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生作品:猎德村,最后的留影

这组图片故事是人大新闻学院大四学生戴世恒,暑假在《南方都市报》实习期间完成的。它记录的是一群在广州一个名为“猎德”的城中村以收购废品谋生的河南人的生活状态。照片拍完之后,猎德作为广州市第一个拆迁的城中村被拆除,照片中的家庭移居到其他地方,而猎德作为他们在都市里漂泊的一个节点,则彻底消失了。当看到这组故事的时候,我在想,他们是否会感谢小戴为他们留住这些记忆?或者,他们是否会认同或者怀念自己作为一个异乡客曾经有过的这段生活,以及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居所呢?

近些年已经很少有学生这么扎实的做纪实性的摄影专题,小戴花费了不少时间,这组专题拍摄的同时他还做了录音,会整理成多媒体报道。

当然,他还可以把这组故事拍得更好,但是我还是要隆重向各位,尤其是图片编辑们推荐这组作品,如果有想刊登这组故事的,请联系我。marchren@gmail.com

他们来自河南驻马店的确山村,他们相互之间多少有些或近或远的亲属关系,他们都从事废品回收的生意,他们住在广州。小一些的孩子才会留在他们在身边,学龄的孩子大多被送回了老家,如果家乡没有老人的,家里的女人还要回去照顾孩子,成了年的孩子,大多都在广州或者其他珠三角城市打工。这些大多有四五口的家庭,在广州的一般只有三两口甚至一个人,他们都住在一个城中村,并且房子的位置离得很近,以便可以在工作与生活中相互照应。

老黄来自河南驻马店的确山村,99 年来到广州, 住在猎德村的河涌旁。从最初的和六七个人合住在”握手楼”的小房间中,到最后的靠河涌的大单间,老黄搬了一次又一次,却始终是在猎德村里转悠,他的生意也从一开始的收废铜烂铁升级到现在的回收淘汰的电子产品。去年老黄的老婆回到家乡照顾学龄的孩子上学,自那之后这位三个孩子的父亲就独自一人住在了广州。在老黄家的附近,住着大约七八十户驻马店的老乡,他们绝大多数来自确山村,在这个离家乡 1100 公里的亚热带城市从事同一种营生:废品回收。

老黄家楼下的一个小空场是他和老乡们的”据点”,白天留在家里的女人们会带着孩子在这里乘凉,晚上陆续回来的男人们也聚到这里聊天,他们之间多少都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

老陶住在老黄的楼下,他和老婆住在一间没有窗户的小房间里,家里有一台电视和一些简单的家具,其他地方堆放着收来的旧设备。除了睡觉,老陶很少呆在屋里,他喜欢在院子里一支接一支的抽烟。老陶的大儿子已经成年,在中山市打工。

老乡在老乡的介绍、帮助下一个接一个地来到广州,从最初的落脚点慢慢搬近老乡们的聚居区,于是这个在猎德村一角的”河南小社区”逐渐形成。这个小社区中有老有小有男有女,但很少有青少年,因为孩子到了学龄就要回家乡上学,这里虽然也有外来人口子弟学校,但教学质量不好,如果家里没有老人,孩子的母亲也要一道回去照顾孩子的生活。而青年人,用老陶的话说,这里虽然收入好一点,但收旧货毕竟是个要求人的事情,血气方刚的人做不来,所以他们宁愿在工厂里打工。

2007 年,地处广州黄金地段德猎德村被确定为广州市第一个拆迁的城中村,2007 年9 月底,外地人全面搬离猎德,老黄和他的老乡们陆续搬到上社、冼村、员村、车陂等其它城中村。

