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学员作品:妈妈

作者:沈伯韩

按照摄影师最初的思路,这组作品的题目或许可能是《孤独症儿童QQ》。但随着对这个家庭了解的深入,摄影师改变了自己从大多数人的立场出发的偏见;从如何拍到让人看后震惊、悲伤、感动的影像, 从试图用这些照片唤起人们对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摄影师发现,最打动他的是QQ的妈妈,她内心的挣扎和蜕变,她的宽容和耐心,她如何艰难地让一个“意外事件”重新纳入正常的轨道。在她写给摄影师的一封长信中,摄影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拍摄思路。

这组照片该如何起题目呢,我想了很久,尽管和李亭葳的作品题目重复了。但是最恰当的还是这两个字吧:“妈妈”——虽然简单,却包含一切。

QQ妈妈写给摄影师的一封信:

也许读者阅读这些图文最初的出发点是对“异常”的猎奇和对这些家庭的困境和苦难的同情,但我十分希望他们读过之后能有些思考,观点会有所改变。希望他们能够更宽容地看待“异己”,更能接受世界的多元。

人类的生命形态本来就是多样化的,什么是“正常”,什么又是“异常”?这只是多数人依仗多数的优势来制定的。所谓的“孤独症”是一种疾病吗?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孩子不是“异常”,而是对世界的感知与我们的不同而已——他们有他们的文化,就像一个世纪前英国人看我们的文化,或更多世纪前哥伦布们看印第安文化一样,他们的已经逝去,而我们的一息尚存……

作为“正常”人的你我,又有谁敢说自己就是“正常”的呢? 唯一的不同是我们善于隐藏不同,而孩子们纯真地把不同全写在了脸上。

主流看法是,孤独症有三大特征:社交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但更“前卫”的看法、也是我更认可的看法却非常不同:这三个特征,并非孤独者特有的和本质的,而是由于环境(即我们)对他们的反馈和反应逐步将他们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三个特征其实是我们的作品。

总之,给别人贴标签以及非要照着某种标准改造他人实在是种不文明和不人道的行为,也许我们也是迫不得已,我们连自己的不同都接受不了,又谈何接受他人的呢?那就以先爱上自己的与众不同作为一个开始吧。

东拉西扯了一堆,都是自己的偏执想法,见谅。只是希望能够有一些从多元生命形态和文化的角度为出发点的说明文字,也许对读者了解照片的深意能有些帮助。孤独症是旷世的医学难题, 病因病理病程治疗都无人能解, 但也许我们换个角度从社会人文的视野来看,有关他们的一切问题其实本不是问题——问题都只是来自于我们为己和为人设定的框架而已。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其对各种社会存在的宽容程度, 非常希望QQ在你的作品中能够唤起读者在这方面的一点思考。”

——QQ的母亲

(ofpix工作坊学员的作品到今天就全部放送完了,感谢你们对工作坊的关注。)

Comments (12) Write a comment

  1. 总之,给别人贴标签以及非要照着某种标准改造他人实在是种不文明和不人道的行为,也许我们也是迫不得已,我们连自己的不同都接受不了,又谈何接受他人的呢?那就以先爱上自己的与众不同作为一个开始吧。

    Reply

  2. 这个拍摄思路非常的好,因为作者不在是将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来观看那些“不正常人”,而是从一个更平和的角度去看待。

    Reply

  3. 没有看出“妈妈”或者“母爱”是这组照片的主题。如果不是文字中提到,也看不出照片里的女孩是“孤独症儿童”。也许,这正和作者的本意?

    Reply

  4. 突然想起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小孩,总是看起来比我们大很多岁,后来知道他已经读了10年小学,是智障。马丁有个很好的妈妈一直坚持让马丁读书,在她看来儿子并不是智障,只是有些笨,所以她坚持让他读书,一直到很久我回老家,在马路上遇到他,他虽不记得我,但妈妈依然拉着她的手过马路的背影,在我看来这些记忆仿佛就在昨天,没有丝毫改变。

    Reply

  5. 我觉得切入点视角很棒,直白的拍摄“自闭”并不一定最好,客观的从母亲乐观的角度去表现积极的一面,照片对事件本身的态度也给人美好的感觉,就像qq妈说的“这样的孩子不是“异常”,而是对世界的感知与我们的不同而已”
    [:^^2:]

    Reply

Leave a Reply to 箫扬冬雪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