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外学摄影(六):思想与思绪

这是我在国外学摄影系列的第六篇文章。此次出场的Taca同学,是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摄影系(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肄业生。 摄影是罗切斯特理工学院最好的专业,在全美摄影专业的排行中也名列前茅。美国最早一批学院派摄影师就诞生在这里。 不过,这所与柯达总部毗邻,与摄影光学化学研究一同成长的著名院系,一个全称叫做“摄影艺术与科学”文理兼容,科学与艺术同行的独特学院,为何不能笼络住Taca,以下就是这个“在国外没学摄影”的同学的回答:

我在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IT)摄影系只呆了一年。

毗邻柯达公司的RIT有美国最古老的摄影系,但历史也不过百余年。RIT以学风严苛而著称。自 Jerry N. Uelsman伊始,对技术,工艺与摄影媒介本身的偏执般的狂热便延绵至今。第一学期必修 的课中就有胶片涂布的化学材料种类与用途,层数,厚度与感光特性关系之类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理工课程。

我的导师是位德裔老者,Gunther Cartwright, 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教摄影,摄影。一生未写一 本著述甚至一篇论文,原因是他认为这些都与教学无关,所以直到退休仍是副教授。为人行事是 典型的德国人,严谨,真诚,却又不近人情。

第一节课开始,Gunther便扔给我们一个问题, 摄影是什么?

同学有答为表达自我的工具者,有引经据典长篇大论者,有开始解释摄影本源者。

“Photography is business. ” 老头幽幽的说。

最初的课程大都围绕着照片的制作与构思解读展开。制作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手工黑白的反差与密度,手工放大的色彩与层次都有具体的要求,几 乎每次作业就要用上几盒相纸,在暗房熬几天才能通过。在几乎每次Critic都有同学被批评哭后,大家都都觉得Gunther对我们的要求过于苛刻了。几日后他带了自己的照片来给我们看,我第一次看到手工放大的彩色负片,色彩能比正片还要鲜艳纯净。不夸张的说,直到现在,我还没见过比那几张片子更出色的手工彩负放大工艺。

这之后的那段时间,几乎所有的同学好像都驻扎在了暗房里,学校规定十点后暗房锁门,有神通广大的同学预先在锁舌里垫了纸片。一抽,锁着的门就开了,不少人偷偷摸摸的通宵工作。

Gunther想起什么或者看到什么摄影是值得借鉴的,就会群发班内的email,附件是他搜集来的资料 照片。有时一天数次,几个G的校内邮箱数天不清空,就会塞满。做他的学生还要预备一台录音 机,因为每次跟随作业发还的都有一盘磁带,有时候甚至两盘。一盘磁带的时长是45分钟,几张学生习作,能评述这么久,让我惊叹。

学期末的final Critic更是所有学生的噩梦,不仅是精神上 的,还是体力上的。讲评从早上八点三十分开始,一位,一位,一位,一位,一直评讲到晚上近 十点,中间只有三十分钟的休息。到最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趴在了桌子上,只有六十多岁的 Gunther依然站着讲的兴高采烈,手舞足蹈。

照片的构思与解读牵扯的层面更复杂,但基本要求都是以理性为依托。从思维的出发点,表意, 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到单张照片的形式,线条,色彩,具体到画面的每个细节;再到组照的排列 次序,线索,多媒体的运用,方方面面,导师都会发问,并要求作者能够对其做出合理富有逻辑 性的表述。

作品的构思与解读在方式上是相对应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主要流派类型照片的解读 方式都会比较熟悉。对不同风格作品语境语法熟悉的基础是对摄影史艺术史学习,与对流派进行 的梳理归类。再进一步就是以此为基础,综合自己的特质,诸如文化,地域,历史,身份,政 治,性别等因素,理顺思路,找到个人创作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又会反噬、影响创作者对于 世与物的理解。情感思维自身的主观表达往往只具有个人意义,并不具备普遍的有效性。如若使表述产生客观普遍的有效性,则必须对其加以解释(interpret)后诉诸于载体,而不论何种载 体,背后必有其结构规律,或可称为语法。创作者孜孜努力的是使用这个世界观下所构造的特有语法,充实完满其本身。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人多把艺术看作有意义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的 原因。而来自系统外的评论,针对当今作品特性并非是开放式的个体艺术家,往往是乏力的。

