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符号的智慧

Fred Ritchin先生真的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家伙,pixelpress上有他的多篇文章,犹如宝藏。在其中我发现了这两个符号:

你能猜出它们是作何使用吗?反正这两个小东西让我颇为激动了一阵。

Ritchin先生将这两个符号分别用于标记那些经过数字技术更改的照片,和原始直接用镜头获取的照片。在他看来这就好比撰写文章的时候引用别人的话要加上注释一样,我们越来越多的使用数字技术修正自己的图片,因此也同样需要通过注释来告知读者。因为直接用镜头获取的影像和经过后期制作的照片,对于读者理解信息来说,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非镜头拍摄”这个符号可以加在那些经过数字技术改动过的照片旁边,也就是说使用了并非传统暗房里惯常使用的技法。读者看到这个符号首先会明确照片并非真实场景,随后如果他愿意,可以在文字说明里得到具体的解释,比如:照片中人物的背景是拼贴的。即使他不看说明,这个符号也可以给读者以警醒。

这个符号可以用在报纸、杂志或者纪实性的图书中,但是类似科普读物里却不应该出现。在互联网上,可以设计成如果读者点击这个符号,他就可以得到照片是如何被修改的信息。

Ritchin先生的这个设想始于1994年,到今天两个小符号也依然没有被媒体接受。你可能会觉得他是一个失败的家伙,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的观点反而刺穿了我们的虚伪。不是吗?我们也一直在热闹地讨论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摄影真伪问题,但是我们有哪个敢保证自己没有对自己的照片作过修改?比如一根电线,比如背景上的一块杂乱。而Fred的理念不过是基于两个最简单的道理:对自己的诚实和对读者的尊重。

他下面的这段话更为精彩:

“我们有必要告知读者哪些照片是摆拍的,或者是媒体操控的,尤其是当它们看起来颇为真实的时候。虽然没有一张照片是对现实的绝对真实的反映,也许它们都可以看作是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断章取义’,但是摄影记者对照片的操控程度仍然有高低之分,从对被摄对象的操控和对照片本身的操控,而这一切都有必要告诉读者,否则是不公平的,摄影记者、编辑,摄影组织应当承担起这个义务,如不然图片的信度甚至整个媒体的信度都会岌岌可危。”

是的“没有一张照片是对现实的绝对真实的反映”,我们干嘛不放下架子,我们是否应该告诉我们的读者图片的真相,如果这样做会很危险吗?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如果ps也算后期处理的话,估计所有的图片都会有这个符号了
    所以这个符号没有普及开

    Reply

  2. 这里的后期处理指的是处理的程度超出了传统暗房可以处理的水平,也就是说用ps做简单的调色,反差,去污都是可以的,当然这个界限仍然也比较模糊,所以你也是对的,正因为无法明确界定,因此也比较难以推广

    Reply

  3. 非常好的主题。喜欢这两个小符号。“对自己的诚实和对读者的尊重。
    ”也许逆光可以帮FRED一个忙,帮他写个12345——图片修改到某某某某程度应该加注小符号——给个大概的标准。大概的标准总还是可以有的吧是吧。

    Reply

  4. 我总有一种预感,会有一天这两个符号会变成现实,呵呵,那还真应该现在就着手撰写123了。

    Reply

  5. Pingback: 1416教室 » 修图有害健康

Leave a Reply to yangxiaoling Cancel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