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科技感

今天在消化订阅的一堆文章的时候,竟然饶有兴趣地认真阅读了一篇关神经元的文章,于是想到干脆周一种一棵“科技树”。

1,镜像神经元

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或许也可以称之为物种竞争策略,其核心是“适者生存”,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道真的只能是“他人皆地狱”?科学家对“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或许可以对这个悲观事实略有改变。

大约14年前,科学家在猕猴身上发现了一种特别的大脑细胞,它使得猕猴会模仿其他猕猴的动作和行为,此种脑细胞被命名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也就是说,在大脑的层面上,猴子“看到的”和他们“所做出的行动”是一致的。

而到了2007年,这一脑细胞在人脑中的存在也得了证实。镜像意味着当他人微笑的时候,旁人也会不由自主的微笑,这并不是所谓感情在起作用,而是“生物反应”!

自闭症的问题就在这里,镜像神经元失效了,他们不能与他人共情,从而只能被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

此神经存在的奇妙之处是,它说明 “人类是生物上先天设定好要跟别人深深互联在一起的。‘我’是一枚铜板的两面,没有他人,也没有自我。”这一神经元对于不仅对语言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解释了道德和同情心是如何作用的。

而我对这个神经元感慨的地方在于,这恐怕解释了那些令人感动的纪实摄影的迅速激起人们的怜悯之心,并导致行动的生物学原因。

2,IPad出版社

ipad的博物馆一天  图片来源:这里

据报道,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村上龙将他的出版公司换成了一家软件公司——苹果。

村上龙最新的日文小说“歌唱的鲸鱼”已经在ipad印社里蓄势待发,这本小说将通过ipad终端与读者见面,里面还伴有视频和音乐——作曲的是坂本龙一。这本新式小说售价是17美元。

摄影师们,大家的幸福时代到来了,连小说都在视觉化!

标志旧时代谢幕的另一个新闻事件是,巴西一家具有119年历史的老报纸“the Jornal do Brasil”将停止发行印刷版,今后只有网络版的存在

3,读者要什么?

高科技让新闻媒体开始开展“猜心运动”,Nieman新闻实验室最近的一篇博客列举了几家媒体利用科技工具了解受众需求的事实。不过,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否要以满足受众的口味为目标,而受众的要求就一定是低俗的么?这一直备受争议。

几个案例如下:

纽约时报报道了yahoo的博客Upshot,其编辑们写作的方式是利用一个软件追踪读者所关注的热词,根据这个动向来决定他们内容的写作。纽约时报对此是有些冷嘲热讽,这遭到了Yahoo的否认,他们提出,传统的编辑部运作模式他们也仍然有所采用。

华盛顿邮报的一位新闻检察官提出,目前邮报已经分成两派,网络组的记者被要求要尽量多地使用用户生产的内容,关注网民的需求,而印刷版的记者则对此深有怀疑:难道读者不关注的热点,报纸就不去挖掘报道了么?

一个调查指出,BP漏油事件,随着受众的关注度从57%降到43%,媒体的报道也从44%降到15%,受众的兴趣度影响了媒体的报道频度。

而另一项调查则指出,对BP漏油事件的关注也已经逐渐进入了Twitter,上个月大概有四分之的Tweet链接是有关这个事件的。

事实大概是这样的,媒体也许不能唯受众论地报道新闻,但“低俗的受众”这个刻板印象也许也要有所改变。

Comments (5) Write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to daisy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