但如若想对自己作品的方方面面都能做出清晰的表述,就不得不在思考作品之初就加以理性化的 限定。而理性与逻辑本身就像一张网,陷入其中后,并不容易摆脱,反而会抹杀更多的可能,更丰富的自性直觉。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未必是件好事。

其实我对这一套根源自西方哲学传统与现代包豪斯体系的教学规程一直不能信服。

质疑的出发点是自己的身份背景与笼掩浸淫的 ‘虚室生白’ 的传统美学。

中国的文艺,美学,哲学,乃至伦理,无一不是建立于以情感为结构的心理主义之上。这种以儒家礼乐文明为主体的文艺美学其基础并非建立于宗教,哲学之上;也并不诉诸于科学,道德,思辨,逻辑与伦理观念,构生其自身的仅为情感所依附的人性心理。因而此种美学的本体不在思辨中,而自在其审美之中,其情感本体即为目的。

如《论语.先进篇》,孔子问诸弟子之志,有言治国定邦者,有言复兴礼乐者,孔子哂。曾点鼓瑟 稀,直起身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吾与点也。”

曾点超越了客观现象的回答,依靠对现象的描述而转入了超物脱情,无思虑,融洪荒的境界,呈 现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满足,其表述的情感自身便超越言语道德,成为了审美的对象,也成 就了东方美学所特有的境界。 亦为后世诗词书画表情达境之滥觞。

王国维说: 观我为意,观物为境。

故而意境,心境,意绪这些生发于外物而映射入心理情感的词,在英文中是难找到同义词汇的。 用一句不全面也不尽客观的话说,西方美学艺术的背后是思想,而东方美学艺术的背后是思绪。

RIT学院中模式化的思想引导,必修选修的诸多课程,无穷无尽的各种due date,缺席一节课期末成绩 就要扣除的零点零五分让我失去了发呆的时间、无目的读书的闲适,框住了不顾一切研究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心力,个性当然也就无从舒展。

于是我便第三次中途退学,回到纽约城的地下室逍遥去了。

最后,

Photography is not just business.

It is life.

文内照片皆选择taca的作品《诗山河考系列》

Comments (71) Write a comment

  1. 看了几篇在国外学摄影的文章,真的是很羡慕他们。任悦老师什么时候能专门发一篇博文讲讲怎么去的国外学习的,像我这样年过30的英文也不好的是不是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Reply

    • 我想,做这个系列的意思不是为了鼓励大家出国去摄影,而是大家一起换个角度看摄影学习和摄影教育。

      至于如何去国外学习,可能也很简单,到学校的网页上查询申请所需要的材料,然后递交申请。至于你说的语言问题,不能交流怎么出国学习呢?也许有的学校要GRE等成绩,这是硬性指标,但话说回来,也许未必一定要英语考试成绩特别好,但如果日常的交流会话都有问题,恐怕学习的收获也不大吧。

      Reply

  2. 呵呵,非常喜欢他的《诗山河考》,很有想法的一组

    羡慕那种严谨的教学,扎实的基本功是今后爆发的坚实基础

    国内在这方面是最最欠缺的

    但确实,过多的灌输也要压抑本性的感悟力,特别是东方人本来就强调主语的感悟力。

    Reply

  3. 思想也好,思绪也罢.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学风,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大家追寻的不外乎是对摄影的探究与发展,老师如此,同学也是如此.我想Taca童鞋大可不必3次…你需要的是换个角度面对你的问题,让你的思想跟思绪能够继续前行才是最重要的,而学校对你还是很有帮助的… [:Yeah:]

    Reply

    • 我一离开学校,思想跟思绪马上奋力前行了,哈哈。

      你咋知道学校对我还是很有帮助的? [:^^1:]

      Reply

      • 恩,希望你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狂奔,不管是别人给你带路还是你自己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好. [:Automan:]

