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凝视中国的眼睛——Go Takayama(2)

能否给我们看一些照片,是你认为的那些要了解中国“普通青年”必须要看的照片。也请你给我们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我能想到的能够定义“普通青年”的照片有一些,先分享下面这两张:

第一张照片是在徐州拍摄的,我和这个年轻人一起在当地一个滑板商店闲逛,我们一起边走边聊。不过,其实我更宁愿走在他后面,躲在角落观察他。我们一起等他的朋友回来,店里没有什么可娱乐的,他显得有些烦躁无聊。此时,他无声无息地站起来,躺在了地板上。我抓了两张照片。

让我感触深刻的是从他的肢体语言上表露出来的一种脆弱感。我和他在一起两天,聆听他的故事,我开始理解他身上的压力,困惑,以及绝望,这都让他身负重担。我在这里所看到的一幅更大的图景是,当下的社会系统和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所造成的连锁反应,给年轻人的成长造成了各种障碍,带来了困惑。

画面里这个年轻人,从设计学校毕业之后,没那么幸运能找到一份工作。在我访问他的过程中,他没有明确的对未来的规划,但也没有任何渴望,缺乏对生活的激情。我遇到很多年轻人都有着同样的挣扎。对于年轻群体,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同样也意味着越来越激烈地就业竞争。毫无疑问那些如同我的被摄对象一样的年轻人会更多地涌现。

另外一张照片的内容表达可能比较微妙,但是对我来说,这也是一张关于中国年轻人的视觉表征。

照片是在吉林的拍摄的,一个餐馆正在庆祝开业。我当时正在宾馆下载当天拍的照片,听到焰火的声音,就跑了出来。我随意拍了几张好奇的路人,此时一个司机从他的车窗里面探出头来,这一下子吸引了我的视线。

在我采访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写下和听到是年轻人的三个愿望:“一部好车”,“一个好房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这个司机,他也许已经实现了一个愿望,伴随着漫天散开的烟火照亮夜空,他似乎在憧憬着另外两个愿望。

你的这些照片最后参加了一个展览,能不能谈谈展览的情况。

这个是北京一个叫做Tianamen Square 23的艺术中心举办的一个群展。我所拍摄的年轻人的肖像和一些抓拍的照片和青年志的Jay Caplan拍摄的纪录片一同展出。

我们的展览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系列肖像,每张照片下面都有问题,以及当事人手写的回答。另一部分就是录像。在录像部分还有一张很大的环境照片(长边一米八)。

开幕式当天,我得了很多积极的反馈,我也在展览中看到了其他一些颇给我启发的作品。



你在做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另外,你如何养活自己呢?

我目前遇到的两个最大的困难,一个是经济上如何支持自己,另一个就是如何克服交流的障碍。

关于前一个问题,我通过一些和摄影无关的工作养活自己,这可能和我们的理想生活相差很远,但是目前我没有其他选择。

后面一个问题对我来说更急切需要解决,Antonie D’Agata曾经说过:“一个摄影师如何看世界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这个世界的亲密关系。”我相信,照片是映照我们自己的一个镜子,它反映出了摄影师和他(她)的被摄对象的关系。我将纪实摄影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而不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观察,对被摄对象的理解就显得非常必须了,语言就是实现这个交流的路径,目前我只能通过翻译或者通过英语和当地年轻人交流。我已经开始学汉语,每天都去语言学校,已经有一些进步了。

不过,不管我到哪里或者住在哪里,面前总会有困难,至少现在我面对的这些困难是我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其他人强加给我的。

能否给我们推荐一些你喜欢的摄影书

第一次看到Nan Goldin的画册“The Beautiful Smile”,它令我吃惊,那么的新鲜,却又同时让我有一点点害怕,这本书让我崇敬的是那些强有力的瞬间,以及摄影师和她的被摄对象形成的亲密关系。

惭愧的是,我从来没有拥有这本书,但我无法忘记,那个时候,每当我在书店附近做兼职结束之后,都会径直到跑那个二手书店里,只是为了去看看那本书。
除了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我马上就要参加柬埔寨的“Angkor Photo Festival & Workshop”。我通过了一个作品集遴选,被选中参加一个面向30岁以下亚洲年轻摄影师的工作坊。这个摄影节是一个全城参与的节日,工作坊的目标是帮助亚洲的新闻和纪实摄影师发展自己的摄影表达,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记录他们各自国家的社会现状,工作坊还要讨论道德法则,专业目标,以及最后建立一个活跃的亚洲摄影师的网络联系。

工作坊的参与者将会寻找故事,在他们逗留的一周之内完成故事的拍摄。我感到特别兴奋,能够和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一起工作,不过遗憾的是今年里面没有一个参与者来自中国。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食宿和学费都是全免费的,是一个了解国际新闻和纪实摄影发展趋势的好机会。

如果有人愿意申请2011年度的这个工作坊,我很愿意和他分享我的心得。

Go Takayama的联系方式:gotakayamaphoto@gmail.com

Comments (4) Write a comment

  1. 如何在生存与实现理想中间找到平衡也许是现在年轻人最挣扎的一件事。对中国青年来说,追求理想的成本是不是更高?不论是经济上的成本还是心理上负担(也算是一种成本吧)。
    记得去年还是前年小钟就去参加了那个工作坊,刺激很大啊!中国的年轻摄影师需要这样的刺激!

    Reply

  2. Pingback: Tweets that mention 1416 教室 » Blog Archive » 访谈:凝视中国的眼睛——Go Takayama(2) -- Topsy.com

  3. 可怜的Takayama,可气的柬埔寨 GOV [:Cry:] 希望Takayama赶紧出来,安然无恙~

    Reply

Leave a Reply to 雨齐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