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的读书季(二)

LM: 在我看来,好书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好照片。有些时候,这则意味着你需要紧密围绕主题进行编辑工作,不仅仅关注照片的质量,同时也要了解照片在讲述什么。“功夫”这个主题在大众文化范畴内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在游戏中、电影骇客帝国中等等,这都非常酷。而这本书的目的是寻找一个交叉点,也就是我们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优秀的纪实摄影的图书,同时也能够对那些根本不了解光圈这个机构的读者产生吸引力。我们将会在亚洲等一些地区加倍推销这本图书。

DH: 这本书里的图片说明是怎样的?

LM: Mathew Polly最近出版了一本关于他自己在少林寺经历的图书,我们邀请他撰写了一篇文章。书的前言是由少林寺方丈写的,他简要介绍了少林寺的情况,并且对Justin花八年的时间选择少林寺这个主题拍摄进行了评价。事实上编辑这样一本书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一个页面上放上俳句,对页则是和尚打斗的场景,很容易落入这样的俗套。我习惯思考的方式是一切结构都要配合主题的发展,要让这本书依然保持纪实项目的特色。

DH: 让我们转换一下话题,谈谈《Paris—New York—Shanghai》这本书,实际这是三本书合在一起构成的,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类似的设计。

LM: 这是一个和少林寺完全不同的项目,摄影师的作品非常完整,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模型。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将图书作为自己作品面世的终极方式,已经就此进行了多年的工作。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这本书的形式具有艺术性,同时又能让我们可以很容易便进行大规模的印刷。目前这个设计非常精巧,你打开书以后可以把三个部分放在一起并列进行阅读。事实上也可以说这本书是四合一的,因为文字也做成了一本小书,插在封面后面的一个口袋里。

DH: 摄影师Eijkelboom 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个项目似乎是一个类型学的分析,摄影师在纽约、上海和巴黎三大城市做了很多调查,对吗?

LM: 是的,他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比如,他最开始可能就是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出发:“我今天要出去问街上的人们认为自己漂亮还是不漂亮,然后给每一个人拍摄一张照片,出版图书。”在项目计划进行的15年中(到2008年结束),他一直在发展自己的项目,几乎一周五天每天都到街头去工作,就是从这些思维的火花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他拍摄那些具有同样特质的人们,比如服装的样式、或者某种提包以及人们所从事的工作。他原本一直都在荷兰拍摄,不过,对于这个15年的项目,他还去了巴黎、纽约和上海并将这些对比组合掺杂在一起。这些对比并不是两个小时就能完成的,是几个月的工作。他选择的这三个城市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文化:巴黎,19世纪世界的中心,纽约20世纪世界的中心,而上海则有可能是21世纪世界的中心。
DH: 你请马丁帕尔撰写了前言,他对这个项目怎么看。

LM: 帕尔非常大方,他愿意发掘他人的闪光之处。我们知道他是最适合评价这个项目的人——他已经对此有所耳闻并且喜欢这部作品。同样Tony Godfrey写的文字也非常精彩,他不但就项目本身进行了介绍,并且从整个观念摄影的角度对Eijkelboom 的作品予以评价。

(未完待续)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逆光老师啊,虽然上次没能参加人像工坊的活动
    我还是很想知道,下次的作业是什么,不想掉队 [:-_-b:]

    Reply

  2. 北京有哪里可以掏到比较不错的摄影画册呢?总感觉进入国内的好画册很少。

    Reply

  3. to 小七,去798的艺术书店看看吧,虽然价格不菲,但是种类上和国际能够接轨。站着看不要钱。 [:^^1:]

    Reply

  4. to 超级勤奋的小猪,等到长假一结束,我就会留作业啦。。写作业不用这么着急,真是好孩子。

    Reply

  5. 去798的艺术书店看看吧,虽然价格不菲,但是种类上和国际能够接轨。站着看不要钱——EN,昨刚在那站了一个下午,脖子疼腰疼心里爽 [:Orz:]

    Reply

  6. 老师,我可以用这个陪着光圈出的那些书做一个版面吗?
    [:Cry:]

    Reply

Leave a Reply to 乐怡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