        Reply

      • ~ taca 同学 我哪些英文终于考完啦~~ 在准备材料~烦死了 听皇甫说你下个月要回来啊? 我问你买你的书哈~~ 记得带一本~~ dean~

        Reply

  4. 楼主说了东方,西方。但并不是你是东方出生的人,就必定要延续东方文化史的。关键还要看你信东方还是信西方,还是信自己。

    Reply

    • 相信东方西方跟相信自己大多数情况下是并行不悖的。

      ”但并不是你是东方出生的人,就必定要延续东方文化史的。“完全赞同啊!明白的话。这东西还要分人。

      Reply

  5. Taca同学,意境,心境,意绪在英文里可以用Sentiment这个词,呵呵。其实西方和东方美学艺术还是有很多相像之处的,我不认为西方美学艺术的背后完全是思想,比如浪漫主义就是一种很纯粹的情绪表达形式,或者抽象表现主义,最纯粹的艺术都是应该以心理感情为基础的,理论总是别人加上去的。

    其实每个艺术学院的教学方式都相差无几,学院式的艺术教育永远不能改变一个艺术家的本质,但他给予艺术家一个根基,一个出发点,每个艺术家都渴望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空虚的,他必须有一个凝固点。当然,学艺术不一定要上学,土话说:生活是你的大学。

    Reply

    • 西方美学背后肯定不都是思想,但这确是东西方美学的一个较大分歧。

      浪漫主义远谈不上纯粹吧,不过是对西方贵族专制文化的一个文化运动,只是个开始,好像鸡蛋刚裂了条缝。
      近代的抽象表现主义确是是最接近东方美学的形式了,比如很多作者在创作时都要完全摒除思虑。

      当找到了这个根基与出发点的时候,就没什么必要呆在校内了吧。躬行精进才是良方。 [:Yeah:]

      Reply

  6. 真搞不懂为什么明摆着的事实是西方的摄影好过中国的(当代艺术也是),但还是有大批的同学抱着他们自以为是的自己想当然的中国传统不放,以借理抵触先进的方法论。无论思想还是思绪不都是要靠signifiant form表现出来么?这不正是艺术的研究范畴么?事实上,中国人也是可以进行理性思考﹣这是一种进化了的人才会有的思考方式的,但很多人不屑,他们宁愿像远古的巫师那样,说得好听点是相信自己的感觉,说的诚实点那就是碰运气,最可怕的是他们还自以为是的影响了下一代下一代下一代。
    回朔到古代,在那些中国字画光鲜的年代,正是理性的分析让中国书法绘画达到了更高的层面。那些用来形容它们的奢侈的词汇,高远,幽玄之类的,包括那些所谓的不是思想的思绪,不正是靠经验+分析而得出的笔法墨法这些东西实现的咩?再看古代的中国画著名的“六法”,那就是典型的form,掺合点道家思想之后就是signitifiant form了。这不是和西方一个意思么?其实艺术自身本来就是一个意思,不管是哪里的艺术,它们在辉煌的 年代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创造了无可比拟的form,亦或是无可比拟的纷繁多样-的form,就如当代。至于它们背后是思想思绪还是思潮还是思春,个人认为这属于私事,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自然是爱思什么就思什么,但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钻研有意义的形式,最多是意义和形式互帮互助,这比较靠谱,真实而不虚。

    Reply

    • 哈哈哈,当艺术都要象科学一样,满脑子,“钻研”“靠谱”“真实不虚”“进化”“先进的方法论”“进化了的”,那这个问题就搞笑啦。

      同学,19世纪到现在其实什么都没变,只有游戏规则变了。 [:^^2:]

      Reply

    • 真搞不懂为什么明摆着的事实是西方的摄影好过中国的(当代艺术也是)

      我对于这些并不完全认同,就拿当代艺术来说,如果哪天你在某本书上看到所谓的当代艺术属于美国式艺术,而当代艺术便是文化冷战之类的,你会有何感受?如果某某艺术家,评论家,权威人士真正身份都是中情局特工,你又会如何去看待问题?
      建议去看下桑德斯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当代艺术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美国式艺术的胜利,他们彻底推翻了法国的学院派。这可以说市场战胜学术, 美国人狡猾的说着生活便是艺术,归根确是市场战胜了艺术。德国教授说的并没有错Photography is business.是我们理解错了。
      老师的“Photography is not just business. It is life!”也没有错。只是生活融与艺术的艺术生活,便成了自娱自乐,如果自娱自乐这样也并没有任何错误。还是一句喜欢便好。