2007 年10月 16日上午 8时,47 台钩机,836名操作、施工人员进驻猎德。 9时 30分,猎德村动拆正式开始。

It is a series of portrait s of immigrant famlies of He’nan who live in Guangzhou. He’nan is one of China’s poorest provinces in northern part of the country while Guangzhou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and developed megapolis in the south. These peasants left their villages and came to Guangzhou earning their futures. They work hard, despite of  the very inconvenient hot and humid climate of the city and the discrimination from local people. They don’t care about those adverse sides and the drudging work and have happy families in Guangzhou because it’s a part of of their “city dreams”. “Liede village” is located in the centre of the city . The old  and shabby apartment  buildings without air conditions were rented to those immigrant workers at very cheap prices.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value of land for this district roared,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decided pull the “Liede village” down to build some modern buildings there. The  residents there were mandated to move out. The deadline was Oct. 15 th  ,2007

“Liede village” has disappeared now, and these photos are the final souvenirs for these He’nan families in memory of their happy, warm, and “was-being” home.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不看文字,这组照片呈现出一个时代的一种生活状态,久违了的一种平实感,很好。故事可以用文字的方式来表达,照片应就是这样的。

    Reply

  2. 一个纪实性的摄影专题故事可是文字和照片两种表达方式,两种思绪。

    Reply

  3. 震撼~~~~~~~

    让我想到,我们读大学时代那片出租区,

    当时自己只有一个奥林U系列的傻瓜,把自己的房屋记录了下,没有对整个环境和其他出租的同学留下影响,可惜了,

    那是大学和乡村最完美的结合,可惜现在这样的文化已经没有了

    这组照片真的相当的牛啊~~~~~~

    Reply

  4. Very good begining.
    不過他也可以著把人和收來的舊貨一起拍?
    (有些也許有帶到了)
    這組照片如果放大一倍看,
    力量會更強。

    Reply

  5. 似乎这些照片挂在一面墙上
    锤头 机器 将墙残忍地毁了

    而照片是前两天才洗出来的
    一种力量彻底地消失了

    消失在另一种力量的轰轰声中

    Reply

  6. 纪实摄影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去交流,沟通,跟踪,进入别人的世界去拍摄。相比自己的实习,少的就是这样的专题。眼看实习快结束了,终究有些遗憾。

    Reply

  7. 实话说,不错是真不错,就是这个拍摄手法太多了,已经没有前几年这样记录的方式有冲击力.其实应该寻求一个突破了.
    拍摄者追求着不加任何粉饰的光线和环境,用正视角 同焦段(少畸变)的形式 表露一种很平实的记录.
    拍摄一个普通生活变迁的组照,第一个想的就是这个思路.应该思考思考,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情绪”和”氛围”值得发挥/

    当然作为学生很不错了.现在的中国人文摄影,应该是”塌实中的野性” 我们的摄影师2级分化的太厉害….要不真”塌实” 要不”真野性”.
    个人意见,和大家探讨

    Reply

  8. 有人用这种手法拍过《上海人家》《深圳人家》,但是我觉得这组拍得最好:)

    个人意见 [:Automan:]

    Reply

  9. 这组照片作为一个大四的拍得,已经很强了,有点大家的风范了,目的明确,风格统一,不花俏,用光自然。:) [:Admire:]

    Reply

  10. 看了这组作品,同样作为新闻系学生,同样是拍猎德,确没有小戴如此的想法,或者说没有他想得那么多,深感愧疚~~

    学习~~

    Reply

  11. 小戴是我在南都实习时的同居密友,哈哈,想不到我先走一步,这小子留下来拍了这么多片子。 [:Orz:]

    Reply

  12. 刚看到这篇文章就在想,suli同学会不会找到这里看看,没想到还真过来了,呵呵~ 基本同意你的看法,这种手法其实只能说迈出了踏实的第一步~~记得这里曾经介绍过一个摄影师拍的巴黎某贫民窟的作品,在氛围上就做的比较好了。期待你的猎德:)

    Reply

  13. 感谢以上各位朋友的认同以及所提出的建议。 [:Bow:] 的确,这部作品应该是仅仅迈出了第一步。并列式肖像可以让摄影师保持一种简洁的拍摄思路,较为迅速地达到目的,且非常有效。但是有时也显得过为讨巧。小戴的这组照片选择这种拍摄方式的优势在于“留影”这一行为,缺点是虽然展示了现象(肖像),但是没能进一步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这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艰难才能获得更深的进展。

