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外学摄影(五):让心态变平和

这是我在国外学摄影系列的第五篇,从本科到硕士,我们又迎来了一位博士。

王溪目前就读于英国波尔顿大学(Bolton University),正在攻读摄影博士学位。波尔顿大学在中国和大连医科大学联合办学的摄影硕士项目(目前已经转移至北京外国语大学)给我印象深刻,平台国际化,注重新闻报道实践,从这里成长出很多优秀的职业摄影师,王溪在这里完成了硕士项目,对于学术研究的偏好使得他前往英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今年是他的第一年求学生涯,大多数日子都泡在图书馆里。让我感慨是,和前几位分享者一样,对他来说,最深的感触似乎仍然不在摄影:

分享者:王溪   就读于英国Bolton大学,攻读摄影博士学位第一年

4月末,顶着冰岛漫天的火山灰,忍受着时差与饥肠辘辘来到了遥远的大英帝国。此时恰逢英伦三岛一年最美的季节,漫天飘舞着粉色花瓣。拖着行李箱,走在花海中,我却依然强迫自己,不要太多欣赏周围的美景,要暂时停止回忆硕士的同学和伙伴们,赶紧做出一番事业。

在学院的办公室,因为是这里仅有的两个华人之一(另一位是香港学设计的同学)众多老师聚集过来,有说有笑,谈话间无非天气、英超、茶和中国菜(广东菜)。此时,我仍然亢奋地畅想着自己的未来,同时也希望导师高标准、严要求。而他却笑笑说:“最近的要求是——enjoy life, because it’s so short. (享受生活,人生苦短)。”

在各种迷惑错愕之中,我完成了和导师的第一次谈话。告别的时候,导师约我一起去看博物馆馆藏照片,他说:“Wonder(本人小名),你起码要首先看到你要研究的,才能去着手深入啊,别那么心急。”

最初的几天,待在宿舍里,窗外满是花的树马上就要伸到面前,松鼠、鸟、还有一只天天晚上拜访我却并不相识的猫。在吃遍了赛百味,汉堡王,肯大爷和麦叔叔之后,我决定自己学做饭,于是把firefox主页变成“美食天下”,同时也开始了市场的讨价还价。

好吧,Enjoy life!

忽然想到“教室”中,任老师的文章,关于在纽约长岛吉姆.都利家“闻花香”的故事。我发现,而对我而言,来到英国,最大的收获是如何让自己的心态恢复平静。几个月前,当还在国内工作的时候,新媒体的未来,媒介革命,Ipad,电子墨水,报纸倒闭,mediastorm等等,这一切似乎都那么激动人心,都是摆在面前一个个的大机会,我却决定在放弃追求它们,离开实践,去做学问。准备读博的时候,我的硕士导师大卫.克拉克博士告诉我:“做学术,就要忘掉过去的一切,集中精力去让自己沉浸在你的领域。”

Chethams’s Library 英国最古老的图书馆,很多关于中国的古老画册,从17-19世纪,通过文字与绘画,描述早期西方对中国的态度

在安静的英国,闻着花香回头望去,再次有这样的感觉,过去的自己,过去的一切,都那么浮躁。

我重新拿起《论摄影》,静静的阅读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百年前的中国故事,或是花上一个月去寻找藏匿在各大博物馆角落中的菲利斯.比托(Felice Beato)与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的老照片,这些行为,也许并不一定有什么立竿见影,但是,每一步都是坚实的,都是一种积累。

英国媒体博物馆,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刊,英国人付兰雅翻译的《照相略法》

英国媒体博物馆,托马斯.查尔德的拍摄的北京城,1876年

英国的博士教学十分严谨,一堆堆的计划表格并不在乎你明天能写出什么,而是要你知晓如何在几年内计划自己的学习步骤,对问题是不是真的心中有数,而不是盲目前行。周一到周五,是研究的时间,此刻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耽误,而到了周六周日,你却应该什么都不要想,关了电话,野餐、聚会、音乐、英超,或是整修花园与做自己的爱好。生活的质量与学习的效率,两者的平衡,体现的那么完整。回想过去,我们很多时候都跟几个月就交工的大楼一样,一直在企图迅速拍出一张照片、搞出一个事件、写完一篇文章之后明天就能一夜成名。

在安静的日子里,每天看照片,重新品味老照片,有时也会想起摄影最初给我们的快乐:是那些感动我们的照片促使我们拿起相机,坚定不移的走向“烧钱”、职业“烧钱”、 教唆别人“烧钱”的路线;那个时候的我们,从最底层成长。这些感动与纯粹,恐怕才应该是现在的我们最应该重新拾起的吧。

在Chethams’ library的风水宝地自习。1845年,7-8月,这里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看书学习的地方。(恩格斯当时在曼彻斯特住),马克思写的很多文章都会提起Chethams’ library,说他特别喜欢在那个四周是玻璃的桌子旁坐下学习,印象中,这里永远是“阳光明媚”。