      而Aoi文中所提到追溯古代与现代西方的不谋而合,不成了中国古文化便已经走在世界的前方了么?其实哪里都一样好老师带好学生,只是中国好老师不多,而唯一能得此称号的老师,日日爆满。。。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
      其实到头来,19世纪到现在其实什么都没变。 [:Yeah:]

      Reply

  7. 作者你的問題大了。但這不能怪你。

    中國哲學史中國人自己本身就沒搞好搞通,
    (特別是研究方法論,有通的嗎?
    有的話介紹一下該看哪本書。)
    所以不能怪你有這些奇怪的想法。

    如果你認為西方只有包浩斯那恐怕也是誤會很大。
    人家的感性是不會比你差,宇宙同一的感悟也不會和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越南人不一樣。
    但只會比你更細緻合理,因為都精密鎚煉過了。

    我在大學時曾在攝影社聽了你RIT學長鍾榮光先生講的幾堂課。
    他是個很有自信的人,講直接一點就是很臭屁。
    不過他上來就說,他很慶幸(應該也很自豪)他專攻的都是「過硬的技術」,
    而不是那些啥玩意理論。(但我認為怎可能沒有唸理論課。只是那不是看家主菜。)
    不過他也形容過他的用功:
    室友晚上出去玩了,他坐在書桌前,
    清早室友回來了還是要出門上課去了?
    他還是坐在書桌前。「你起得真早啊?」
    他說,其實我整晚根本沒離開書桌。從頭到尾一直在唸書!

    在學校有機會「過硬」是好的。

    Reply

    • 你看鍾榮光都拍了些啥。他就是一个冲卷搞暗房工艺的,那当然要过硬的技术了。RIT最擅长这个。 [:^^3:]

      Reply

      • 哈哈哈。這是他可惜的地方。
        他在那時的課堂上講過他回到了自已家鄉時「看到了甚麼」。
        (透過那訓練過的眼睛。)
        我當時是吃驚的(很多年前)。
        但我認為他並沒有把他觀看到的拍出來。
        在這麼多年之後。
        (私下的看法是:你在到RIT之前的基礎或經歷,還是會影響著你。)

        Reply

        • “中國哲學史中國人自己本身就沒搞好搞通,
          (特別是研究方法論,有通的嗎?
          有的話介紹一下該看哪本書。)
          所以不能怪你有這些奇怪的想法。”

          这话奇怪啊,本来系统就不同,何须在西方的出发点上去”搞通“?拿中国画说,这中国画几千年了连透视跟解剖都没搞通,拿古琴对比交响乐,谱子连个节奏节拍都不标明。但在古人来看,标明节奏节拍本身对音乐就是限制,艺术并非经验科学,这是常识。

          ”如果你認為西方只有包浩斯那恐怕也是誤會很大。
          人家的感性是不會比你差,宇宙同一的感悟也不會和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越南人不一樣。
          但只會比你更細緻合理,因為都精密鎚煉過了。“

          谁说西方只有包豪斯了?
          但是你所说的”宇宙同一的感悟“,不光西方人跟中国人不一样,就连每个人在每个时间每个特定空间的感悟都会不一样。一样了还搞什么。

          精密锤炼过的感悟就会细致合理,这话不一定对,不一定错,要看语境,还要分人。但是你认为只有西方理性精神的锤炼精神感悟才会精致合理,那就片面以至于大谬了。各有各的法子,各有各的目的,也各有各达到的精神层次。 [:^^2:]

          Reply

          • 問題不是中國畫幾千年透視法和解剖學都沒搞通;
            我個人看宋畫和中國人像畫,常常覺得很妙(特別是人像畫),
            我個人認為這些先輩們還是很科學的;
            只是他們才氣太高了,
            直接越過了這個。

            理性精神和科學分析,
            如樓上朋友所言,不只屬於西方。
            我認為那總是繞不過的。(還是我們習慣走得更遠?)

            您也許認為,德國老師或美式教學不能理解東方美學,
            這是很有可能。只不知他們有討論日本的攝影脈絡嗎?

  8. Photography is business.

    別人怎理解這句話我是不知道,
    不過這句話能說明為何RIT的攝影課程能在全美名列前茅了。

    Take it as a business!

