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交替的时代

前两天去了海淀公园的创意集市,见识了各种蠢蠢欲动的新鲜玩意儿,我买了两幅画,作者是一个叫做小碗的姑娘。
“相机怎么卖?”一个文艺小青年指着另外一个文艺小青年的宝丽来相机。“这个不卖,是自个儿用的。”在这些新青年的生活里,设计、影像、创意、玩儿是交融在一起的,而这种玩耍是否能够成为艺术,产生财富和名望?不晓得宝丽来青年们知不知道Ryan McGinley,这个刚刚30岁的小男生迅速窜红的经历也许可以成为这一代人的榜样。
26岁在著名的惠特尼艺术中心举办个展
30岁成为国际摄影中心推选出的年度青年摄影师
photo by Ryan McGinleyRyan McGinley凭什么得到这样的青睐?简单的说,就是一些宝丽来相片。

McGinley在帕森艺术设计学院学习期间,他迷上了摄影。1988到2003年他和一帮朋友住在一起,他给所有的人拍摄宝丽来照片,然后在上面写上姓名、时间和地点,接着将照片贴在墙上,最后他公寓的墙上全部贴满了这样的相片。
紧接着,在他还是学生期间,他决定利用这些照片搞一个个展,名字叫做“孩子永远是对的” The Kids Are All Right。2000年,他的展览顺利开幕。利用自己的设计才能(这是他的专业)他将展览中的50张照片编辑成一本书,他卖出了其中的50本(每本20美金)另外50本他寄给了自己崇拜的摄影师比如Larry Clark, Nan Goldin, Jack Pierson and Wolfgang Tillmans以及一些杂志的图片编辑。(非常关键的一个举措)随后他接到了一些杂志的零活儿,在第一次给index杂志拍摄一位音乐家的时候,他只有21岁,他说他感到惊心动魄,一直考虑如何用以前拍摄自己朋友的方法拍摄眼前的这位大人物,他请音乐家脱下自己的衬衫,然后请求他的女朋友只穿着内衣拍照,他们都同意了。
.           photo by Ryan McGinley
但是如果没有引起惠特尼博物馆策展人Sylvia Wolf的关注,McGinley恐怕可能一直会给杂志打工谋生。一次Wolf的助理拿来一本当年McGinley自己制作的图书“孩子永远是对的”,这位助理认为这是电子一代年轻人的典型代表。Wolf认为这位年轻艺术家的设计才能让他非常与众不同,这种同时将摄影和设计结合在一起的才能深深吸引了Wolf的关注。更重要的是,McGinley代表了在Youtube和Myspace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他们将自己的私密生活制作成视觉日记给大家观看, McGinley的作品中充满了这种气息,但是让他和一般的博客作者不同的是他的艺术决心。McGinley说过这样的话:“我感兴趣的是让我的作品公布于众,让更多人知道,这是我的一个目的
惠特尼博物馆的个展之后,这个年轻人更加一发而不可收视。2003年他租了一个房子,邀请各种朋友前来游玩,而这些客人就是他的模特,他拍下了各种不经意的瞬间,包括一些裸体嬉戏的场面,还专门搞了一个水下相机拍摄水中的照片。他说自己没有耐心来等待影像发生,那是浪费时间,所以他开始促使影像自己发生,这是介于“摆拍”和“事件真正发生”之间的一些画面。
photo by Ryan McGinley

最近两个夏天,McGinley开始拍摄旅行照片,他找了8个朋友,两个助手,边玩边拍,平均每天拍摄20-30个胶卷,他负责全程的费用,这趟旅程就像制作一个小型影片,三个月花了10万美金。(更详细故事点击这里
photo by Ryan McGinley

我之所以想起说说这个家伙,是因为看到了另外一篇文章,这是由一些在这一行当里的资深摄影师写的评论,他们对McGinley完全持反对意见,在他们看来:
10年以后没有人会记住这个年轻人,
惠特尼博物馆的策展人应该引咎辞职,
就凭着一些我弟弟都能拍出的照片就想成为年轻领袖?!
McGinley 曾经说过“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自己,我的艺术首先是为了自己,我拍摄这些照片是因为我自己想看,我拍摄一些不存在的影像。”他的话让一位老兄愤怒“孩子,加入你拿了10万美元去操作一个项目,你至少应该做一些对公众有益的事情,而不是骄纵你自己的欲望。这世界不需要一些裸体的时髦人士呆在树上的倒霉照片。谢谢!”
其实这样的新老交替的故事在去年在中国也曾发生。抱怨与诅咒是无意义的,这个年轻人留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人生首次个展的题目“孩子永远正确”。
也许只有让时间来证明一切。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to 无名
    你说的那是理想世界,现实世界可没有那么简单,有一个算一个,包括你自己。

