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在这个炎热而苍白的夏季,你如何把握自己的状态?

1,Be famous

长期混迹中国的摄影师Rian Dundon又出了新作品,他的被摄对象是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女明星,范冰冰。在长达一年的拍摄中,摄影师跟随这位女明星辗转各种名利场,作品名叫《聚光灯后的范冰冰》(Behind the Scenes with Fan Bing Bing),比较各种时尚媒体中肌体都被修饰成塑料质感的明星照片,Rian的这组照片多少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明星的另一面生活。

2,Be White

《大西洋月刊》刊载了一篇很有趣的有关中国人租赁老外在各种庆典仪式上壮门面的报道。文章背后有一段留言,留言者声称他曾经为一家美容产品当过一晚上的副总裁。有人询问他找这种工作的窍门,dadanada同学说:

要有吸引力

  • 男人要西装革履
  • 住在北京,可以租一个便宜的房子,海淀是最好的
  • 时常出入北京语言大学,他就是在那里被“发现的”
  • 或者可以一大早(七点)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晃着
  • 他一个广告的活儿是一天100美金。

说完这段话,立刻有人回复:您忘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是个白人。

3,Be Traditional

数码一再吹响进军号,摄影师已经开始纷纷以摄影的方式缅怀胶片时代,有的摄影师关注“放大机”,摄影师John Cyr的作品是显影盘,这些貌不惊人的盘子,承载的是摄影师藏在小小胶片里的秘密,那些黑色沉淀给人带来无数遐想。

4, Be Yourself

摄影师沈玮即将在纽约展出他的最新作品自拍系列“I miss you already”。他几部作品主题虽然各有不同,但内在却始终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无论镜头指向人还是风景,都是对身体内部我之内核所进行探索和追问。

沈玮的个人网站刚刚改版,也更新了这部作品。

Comments (21) Write a comment

  1. 亲爱的任老师,我喜欢原来的教室,这里更像一个广场,而不是任老师的教室

    Reply

    • 嗯,是哈。不过,我保证你很快就会适应,而且还是会发现,这里仍然是任老师的教室。

      问你家小朋友好。

      Reply

  2. “但内在却始终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无论镜头指向人还是风景,都是对身体内部我之内核所进行探索和追问。”

    任老师,我的疑问是这句话是你想出来的,还是沈伟想出来的啊? 太天才了! 裸个体,自个拍,再来点不明液体。就是人类内核追问了。 真不知道为什么,是您俩私交好还是什么,您一直这么捧沈伟的臭脚。 [:Yeah:]

    Reply

    • 我说的是他对他自己内核的追问,莫要偷换概念到全人类?
      这里是一个中性的评价,是信息资讯的介绍,莫要赋予更多意义,更别扯那么多人际关系。

      况且这里是一个私人的博客,介绍朋友展览信息很正常,如果这样就被你赋予捧臭脚,真是过了。

      Reply

  3. 呵呵,说实在的,任老师,我是觉得沈的东西平平,一直都在跟风,他的作品就是拿着东方/东方人的丑陋在向纽约的艺术圈子献媚.

    Reply

    • 沈玮的成名作是在美国拍西方人,现在是在欧洲拍自己,中国也拍的很浪漫,哪里有什么东方人的丑陋啊?你不是在睁着眼睛瞎说嘛! [:Orz:]

      Reply

  4. Pingback: Rian Dundon – 聚光灯后的范冰冰 » 蹉跎 cuōtuó

  5. 任老师这消息很中立的

    不过我也没感觉出沈老师这组照的特别好来 似乎停留于表面。。。别打我:)

    Reply

  6. 刚看过Be Yourself,到底形式重要还是内容重要,沈玮要表达的东西太隐晦了,也许对他自己很有意义,但作为旁观者实在很难看出其中的动人之处

    Reply

  7. 我也看了很多遍沈玮的照片,相比他之前的两个系列,这组照片确实比较隐晦,但也许这就是他的成熟之处。这些照片里有着古典主义碰撞超现实主义,是他的自拍,但他本人也不见得重要。渐渐的把表面那层美丽看透后,我会更为感动。 这组照片特别让联想到荷兰画家维米尔的画。沈玮照片中的形式和内涵平衡把握很准,形式上不夸张,内容上也不过火,慢条斯理,在西方摄影里我一直看到这样的手法,不知到他有没有在workshop里讲解这种把握,照片里表面的和内里的都有,只不过大多数人只能看到表面而已。

    Reply

  8. “照片里表面的和内里的都有,只不过大多数人只能看到表面而已。”
    怎么才知道自已看到的是表面还是内在呢?
    沈玮的作品一向是隐晦的,只不过这次的隐晦更加自我一些,我们能不能理解都无所谓。
    Be yourself才是最重要的 [:Admire:]