    Reply

    • RIT 老师说的是对的嘛,你要在学校里学这个,你就得把它当作一个生意,一门谋生的手艺来学。否则的话,老师也没得教。

      Taca 同学悟出他想要的摄影不是个生意,而是生活,那离开学校就很顺理成章。

      又开始讨论艺术(一说艺术就让人头大。。),尤其是什么当代艺术,请千万别在话语权威(评论人,博物馆体系,画廊,拍卖行)的范畴里谈艺术(一不小心就绕进去了),因为那只是一种所谓的艺术机制罢了。我猜taca反对的不是西方艺术,而是当下被制度化的西方艺术。我最近看了一些三段论的学术论文,忽然觉得它们都很像麦当劳。这和画廊里卖照片的规则(签名,限量,收藏级纸质)不是一样吗,大家都尊从同一个套路,你不得不佩服西方人做生意的利落精神。(我不是反对啊,因为人家老师都很直接地说了,这就是一个生意。是谋生的方式。)

      理解“艺术”的角度太多了,让我选择的话,我不希望站在一个静态的角度谈艺术(好,或者坏),因为不存在一个“美”的固定公示,只有一个在不断变化的“审美”问题。(作品,媒介,气氛,人,那么多的变量)

      说到交流和传播,我们现在的信息交换越来越发达了,而且更多是远距离的传输,传受双方根本不相识,这和古人完全不一样,此时,恐怕应该花费更多时间理解信息所处的语境。很多时候,错误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对这个信息所处位置的理解。

      Reply

      • 我亂應一下:

        我常拿書法和攝影參著看。
        因為這兩者似乎是人人可為,易學難精,又很難教。
        甚至極端一點謂不可教。

        把書法名家系譜展開看完,
        把攝影史系譜展開看完,
        好了,接下來看看網上的照片,
        出門一看外面掛的字畫,
        覺得全完了。

        介紹這個:
        http://blog.yam.com/perceptionU

        Reply

      • “RIT 老师说的是对的嘛,你要在学校里学这个,你就得把它当作一个生意,一门谋生的手艺来学。否则的话,老师也没得教。

        Taca 同学悟出他想要的摄影不是个生意,而是生活,那离开学校就很顺理成章。”

        哈哈,说的太赞了。
        动力不同,自然导致做法不同了
        我很想请问前面劝lz继续在学院里学习的朋友们,摄影史上有多少开山立派级别的摄影宗师是学院里出来的?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不在于继承

        Reply

  9. taca说的:“中国的文艺,美学,哲学,乃至伦理,无一不是建立于以情感为结构的心理主义之上。这种以儒家礼乐文明为主体的文艺美学其基础并非建立于宗教,哲学之上。”这句话不对吧?最近读李仲元先生的《易经与中国艺术精神》,他说中国的艺术精神是建立在易经和禅宗基础之上的,易经不就是中国哲学?禅宗不是宗教?
    在文中他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英国著名物理学家、伦敦大学教授贝尔纳在1965年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开幕式的报告中,一开始就引用《老子》的第一章,他指出:“《道德经》一开始就明确告诫人们,过于刻板的定义有使精神实质被阉割的危险。”
    李仲元先生还讲了东西方的不同:西方传统讲知识,是要认知客体,以切于实用。中国传统讲智慧,着重点不在客体,而在主体,是要求得主观精神的完足。

    Reply

    • 通过这句话就能看出李仲元是个蒙事儿的,还必定是个有年纪的人,此类人物还有南怀瑾之流,说着说着就满嘴跑火箭,常识性的的浅显理论都有大把偏见与谬误。

      不是他说建立在什么上就是在什么上的,禅宗初祖达摩渡江都是在南北朝了,此前的中华艺术文明都不算数?
      何况中国的禅宗本身就是被儒道精神合力改造成的,这常识点谁都无法否认。 [:-_-b:]

      Reply

      • 抱歉,不是李仲元而是姜澄清所著。都怪我引述不明,引起你的误解了,现原文摘录如下:1、《易》影响中国艺术极深,从审美观念至技巧法度,中国艺术的任何一个层面,无不笼罩在“易”的精神之下。若问东西方艺术何以相异,则异在彼我之哲学渊源不同;若问中国艺术何以如此特异,则异在本土哲学之卓立。2、禅理对于中国艺术的影响很大,就审美意识说,自禅宗兴起后,一种被称之为“禅意”或“禅趣”的审美用语也相应出现了。宋元后此种意趣成了艺术家追求的目标。

        Reply

        • 通過您引用的沒看出作者說“中国的艺术精神是建立在易经和禅宗基础之上的”這層意思啊?