    Reply

  14. 呵呵,不好意思,suli是我引过来的,同时我也把ivan的给他看了。

    Reply

  15. 一个报道我们从文字上相对容易表达现象背后的成因,从图片视觉上来表达这层关系,觉得应是体现在图片的延展性,或者说是观者在看图片时会有思考上的延伸。最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拍照时将思考转变为视觉上的延展……

    Reply

  16. 说心里话我不喜欢这种照片!
    最近这样的照片太多了!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既然我是观众,那么我要说,我看到照片里面的人的神态中有很多不确定的表情!距离感,排斥感和一种被掠夺的感觉;同时很无助也很无奈,他们允许被拍摄实际上是一种宽容。一种无奈的宽容。

    同时从被拍摄的人的微妙的肢体语言来说,他们没有真正的放松!
    实际上他们更不就没有办法放松!生活使然,压力使然,镜头使然。

    如果是这样的题材,我更愿意看到他们的实际生活的真实视角,比如他们吃饭,洗脚,收拾东西,哄孩子玩,跟你他们从那里来的过程,我跟愿意看到那些随意的,真实的,不做作的照片!

    就像是从一个动的视频中精炼的升华出来的一样的照片!

    抱歉我就会说!要是让我拍估计我拍的还不如你呢!!
    在此表示对拍摄的敬意!但是我保留我对你照片的看法。

    Reply

  17. 手法陈旧。
    有心人都能做到。
    比起之前做沙面的那一辑,逊色很多。

    Reply

  18. 不错。不知现在摄影的教学中是否有训练与对象交流能力的课程?如果没有就很可惜了。

    Reply

  19. 看到上面一些评论,和我一直在想的一样。

    我的担心是,我们总在想方设法呈现,呈现那些公众不常见或忽略的地方,并可能在过程中自我陶醉,认为最直接的呈现就是这些影象说话的方式。

    老实说,这种直接让我感到不安。

    我觉得一张照片如果它是可以前后延伸的,无论是语素的延伸还是时间切片本身的延伸,可能看起来离被摄体感觉会更近一些吧,照片本身和摄影师的情绪之间,也会有商量的自在余地。

    多即是少,重复十分想说的可能别人看上去是什么也没说。中间过程应该还是智力的。

    最近自己的一个环境肖像项目,在思考类似的问题。

    Reply

  20. 俺这大三几个人也泡了2个月猎德,回头来个南北猎德展哇。(我们学期末展览 [:Admire:] )

    Reply

  21. [:Wakeup:] 小戴在离开南都之前对我们一班手足酒后豪言:我这片子不发报纸,留着展览买钱……
    看来这小子是有心实现这想法的
    PS:也少不了任悦老师的支持,小戴你少臭美

    Reply

  22. Pingback: 1416教室 » 为什么是肖像?

  23. Pingback: 色谭·杂谭——Royal的Blog空间 » 为什么是肖像

  24. 这组片子让人大开眼界——也许评论更加如此。
    在我看来,这些照片应该可以算是非常好的一个故事记录中的一组“插图”。这些照片没有满足我“猎奇”的欲望,因为它们是那么的平实:我并不认同这种“简陋”。我却认同这些照片“为他们留住这些记忆”。在观赏照片的时候,我并没有顺利的变成“他们”——去怀念。这是照片的责任么?如果没有文字讲述的这个故事,我没法联想到更多的东西。我愿意看到作品更多的冲突和作者更多的思考,比如更多的环境介绍,更多的关于他们职业的介绍,甚至如果来一张他们家乡的风光……
    对不起,无知者无畏,我又发梦话了。

    Reply

  25. Pingback: 1416教室 » 杂志摄影双周记之 小戴的“创业家”生活

Leave a Reply to 宇文所安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