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旧的、新的、中国的。。。。

最近一段时间很有意思,不断地接触到“肖像”这个字眼。

前段时间的一篇blog,让我不经意间和纽约的华裔摄影师沈玮搭上了线,这实在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在blog里介绍的是沈玮获得pdn年度摄影作品奖的《红粉纽约》,而他却特别强调这并不是他的主要作品,如果要了解沈玮当下的艺术创作,可能就需要到下周在纽约Jen Bekman画廊开幕的“新美国肖像”(A New American Portrait)摄影展去看看了。

“新美国肖像”是一个群展,一共有9位艺术家的18幅作品参展,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马格南的摄影师Alec Soth。展览的两位策展人是美国摄影艺术界的新锐人物,其中Jen Bekman被《美国摄影》杂志评选为2006年度最具创新人物,她通过互联网搭建的旨在推新人的平台Hey Hot Shot艺术摄影季赛活动,已经成为年轻摄影师进入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桥梁。而另一位策展人Jörg Colberg则更是一个依靠blog横空出世的家伙,他的个人博客“Conscientious”关注当代摄影,视野广阔,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天体物理学家的blog.

这两位网络传媒时代窜红的摄影评论家和策展人所策划的展览,必定也有其独特之处。展出的作品有环境肖像、自拍等多种类型,策展人Jen Bekman指出:这18幅肖像作品具有其内在的深度且充满感性色彩,它们描绘了当代美国人的状态——性、性别、欲望、爱国、消费主义、恐惧、阶层、希望以及孤独,这些不同的情感融汇在一起。

什么是“新”肖像?Jörg Colberg特别在blog上发帖讲述了自己钟爱的经典肖像作为和“新”的比对,其中包括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桑德( August Sander)、比尔布兰特( Bill Brandt)阿维顿(Avedon)和纽顿( Newton)的作品。

谈到“新”肖像,就不能不提6月号的《中国摄影》杂志,这期的主题也是肖像。编辑指出

“从人脸到面相,尤如从纪实到象征,中间的跨越与转换,本身就是一个属于摄影专有的、同时又具有社会意义的话题,既体现了观看的进程,也表达了用视觉定义世界的努力。”

在这期杂志里有评论家杨小彦撰写的“面/相——中国当代摄影中人脸的意义”,以及“变脸:当代肖像摄影新趋势”(江融文)等文章,收录了韩磊、徐勇、向利庆、张鸥、郭航、刘铮、 李广锌等人的肖像作品。在这些摄影师里我们又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联系:

张鸥也是一位在纽约从事艺术创作的华裔摄影师,她(他?)的作品主题是“爸爸和我”,通过肖像作品描述了一些被美国家庭收养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之间的关系。同样是肖像、同样在纽约,沈玮和张鸥这两位艺术家一位选择了美国人作为自己的主题,另一位则寻找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关联。(张鸥的作品正在北京展出,点击这里可以看到介绍)


Almost naked 沈玮摄


爸爸和我 张鸥摄

本期的超级下载就是“新美国肖像”影展的全部作品,点击这里就可以看到。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这些新人像作品和老的经典的人像作品是有了很大的区别:
    1、新人像作品都用了彩色的胶卷,有很浓的新色彩主义的味道。经典照片很多都是黑白精品。
    2、新人像作品场景似乎更更生活化,似乎是生活片段的再现。
    3、新人像作品似乎笼罩着一些淡淡的情绪在画面里。
    4、有几张新人像作品人物模糊不清,或者是倒影,或者只有部分。这些人像作品似乎更在说明一些感性的东西…或者其他。

    反正,新的人像是比较新的了:)

    Reply

  2. Pingback: 1416教室 » 沈玮访谈

Leave a Reply to 任悦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