          況且易經一本古代占筮書,是誰把它提到《五經》之首,令歷代學子記誦鑽研的?還不是儒家。且研《易》者都知道,《周易》能夠成為體系的哲學思想,不在《周易》本身,而在《易傳》中,《易傳》不折不扣的儒家經典,到現在還不少學者認為是孔老二寫的。
          [:^^3:]

          Reply

    • “《道德经》一开始就明确告诫人们,过于刻板的定义有使精神实质被阉割的危险。”

      这话精彩!

      Reply

  10. 中国艺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这个问题岂能一言蔽之?看元朝文人画,写山水既有自然的气象又有文人失意的寄托,为什么山水能承载他们的感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这是孔子的启发;山水可居可游,至高的意境到达道家说的“大道无为”,借此逃避现实,求得心灵的平和宁静。

    西方和东方自古不相往来而各自形成庞大复杂的文化体系,从十五世纪西方的远航直至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的相互认识其实很缓慢,直到今天互联网带来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才使双方有了更清晰看见彼此的大好机会。如果没有这两种文明的巨大碰撞,各自的艺术史恐怕都要终结。
    中国的传统一直在近代太受打压,以至于光芒一泻而使人眩晕。但如果不能宏开胸襟汲取东西精华,又如何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呢?这恐怕远远超出了是否学院派的问题。
    一点浅见。

    Reply

  11. 最后一句话我赞。只是文中有一点我本人不以为然,“此种美学(文中指中国文艺)的本体不在思辨中,而自在其审美之中,其情感本体即为目的。”个人认为中国有其自成系统的哲学思辨,从老庄到禅宗,自足圆满。儒家系伦理,而后来的”心学”亦可视作精妙的哲学。近代以来,在西方中心论的阴影下的中国乃至东方世界若被视为“没有思想只有思绪”,这是西方人不懂中国及东方思维方式。后者的表述方式不像西方思想那样分析、推理、综合、归纳,而是在一种大的空无的宇宙观下强调活泼的瞬间的生命体验,并以直觉的感性的或“诗”的方式来表述。扩大到整个东方而论,日本同出此源,“禅”几乎是这个民族的宗教。观察近现代日本的摄影,对于审视中国摄影在世界上未来五十年或将有的位置,是很好的参照。日本最精彩的摄影师不论如森山,山本昌南,细江英公,还是荒木,还是杉本博司,到现今的川内伦子,与西方摄影探索的殊异都可以归结到其哲学本源上。这也是早年森山受威廉.克莱因启发但仅止是形式而已,这也是森山之所以走得那么远,走到一度无路可走。结合了东西方传统做得精彩的人,杉本博司是一个。说到西方,荒木曾哈哈笑说“不是他们还有个马格南嘛。”这是一种看似玩笑实则很醒觉也很牛气的理路。马格南无疑有理由被尊敬,但基本上是在纪实领域,马丁.帕尔是唯一一个异数。借用阿城论小说的话说,日本摄影是“另开一桌”。西方也有像马丁.帕尔这样跳出圈子看得很清楚而心悦诚服且不吝赞美的,但大多人还是在西方的体系里看东方。现在中国人又钻进西方的圈套里看自己,呵呵,后果如何呢。

    这些个大词只当闲扯。最后,
    Photography is business.
    Photography is fuck off business!