    Reply

  9. 我倒觉得沈玮以前的比较收着,这次的比较直接,比以前有进步。

    Reply

  10. 这组照片仍然保持了油画风。最早在博客上看到沈的一些自拍像的时候,不是很喜欢,因为是在他的个人博客上的缘故吧,一种“自大”带来的压迫感比较强。
    但是,当呈现在个人网站和这里的时候,倒是觉得,照片进入了传播媒介后,开放性强多了。当私人化没有那么强的时候,个人裸体成了更为直接的交流手段——“但内在却始终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无论镜头指向人还是风景,都是对身体内部我之内核所进行探索和追问。”这样的主旨也就成为可能。
    这样的观看体验和几乎赤裸有点相似。起初非常反感,反感这样的表现方式。但是,无论你是不是认同作者的观点(事实上作者的观点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施加给照片和人物),这两组其实是非常开放式的作品,让表达和交流成为可能。我想,这是一个专业或者职业摄影师或者摄影艺术家和普通爱好者的最大区别。能让影像连贯的表达并提供交流的可能。
    不能对沈的作品做一个分级(比如是不是大师)这样的评价,因为总觉得这个年纪有无限的可能,也许有了风格(因为无论是几乎赤裸还是中国情节,还是现在的自拍系列都有一以贯之的东西),但是应该还不是定型的阶段。
    我想“值得关注”应该是对沈的作品一个比较恰当的评价

    Reply

  11. 我一直都在怀疑国内是否有足够量的合格的艺术观看者,对于视觉艺术来说从看到有感觉再到欣赏是不同的等级和阶段,而国内真正到达欣赏这个层面的观众量还是很少,甚至包括摄影师在内其本身的艺术解析能力都堪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国家真正能在世界上站的住脚的优秀摄影师少之又少。虽然这和我们国家艺术教育的不全面,以及高质量的艺术资源缺乏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出现的浮躁以及对这种快速的社会改变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而这种心态就直接应验在中国的艺术领域里了。所以我觉得,沈玮的作品无论是好是坏,他至少是被国外的艺术界所承认的,这不是没原因的盲目炒作。当然我并非是崇洋媚外,我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国外的艺术发展,尤其现代艺术的发展要强于中国,国外的艺术氛围也要强于中国,国外整体的全民艺术修养也是强于中国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一如中国经济发展再快仍不能说已经发达的超越了美国!在一个已经趋于成熟的艺术环境中生存并得到认可是很不容易的,面对那些已经比较成熟的观看者,想靠谄媚和炒作来出名?难度很高,再加上他是一名中国人,在美国似乎不享受什么特权,如果想考炒作出名蒙混大众最好的环境该在中国吧,所以我觉得对于沈玮的作品提出如此严厉的批评是不是有些过了呢?

    Reply

    • 今天的《周一消息树》谈到了博物馆和艺术中心对公众的教育,这也是我在美国体会最深的一点,孩子可以在博物馆上美术课,学习艺术的学生能够接触原作,而国内缺乏这种文化气息。

      在探讨一部艺术作品的时候,批评是必要的,艺术家不应该介意,反而要更欢迎批评。但是批评不等于骂人,批评者应该阐明自己的立足点、阅读语境,这样的分享才能激起更多的思考,从而也能让我们从这些批评中学会品评艺术品,提高艺术修养和视觉素养。

      站在这个角度,我非常感谢1416教室的一些留言和评论者,他们的留言和评论时常让我非常受益。 [:Bow:]

      Reply

      • 我是同意任悦姐的说法的,国外之所以全民的文化素养高是因为他们占有着的非常多的优质艺术资源,他们的小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去艺术馆去看艺术品原作,而国内甚至很多已经进入大学专业学习艺术的学生都没多少机会看到原作,学习艺术不去体会原作仅仅靠书本上的图片的话是没法真正体验艺术所带来的那种感动和震撼的,再加上国内到现在根本就没在重视全民的艺术教育这件事,所以和国外的差距也就愈加明显。至于批评,我认为只要是在探讨对艺术的见解范围内就好了,切勿上升到人身攻击,艺术家不是完美的,总有个方面的不足和错误需要批评指正,但是上来就人身攻击未免太没风度和诚意了,即便有不同的见解也可以通过平心静气的探讨来表达,我看任悦姐的1416教室快5年时间了在这里汲取营养,受益颇多,我也更加想看到教师里洋溢的是一种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热烈的讨论艺术和摄影的氛围,呵呵 [:Yeah:]

        Reply

Leave a Reply to Moon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