如上面这张照片,Soth在抒情:“这个男人的脸上充满世故,他是看到生活起起落落的那种人。但是他的衣服泄露了一切,他在非常非常努力地让自己过上好日子。”

BAG的反诘是:“这和他的毛衣(菱形花纹)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实话说,我也不明白(是不是这个毛衣是个品牌?),并且对这种肖像表示讨厌。

对这组报道,我感兴趣的是内容,我瞅了瞅这些被摄对象,从年薪9万美元的警察到时薪5.5美元的女招待。生活真是不容易啊。我们能依赖且信任谁?

还有一周过春节,买到票没有,还在纷乱的工作中?不管怎样,世界都烂了,你还是一个存在的你,即使所有期待都没了,你也仍当自己照料好你自己。

Comments (17) Write a comment

  1. 今天写这个帖子好累啊。写完之后我自己来回复一下。 [:Yeah:] take care…… [:Admire:]

    Reply

  2. “健康共和国”令人感触。这个烂大街的题材,作为旁观者的西人,能发此富于同情的理解,这个无情无义的国家真该无地自容。

    Reply

  3. “中国正在增加政治和经济力量,它的力量来自它的人,它的人自己照顾自己。” 这透彻~

    这世界真让人悲观啊~自己照顾好自己吧~ [:Cry:]

    Reply

  4. Pingback: Tweets that mention 1416 教室 » Blog Archive » 周一消息树 -- Topsy.com

  5. 又是一年,任老师,保重!期待新一年的1416教室依然让人无法割舍!

    Reply

  6. 为什么说是呆照呢?我觉得是很细心安排的环境肖像啊。显然是认真的做了访谈,配合摄影师理解的人物身份,处境,性格特征,加之细腻均匀的色调光线做的用心的图像。每一个个体的表情和构图,都和声音契合的很好。这么说吧,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语调语气,确实就是画面里的这个人说出来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对上号,都毋庸置疑。对人物细节的偏执(表情,服饰,姿势,布景)渗透了摄影师的思考,真的是Alec Soth和New York Times的功力啊。

    Reply

    • 这里的呆照是从英文里的deadpan而来的,特指这种没有表情,很收紧的人像摄影类型。而不是一个贬义词。
      当然,说实话,这组照片还是挺见功力的,包括你说的摄影师和图片编辑的功力都不错。
      但因为摄影师是当红(彤彤的)alec soth啦,我们自然对他有一些期待,如果把这些人物的表情套到密西西比河的人像里,再套到时尚杂志的人像里,等等,全部都是一样的“微妙”,老这么拍,无论拍什么都是这个调子,难免会让人有些失望。 [:Orz:]

      Reply

  7. 对于“毛衣哥”那段,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当摄影师拍摄一种风格时间长了,他会很难做出改变?或者说他不想做出改变?尤其是当他红彤彤的时候。

    Reply

    • 嘿嘿。。。毛衣哥。

      我想,问题的关键是他为什么要坚持这个风格,以及应该在怎样的场合坚持这个风格。他在这里是报道摄影师而不是艺术家,但如果纽约时报认为他们需要一个艺术家的话,那也没有什么话好说啦。

      Reply

      • 这句话道出了关键:“他在这里是报道摄影师而不是艺术家”,可能这哥们认为自己成为了艺术家。这组照片多了些放在墙上的艺术性,而少了些放在报纸上的写实性。

        自诩是艺术家的人都有个臭毛病——一旦获得认可就翘尾巴了。老外也有这种人吧。有点偏题了,哈哈。

        Reply

Leave a Reply to mujintree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