    Reply

  12. 能学到德国人的手工放大技术真好。

    记得参加一次国内专家研讨会的时候听到,国内某大学的一位摄影教师,他曾去日本亲眼看到贝歇尔夫妇的原作,深深感动。甚至在专家会上描述有10分钟之久。

    要知道贝歇尔夫妇就是靠这些诈看毫不起眼的作品,在9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一举成功,将摄影归入与当代艺术。

    只可惜国内的专家们只会夸夸奇谈,太羡慕国外学习的同学们了。

    Reply

      • 嗯。
        我認為在我們生活的後現代主義之後的這個客觀環境下,想法是要比製作重要一些,但是不管理論如何玄妙,構思如何精巧,最終要呈現的還是作品本身。現在國內做東西的人,不論是拍照還是做裝置做行為的,相當一部分活兒都太糙了,糙的我看著都臉紅,浮皮潦草的東西,體現的就是作者的態度問題,而“態度”其實又是藝術的重中之重,能折射出作者對藝術是否真誠,對自己創作系統的堅定與否。

        作品集封套上的一根系帶,作品闡述零點五毫米的下劃線都要斤斤計較,這是態度的真誠,因為這東西是我創造的,承載的是我的觀念思想,我自然要對其百分百的負責任。

        Reply

  13. 作者虽然夸夸奇谈他对艺术美学的认识,但和他的摄影南辕北辙,这些照片太平常,一点也没有什么情绪。国内不少摄影师很早就开始追求这种风格,比如木格,张晋等,但他们的照片在这种自然平淡中还是有情感。你的照片似乎还在模仿这种已经被中国摄影师运用的很娴熟的风格,很表面的做作,没有把你对东方美学的“高深认识”显示出来。作者说国内活儿粗糙,可能你在国内接触的比较少,很多在国内的画廊制作水准都是很好的,我曾近在巴黎摄影节看到一些非常一流的国内画廊展示。有时候,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境界看得过高,高过自己的能力所及,有些能力还要从学校学习开始的。

    Reply

    • 提到我(lakezhan)这中文名,我看起来还怪怪的。幸灾乐祸的追看了好几天评论,心里真舒服。我得辟谣的是,taca老师没有在模仿任何人,同日本摄影那样,他自己又另开了一桌,自己玩起来了,扔下哈苏swc操起煤老板专用的阿尔帕,玩的风风火火。你所说的“没有把你对东方美学的“高深认识”显示出来。”,我觉得那是因为你可能尚没有完整看过他网站尚的组照ode。还有个致命的难题,用视觉的形式去承载哲学范畴的老庄佛心学,很困难,思辨能到达的高度,但用摄影我觉得很难表达出来。

      “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境界看得过高,高过自己的能力所及,有些能力还要从学校学习开始的。” 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特有思想,一个人不能一直拿一个高中毕业证面对社会,以后讨媳妇儿都困难,更不用说去上 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等节目了。

      辟谣完毕,做黑车回家先。

      Reply

  14. 作为同道中人,最后一句话我赞。只是文中有一点我本人不以为然,“此种美学(文中指中国文艺)的本体不在思辨中,而自在其审美之中,其情感本体即为目的。”个人认为中国有其自成系统的哲学思辨,从老庄到禅宗,自足圆满。儒家系伦理,而后来的”心学”亦可视作精妙的哲学。近代以来,在西方中心论的阴影下的中国乃至东方世界若被视为“没有思想只有思绪”,这是西方人不懂中国及东方思维方式。后者的表述方式不像西方思想那样分析、推理、综合、归纳,而是在一种大的空无的宇宙观下强调活泼的瞬间的生命体验,并以直觉的感性的或“诗”的方式来表述。扩大到整个东方而论,日本同出此源,“禅”几乎是这个民族的宗教。观察近现代日本的摄影,对于审视中国摄影在世界上未来五十年或将有的位置,是很好的参照。日本最优秀的摄影师不论如森山,山本昌南,细江英公,还是荒木,还是杉本博司,到现今的川内伦子,与西方摄影探索的殊异都可以归结到其哲学本源上。这也是早年森山受威廉.克莱因启发但仅止是形式而已,这也是森山之所以走得那么远,走到一度无路可走。结合了东西方传统做得极出色的人,杉本博司是一个。说到西方,荒木曾哈哈笑说“不是他们还有个马格南嘛。”这是一种看似玩笑实则很醒觉也很牛气的理路。马格南无疑有理由被尊敬,但基本上是在纪实领域,马丁.帕尔是唯一一个异数。借用阿城论小说的话说,日本摄影是“另开一桌”。西方也有像马丁.帕尔这样跳出圈子看得很清楚而心悦诚服且不吝赞美的,但大多人还是在西方的体系里看东方。现在中国人又钻进西方的圈套里看自己,呵呵,后果如何呢。

    这些个大词只当闲扯。最后,”Photography is business.”是句很操蛋的话,一如这个操蛋的现实。所以没理也有理。强势夺理。But, Photography is fuck off business!