    还有,你对于美国版Hiromix的看法,我没太看懂。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你的话,非传统非主流非高雅文化都一文不值?
    如果我理解对的话,那你最后的那句“难道。。。艺术”又怎么解释?你的立场是?

    我觉得你对传统的东西是持保守态度的,对流行文化新艺术风格有很强的偏见,这种态度是阻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太狭隘了。在巴黎最好的大学的哲学系,教授可以接受他的学生打扮成嬉皮士出入学校。

    Reply

  2. to 以上各位,大家争论得很激烈啊!有意思。我来搅和一下。其实我对这个家伙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他营销自己的方式,他拍得也算不错吧,但是能拍成他这样的其实也很多,关键问题就是他把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包装,找对了渠道,进行了成功的营销。然后又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持续不断地生产产品。这是消费时代的艺术家,很聪明。

    Reply

  3. 我的核心觀點就是:让市场来解决一切问题
    藝術品不過跟其他商品一樣,是個人造物
    包含足夠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市場上生存
    日常生活里,號稱新產品新發明的東西,太多了,
    每個擁有者者,都信誓旦旦的說,世界獨創,僅此一家

    至于我是否保守,僅個人一家之言,我也不是什么大師
    你說的對,“輕”和捧,都不能改變什么

    Reply

  4. 我的核心觀點就是:让市场来解决一切问题
    藝術品不過跟其他商品一樣,是個人造物
    包含足夠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市場上生存
    日常生活里,號稱新產品新發明的東西,太多了,
    每個擁有者者,都信誓旦旦的說,世界獨創,僅此一家

    至于我是否保守,僅個人一家之言,我也不是什么大師
    你說的對,“輕”和捧,都不能改變什么

    Reply

  5. 对于艺术品市场,从商业的角度,有人买就是有价值。价格不能跟本身的艺术地位或者影响或者种种等同。

    Reply

  6.   转引的Ryan McGinley的这四张照片,我喜欢其中四分之三。
      大家没着重讨论年轻一代的创新问题,而热论作品卖钱,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两回事,放在一起会谈混的。日常提到的“价值”有两类意思,一个是经济范畴的价值,一个是社会文化范畴的价值,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梵·高创造了超级作品,但生活得很落魄,在挣钱上并不在行,后来他的作品卖到大价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作品对后世艺术的深远影响和经纪人的运作,假设《向日葵》问世后就被放在某个角落再也没引起人的注意,它就只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因为无人知晓,也就不会被买卖,就不存在经济价值。
      当然,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全面发展,像陈逸飞一样,既是成功的艺术家也是成功的商人(拿这个例子来证明摄影的市场问题并不恰当,因为摄影和艺术不能划等号,在“2006年北京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教委体美处处长甘北林表示摄影将不算艺术特长,可见摄影的非艺术地位已经得到北京市教育主管的认可)。

    Reply

  7. 补充一句:摄影和艺术不能划等号,但并不排除某些照片是艺术摄影作品。就像说作文和文学不能划等号,但并不排除某些作文是散文。

    Reply

  8. 年青一代,老认为年轻人才有创新意识,那些老头都腐朽掉了
    殊不知,把眼光放到其他的行业,大谈特谈创新的是稍微年长的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人,还是那句话,市场上生存不创新没法生存,不仅仅在艺术,精神,意识领域才需要这些
    不是新的就一定是什么好的不的了的东西
    新鲜事物到底算不是创新,由(艺术)市场来决定

    Reply

  9. 我倒觉得这不是一个年轻vs年老,创新vs守旧的问题,这是一个摄影表现的范式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应运而生的,而且也并不意味着淘汰以前的范式。

    Reply

  10. Pingback: 1416教室 » 超真实与最真实,戛纳广告节速递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