Comments (16) Write a comment

  1. 一切都是有条不紊的,一切都是缓慢而又节奏的。无论我们能否去国外学习,至少在国内的各行各业都缺少这样的氛围。

    Reply

  2. 几年后发觉自己被国内同行抛在后面,又面对高工资国家的高失业率的的时候,再来说平和的问题吧……

    Reply

    • 是啊,是啊,天朝还是更有前途,所以一定要回来的。在英国大部分中国留学生们都学习marketing, financial, 毕业的时候确实又不了解中国市场,又不可能留在国外。不过我还是做好了很多准备,为了“梦想”,已经做了7-8年,不会这么轻易放弃。况且我的研究国内貌似很少,而且没有系统,所以才被迫出国的,在出国之前也和好多老师谈过。如果真的能研究的非常成熟,我未来雨后春笋的同行,抛到后面,绝对可以默默接受,回我的老家开个眼镜店,卖卖假雷朋,磨个镜片撒,持1416教室通行证打,30%off [:^^3:]

      Reply

      • 呃,建议你的眼镜店可以叫1001,正好是一副眼镜的视觉化模样,而且也和我的教室名号配搭:“读1416博文,买1001眼镜”。

        不过,说句严肃的话啦,或许真的留学回来会被别人抛在后面,但人生不是用“成功”来衡量的。尤其是年轻的时候,应该理想化一些。 [:Yeah:]

        Reply

        • 求学就跟恋爱一样,一开始就想着嫁个有钱人,就好麻烦啊,况且我这条件,实在不堪入目。另一个角度,咱眼镜店有1416支持,我担心啥~ [:Admire:] 维多利亚时期,我们祖辈的影像全部藏在别人的博物馆角落,这东西看一次心潮澎湃一次,回来失业也值了啊~

          Reply

          • 对于摄影,时而明白时而又不明白,还是糊涂甚好。。。

            失业也好职业也好,这都不是一个摄影师考虑太多的问题。
            小众学问也好大众学问也好,纯属个人喜好。

            学习大不列颠的摄影术是没错,关键是学习英国人狡猾而又严谨的作风,狡猾固然比不上中国人,但严谨许多中国人还是很有差距。

            中国的摄影市场还是别知道的好,支持你的1001眼睛店。届时~~时不时可以去你配些近视片~~挂镜头前面拍组照片,“题目便是100度的人生”。

  3. 「最深的感觸仍然不在攝影」;到外國當學生,本當如此。

    如果是「為攝影」,那應該站在本土,拍拍拍!
    直到拍到某程度了,那再說要不要再進修。(有必要嗎?)
    從來攝影實戰是最重要。做研究是另一件事。

    失業。跟拋在後面。
    那自然是要奮起嘍!
    現在能「平和」,那就享用吧。

    Reply

  4. 先说点题外的:马克思看到这哥们用苹果一定很羡慕/有朝一日去买眼镜一定记得打折 [:Automan:]
    说正事:支持摄影的实战论。实战和研究也确为两码事。可没看见几个实战的人平和地去读书,甚至平和地对待摄影。

    我们缺做研究的人,最少缺几间这样的“教室”。自以为是的摄影师很多,疯狗一样咬人的学者也不少,这哥们虽然年轻,能懂得平和,实属不易。

    Reply

    • 教室确实太少了,教室里面能分享给大家一切,跨越语言障碍、不求回报的老师更 [:^^2:] 少。

      Reply

  5. Chethams’s Library 是不允许拍照的,不知作者是否尊重了图书馆的规定

    Reply

    • Chethams’ library是我们的合作单位,每年都会和我们的系做好多活动和展览。要是没问过我也不敢拍的,出去丢不起这人。英国这是我第三次来,出门一举一动还都想着自己代表中国人的形象。Chethams里面有两个图书管理员,第二张全景的照片,他们就在我的背后。大家关系都处的非常好。Chethams确实有不让拍照的东西,标志的很清楚,而且不允许使用闪光灯。例如你进门上楼梯,左手边非常古老的印刷设备。还有一些具体的老书。我这里面都按照规定没有分享给大家。因为做了6年的摄影师,所以我也问了管理员,是否可以在这里拍人像,如果获得许可的话,得到的答案是:不支持,不鼓励,但是通气之后不会抵触和阻止。在网上搜索了一下:http://www.kelliannephotographer.co.uk/blog/blog.php,一个摄影师在这里的人像作品。而马克思自习的地方,都已经被拍烂了。进Chethams的人,无论看书的还是看热闹的,这都是首要的任务,其中包括北京市长刘淇和中国历届驻英大使。

      Reply

  6. 作者真的很有钻研精神啊~佩服!看了后几张照片才发现微眼熟~原来我认识这个Wonder~!呵呵祝他好运了!

    Reply

Leave a Reply to wonder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