    Reply

    • 日本攝影是另開一桌;
      那拉丁美洲呢??墨西哥呢?伊朗呢?印度呢。
      中國在摸八圈,非洲也正在趕上來自開一桌呢。
      事實上,韓國也很強。

      日本能有自己的味道絕對不只是因為啥禪而己。
      人家花了百年現代化,他們的爭扎不比中國經歷的少。
      (但沒有中國這麼痛苦。)
      人家在浮世繪時代就很牛B了。

      認同日本或拉美攝影成就的不可能只是Martin Parr「等少數」而己。
      說西方人不會寫中文詩我同意,
      說竟有哪個文化的人不會詩,這是不可能。
      人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或者說,只要有合理的歷練,
      管你東方西方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當然他們的藝廊系統會先把東西炒上去!

      Reply

  15. 何必执着于东方西方. 人本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 纯粹单一必然导致封闭.

    如果要靠摄影吃饭摄影就是business, 如果只是关于自己的心灵, 摄影就是生活. 或者, 摄影对某些人是business又是生活?

    Reply

    • 楼上说得好,摄影就应该既是business又是生活。

      上面的图片看不出什么思想和思绪来着,起初还真以为是木兄的摄影,请问作者几年级退的学? [:Orz:]

      Reply

  16. 同笑抽先! [:Automan:]

    我想笔者在阐述的是我一直疑惑的问题:
    理性还是感性地创作?世界观、审美观是基础还是学习和训练是基础?全面了解和学习理论知识是否会成为创作的障碍?如何在训练的基础上保持直觉并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谢谢各位的讨论,各有千秋。

    我还是比较喜欢有禅意的美感 [:Sao:]

    Reply

  17. 谢任老师上回帮我转的帖。原来我发的不显示的那帖又在了,怪哦。

    To ki-one:

    日本能“另开一桌”正是不仅仅只是“有自己的味道”,而是盘子碟子原料佐料俱全,“色香味”及营养能量独到才支起这个摊子来的。再说他们后台都那么硬——后起的哪个国家相机能开发得这么好。当然啰,丁美洲墨西哥伊朗印度中國非洲某一天若能各自“另开一桌”敢情好,不过不一定要在摄影上嘛,有人踢足球是天才,有人做菜天下第一。不过在某一行中,总有些人玩得好,有些人是软蛋。所以不是人人都能做大厨,整个满汉全席的。不过入了这行,少不得要想想中国人是不是指望煎牛排胜过人老美,还是上鱼香肉丝更拿手。归结到底是方法论,所谓“禅”或“诗”都是一种思维方式。像蔡国强,中国人的办法玩好了,不论送个风水师到威尼斯看场馆,还是在里昂邀观众泡草药澡,还是泉州木帆船到威尼斯,送去一船5000瓶瓶装中药,人家都买帐。

    提到马丁•帕尔,是为顺带说明“大多人还是在西方的体系里看东方”。我指的主流摄影史的讲法。欧美同出一源,他们是一伙的。马丁•帕尔还非往马格南靠,不只是为生意吧。说罗伯特•弗兰克地位崇高是不错。而稍后的森山对摄影本质的探索上走得远之又远。《美国人》名声大噪,《摄影啊,再见》出来十年后有西方人热评否?当然前些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什么的也争相做他大型回顾展,但要是大都会博物馆在东京,会这么不利索吗。这哈佛剑桥的摄影史又会怎么写呢。

    听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办“美国人”摄影展,每一幅照片下都附有大段注释文字。哎,这是指引人民看摄影还是看历史看政治呢。窃以为罗伯特•弗兰克的照片够牛啦,至于嘛。杰克•凯鲁亚克评价弗兰克是“ 就把一首悲哀的诗从美国吸取进他的胶卷,同时跻身这个世界的悲剧诗人行列。”可大都会博物馆非要把诗弄成报告文学。这就是他们的理路。

    Reply

  18. TACA的这篇文章帮助太大了,读完酣畅。平时在QQ上Taca对我的指导就让我有很多收获。总有一天,TACA会大放异彩 [:Sao:] [:Admire:]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